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辽宁省丹东市以生态农业建设为中心,以改善农村环境为目的,以生态示范创建为载体,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根本出路,把推进科技进步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依靠,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农业发展概况
辽宁省丹东市地域面积1.52万千米2,自然构成“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集体所有农用地1 833.41万亩,其中:耕地373万亩、园地48.04万亩、草地57万亩、林地1 355.37万亩。淡水水面168万亩,水资源总量85.94亿米3。浅海滩涂128.6万亩,海岸线长126千米。全地区年均降水量在900~1 1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6~9℃,年均无霜期135~179天。全市涉农乡镇80个,行政村672个,农村人口143.9万人,劳动力85.2万人。
2017年,丹东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9万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6.8亿元,其中:渔业增加值65.4亿元、农业增加值41.2亿元、畜牧业增加值17亿元、林业增加值8.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9亿元。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0.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万公顷,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86.1∶13.9。粮食总产量109.3万吨,其中:玉米产量67.4万吨、稻谷产量38.4万吨、大豆产量1.2万吨。经济作物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1.5万吨、水果(含瓜果类)产量31.8万吨、草莓产量13.3万吨、板栗产量11.7万吨、油料产量1.3万吨、烤烟产量0.7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66.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与成效
1.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
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耕地土壤缺什么补什么,克服盲目施肥的现象。2017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到户率达到87.7%。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0万亩,年减少化肥使用量0.83万吨。
②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化肥深施是减少污染、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丹东市年推广化肥深施技术50万亩,提高化肥利用率3%左右,每亩耕地减少氮肥使用量2千克。
③推广有机肥、生物肥应用技术。积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对农户购买使用有机肥给予补贴,通过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肥技术,每亩耕地减少化肥使用量5千克。
2. 加强农药使用和监管,减少农药使用量
①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是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每亩减少农药使用量0.1千克。二是每年推广玉米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每亩减少农药使用量0.1千克。三是每年推广水稻、果树专业化机械施药防治技术,每亩减少农药使用量0.1千克。四是普及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害虫诱捕器,减少农药使用量。
②推广和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一是通过推广普及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丹东市每年推广生物农药200吨以上。二是通过限制高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普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017年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比重达到97%以上。
③加大农药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在丹东市推行农药备案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二维码标识管理,强化源头治理。二是对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严格执行“经营承诺、进货备案、贮存专区、销售专柜、购买实名、流向记录”六项制度。三是强化农药质量监督抽检,按照“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时节,采取联合专项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3.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肥农药使用
①大力宣传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科普大集、明白纸、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農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
②积极推动“三品”生产基地认证。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补贴政策,截至2017年,丹东市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三品”基地面积达到了236万亩,有效杜绝了盲目和过度施肥、施药现象。
③强化“三品”认证企业的证后监管。重点检查化肥、农药使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和包装标识规范情况,及时督促、完善“三品”生产档案记录,认证产品标志加贴率达到85%以上。
4.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减少露天焚烧对大气污染
为有效遏制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本着“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17年丹东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在肥料化利用上,重点推广利用秸秆机收深翻(翻耙)还田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饲料化利用上,重点推广饲料玉米种植技术和秸秆青(黄)贮技术,发展牛羊生产;在基料化利用上,重点推广草腐食用菌生产技术;在能源化利用上,重点推广秸秆颗粒配合饲料与秸秆生物质颗粒燃料技术,以及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技术;在原料化利用上,重点推广草帘编织技术,满足设施农业保温需要。
5. 加强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
①科学划定关闭禁养区。2017年对全市行政区域内划定畜禽禁养区,禁养区内关闭或搬迁畜禽规模养殖场(户)24家。
②加强法规宣传,提高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大力宣传《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提高业主环保意识,鼓励养殖场自筹资金,兴建堆粪场、污水池及沼气设施,同时,对新建养殖企业粪污处理设施实行“三同时”制度,即粪污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明显提高。2017年完成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化建设380家,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76.3%。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丹东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农膜回收不彻底
