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目标的思念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stone1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经意间,舅舅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我又想他了。
   我家在村西头,舅舅家在村东头。从西往东,母亲走得多;从东往西,舅舅来得少。外婆生育了7个孩子,只有母亲和舅舅姐弟俩命硬活了下来。舅舅比母亲小7岁,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外公外婆相继走了,孤孤单单的舅舅唯有依靠我的母亲了,母亲为了舅舅操了不少心,劳了不少神。她照看舅舅长大,辅助舅舅成家,只要有自己吃的一口就不会少了舅舅的那一份。分田到户头一年,母亲把家里仅剩的半箩谷子在青黄不接时给了舅舅。时隔多年,母亲说及这段揪心的往事,常常叹息真不知那是怎样熬过来的。
   大约在我十三四岁的时候,开始跟着舅舅把玩犁田这门农活。牛在前面我在后。牛的眼睛总是湿润的,舅舅讲那是因为牛在流泪,它天生苦命。其实,在生物界中,牛的眼睛最懂人意,也是最没恶意的。老牛不欺生,犁尖往下钻得太深了,负重就会太大,它就会停下来。此时,你若强行驱赶,老牛也会使出蛮力拼命去拉,但很多时候会发生牛轭断裂或犁具散架。舅舅教我,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握住犁的扶手,使劲往下压,让犁尖朝上扬,这样能很快减轻老牛拉犁的负重。你就会听到犁铧路过的地方, 泥块翻转“哗哗”的声音,还有牛蹄拍打水声“哗——哗——”的节奏。犁田的诀窍就是掌握好犁具的扶手,牛拉得吃力就把扶手往下压一压,反之则抬一抬,一压一抬就轻松地完成了。人生的路何尝不是这样呢?爬坡过坎,一上一下全在定力拿捏的分寸把握。朴素的舅舅用他朴实的言行教会我,农活里也藏着智慧,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包含了太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舅舅走的那天,我正在外地下乡,接到家里的电话,得知舅舅来看我母亲时突发心肌梗塞,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蒙住了,想到他风尘苦旅的一生,顿时悲痛万分,情不自禁地痛哭起来。我急忙往回赶,百把里路程紧赶慢赶竟用了六七个钟头。
   到了医院,看了舅舅離世的容貌,不由得我又悲从心来。熟悉舅舅的人,都知道他的性格,骨子里透着一百个不甘心。“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他才40岁呀!如今,随鹤而去,三个儿女嗷嗷待哺,他来不及留下一言半语,怎肯甘心瞑目而逝?舅舅喜欢蹲在门槛上聊天谈笑,这一次真的碰上了过不去的坎。护送舅舅回家的路上,灵车两次熄火,每次到岔路口,我轻轻地呼唤:“舅舅,我们回家了。”
   其实,早在他去世的一个月前,他就跟邻居们说想到姐姐那里去,他跟家里人讲想吃肉。这些不舍,后来都成为亲人们的不安。我的母亲说:“想来就早点来吧,何苦这样来呢?”我的老表讲:“想肉吃,这怎么就成了人生的奢望呢?”遗憾的是,这些不舍,竟成了一个人的不弃,为他守候一生。每次看见舅母花白的头发,我就仿佛看见,是你坟上吹来的风把她的青丝染白搔乱的哟!这一切呀,家中的那条小黑狗最是知道,不然它每晚怎会“汪汪”地叫?
   风吹草尖,一排排低头到了你的坟前。我来了,你肯定知道我来了。我走得很慢,是怕看见了你。我转身很快,是怕你也看见了我。你的离去,让我对生死的认识与佛有了对话,佛讲轮回,我讲轮到。“轮回生死不相干”,“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5岁时,母亲曾经这样说过,站在房顶上,用手掌抵着额头,就能看见出远门的父亲。我25岁了,按照母亲的说法,站在房顶上,却怎么也看不见远行的舅舅。又过了20年,我还是站在房顶上,极目之处尽收眼底,依然看不见另一个世界的舅舅,究竟有没有另一个世界?一场雨突然下来,我想起母亲在等我吃饭。可是,我不在这里,孤独会把我吞噬,没有谁能够收留没有目标的思念。
   我和母亲的泪水比较起来,她的泪更懂他。“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她失去弟弟发生的所谓痛,所谓伤,所谓裂痕,或者灾难。她曾经过度地关爱着自己的弟弟,正是这无可救药的希望,使她变成了对希望本身完全绝望的人。母亲说,她是天生的劳碌命。而这一切,她的弟弟、我的舅舅当然不可能知道了!
