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树欲静,须风止
记者:每天都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
济群:平常的人,确实会有很多念头,很多妄想,这也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们每天要读书,处理人际关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让心平静下来,首先要使它变得简单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生活及环境尽量简单。那样,对心的干扰能相应减少。
二、培养淡泊的心态。如果对很多东西不去在意,心自然比较清净。所有念头都是因为在意某件事引起的,否则,不论发生什么,都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
三、以佛法智慧指导我们的心。对每天经历的事,都以佛法智慧观照,看完就把它放下,而不是进一步带动情绪,这样就能保持无所得的心,空空荡荡,自由自在。
四、有一个修行法门。每天以一定时间诵经、念佛或禅修。
五、生活必须有规律。
若能做到这几点,心自然能比较稳定,比较清净。
信佛和个性解放矛盾吗?
记者:从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是不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然而宗教是依赖权威和崇拜权威的,建立在信仰和敬畏的基础上,“信”是第一位的,而且往往是无条件的“信”,这是不是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趋势有矛盾?
济群:一般宗教都讲究权威,佛教中也有权威人物,那就是佛陀。但佛陀是民主的,他曾告诫他的弟子们:你们对我所说的教法可以斟酌,可以怀疑,你们要领会了再接受。基于这样一个传统,禅宗就提出了“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主张。佛法的基本理论是缘起,缘起揭示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着存在,没有独存的、唯一的主宰。从缘起的意义上,佛教又提出了众生平等的理念,众生和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和佛陀也是平等的。佛陀告诫他的弟子们,在修学上,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佛陀要入灭的时候,有些人就在想,佛陀入灭后该由谁来领导僧团,由谁来代替佛陀的权威身份?可是,佛陀入灭之时,并没有另立一个佛陀,而是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以法为师。
所以,佛法在修行上,一方面重视自己的努力,一方面重视经教的修学,重视对法的掌握,而不是像其他宗教那样,仅仅凭借对主的仰赖就能获得救度。虽然佛教也重视善知识的重要性,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是在于更好地掌握法,所以佛教中又有四依四不依的思想,要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佛教的僧团更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团体,每个人都要依法生活,依戒生活,并没有所谓的特权阶层。
至于说到个性解放和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我觉得这一点和佛教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过去,人们往往把佛教当作是迷信,但我觉得佛教恰恰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什么是迷信呢?迷信是无知和执著的意思。通常,人们都是生活在无知和执著的状态中,我们不仅容易对宗教产生盲目崇拜,事实上,对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容易产生盲目的崇拜。有人会崇拜金钱,以为金钱万能,这种人不是财迷吗?有人会崇拜权力,以为有权就有一切,这种人不是权迷吗?有人会崇拜歌星、球星,不管他们的人品如何,却把他们当作心中的偶像,这种人不是星迷吗?正是因为这种错误观念和盲目崇拜,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因此,错误观念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学习佛法正是要把我们的心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一个人只有放弃所有的错误知见,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记者:每天都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
济群:平常的人,确实会有很多念头,很多妄想,这也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们每天要读书,处理人际关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让心平静下来,首先要使它变得简单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生活及环境尽量简单。那样,对心的干扰能相应减少。
二、培养淡泊的心态。如果对很多东西不去在意,心自然比较清净。所有念头都是因为在意某件事引起的,否则,不论发生什么,都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
三、以佛法智慧指导我们的心。对每天经历的事,都以佛法智慧观照,看完就把它放下,而不是进一步带动情绪,这样就能保持无所得的心,空空荡荡,自由自在。
四、有一个修行法门。每天以一定时间诵经、念佛或禅修。
五、生活必须有规律。
若能做到这几点,心自然能比较稳定,比较清净。
信佛和个性解放矛盾吗?
记者:从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是不断追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然而宗教是依赖权威和崇拜权威的,建立在信仰和敬畏的基础上,“信”是第一位的,而且往往是无条件的“信”,这是不是会和追求个性解放的趋势有矛盾?
济群:一般宗教都讲究权威,佛教中也有权威人物,那就是佛陀。但佛陀是民主的,他曾告诫他的弟子们:你们对我所说的教法可以斟酌,可以怀疑,你们要领会了再接受。基于这样一个传统,禅宗就提出了“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的主张。佛法的基本理论是缘起,缘起揭示了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着存在,没有独存的、唯一的主宰。从缘起的意义上,佛教又提出了众生平等的理念,众生和众生是平等的,众生和佛陀也是平等的。佛陀告诫他的弟子们,在修学上,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当年佛陀要入灭的时候,有些人就在想,佛陀入灭后该由谁来领导僧团,由谁来代替佛陀的权威身份?可是,佛陀入灭之时,并没有另立一个佛陀,而是要求弟子们以戒为师,以法为师。
所以,佛法在修行上,一方面重视自己的努力,一方面重视经教的修学,重视对法的掌握,而不是像其他宗教那样,仅仅凭借对主的仰赖就能获得救度。虽然佛教也重视善知识的重要性,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是在于更好地掌握法,所以佛教中又有四依四不依的思想,要我们“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而佛教的僧团更是一个民主、法治的团体,每个人都要依法生活,依戒生活,并没有所谓的特权阶层。
至于说到个性解放和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我觉得这一点和佛教的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过去,人们往往把佛教当作是迷信,但我觉得佛教恰恰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什么是迷信呢?迷信是无知和执著的意思。通常,人们都是生活在无知和执著的状态中,我们不仅容易对宗教产生盲目崇拜,事实上,对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容易产生盲目的崇拜。有人会崇拜金钱,以为金钱万能,这种人不是财迷吗?有人会崇拜权力,以为有权就有一切,这种人不是权迷吗?有人会崇拜歌星、球星,不管他们的人品如何,却把他们当作心中的偶像,这种人不是星迷吗?正是因为这种错误观念和盲目崇拜,给我们的人生带来许多烦恼和痛苦。因此,错误观念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学习佛法正是要把我们的心从困惑中解脱出来,一个人只有放弃所有的错误知见,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