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技校学生不重视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技校学生 语文 学习兴趣
一些技校学生和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到技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语文课学好学坏对专业学习和就业没有什么影响,因此他们轻视对语文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更无从谈起了。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上好第一堂语文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技校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例如,大家都是新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作自我介绍,面红耳赤、抓耳挠腮、语无伦次、声音细小的大有人在。此时教师提出如果这是在求职面试的场合,这样的表现能过关吗?再如,一个技校毕业生写了一封求职信,结果字迹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如何让用人单位相信他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怎么能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退一步说,凭借一技之长即便是找到了工作,如果因为语文知识的贫乏,表达能力的欠缺,不会思考、不会交际、不会学习,岂不变成了只会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又如何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学生懂得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扎实地学好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专业化”
技校生读书的兴趣普遍不高,而动手能力却较强,且重专业课而轻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将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是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施教过程中,传统的教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熟悉、有话可说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训练。现在,则要强化专业场景下的仿真训练:旅游专业的学生,宜在诸如“与游客洽谈旅游业务”等场景下进行训练,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妨在“某小区物管员接待业主反映、投诉小区卫生或安全问题”的场合下进行训练等,巧妙地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语文课时也能有专业训练的感觉,也能体会专业技能提高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这样语文课的吸引力就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高涨。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有效方法。例如,讲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为了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首先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为什么“颇不宁静”?你们这样的年纪有没有颇不宁静或稍有不宁静的时候?然后顺着思路启发讲解,作者正是为了要摆脱现实,排遣心中的不宁静,才想到在月夜里去游荷塘,移情于景,暂时忘却忧愁。进而讲明,古代的官员如柳宗元、苏轼等因仕途不如意而寄情于山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的做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压力、忧愁、苦闷时如何排遣、解脱,如何正确对待。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对象“层次化”
技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能遏制了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好高骛远制订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例如,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写的假条,除了格式不正确,错别字还比较多。对这部分学生,首先要求他们做到:减少错别字,把词语用准确,把句子写通顺,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他们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指导他们扩大阅读面,多动笔写作,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既使基础差的学生学得好,又使基础好的学生学得“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而觉得学语文有用,因此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五、作业形式“多样化”
技校传统的语文作业大多局限于习题型作业,学生天天都以这种形式单一、完成过程封闭的方式做作业,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做作业是被动的、枯燥的、机械的、压抑的,既而就会出现应付了事、抄袭作业、不完成作业的现象,甚至对语文作业产生厌倦感与恐惧感,影响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业作为练习的载体,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形式,可以是口头的、操作的、演示的、展示的、收集整理的等。例如,学完课文《雷雨》后,可布置学生演课本剧;学习应用文《启事》之前,布置学生在报纸上查找、收集各种“启事”;学完说明文单元后,可以让学生亲自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做一张“教师节贺卡”,然后再根据亲身体验以“贺卡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空间,调动了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考试方式“灵活化”
技校传统的语文考试常常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以卷面成绩“一锤定音”。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不能用分数来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一名学生的标准化试题考试成绩为90分,但他朗读成绩只是及格,复述故事像背书一样,毫无感情。而另一名学生的标准化试题考试成绩为60分,但朗读却生动有感情,甚至能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来表达不同角色的语言,复述时能抓住重点和故事的高潮,并能进行恰当的点评。试问哪一位学生语文能力更强呢?所以考试、测验应根据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书面的、口头的、动手操作的、表演的、社会调查的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七、知识积累“日常化”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而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校生的课外阅读量总的来说还是很大的,但看的内容很杂,品位普遍不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看课外书,因为课外书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读物,能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还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有关评论等)略作提示,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书本等途径进行查找,并作整理、交流。经过日积月累,他们不但扩大了知识面,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高涨。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本,从技校语文的特点出发,努力挖掘有利因素,积极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那么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会日益浓厚,语文水平和能力自然会得到全面提高。