农民对土地利用存在短期行为,农家肥的传统施用方法费工、费力,增产效益不明显,因此农民不愿意施用。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没有掌握科学用药、用肥知识,随意加大农药、化肥使用量,特别是盲目和过量使用除草剂,造成农作物化肥农药残留,土壤、地上、地下水污染。由于成本低的不可降解的农膜回收体系不健全,缺少回收企业及加工厂,很大一部分是就地丢弃或焚烧,造成土壤及空气污染。
2. 秸秆综合利用措施不配套、技术不成熟
大规模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较少,加之运输难、成本高,从而影响禁烧工作的有效实施。在秸秆饲料化利用上,由于秸秆饲料利用农牧脱节,处理成本高,推广上有难度;在秸秆能源化利用上,全市已建成秸秆气化站15座,目前只有2座在运行;在秸秆肥料化利用上,机械化秸秆还田操作技术水平不高、土地不易平整、浇地渗水量大,经常造成土地透气苗死,农作物易产生病虫害。
3. 畜禽养殖场排污治理面临的难题需要克服
在种植业方面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种养脱节,农牧结合不紧密,规模养殖场缺少充足的配套耕地。二是有机肥在增产效果、使用成本、产品价格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种植业使用有机肥意愿不高。在养殖业方面治理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点多面广量大。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多,养殖户分散,养殖基数大,粪便污水产生量大。二是业主治理意愿低。养殖业市场风险、疫病风险高,回报率低,业主不愿也缺少大量资金建设治污设施。
4. 水产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重视不够
由于养殖总量大、密度高,一些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养殖废弃物(水体残饵、药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排出带来富营养化的水体和残留的药物,引起流域水环境的污染,甚至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降低水产养殖产量。还有部分乡村垃圾收运设施缺乏,垃圾随处乱倒、乱堆放、填埋或焚烧,严重影响农村生活环境。
四、对策建议
1. 全面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
坚持“经济施肥、增产施肥、环保施肥”的理念,加强宣传引导和科技培训,让广大农民知道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农药特别是除草剂的好处和坏处,帮助农民算经济账、生态账、持续发展账,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料,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更换施肥施药器械,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遵循“控(控制病虫害)、替(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精(推行精准施药)、统(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路径,加强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融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 突出发展以畜牧业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
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养殖业为核心,将养殖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资源化、无害化,与种植业、渔业、林业、肥业、能源工业中的一项或几项相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最终实现污染物的生态治理及零排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构建匹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产新格局,畜禽养殖场要远离居民聚集区,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粪便污水处理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区要分开,各区之间有距离,有围墙等隔离设施。推进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搬迁,二级保护区搬迁或粪污治理设施达标。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制度。
3. 大力推广秸秆科学综合利用技术
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收运储体系建设,通过行政推动、舆论宣传、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疏堵结合等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一是推进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充分发挥“粮改饲”试点、草牧业试点、秸秆养畜等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大力推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解决优质饲料供给不足问题。二是鼓励支持农民应用秸稈粉碎还田、温室挖沟还田、堆沤还田等腐熟技术,促进秸秆资源转化利用,培肥地力。三是扶持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青(黄)贮、微贮、膨化、发酵和揉丝粉碎加工、贮制、饲喂技术,发展草食畜禽。四是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继续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实施秸秆发电补贴,加快推进农村燃煤替代步伐。
4. 加强水产养殖节水、减药、减排治理
本着“控制总量、因地制宜、合理投饵、规范用药、治管并重”原则,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重点抓好水产健康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创新、池塘标准化改造、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完善政策、科技先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养殖生产和资源环境全面协同发展。根据水域条件,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控制水库、湖泊和滩涂养殖规模,推进江河湖库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推广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推广高效、优质、全价的配合饵料,科学投饵,合理施肥,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严格实行休药期制度,实现节水、减药、减排。
5. 强化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农民回收废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支持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初加工网点及深加工利用项目。在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法规标准,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统筹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分类收集,健全收运体系,提高处理能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工作。
