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语教学的生态化研究

来源 :广东教育·职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yu_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生物体同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教育生态学属于教育学与生物学的交叉学科,主要采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研究方法,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竞争”协同进化等规律,来深入剖析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揭示教育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方向。在当今大学外语教学中,运用教育生态学对大学外语教学进行剖析,可以使我们找到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有效改革。
  一、生态系统: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几对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关系主要体现了生态位的特点。在生态学中,生态位指在生物群落中,每个物种的功能地位及相对于其他物种所处的空间位置、时间位置等。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指个体在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与教育生态系统中其他因子的关系。根据生态位的分化原理,在各个教育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着各要素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关系。这种竞争会产生两种分化,一方面会有利于促进个体的积极努力,从而使他们向着越来越有利于个体生存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则会使个体之间趋于不平衡状态,最终使某一个体被排挤出该生态系统。很显然,在大学外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更多的应该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大学外语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我们要倡导个体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因素,在竞争中合作、在竞争中学习,把竞争带来的消极因素降低到最小。同时,根据生态学中“适者生存”的原则,个体在对本身的生态位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调节或改变自己的生态位,以使自己在该生态系统中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生态关系
  在每个生态系统中,都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是指对客观无机物进行合成,使其转化为有机物的个体。而“消费者”本身不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而是直接利用“生产者”的“产品”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很显然,在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教师,而“消费者”则是学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学目标是贯穿整个系统的主线,教师作为“生产者”可以选择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知识进行构建,而学生作为“消费者”可以将教师的“产品”进行吸收并重新排列组合,满足自己的发展需求。
  1.教学目标多元化与教学内容多样化。在我国传统的大学外语课堂上,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外语的运用能力。与之对应的是教学内容一般只包括基础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概念、功能、交际情景等)和四项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能力)。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语在交际中的实际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大学外语教学目标的生态化成了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关键,其主要表现为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更加注重学生实际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的生态化带动了教学内容的生态化,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具有系统性,教材使用要多样化。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文化及情感因素等。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必须使外语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教学。
  2.人文价值取向的培养与人文教育内容的关注。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在大学外语课堂这个生态系统中,教学活动必须要在教育的个体价值和本体价值和谐统一下进行的,因此需要教师重视自己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同时要注重对学生人文价值取向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在教学内容上,科学与人文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故此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思维方法,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力争使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形成全面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得到持续发展。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的生态关系
  教学方式的生态化是指由教师单向传授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而教学评价生态化是指由传统的教师一元评价评价向多元化评价系统发展。
  1.教学方式多维化与评价主体多极化。生态外语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生态系统,它注重师生间的多维互动。在实际教学中,师生或生生的合作形式是多样的,如小组表演等。另外,各项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各种教学活动的完成也需要师生之间的合作。
  与教学方式多样化对应的是评价主体的多极化。由于教学方式的多维化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多极化,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通过评价主体的多极化,学生能更充分地了解自己,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2.生态个体的差异性与评价内容多元化。在大学外语教学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个体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首先,每个学生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课堂教学成功与否主要在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其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课堂学习。
  由于外语课堂这个生态系统承认个体的差异性,因此要求教学评价是开放、灵活的,其目標不但包括学生的作业、考试成绩,还要包括影响学习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团队精神、表演能力以及在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演、练能力等。这样的评价体系会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在该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力。
