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的镜像艺术?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aini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存世的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是墓葬礼仪的物化形态,时人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饰这个空间:以现实为粉本进行或夸张或压缩或反叛的摹写,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二手现实”。中国古代墓葬呈现出来的视觉形式是动态的,随时呈现出跟时代气息相符的新的艺术形式——镜像艺术。“复古”是一种基于模本的再创造行为,镜像艺术是这类复古行为的表征之一。
  【关键词】“二手现实”;镜像艺术;“复古”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同时提升了他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文学与心理学》
  古的力量,是时间、事件与人的智慧共同磨砺出来的精华,所以它被认为是有效的、权威的,并且被常识化。中国①古代墓葬不断被发现,地下墓葬空间与俗世空间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如建筑、室内陈设、装饰品甚至已烹饪的食物,我们想要弄清楚:在中国古代,墓葬空间的存在是时人刻意营造出俗世的镜像吗?本文试从中国古代墓葬的视觉呈现方式的角度小议镜像艺术和“古”之间的关系,主要解决和讨论两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墓葬的视觉呈现方式有哪些?二是中国古代墓葬视觉呈现方式是镜像艺术吗?
  一、中国墓葬的视觉呈现方式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葬”的现场存在礼仪,相关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体验是现场参与者才能获得的直观感受,但都逸去了,存世的地面建筑与地下建筑可以被视为墓葬礼仪的物化形态。墓葬建筑和相关礼仪为死者而存在,分别是时人安置和祭奠死者的方式,也是死者亲人召显孝行②和寄情哀思的展会,更是时代生死观念的具象体现,这些都需要生人的视觉参与。
  “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
  ——《礼记》西汉
  如果说西汉以前的“葬”是以“藏”的方式存在,那么在陕西百子村一座2世纪东汉墓墓口附近发现的一条铭文:“诸观者皆解履乃得入”表明“葬”的存在方式以及视觉服务对象已悄然改变。此前无确切资料证明墓葬建造是非公开讨论的行业,由此条铭文可以判断:从“藏”到“非藏”的观念转变、修建和装饰地下墓葬空间的经验公开交流和借鉴至晚在东汉已经发生。公开意味着被讨论和借鉴,借鉴暗示着传播,既被讨论又被传播的地下墓葬成为了一种有限范围内的克制的视觉展示形式。无论“藏”还是“非藏”,墓室封闭后没有光线进入,一个不需要用肉眼观看的地下世界与俗世的生物性功能无关,死者在此时以一种非生物质的形态存在,相关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西汉长沙国轪侯夫人墓。此墓是竖穴棺椁墓,边箱和头箱排列紧凑并井然存放着陪葬品,能够推断出:墓主人不住在仓库似的地下墓室中。在内棺上覆盖着一幅帛画③,画面中出现了墓主人侧立影形象,她所在的空间可以经由一道“门”进入另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内有金乌、西王母、蟾蜍、羽人等墓主人所处时代神话传说内的角色,阶层概念鲜明,由此能够判断出这是一个遵照着俗世的规则和秩序运转着的世界。
  被明董其昌称为“文人之画”始于唐兴盛于宋、元的“文人画”概念对其后世艺术家影响深远,此流主张对现实的摹写和再现应控制在一定程度内,应区别于院体画和民间画。从结果上看,写实和透视法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表现形式。在现实不可及的空间——墓葬能看出这种精神的延续,时人使用艺术化的语言和形式来表饰这个空间:以现实为粉本进行或夸张或压缩或反叛的摹写,似镜像而非,损耗与再创造相交织穿插于模仿之中,形成新的表现形式——“二手现实”。相关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有辽张文藻墓此墓内墙上绘制了场景壁画,内容有茶艺、下棋休闲场景,有锁门、点灯的居家场景,有藻井、斗拱梁柱的仿木建筑,另外还有一些花卉植物与民间常见题材,此类使用绘画的形式来拓展和说明空间的方式可以看作绘画意义在墓葬层面的引申,这里的壁画与轪侯夫人墓内棺上的帛画有着承接关系。
  至此,中国古代墓葬呈现出来的视觉形式是动态的,随时呈现出跟时代气息相符的新的艺术形式。以地面建筑为模本,地下建筑部分因为其内向壘建决定了建筑和装饰的反向特征;以生活器皿为模本发展出有其形而未有其实的明器造型艺术;在有限的墓室空间催生了以二维壁画拓展三维空间的表现方式等,这些“二手现实”将对立的概念调和在一起,生与死、凸与凹、平面与立体、地面与地下,这些与镜像相关的艺术化对应是在暗示着镜像艺术的可能性吗?
