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称:爱慕·马耳山艺术计划(第一回)文献展
时间:2015.11.1-2015.12.31
地点:沈阳市沈河区哈尔滨路128号华府天地2层
概述:“中国最大的的庄园别墅区”菲菲澳家庄园与1999年启动,2003年搁浅。2015.3-8月,百余名艺术家考察200余座空置别墅,并各自创作相关艺术作品。呈现艺术家对房屋,本地经验与社会变迁的样本。
废墟,作为概念在一定语汇中与城市不相分离—破碎的墙体,堆积的废料,待定的墙体结构……统统是废墟的外相,而遗忘的古堡同郊外的荒野别墅在历史与空间中,共同被划入“弃”的范畴,这样想来,马耳山计划倒像是一个慈善家,用艺术之储蓄救济盘活,当然,这是戏言。
进入展厅,从散漫的思考,凝视到专注一点,进入的一瞬也是每个个体直面废墟的开端,如果将马耳山计划视为戏剧—身体在不断发现戏剧场景的同时,也在废墟上重新构建新的织体—随着个体的体验与思考,伴着八十七个触点(马耳山计划方案个数),通过信息素的传播与遥感(即交流或者媒体传播),在沈阳的冬季展开了一场巨大无物的编织。
巴特曾言:这样的时代既是颓废性的又是预见性的,这是温和的启示时代,是包含最大快乐的时代。在废墟中建立快乐,也是本次展览的一个别样的“企图”,肯定了场域对艺术记忆的重要性,同时也在重读城市。对废墟阅读的同时又被情感牵连,强行将你我不愿简化,令人动容的因素化为明确指向,这令人似曾相识的方案与文献(与毕业展,美术联展有一定的参照)透露出些许的微小疯狂与原始惊讶—使之从展馆到现场构成一次高潮迭起的演绎,成为追求讶异与解脱的神往。
展品布置以奇遇的原则,不平均遍布在别墅区中。作品鲜少有名称,转而用批量化的数字编码替代。而作者也因着不同年龄与不同身份,和着那份被满目苍夷、虚幻辉煌的切点引发的共振汇聚为统一发声体,事实上,内容并未因此而脱节,反而因着时间的广布与经验的迥异令展览显现出难得的互补性。既有异装少女和粉色睫毛,也有黑白胶片下的迷幻纪实,存在爱丽丝梦游记般荒诞颀长的漫画身体,也存在静谧顿悟的禅宗外衣。
值得一提的是,玉米在马耳山计划中俨然成为一面革命定义的旗帜,围绕玉米—明目张胆的侵占者们,作出种种改造,输液,重置,焚烧,悬挂,连接,抽象……图像,文字,视频,泼洒的颜料,狰狞的根须,荒诞的荧幕,赤裸的身体,诡谲的罅隙……在观者面前将城市的诟病,或者说真实现状,幻化成一触即发,一点即明的暗号语言—不痛不痒的申明,或者是痛不可遏的反抗。
整个不能算上特别但已尽力的展示效果中,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输出方式可以称为亮点,现场,线下,后期活动完整结合—将现场发生用语言(图像视频文字)方式记录与延续,线下微信官微将现场再次延续与传播,使整个活动脉络有了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贯穿。同时,此次展览也是爱慕向艺术行业的又一次进军,为其他商业的艺术之路开辟了一条典范式的路径—大咖云集,别样鼓声的开幕,精良的视频制作,长达半年,横跨诗歌戏剧文学的艺术活动都为此次展览加分不少。当然,别出新意的背后不可否认是地域性艺术的再次回温,当地域性问题(例如废墟)消失殆尽,成为公共景观,抑或大众常态,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附:后半年活动概览
http://www.artworker.cc/cn
时间:2015.11.1-2015.12.31
地点:沈阳市沈河区哈尔滨路128号华府天地2层
概述:“中国最大的的庄园别墅区”菲菲澳家庄园与1999年启动,2003年搁浅。2015.3-8月,百余名艺术家考察200余座空置别墅,并各自创作相关艺术作品。呈现艺术家对房屋,本地经验与社会变迁的样本。
废墟,作为概念在一定语汇中与城市不相分离—破碎的墙体,堆积的废料,待定的墙体结构……统统是废墟的外相,而遗忘的古堡同郊外的荒野别墅在历史与空间中,共同被划入“弃”的范畴,这样想来,马耳山计划倒像是一个慈善家,用艺术之储蓄救济盘活,当然,这是戏言。
进入展厅,从散漫的思考,凝视到专注一点,进入的一瞬也是每个个体直面废墟的开端,如果将马耳山计划视为戏剧—身体在不断发现戏剧场景的同时,也在废墟上重新构建新的织体—随着个体的体验与思考,伴着八十七个触点(马耳山计划方案个数),通过信息素的传播与遥感(即交流或者媒体传播),在沈阳的冬季展开了一场巨大无物的编织。
巴特曾言:这样的时代既是颓废性的又是预见性的,这是温和的启示时代,是包含最大快乐的时代。在废墟中建立快乐,也是本次展览的一个别样的“企图”,肯定了场域对艺术记忆的重要性,同时也在重读城市。对废墟阅读的同时又被情感牵连,强行将你我不愿简化,令人动容的因素化为明确指向,这令人似曾相识的方案与文献(与毕业展,美术联展有一定的参照)透露出些许的微小疯狂与原始惊讶—使之从展馆到现场构成一次高潮迭起的演绎,成为追求讶异与解脱的神往。
展品布置以奇遇的原则,不平均遍布在别墅区中。作品鲜少有名称,转而用批量化的数字编码替代。而作者也因着不同年龄与不同身份,和着那份被满目苍夷、虚幻辉煌的切点引发的共振汇聚为统一发声体,事实上,内容并未因此而脱节,反而因着时间的广布与经验的迥异令展览显现出难得的互补性。既有异装少女和粉色睫毛,也有黑白胶片下的迷幻纪实,存在爱丽丝梦游记般荒诞颀长的漫画身体,也存在静谧顿悟的禅宗外衣。
值得一提的是,玉米在马耳山计划中俨然成为一面革命定义的旗帜,围绕玉米—明目张胆的侵占者们,作出种种改造,输液,重置,焚烧,悬挂,连接,抽象……图像,文字,视频,泼洒的颜料,狰狞的根须,荒诞的荧幕,赤裸的身体,诡谲的罅隙……在观者面前将城市的诟病,或者说真实现状,幻化成一触即发,一点即明的暗号语言—不痛不痒的申明,或者是痛不可遏的反抗。
整个不能算上特别但已尽力的展示效果中,线上线下相互结合的输出方式可以称为亮点,现场,线下,后期活动完整结合—将现场发生用语言(图像视频文字)方式记录与延续,线下微信官微将现场再次延续与传播,使整个活动脉络有了一条相对清晰的脉络贯穿。同时,此次展览也是爱慕向艺术行业的又一次进军,为其他商业的艺术之路开辟了一条典范式的路径—大咖云集,别样鼓声的开幕,精良的视频制作,长达半年,横跨诗歌戏剧文学的艺术活动都为此次展览加分不少。当然,别出新意的背后不可否认是地域性艺术的再次回温,当地域性问题(例如废墟)消失殆尽,成为公共景观,抑或大众常态,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附:后半年活动概览
http://www.artworker.c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