作者简介:胡 哲,助理兽医师,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联系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中心北路2号 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邮编:118000;孙吉和,高级畜牧师,长期从事农业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联系地址:辽宁省东港市黄海大街286号 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港市分校 邮编:118300。
一、农业发展概况
辽宁省丹东市地域面积1.52万千米2,自然构成“七山一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全市集体所有农用地1 833.41万亩,其中:耕地373万亩、园地48.04万亩、草地57万亩、林地1 355.37万亩。淡水水面168万亩,水资源总量85.94亿米3。浅海滩涂128.6万亩,海岸线长126千米。全地区年均降水量在900~1 100毫米之间,年均气温6~9℃,年均无霜期135~179天。全市涉农乡镇80个,行政村672个,农村人口143.9万人,劳动力85.2万人。
2017年,丹东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9万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6.8亿元,其中:渔业增加值65.4亿元、农业增加值41.2亿元、畜牧业增加值17亿元、林业增加值8.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4.9亿元。农作物播种总面积20.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8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9万公顷,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为86.1∶13.9。粮食总产量109.3万吨,其中:玉米产量67.4万吨、稻谷产量38.4万吨、大豆产量1.2万吨。经济作物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71.5万吨、水果(含瓜果类)产量31.8万吨、草莓产量13.3万吨、板栗产量11.7万吨、油料产量1.3万吨、烤烟产量0.7万吨。水产养殖面积166.3万亩,水产品总产量65万吨。
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与成效
1. 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使用量
①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做到耕地土壤缺什么补什么,克服盲目施肥的现象。2017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到户率达到87.7%。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00万亩,年减少化肥使用量0.83万吨。
②推广化肥深施技术。化肥深施是减少污染、提高化肥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丹东市年推广化肥深施技术50万亩,提高化肥利用率3%左右,每亩耕地减少氮肥使用量2千克。
③推广有机肥、生物肥应用技术。积极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对农户购买使用有机肥给予补贴,通过推广应用有机肥、生物肥技术,每亩耕地减少化肥使用量5千克。
2. 加强农药使用和监管,减少农药使用量
①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一是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每亩减少农药使用量0.1千克。二是每年推广玉米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每亩减少农药使用量0.1千克。三是每年推广水稻、果树专业化机械施药防治技术,每亩减少农药使用量0.1千克。四是普及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害虫诱捕器,减少农药使用量。
②推广和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农药。一是通过推广普及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丹东市每年推广生物农药200吨以上。二是通过限制高毒农药的销售和使用,普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017年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比重达到97%以上。
③加大农药监管力度,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一是在丹东市推行农药备案市场准入制度,实行二维码标识管理,强化源头治理。二是对高毒农药实行定点经营,严格执行“经营承诺、进货备案、贮存专区、销售专柜、购买实名、流向记录”六项制度。三是强化农药质量监督抽检,按照“标本兼治、打防结合、属地管理”的原则,对重点区域、重点单位、重点时节,采取联合专项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查处违法违规案件,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3.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化肥农药使用
①大力宣传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以科普大集、明白纸、技术培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農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生产意识。
②积极推动“三品”生产基地认证。实施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补贴政策,截至2017年,丹东市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三品”基地面积达到了236万亩,有效杜绝了盲目和过度施肥、施药现象。
③强化“三品”认证企业的证后监管。重点检查化肥、农药使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执行和包装标识规范情况,及时督促、完善“三品”生产档案记录,认证产品标志加贴率达到85%以上。
4. 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减少露天焚烧对大气污染
为有效遏制秸秆焚烧带来的大气污染问题,本着“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工作方针,坚持农用优先、多元利用,积极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2017年丹东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4%。在肥料化利用上,重点推广利用秸秆机收深翻(翻耙)还田和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饲料化利用上,重点推广饲料玉米种植技术和秸秆青(黄)贮技术,发展牛羊生产;在基料化利用上,重点推广草腐食用菌生产技术;在能源化利用上,重点推广秸秆颗粒配合饲料与秸秆生物质颗粒燃料技术,以及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技术;在原料化利用上,重点推广草帘编织技术,满足设施农业保温需要。
5. 加强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降低污染物排放
①科学划定关闭禁养区。2017年对全市行政区域内划定畜禽禁养区,禁养区内关闭或搬迁畜禽规模养殖场(户)24家。
②加强法规宣传,提高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大力宣传《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提高业主环保意识,鼓励养殖场自筹资金,兴建堆粪场、污水池及沼气设施,同时,对新建养殖企业粪污处理设施实行“三同时”制度,即粪污处理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明显提高。2017年完成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化建设380家,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76.3%。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丹东市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 化肥农药使用不合理,农膜回收不彻底