  二、中国古代墓葬视觉呈现方式是镜像艺术吗
  首先,墓葬被艺术化了吗?文化艺术总是要反映时代精神的,中国古代墓葬的视觉呈现是所属时代生死观、艺术、政治、军事、经济、地理、风俗等的一种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墓葬是一个人在俗世的结束,又是另一个旅程的开端。可以从轪侯夫人墓内棺上的帛画、阳陵前室的车马朝向、湾漳北齐墓甬道两面仪仗行进方向相反的壁画到张文藻墓室实体空间与壁画延展空间中看出,墓葬建筑从两个世界对接中转站演变成为了长期居住场所。轪侯夫人墓帛画地图性质图像的客观存在给了时人加以再创造的模本与动机,他们在此基础上或偶然或故意地改造着墓葬空间的用途与面貌,此时,死亡从哲学层面逐渐去意识形态化。死亡本身不等同于墓葬,将死亡物化为墓葬建筑与相关的礼仪更容易被理解和传播,进而再规范、定制,逐渐成为时代对生命和死亡认知的一部分,它的抽象概念与表现形式也被归纳入时代艺术体系中。
  其次,什么是镜像艺术?以唐代三彩俑为例,三彩俑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彩色明器,同时自带廉价的“素瓦”“瓦木”的陶俑属性,符合《唐六典》《通典》《开元礼》中关于陪葬品材质的相关规定,所以,将其理解为唐代特权阶级根据时代的政治规范、传统礼仪和技术手段结合后的变通产物是合理的。笔者认为,三彩明器在陶器的质料上发展出了金属感的色泽是此前流行的贴金彩绘俑的镜像表达,它在墓葬内的表现是富有想象力的,作为一种变通艺术形式服务于特定的政治、社会条件下的需求,在有限的条件和空间内勾勒出等同于或广于现世的一个镜像世界,无论粗鄙材料模仿金银器色泽、壁画拓展空间,模仿建筑外形的反向变形,这些发生在墓葬内的视觉表现形式就是镜像艺术,它升华了中国古代墓葬的内容,使之成为璀璨的艺术形式,也是物与物之间变通替换的最高艺术化。   那么,墓葬已经作最大简化的今天,镜像艺术还在嗎?
  时代艺术的发生不是平地惊雷,而是以传统文化艺术为内核,以物质遗存为基础,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此些进行时代化的表征。如西周黄国君主孟夫妇墓出土了185件精美玉器,其中两件玉珥的造型是复刻同一墓葬的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发型独特的玉人头圆雕,模本与复制品在同个墓葬出现是不常见的。有一点值得注意:模本和复刻品、两件复刻品之间的造像形式和雕刻手法都有差别。“复古”一词可以被运用到这个案例中,这里的“复古”是一种基于模本的再创造行为,镜像艺术是这类复古行为的表征之一;又如安阳妇好墓出土了七百多件玉器,它们产地不一、时代各异,说明好古的风尚在商武丁时期已出现。关于好古和复古源头的探索,林巳奈夫先生有一个很有趣的观点,他在著作中这样解释商周贵族墓葬常随葬青铜礼器的现象:墓主在另外一个空间中亦需要崇拜和祭祀祖先,将铜礼器随葬于墓葬中是将这一礼仪延续至那个空间中。按林先生的观点,将祭祀物品与墓主安排进入地下狭小的空间是对“古”的敬畏和崇拜,那么在往后的墓葬里出土的仿古形制的礼器、祭器、生器、明器甚至图案、装饰品、建筑物,亦是对带有“古”意象征的礼仪器具和古老祭祀行为的复制和追随,物与物的变通根据时代的规则幻化着形式,也就是新艺术形式不断出现、沉淀、固化、再变通的原因,这个原因是长久以来在争斗与和平中形成的某些共识,共识可能被保持、可能被倾覆,而这并不违背“复”对“古”的迷信,甚至可以称为几千年来中国古民围绕死亡创造出的一切艺术形式的总和的总结。
  我们无法从一片树叶准确追溯推演回它还是一粒种子的模样。今天我们认知世界的基础是被动的选择,所有的讨论和假想都带有时代的印记和局限,如同哥白尼之前的人们以为地球是世界中心。前人对世界的解释与今日的我们在方法论上并没有高低之别,其实我们都困囿于时代的局限,注定只可能看到历史的一部分,而且不同种族的文化中都掺杂着无数的误解和刻板。纵使枉然,笔者仍试图在纷繁中寻找到一个适用于考古研究的演算公式,不奢求这个公式能让我们推演回种子的模样,就算只能给我们一次近距离观察年轮疏密的机会也是不枉当代追古者的一片赤诚。
  注释
  ①文化概念上的中国从古至今的版图不是静止状态,传承正统汉文字文化的政权在不断的兼并与分割中发展,本文列举的墓葬实例存在的汉文化地理版图与汉文化政治版图并不完全重合。)
  ②“丧葬活动与其说是对死者的哀伤和悼念,不如说主要是生人的行为表现和目的的追求”(齐东方《生与死——两个世界的徘徊》)
  ③帛画属于后来的概念,是今天对于有特别图画意味的丝织品的总称,更确切来讲,西汉时期称此物为“明旌”)
  作者简介:陈珊珊(1981-),女,汉族,重庆,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在版权保护背景下,网络数字音乐传播进入正版化轨道。各音乐服务商增强了版权保护,但也突出了付费欣赏与受众免费获取心理的矛盾。本文基于于对南京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对网络音乐的付费意愿进行的调查,总结出了大学生这一大消费群体对网络音乐付费意愿的特征,分析了影响其行为的因素和当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大学生网络音乐消费市场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音乐付费  【中图分类号】J613.6
【摘要】福建土楼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空间及文化内涵,其保护与利用工作逐渐引起多方关注。如今,其自身结构和功能空间的不完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群及大量涌入的游客的使用需求,活化利用土楼现有资源,以保证福建土楼及客家文化的持续与传承已提上日程。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调研访谈分析当前民宿发展问题,应该在尊重土楼原有风格基础上加强文化传承,提出以将土楼建筑及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为目的的民宿改造的基本设计要求,以
