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流动、劳动年龄人口变化等因素,农村学校办学规模不断萎缩,中心城区和各县政府所在地学校招生压力越来越大,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显得十分必要。为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方面展开详细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人士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逐年增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总量短时间内难以较大增长的情况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要素的流动
首先,统筹教师资源,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来促进师资的均衡配置;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将开展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作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如广州市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按照每批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5%的比例进行交流,其中市级骨干教师按照每批不低于本校骨干教师总数10%的比例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一批,每批流动期2年;校长实行异校任职,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交流到其他学校任职,副校长提拔为校长的,原则上有在两所或以上学校任中层干部或副校长的经历,新提拔的副校长,原则上实行异校任职。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可见,“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政策议程。在此推动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行动。国家层面,先后推出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信息化项目。在地方,各地结合区域特点,推进区域教学资源库建设,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流动。如某省2010年开展了“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探索以信息化促进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的新思路”。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友成基金会与人大附中和中小学联盟网合作,将人大附中的课程以慕课的模式搬到18个中西部省的贫困县中的130多所贫困乡的中学里,上万名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直接听人大附中的老师讲课。
(二)对薄弱区域或学校给予对口帮扶或政策性支持
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招生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安排。如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06年國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2012年国家又实施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计划2013-2020年每年选派3万名优秀幼儿园、中小学(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三区”支教一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采取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等具体措施,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招生方面,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部分省市实行“指标到校”政策,即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给每个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
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树立“适宜的”就是“优质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优质教育?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逻辑起点。实践中,“我们过于看重‘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确定问题是什么”。由此导致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文本越来越繁荣,但实践中似乎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优质均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摒弃以升学率为尺度的优质教育观,树立“适宜的”就是“优质的”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定义为:“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潜能其实早已经孕育在孩子们身上,到时间就会自然流露出来。……人才是自己发展出来的,教育的目的是给他一个环境。……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阳光和雨露。”可见,不论是从教育的规律来看,还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言,优质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适宜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其发展成才提供最适宜的土壤。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其本质就是提供适宜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确保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
确保教育“硬件”均等化、优质化。各区(县)、各学区、各校的教育基本条件、教育设施要标准化、均等化,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同等优质的教育设施。《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统一标准的目的即在于确保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然,各地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提高标准,进而确保孩子们能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设施和服务[1]。
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人民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面对教育需求侧的变化,党和政府适时调整教育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积极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为“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
参考文献:
[1]蒋洁蕾,李爱铭.上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分析——兼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J].基础教育,2015(4):21-29.
[2]谢宇.中小学校委托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14-15.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教育现代化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心城区人口逐年增加,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在中心城区教育资源总量短时间内难以较大增长的情况下,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推动优质基础教育资源要素的流动
首先,统筹教师资源,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201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来促进师资的均衡配置;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统筹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2016年,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骨干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20%。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各地纷纷将开展教师校长交流轮岗作为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如广州市要求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按照每批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5%的比例进行交流,其中市级骨干教师按照每批不低于本校骨干教师总数10%的比例进行交流,每年流动一批,每批流动期2年;校长实行异校任职,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满两届的,原则上交流到其他学校任职,副校长提拔为校长的,原则上有在两所或以上学校任中层干部或副校长的经历,新提拔的副校长,原则上实行异校任职。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基础教育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构建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是更好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选择。可见,“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政策议程。在此推动下,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信息技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改革行动。国家层面,先后推出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信息化项目。在地方,各地结合区域特点,推进区域教学资源库建设,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流动。如某省2010年开展了“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验区”建设工作,“探索以信息化促进县域范围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整体提升的新思路”。此外,一些非政府组织也在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如友成基金会与人大附中和中小学联盟网合作,将人大附中的课程以慕课的模式搬到18个中西部省的贫困县中的130多所贫困乡的中学里,上万名贫困地区的学生可以直接听人大附中的老师讲课。
(二)对薄弱区域或学校给予对口帮扶或政策性支持
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招生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安排。如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06年國家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计划”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以中央财政为主;2012年国家又实施了“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计划2013-2020年每年选派3万名优秀幼儿园、中小学(含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三区”支教一年;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采取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职称(职务)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等具体措施,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经费投入方面,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招生方面,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部分省市实行“指标到校”政策,即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给每个初中的尖子生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
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树立“适宜的”就是“优质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优质教育?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逻辑起点。实践中,“我们过于看重‘解决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确定问题是什么”。由此导致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文本越来越繁荣,但实践中似乎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优质均衡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此,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摒弃以升学率为尺度的优质教育观,树立“适宜的”就是“优质的”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定义为:“培养自由的人和创造思维,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潜能其实早已经孕育在孩子们身上,到时间就会自然流露出来。……人才是自己发展出来的,教育的目的是给他一个环境。……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阳光和雨露。”可见,不论是从教育的规律来看,还是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而言,优质的教育应该是一种适宜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其发展成才提供最适宜的土壤。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思想,其本质就是提供适宜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确保基本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
确保教育“硬件”均等化、优质化。各区(县)、各学区、各校的教育基本条件、教育设施要标准化、均等化,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同等优质的教育设施。《国家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统一标准的目的即在于确保基本教育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然,各地可以结合自身实际,逐步提高标准,进而确保孩子们能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教学设施和服务[1]。
结论:
简而言之,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升,人民不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要“上好学”。面对教育需求侧的变化,党和政府适时调整教育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积极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要实现的战略目标为“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2]。
参考文献:
[1]蒋洁蕾,李爱铭.上海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模式分析——兼论“政府、学校、社会”三者关系[J].基础教育,2015(4):21-29.
[2]谢宇.中小学校委托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