农民对土地利用存在短期行为,农家肥的传统施用方法费工、费力,增产效益不明显,因此农民不愿意施用。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没有掌握科学用药、用肥知识,随意加大农药、化肥使用量,特别是盲目和过量使用除草剂,造成农作物化肥农药残留,土壤、地上、地下水污染。由于成本低的不可降解的农膜回收体系不健全,缺少回收企业及加工厂,很大一部分是就地丢弃或焚烧,造成土壤及空气污染。
2. 秸秆综合利用措施不配套、技术不成熟
大规模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较少,加之运输难、成本高,从而影响禁烧工作的有效实施。在秸秆饲料化利用上,由于秸秆饲料利用农牧脱节,处理成本高,推广上有难度;在秸秆能源化利用上,全市已建成秸秆气化站15座,目前只有2座在运行;在秸秆肥料化利用上,机械化秸秆还田操作技术水平不高、土地不易平整、浇地渗水量大,经常造成土地透气苗死,农作物易产生病虫害。
3. 畜禽养殖场排污治理面临的难题需要克服
在种植业方面有两个制约因素:一是种养脱节,农牧结合不紧密,规模养殖场缺少充足的配套耕地。二是有机肥在增产效果、使用成本、产品价格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种植业使用有机肥意愿不高。在养殖业方面治理主要有两大难点:一是点多面广量大。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多,养殖户分散,养殖基数大,粪便污水产生量大。二是业主治理意愿低。养殖业市场风险、疫病风险高,回报率低,业主不愿也缺少大量资金建设治污设施。
4. 水产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重视不够
由于养殖总量大、密度高,一些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的养殖废弃物(水体残饵、药物、排泄物等污染物)排出带来富营养化的水体和残留的药物,引起流域水环境的污染,甚至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降低水产养殖产量。还有部分乡村垃圾收运设施缺乏,垃圾随处乱倒、乱堆放、填埋或焚烧,严重影响农村生活环境。
四、对策建议
1. 全面实施化肥和农药零增长行动
坚持“经济施肥、增产施肥、环保施肥”的理念,加强宣传引导和科技培训,让广大农民知道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农药特别是除草剂的好处和坏处,帮助农民算经济账、生态账、持续发展账,提高农民科学施肥用药水平。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料,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积极更换施肥施药器械,推进化肥减量增效。遵循“控(控制病虫害)、替(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精(推行精准施药)、统(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技术路径,加强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融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2. 突出发展以畜牧业为核心的农业循环经济
积极推广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以养殖业为核心,将养殖产生的废弃物,通过资源化、无害化,与种植业、渔业、林业、肥业、能源工业中的一项或几项相结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最终实现污染物的生态治理及零排放,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环境。构建匹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生产新格局,畜禽养殖场要远离居民聚集区,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粪便污水处理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区要分开,各区之间有距离,有围墙等隔离设施。推进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畜禽规模养殖场搬迁,二级保护区搬迁或粪污治理设施达标。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贴制度。
3. 大力推广秸秆科学综合利用技术
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收运储体系建设,通过行政推动、舆论宣传、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疏堵结合等多种措施,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一是推进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种植。充分发挥“粮改饲”试点、草牧业试点、秸秆养畜等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大力推广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解决优质饲料供给不足问题。二是鼓励支持农民应用秸稈粉碎还田、温室挖沟还田、堆沤还田等腐熟技术,促进秸秆资源转化利用,培肥地力。三是扶持秸秆饲料化利用。大力推广秸秆青(黄)贮、微贮、膨化、发酵和揉丝粉碎加工、贮制、饲喂技术,发展草食畜禽。四是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继续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程,实施秸秆发电补贴,加快推进农村燃煤替代步伐。
4. 加强水产养殖节水、减药、减排治理
本着“控制总量、因地制宜、合理投饵、规范用药、治管并重”原则,开展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强化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重点抓好水产健康养殖、污染防治技术创新、池塘标准化改造、渔业水域环境监测等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完善政策、科技先行、创新机制、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促进养殖生产和资源环境全面协同发展。根据水域条件,合理规划布局,严格控制水库、湖泊和滩涂养殖规模,推进江河湖库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推广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推广高效、优质、全价的配合饵料,科学投饵,合理施肥,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违禁药物,严格实行休药期制度,实现节水、减药、减排。
5. 强化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推广应用标准地膜,引导农民回收废旧地膜和使用可降解地膜,加快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支持建设废旧地膜回收初加工网点及深加工利用项目。在生活垃圾污染治理上,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城乡统筹、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法规标准,制定政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统筹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分类收集,健全收运体系,提高处理能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工作。
作者简介:胡 哲,助理兽医师,从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联系地址: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中心北路2号 市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邮编:118000;孙吉和,高级畜牧师,长期从事农业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工作。联系地址:辽宁省东港市黄海大街286号 辽宁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东港市分校 邮编:11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