   故人是谁?今夜雁回,月满西楼。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我是在农历四月初八这天出生的。在湖南一带的民俗中,这一天正好是牛的生日,又叫“牛王节”。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小名一般都带一个“牛”字,当然是牛了。   听母亲说,当时她还在地里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突然觉得肚子疼痛起来,感觉很快要生了,便匆忙向生产队长请假,一路捧着肚子走回家去。一边走还一边在心里祈祷,这孩子,你别急,千万别生在地里面。回到家,不到半个小时,就生下了我。   父亲当时还在一个乡下供销
期刊
冬至,冬天阴气最盛之日。古人又说冬至是“阴气极,阳气萌”的日子,也就是说,次日阳气便开始由衰转盛了。   家乡已下过几场雪,现在是呵气成霜的时节。穿上大棉袄,孩子们就开始在落雪纷纷的“琉璃世界”里撒欢了,他们堆雪人、打雪仗,还会拿着竹竿去捅人家屋檐上的冰锥子,哗啦啦碎一地,也有人要取整根的,小心翼翼地在下面接着,一边用来打仗,一边舔着吃——少时的孩子仿佛并不知道脏的,少时的雨水冰雪仿佛也并不脏—
期刊
五一期间,女儿叫妻子去成都游玩,妻子不停地念叨着:“我后悔死了。去成都坐高铁,两人车费得一千多元,下西安车费来回三百元,女儿网上订的旅店每晚300多元,加上各景点门票、吃饭、坐车游玩,我掐指算了算,游一趟四川,两人最少没有8000元拿不下来。儿子去年结婚,花费三十多万元,买楼带装修四十多万元,花了七十多万,还欠着贷款28万元,要不我跟女儿说不去了。女儿去年后季才参加工作,手里没积蓄,我可不想给女儿
期刊
母亲是异乡人,娘家在百里之遥的重庆长寿县,经姑姑的撮合与父亲相识,18岁那年,母亲辞亲别水与父亲牵手,嫁到了大竹县四合乡马渡村。   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柔弱的外表潜藏着一颗强大坚韧的内心,她在大队从妇女主任一直做到党支部书记,几十年的风雨历程,历练出母亲沉稳坚强的性格。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仍流过三次眼泪。   母亲第一次流泪,是我上中学时。   1984年初春,一个晚上,风儿轻柔地吹拂,
期刊
生产队保管员李富正专心致志地对付一只肥猪头,烧红的火钳在那些旮旯缝隙里来回烙烫,猪头“滋啦啦”直冒青烟,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肉香味……   彼时,是1968年除夕日,午时。   一个背背篓的小个子妇女,踟蹰在李富家院坝边上,身体瘦弱、面容憔悴的她,唯有那条粗麻花辫和一身缀满补丁的干净衣服,透射出主人的格调与境况。   李富家的狗早招呼上了,龇牙咧嘴一纵一纵地扑着她咬。小个子妇女把背篓挡在前面,
期刊
陈正宏开的《史记》课,在复旦是出了名的“变态”。在这门课上,没有PPT,没有讲授,没有教材。所有学生面前,只有一部《史记》:繁体、竖排、无标点。在接下来的一个学期里,你要给这部《史记》加标点:逗号、句号、逗号、句号……这是一门研究生课程,面向古汉语天赋较高的学生。   这门《史记》课,成功地让他的学生铭记——“你过去读的《史记》,不是《史记》;你过去拥有的才学,也不算才学。”   33年前,陈
期刊
我读书很杂。大概十来岁,学校从公社领回来一大堆书,我拿了一本《矿山风云》,书很厚,写煤矿工人的事,后来才知道那是长篇小说,故事情节不记得了,作者是谁也没记下,但里面的故事人物还是让我很激动。从那时起,我便对课本以外的书感兴趣。上初中后,学校有图书馆,我办了一个借书证,每周借一本小说出来,彻夜在油灯下读。那时的小说,都是体现正能量的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形象渗入我骨子里,至今难忘。   古人云:读万
期刊
手捧着一条陈旧的项链,忽然想起,已经很久没有人呼唤我的乳名了。想到乳名,母亲给我讲的那些往事就会浮现在眼前。   我的父母都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年中,母亲一连生下三个姑娘,好胜心很强的母亲,在这个留存着封建思想残余影响的家族中,感到了极大的压力。于是,几个姐姐便都被取了招弟、有弟之类的名字,以期盼个好兆头。   桂花飘香的那年,我出生了。吕家生了个儿子的消息,立刻传遍了亲朋好友和
期刊
风烟一晃入仲秋,山野间的谷物一片金黄,顶着穗子的腰杆似乎顶着了千钧重担,被压得弯曲,无法直起来。   老农们拿着镰刀,进入谷地,把一穗穗谷子切下,用驴车拉回,在自家窑顶的打谷场上,使唤骡子和驴子拉着碾子,碾碎谷穗,再用簸箕簸出谷秸,留下谷子,再去脱谷机上脱去谷皮,留下金黄色的颗粒,那就是小米。   像这样的小米,在潞城处处可见。倘若你去了潞城合室乡,问起小米,老乡或许会和你说道说道关于小米鲜气
期刊
父亲虚岁八十四了。两年前摔了一跤,轻度中风,要强的他需要依靠拐杖蹒跚挪动,看着让人心疼。   父亲年轻时很能干,记忆中没有他做不来的事。作为农民,农活他样样在行,作为生产队干部,他是农村带头人。可再能干,一个人要养活老老少少十口人,家里还是入不敷出,常常要向生产队、供销社借粮、赊账过日子。为了养家,父亲是较早兼做小买卖的农民。一部单车,他把从村里收上来的稻谷、花生、番薯运到墟里卖,又從墟里拉回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