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深入玩味文本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题教学中教师将阅读文本按照同一主题组织在一起,文章之间能够充分互解,它最大的特点是由教师一篇一篇地教转变为学生一组一组地读。一个专题中的文章数量和文字量往往远超过教科书里的一个单元。因此,如何引领学生深入玩味文本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采用了“迷你文学评论”的方法,“迷你”就是指篇幅短小,它能消除孩子写赏析文字的畏难情绪,而且交流分享方便,教学安排灵活。
  下面就以我在初一年级执教的专题——“我的父亲母亲”为例,展示迷你文学评论的教学序列。这个专题的文章包括朱自清的《背影》、三毛的《背影》、丰子恺的《我的母亲》、张晓风的《母亲的羽衣》、史铁生的《合欢树》、季羡林的《永久的悔》、老舍的《我的母亲》、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等文章。在这个专题中,我层层铺排,用迷你文学评论的方式引领学生“惊讶”地发现,“惊喜”地感悟,“惊人”地成长。
  通读专题写旁批
  在通读专题文章的预习阶段,我要求学生对自己最喜欢的某个语言片段做旁批,要求是:
  1.我们不要考试答案类的旁批:某句使用了……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2.我们要个性化的解读,要求以己心解文心。3.评分标准为:清楚明白的旁批得1星,有文学色彩的得2星,有独到见解的得3星,“就这样把我征服”的得4星。
  旁批汇总后,我让两个班互相浏览,互相打星,一个人的作品将被7个人联合打星。以下是同学们小组分享时推选出来的优秀的旁批。
  翠柳因微风而摇曳,才把枯叶之媚凸显;碧水因绝壁而倾泻,方将飞瀑之势毕现。成功的背后,亲人们正在默默付出,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静静地注视着你……(马竟泽,27星)
  生命,为母亲所赐;习惯,为母亲所传。而母亲,又为我们所劳。还能说什么呢?与其逝后再心痛,不如珍惜当今。今朝分离,回首在即。莫要心痛,珍惜当今。命为所赐,学为所授。勿忘父母,万事大吉。(张亦弛,21星)
  这些旁批,不拘于批哪一篇、哪一句,只要是学生最有感触的地方就行。我期望用这样的方式引领学生认真通读文本。而且,因为选择与批注都不限制,所以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为后面的教学环节预热。
  比读词语析形象
  接着进入了专题必读篇目的深度研读。在这里我设计了专项文学评论赏析活动:从动词解读父母形象。我特意先把这段经典的背影描写中的四个动词去掉,让学生来填空。学生填完,我把朱自清的动词和学生的动词一起呈现出来,然后再让学生比较欣赏。
  他用两手攀(抓、攀、撑、扒、按、够、拽、支、硬撑、抠)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蹬、移、翻、挪、攀爬、顶、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偏、歪、侧、倾斜、倾、晃动、弯曲、倾倒、偏移、甩、滚、扭动、摆),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于是扑扑(抖一抖、掸掸、看着、拍拍、轻拍、吹吹、拭去、弹去、抹去、拂去)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以上四处括号内的是学生填写的,括号前的是朱自清的原文。比较赏析激发了学生探究朱自清动词表达效果的热情,学生能从描写的细节入手分析人物的内在了,例如:
  朱自清先生的父亲我无缘见到,但他的一个动作却令我无比难忘:“缩”。我们的脚可以蹬,抬,踮,顶,移,而“缩”何意?变小也。只要没学过缩骨功,我认为都不会。但他做到了,一个体态略微臃肿的胖子做到了。为的,是橘子,普通的橘子,但是给儿子的橘子。时隔数年,那橘子早已没了,但其中包含的朱自清父亲对他的爱却会永世长存。而他父亲的背影也会铭刻在很多人心中,世代相传。(朱辰澍)
  文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蹒跚”一词,作者的父亲是个胖子,走路时肯定像鸭子一样摇摆。而他还是不放心作者,不顾自己的“形象”给作者买橘子,这是怎样一种父爱啊!“蹒跚”一词胜过千言万语,那是心里突然袭来的浓浓的、又有些伤感的亲情。(谢屯洋)
  父亲“扑扑”身上的土,“扑扑”很有画面感。仿佛把刚才“攀”的那份不易都“扑”走了,好像爬月台是一件再轻巧不过的事。这和前面的“攀”反差很大。用这样对比的手法,使读者察觉到了父亲把这份对儿子的体贴与爱深深埋藏于心底。(刁子涵)
