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没想隐瞒,但我更不想声张,我还是想过清静点的生活。”说到这里,吴家芳顿了一下,“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无法体会到我的心情。”
那一瞬
第一次成为“名人”时,吴家芳自己几乎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他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
2008年5月14日,吴家芳把在汉旺镇茶楼遇难的亡妻的手绑在自己腰上,让她的脸紧贴着自己的背,跨上摩托车上路。他要带妻子回到兴隆镇广坪村的家里。路上,他感觉妻子的头有点歪,于是停下车进行调整。
这一幕被路过的两个外国摄影记者摄入镜头,其中一个是法新社的,就是《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拍摄者。吴家芳抬起头来时,旁边还有一个应该是翻译或者向导的中国女孩子。那个女孩子过来简单地询问了他和背后人的关系。
“我当时的情绪很不好,如果再问下去,我肯定会控制不住的。”
面对吴家芳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女孩子没有继续提更多问题。吴家芳绑好亡妻,重新上路。
回到家,吴家芳亲手用家里剩余的木料打造了棺材,掩埋了亡妻。在房门外十几米的菜地里,堆起了一座简陋的新坟。
2008年6月7日,距离大地震过去20多天后,两个陌生人来到了他的门前。
这是《成都商报》的记者陈东和简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为流传后,为了寻找那张感动世界照片的当事人,这两位记者半个月以前就以发传单的方式在灾区一路打听。后来搜索范围逐渐缩小到绵竹,缩小到兴隆镇,最后到了广坪村三组这个摇摇欲坠的房子前。
直到这时,吴家芳才知道那天的举动让自己成了灾难中爱情与人性的象征。
震后
地震后的三个月里,吴家芳几乎没有出门。长期在绵竹市区内打工的儿子吴阳,这段时间里也增加了回来看望父亲的频率。但在平常,曾经三个人生活过的地方,现在只剩下吴家芳一个。他孤独地面对着一起生活了22年的妻子的坟墓,和曾经住了近20年的房子。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养了多年的狗。
吴家芳的房子也在地震中遭受重创,一间屋子的屋顶完全垮掉,墙已经歪歪扭扭,裂缝纵横交错,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很显然,这里已经无法居住。他一个人搭起了临时塑料棚,一个月后,塑料棚被政府发放的帆布帐篷取代,在这个帐篷里,吴家芳做好了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全部准备。
地震三个月后,吴家芳开始继续打零工。他重新操起泥水匠的老本行。从8月份开始,灾区居民陆续开始筹建新房,吴家芳能找到不少活。只要有活干,吴家芳就可以保持每天100元左右的收入。
而他自己的房子却迟迟没有着落。建100平方米新房可能要花费八九万元,除了政府补贴的1.6万元,吴家芳自己只有几千元积蓄。他原本计划等攒够了钱再开始动工,但要依靠打零工的收入攒够建房的钱,几乎遥不可及。
“怎么也得三年以后才敢想这个事!”吴家芳说。
在村里,吴家芳的家庭收入始终在中等偏下。地震前,妻子石华琼没有收入,全家的开支都靠吴家芳在外打工来维持。泥水匠的生涯朝不保夕,经常一个月里只有几天有活干,平均收入每月仅有1000元左右。
儿子吴阳初中毕业后也开始了和父亲一样的打工生涯,收入刚刚够自己用,但吴家芳已经很满意,毕竟儿子不用向家里要钱了。
2008年9月14日,农历中秋,吴家芳收到了唯一的一笔捐赠——深圳一个公司送来5000元钱和两盒月饼。
《给妻子最后的尊严》广泛流传后,许多关心四川地震的人也在关心吴家芳的命运,在网络上,他被称为“地震中最‘man’的男人”“灾难中最有情义的丈夫”等等。在女人眼里,这个坚强而重情义的男人,让人值得信赖,有安全感。
有人开始张罗着给吴家芳介绍女朋友。但在当时,再婚对于吴家芳来说,几乎没有想过,他还无法从妻子遇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也没有真正想过怎样面对自己的后半生。他只想完成一个始终未了的心愿——给妻子简陋的坟墓镶上瓷砖,好让她“显得体面点”。