  二、生态恶化:大学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的生态位迷失
  在生态化教学中,教师仍然起着主导的作用,而学生依然处在主体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会出现生态位迷失的现象。教师作为课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任务是根据其他教育因子“生产”出适合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并采取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吸收并加以利用。而学生作为“消费者”,不但要直接吸收教师教会自己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吸收其他同学总结的学习方法、知识点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认真“生产”知识,而是“照本宣科”或成为“幻灯片放映者”,这样的“生产者”是不合格的,而学生也很难从这样的教学中学到知识。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往往在老师那里硬性接受后并没有加以分析并复习,这样也无法将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同时同学之间往往缺乏交流,这样对知识的“二次吸收”也无法完成。这就造成了“生产者”不生产,“消费者”没有认真消费的状况,在大学外语教学的生态系统中,教师与学生的生态位都迷失了。   (二)教学目标的宽泛化与教学内容的狭隘化
  在中国加入“WTO”后,为了提升高校学生对外语的实际应用能力,大学外语的教学目标越来越多元化,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同时增加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与人文教育内容的关注。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部分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目标的“多元化”而不断扩充教学目标的内容,结果造成了教学目标的宽泛化,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很大麻烦。由于课堂这个“微生态”系统具有有限性(时间、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在一节课完成过多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这种符合大“生态系统”却违背“微生态系统”的教学目标让老师感到无从教起,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头绪,令双方都给感到迷茫。
  与教学目标宽泛化对应的却是教学内容的狭隘化。虽然教学内容逐渐多样化,但是不少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教学,同时观摩其他教师上课后,往往形成了“固定模式”。这样做使教学内容缺乏变化,因此课堂这个微生态系统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幅度下降。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与人文教育内容的关注上,不少外语教师仅仅讲授一两件其他国家的事例,却并未从本质上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而在人文教育内容方面,教师也只是就本节课涉及到的内容做一下简单介绍,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只言片语”是很难理解人文教育内容的实质的,因此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作用不大。
  (三)教学方式的单一化与教学评价的片面化
  在教学方式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及通过多种形式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是生态教学必不可少的。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弄清教学方式多维化的真正含义,只是片面的套用。例如许多教师的“师生互动”仅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对学生的答疑;有些教师为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采取小组表演形式,但仅仅是几个人拿着教材在前面分角色念课文;有的教师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们必须将某些内容背诵下来,然后通过“听写”“默写”“互考”等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做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且使学生对大学外语课堂这个生态系统更加厌恶,甚至想让自己逃离这个生态系统。
  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虽然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但实际上不少大学外语教师仍然以单一的评价模式为主。教师往往要求学生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肯定他人的成绩,这样就将“自我评价”变成了“自我批评”,“互相评价”变成了“互相恭维”,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主要的评价方式。但即使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这一仅存的主要形式上,教师一般只是对学生的听、写能力,即反映在试卷分数上的能力进行评价,而忽略对其他多方面的能力的评价,因此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哑巴英语”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大学外语教学这一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三、生态净化:大学外语教学的有效改革
  (一)限制因子定律与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限制因子定律的主要内容是“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生长有限制影响”,即对生物生长起主要作用的是那些他们所需的微量元素而不是大量元素。经过研究,人们发现决定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的主要限制因子是观念因素、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这三项。
  1.观念因素
  虽然外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但是由于外语教学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少学生在观念上对大学外语教学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想逃离这个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增强该生态系统的吸引力,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即兴表演、小组表演、外语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真正做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自信心,從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观念,净化大学外语教学的生态环境。
  2.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是大学外语教学的指挥棒。虽然现在大学外语教学的目标更加侧重外语教学的实用性,但是不少教师依然是对学生“简单粗暴”的进行管理,在评价时也单纯的以分数来划分“好”与“坏”,这样做产生了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的“花盆效应”,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因此在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上,教师一定要顺应生态化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充分的“生长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要真正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促进学生从灌输教育向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转变,从而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在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持续发展。