【摘要】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学前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纷纷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补充大量的学前教育人才,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舞蹈教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舞蹈教学,能够生动地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将人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学前教育的舞蹈必须要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创造,同时将舞蹈语言、舞
【摘要】现代城墙作为一城文化载体,与市民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以文化功能面向世人,例如西安城墙、赣州明城墙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项目。在未来,城墙或许可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打造未来城市文化空间。而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城墙的功能开发始终建立在古代城墙主要作为防御工事的基础之上。本文试图以东汉开国之前,著名以少胜多战事“昆阳之战”为例探讨古代城墙的防御功能。  【关键词】古城墙;防御功能;昆阳之战  【
【摘要】通常艺术歌曲共有两个部分组成,即诗歌与音乐相结合共同表现的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艺术歌曲的确立是根据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大师舒伯特的作品而确定的,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歌曲体裁。本篇论文选择黄自的艺术歌曲《玫瑰三愿》为例,将从声部中的旋律重叠、旋律对位、旋律呼应三个角度出发分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声部特点,旨在为声乐表演者以及学者们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声部;玫瑰三愿
【摘要】青铜,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纯铜与锡、铅等其他金属的合金,铜锈呈青绿色。青铜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青铜器作为穿越历史文明的精美器皿,以独特造型、别致纹饰、手工打造特色,给后世带来视觉盛宴,留存了历史古蕴。芜湖县文管所收藏的春秋窃曲纹青铜鼎,以纹饰精美、造型浑厚、器形庄严被鉴定为国家二级珍贵文物。  【关键词】芜湖县;青铜器;春秋时期;小型器;窃曲纹青铜鼎  【中图分
【摘要】在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多地的庙会活动都受到严重的冲击。钟敬文指出:“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庙会作为文化记忆的一种象征载体,它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庙会作为文化记忆的传承方式之一,对它的保护和发展工作迫在眉睫,因此,笔者通过对山西临汾沟上村子孙娘娘庙进行个案研究,旨在为更多的庙
【摘要】汶上县古称中都。自汉魏以来,这里佛教文化流行,发现了丰富的佛教文化遗存。唐宋以后,更是寺院林立,信佛之风盛行。宝相寺和太子灵踪塔,以及地宫出土的金棺、佛牙、舍利闻名于世,使这里成为佛教圣地。  【关键词】宝相寺;太子灵踪塔;佛牙;舍利;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9.1 【文献标识码】A  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隶属济宁市。公元前501年,孔子曾任中都宰,清《山东通志》称之为“封疆夹齐鲁
朱理治  1941年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顽固派对中国共产党及各抗日根据地,特别是陕甘宁边区的敌视态度暴露无遗,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明目张胆地对陕甘宁边区采取军事包围、经济封锁的措施,导致陕甘宁边区陷入“几乎没有衣服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的严重经济困境。在此危急关头,朱理治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能否稳定金融秩序、保障经济发展关系着边区政府、党与抗
【摘要】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其能够在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当前我国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借助三维数字化技术的有效利用取得良好成效。随着博物馆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将已有的数字化成果进行有效应用,成为博物馆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对伪满皇宫博物院三维藏品展示系统的技术实现、场景应用进行分析,为博物馆数字化成果的展示应用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三维数字化;在线展示;伪满皇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