  为什么这样设计?因为在专题教学之前我曾问过孩子读过哪些亲情类的名文。绝大多数学生都写了朱自清的《背影》。于是我在发文章给他们之前,先让孩子填这四个空,结果发现读过文章和记到心里差距非常大!语言的细腻之处都被忘记了,留下的只是尽人皆知的故事情节。三毛的《背影》则没有一个人读过,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去找感动人心的动作描写。学生们挑了这样几处:
  1.哀伤,那么明显地压垮了他们的两肩,那么沉重地拖住了他们的步伐。2.母亲腋下紧紧地夹着她的皮包,双手重沉沉的,各提了两个很大的超级市场的口袋,那些东西是这么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的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拖着。3.我坐在车里,车子斜斜的就停在街心,后望镜里,还是看得见母亲的背影,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地在那里走下去。
  这样从填词到赏词,从赏词再去挑词,看似回环往复,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应该是在文学感受力上的螺旋式上升。而从描写入手分析人物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但是绝不能让孩子按照考试套路来赏析,不能让他们成为套子里的人。
  深读文章品文美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胆子就更大了。有个问题一直在我心头盘桓,至今无解。这个问题就是:似乎描写父母的背影往往比描写父母正面的肖像更能打动人心。于是,我布置了下一个迷你文学评论题目:怎样理解从背影解读父母之爱。这里分享几则作业:
  当父母转过身去,背对着“你”,潜心为“你”做这做那时,他们的心思已经完全沉浸在付出自己的爱上面,无怨无悔,别无他求,甚至毫不在意“你”是否看见,是否知情。这时候,他们也不会刻意掩饰自己因为年老体弱,为“你”做这些事情时所经受的艰难和苦楚。可怜天下父母心!(王孟迪)   爱一定是红色的,粉色的吗?—— 看完这两篇《背影》,我知道了,其实爱的颜色,也可以是背影般黑漆漆的颜色。背影深沉的颜色,流露出一股沉稳与坚强,但更有一份默默的、无声的体贴。背影,可长可短,可浓可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不再只是固定的一件羽衣,一棵合欢树。亲情,就是这样神奇——无形,有影。(陈一嘉)
  很高兴孩子们能够这样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讨论才真正解放了学生,尊重了文本。专题教学走到这一步,已经由表及里,实现了升华。
  巧设比喻悟深情
  最后,我没有把专题赏析停留在“背影”上,而是让它止步于一个关于比喻的作业:我在前测的时候曾让学生给父母设了比喻—— 父母像什么。汇总起来,这几个词语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大海、伞、港湾、大树、太阳、雨露……我觉得学生说的都是些人云亦云的比喻。几节课后,背影的讨论结束了,我把张晓风《母亲的羽衣》中的一段话打到PPT上:
  在我的书桌底下放着一个被人弃置的木质( ),我一直想把它挂起来当一幅画,……
  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括号中的原文:砧板。
  因为之前几节课的教学铺垫,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张晓风这个比喻的质朴与深沉,我要求他们再次给父母做个比喻,以下是几个新的比喻:
  中国式的父母,用一个外国的物品比喻,其实他们就像那杯咖啡,表面上一口,是苦涩,是不令人喜爱的,可经过岁月的品味,你会感受到它的香醇。(胡宇虹)
  中国式父母是孩子的影子。因为他们总是静静地站在你身后,在你失意时,轻轻顶你一把;在你意气风发时,默默退在一个角落,不抢你风头。(王雨宁)
  在这些新的比喻中,我感觉孩子不再把父母看成是神,而是把父母看成了有血有肉的应该得到儿女理解和心疼的人。我想这应该算惊讶的发现,惊喜的感悟,惊人的成长吧。
  在专题教学中,我全程引导学生学会写迷你文学评论。而且我是逐层递进要求的:先是教会学生写个性化旁批;然后从几个动词说开去,教会学生从描写入手分析形象;接着谈“背影”这个描写角度给文章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教会学生思考文章的审美意味;最后教会学生深刻解读主旨。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也要不断翻新,迷你文学评论就是一个受学生欢迎的好活动。开动脑筋,不断创新,让语文教学惊喜连连。
  (作者单位:北京市清华附中)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