而在亲戚和邻居眼中,这个世人眼中的英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幸存者,一个在灾难中失去妻子的丈夫。像所有地震中失去配偶的单身家庭一样,吴家芳也需要重新组合家庭。
新生活
“闪婚”这个经常用在八卦新闻里的词汇,被用在了吴家芳的身上。
吴家芳背妻故事让很多女性感动,先后有16个人给他写信“求爱”。一名女性在来信中说,“我怎么每看你一次我的心就疼一次……我想让你知道,我必须让你知道,千里之外有一个傻妹妹在牵挂着你”。吴家芳当时对这些火热的表白并没有什么感觉。
2008年10月16日,他接到了一个陌生女子的电话。这个女子自我介绍名叫刘如蓉,成都人,45岁,现在在深圳的一家公司打工。刘如蓉也是在各个媒体上知道吴家芳的故事,几经辗转,才找到了他的电话。拿到号码后,刘如蓉立即拨通了电话,不料两人竟一聊如故,此后的一两个星期,基本是天天通电话。
11月8日,刘如蓉决定回四川看看吴家芳。那天,吴家芳先骑摩托再转公交,早早地到了成都双流机场,出机场后,刘如蓉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他。
经过一个星期的短暂接触,两个原本陌生的人感觉彼此已经有了依赖。在刘如蓉的10天假期结束前,他们决定结婚。
吴家芳也无法认真地说清,是什么在促使他们俩迅速地作出这个决定,但他相信姻缘的存在,有些事注定了就是注定了。
现在,他仍然住在家门外的白色帐篷里,里面除了一张大双人床几乎放不下其他东西。暗红色的床罩隐隐透着再婚的喜庆。掀开帐篷的门帘,前妻的坟就在眼前。
再婚之后,吴家芳距离老房子不过两三百米的新居也提前开工了。12月13日,房子已经打好了地基。建房提前,也是得益于刘如蓉的到来。她带来了从公司老板那里借的4万元钱和自己的一些积蓄。她在深圳打工多年,每月有2000多元的薪水。对吴家芳来说,这样的一个人可以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
同时,她也为吴家芳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他们认真考虑过今后的日子,想过一起在深圳或者成都生活的可能性。最后的决定还是留在这里——兴隆镇广坪村三组。
对于未来,吴家芳没有太多的奢望。两三年后,妻子会从深圳回来和他一起生活,那时候,他们可能会一起做点小本生意,给儿子娶个媳妇的梦想也要靠这个来实现。
2008年12月28日,吴家芳带着21岁的儿子吴阳远赴深圳,在深圳市妇联资助下的集体婚礼中完成了人生第二个婚礼。
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12.22
那一瞬
第一次成为“名人”时,吴家芳自己几乎是最后一个知道的。
他清楚地记得那天的情形。
2008年5月14日,吴家芳把在汉旺镇茶楼遇难的亡妻的手绑在自己腰上,让她的脸紧贴着自己的背,跨上摩托车上路。他要带妻子回到兴隆镇广坪村的家里。路上,他感觉妻子的头有点歪,于是停下车进行调整。
这一幕被路过的两个外国摄影记者摄入镜头,其中一个是法新社的,就是《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拍摄者。吴家芳抬起头来时,旁边还有一个应该是翻译或者向导的中国女孩子。那个女孩子过来简单地询问了他和背后人的关系。
“我当时的情绪很不好,如果再问下去,我肯定会控制不住的。”
面对吴家芳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女孩子没有继续提更多问题。吴家芳绑好亡妻,重新上路。
回到家,吴家芳亲手用家里剩余的木料打造了棺材,掩埋了亡妻。在房门外十几米的菜地里,堆起了一座简陋的新坟。
2008年6月7日,距离大地震过去20多天后,两个陌生人来到了他的门前。
这是《成都商报》的记者陈东和简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电视广为流传后,为了寻找那张感动世界照片的当事人,这两位记者半个月以前就以发传单的方式在灾区一路打听。后来搜索范围逐渐缩小到绵竹,缩小到兴隆镇,最后到了广坪村三组这个摇摇欲坠的房子前。
直到这时,吴家芳才知道那天的举动让自己成了灾难中爱情与人性的象征。
震后
地震后的三个月里,吴家芳几乎没有出门。长期在绵竹市区内打工的儿子吴阳,这段时间里也增加了回来看望父亲的频率。但在平常,曾经三个人生活过的地方,现在只剩下吴家芳一个。他孤独地面对着一起生活了22年的妻子的坟墓,和曾经住了近20年的房子。陪伴他的,只有一条养了多年的狗。