  3.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
  根据生态学的观点,在生态系统中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是那些具有实际能力、能适应生态环境的种群或个体,而不是那些华而不实的种群或个体。在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就要在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上进行变革。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期末一张卷”的形式,有的也加入部分口试内容,但是分值很小,并且考试内容相对封闭,仅限于教材知识。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教师要使考试内容更加具有开放性,比如适当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猜谜或影评等内容,使考试内容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考试形式上,除了传统的试卷外,还可以增加学生之间互相问答、期末小组表演等多种形式,这样使考试形式丰富多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不在单一,让学生觉得考试是一次“大比武”,变“怕考试”为“自我挑战”,这样会极大提高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的吸引力,使生态环境大幅度净化。
  (二)适度法则与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适度法则是指在某一生态系统中,每个物种对各种生态因子的需求都是有度的,无论是达不到还是超过这个度,都会对该物种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威胁到该物种的生存安全。在大学外语教学生态系统中,教师也要运用适度法则,注意对“度”的把握。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既要符合整体的教学目标,又要有针对性的对本节课提出具体的小目标;在教学内容上,既要与整个学期的教学内容相关联,又要使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丰富而不繁杂,开放而又具体,使学生能抓住学习的重点;在教学形式上,围绕着“吸引学生兴趣,教会学生知识”这一主线,在稳中求变,使教学形式始终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愉悦中既学到了外语知识,又锻炼了自己对外语的运用能力;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应注意对“多个评价主体”的把握,不但要使学生能客观的评价自己与他人,同时又要防止学生因个人偏见而对他人的评价过于主观。通过对课堂生态系统中各教学因子的“度”的把握,可以使学生在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边缘效应与大学外语教学改革
  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界处,由于一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与协合作用,从而引起系统某些成分或行为的较大变化。在教育生态学中,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与其他学科的生态系统间也存在着“边缘效应”,如社会学、自然科学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局限于书本知识与单纯对单词、语法的讲解,而是要将外语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利用其他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本生态系统中产生较大变化,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明星的“光环效应”,将本节课的主要单词加入对该明星的描述中,并要求学生立刻对这些新单词进行查询,由于学生急切的想知道究竟是哪位明星,因此对新单词的学习劲头特别足,并且瞬间即完成了该单词至少一种用法。教师又将这些描述性的句子拆散开,利用数学中推理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使学生在游戏中即可完成对本节课主要知识点的掌握。由于这种方式以吸引学生兴趣为主,同时又加强了个体之间的协作能力,因此对大学外语教学这个生态系统的净化十分有利。
  参考文献:
  [1]戴朝晖.MOOC热点研究问题探析——全国首届MOOC时代高等外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2015(1):73-78.
  [2]秦丽莉.社会文化视域下英语学习者能动性与身份之间的关系[J].外语教学,2015(1):60-64.
  [3]张蔚磊.我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实然现状与应然选择[J].外语教学,2015(1):56-59.
  [4]魏娜.论生态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4):89-90.
  [5]穆惠峰.外语教学的学科研究现状[J].当代外语研究,2014(3):42-44.
  [6]许 阳.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大学英语课堂构建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62-263.
  责任编辑 朱守锂
其他文献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们对化学实验产生的环境污染越来越重视。90年代初,提出的“绿色化学”,对化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其核心内涵是采用具有“原子经济性”的反应,即原料中的原子都进入到目标产物中,不产生任何副产物和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和控制污染。美国化学会提出的有关绿色化学的12项准则,对绿色化学作出了明确的说明,为绿色化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化学教学,既是对学
为了挖潜增效,对循环水冷却风机进行节能改造,充分利用其存在的富裕能量,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对技术与服务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趋加大,产生了社会对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矛盾。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促进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
学前教育是幼儿教师职前期专业角色的定位阶段,也是幼儿教师职业生涯的起始时期,更是幼儿教师获取和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阶段。舞蹈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在幼师的职业
介绍了辽宁高速公路在建设管理、工程质量、机械化养护服务区等方面的好经验,得出了考察的启示和建议。
一、引言  《航空工程材料》课程是飞机维修相关专业群,包括飞机机电设备维修、飞机电子设备维修、飞机发动机维修、飞机结构维修、飞机地面设备维修以及通用航空器设备维修等的必修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也是该专业群的学生掌握航空相关材料知识的重要渠道。该课程基于民用飞机维修工程职业和工作过程,主要向学生介绍航空金属及非金属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用途、常用航空油料及润滑脂的知识
从干法腈纶聚合物稀溶液的性质入手,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了聚电解质效应、不同溶剂、溶剂中水含量、三单苯乙烯磺酸钠含量对干法腈纶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影响,确定了采用溴化锂抑制
7月15-16日.由广东省教育厅指导、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南方教育高峰年会在广州召开。教育部综合改革司司长刘自成、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孙霄兵,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2006年,为了适应现有公路工程建设的需求,交通部定额总站组织人员在现行92定额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施工水平编写完成了新的《公路工程概算定额》、《公路工程预算定额》(征求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