吴家芳的房子也在地震中遭受重创,一间屋子的屋顶完全垮掉,墙已经歪歪扭扭,裂缝纵横交错,随时有倒塌的可能。很显然,这里已经无法居住。他一个人搭起了临时塑料棚,一个月后,塑料棚被政府发放的帆布帐篷取代,在这个帐篷里,吴家芳做好了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全部准备。
地震三个月后,吴家芳开始继续打零工。他重新操起泥水匠的老本行。从8月份开始,灾区居民陆续开始筹建新房,吴家芳能找到不少活。只要有活干,吴家芳就可以保持每天100元左右的收入。
而他自己的房子却迟迟没有着落。建100平方米新房可能要花费八九万元,除了政府补贴的1.6万元,吴家芳自己只有几千元积蓄。他原本计划等攒够了钱再开始动工,但要依靠打零工的收入攒够建房的钱,几乎遥不可及。
“怎么也得三年以后才敢想这个事!”吴家芳说。
在村里,吴家芳的家庭收入始终在中等偏下。地震前,妻子石华琼没有收入,全家的开支都靠吴家芳在外打工来维持。泥水匠的生涯朝不保夕,经常一个月里只有几天有活干,平均收入每月仅有1000元左右。
儿子吴阳初中毕业后也开始了和父亲一样的打工生涯,收入刚刚够自己用,但吴家芳已经很满意,毕竟儿子不用向家里要钱了。
2008年9月14日,农历中秋,吴家芳收到了唯一的一笔捐赠——深圳一个公司送来5000元钱和两盒月饼。
《给妻子最后的尊严》广泛流传后,许多关心四川地震的人也在关心吴家芳的命运,在网络上,他被称为“地震中最‘man’的男人”“灾难中最有情义的丈夫”等等。在女人眼里,这个坚强而重情义的男人,让人值得信赖,有安全感。
有人开始张罗着给吴家芳介绍女朋友。但在当时,再婚对于吴家芳来说,几乎没有想过,他还无法从妻子遇难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也没有真正想过怎样面对自己的后半生。他只想完成一个始终未了的心愿——给妻子简陋的坟墓镶上瓷砖,好让她“显得体面点”。
而在亲戚和邻居眼中,这个世人眼中的英雄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幸存者,一个在灾难中失去妻子的丈夫。像所有地震中失去配偶的单身家庭一样,吴家芳也需要重新组合家庭。
新生活
“闪婚”这个经常用在八卦新闻里的词汇,被用在了吴家芳的身上。
吴家芳背妻故事让很多女性感动,先后有16个人给他写信“求爱”。一名女性在来信中说,“我怎么每看你一次我的心就疼一次……我想让你知道,我必须让你知道,千里之外有一个傻妹妹在牵挂着你”。吴家芳当时对这些火热的表白并没有什么感觉。
2008年10月16日,他接到了一个陌生女子的电话。这个女子自我介绍名叫刘如蓉,成都人,45岁,现在在深圳的一家公司打工。刘如蓉也是在各个媒体上知道吴家芳的故事,几经辗转,才找到了他的电话。拿到号码后,刘如蓉立即拨通了电话,不料两人竟一聊如故,此后的一两个星期,基本是天天通电话。
11月8日,刘如蓉决定回四川看看吴家芳。那天,吴家芳先骑摩托再转公交,早早地到了成都双流机场,出机场后,刘如蓉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他。
经过一个星期的短暂接触,两个原本陌生的人感觉彼此已经有了依赖。在刘如蓉的10天假期结束前,他们决定结婚。
吴家芳也无法认真地说清,是什么在促使他们俩迅速地作出这个决定,但他相信姻缘的存在,有些事注定了就是注定了。
现在,他仍然住在家门外的白色帐篷里,里面除了一张大双人床几乎放不下其他东西。暗红色的床罩隐隐透着再婚的喜庆。掀开帐篷的门帘,前妻的坟就在眼前。
再婚之后,吴家芳距离老房子不过两三百米的新居也提前开工了。12月13日,房子已经打好了地基。建房提前,也是得益于刘如蓉的到来。她带来了从公司老板那里借的4万元钱和自己的一些积蓄。她在深圳打工多年,每月有2000多元的薪水。对吴家芳来说,这样的一个人可以真正帮助他走出困境。
同时,她也为吴家芳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他们认真考虑过今后的日子,想过一起在深圳或者成都生活的可能性。最后的决定还是留在这里——兴隆镇广坪村三组。
对于未来,吴家芳没有太多的奢望。两三年后,妻子会从深圳回来和他一起生活,那时候,他们可能会一起做点小本生意,给儿子娶个媳妇的梦想也要靠这个来实现。
2008年12月28日,吴家芳带着21岁的儿子吴阳远赴深圳,在深圳市妇联资助下的集体婚礼中完成了人生第二个婚礼。
摘自《经济观察报》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