(责编 韦 微)
[关键词]技校学生 语文 学习兴趣
一些技校学生和部分家长片面地认为,到技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学技术,掌握一技之长,只要学好专业课就可以了,语文课学好学坏对专业学习和就业没有什么影响,因此他们轻视对语文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更无从谈起了。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笔者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上好第一堂语文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技校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堂语文课,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例如,大家都是新生,教师可以让学生站起来作自我介绍,面红耳赤、抓耳挠腮、语无伦次、声音细小的大有人在。此时教师提出如果这是在求职面试的场合,这样的表现能过关吗?再如,一个技校毕业生写了一封求职信,结果字迹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词不达意,如何让用人单位相信他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怎么能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退一步说,凭借一技之长即便是找到了工作,如果因为语文知识的贫乏,表达能力的欠缺,不会思考、不会交际、不会学习,岂不变成了只会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又如何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学生懂得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一定要扎实地学好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教学“专业化”
技校生读书的兴趣普遍不高,而动手能力却较强,且重专业课而轻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因此将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相结合,是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施教过程中,传统的教法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熟悉、有话可说的日常生活场景进行训练。现在,则要强化专业场景下的仿真训练:旅游专业的学生,宜在诸如“与游客洽谈旅游业务”等场景下进行训练,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妨在“某小区物管员接待业主反映、投诉小区卫生或安全问题”的场合下进行训练等,巧妙地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语文课时也能有专业训练的感觉,也能体会专业技能提高带来的愉悦感、成就感,这样语文课的吸引力就会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高涨。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和谐地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有效方法。例如,讲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时,为了唤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首先要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要求学生设身处地想,为什么“颇不宁静”?你们这样的年纪有没有颇不宁静或稍有不宁静的时候?然后顺着思路启发讲解,作者正是为了要摆脱现实,排遣心中的不宁静,才想到在月夜里去游荷塘,移情于景,暂时忘却忧愁。进而讲明,古代的官员如柳宗元、苏轼等因仕途不如意而寄情于山水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的做法,从而启发学生思考在生活、工作中遇到压力、忧愁、苦闷时如何排遣、解脱,如何正确对待。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对象“层次化”
技校学生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做到心中有数,既不能遏制了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好高骛远制订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例如,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写的假条,除了格式不正确,错别字还比较多。对这部分学生,首先要求他们做到:减少错别字,把词语用准确,把句子写通顺,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提高他们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他们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指导他们扩大阅读面,多动笔写作,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既使基础差的学生学得好,又使基础好的学生学得“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而觉得学语文有用,因此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五、作业形式“多样化”
技校传统的语文作业大多局限于习题型作业,学生天天都以这种形式单一、完成过程封闭的方式做作业,久而久之就会感到做作业是被动的、枯燥的、机械的、压抑的,既而就会出现应付了事、抄袭作业、不完成作业的现象,甚至对语文作业产生厌倦感与恐惧感,影响到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业作为练习的载体,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形式,可以是口头的、操作的、演示的、展示的、收集整理的等。例如,学完课文《雷雨》后,可布置学生演课本剧;学习应用文《启事》之前,布置学生在报纸上查找、收集各种“启事”;学完说明文单元后,可以让学生亲自给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做一张“教师节贺卡”,然后再根据亲身体验以“贺卡的制作”为题,写一篇说明文等,从而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空间,调动了他们做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六、考试方式“灵活化”
技校传统的语文考试常常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以卷面成绩“一锤定音”。我们要改变这种局面,不能用分数来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一名学生的标准化试题考试成绩为90分,但他朗读成绩只是及格,复述故事像背书一样,毫无感情。而另一名学生的标准化试题考试成绩为60分,但朗读却生动有感情,甚至能用不同的语调、语气来表达不同角色的语言,复述时能抓住重点和故事的高潮,并能进行恰当的点评。试问哪一位学生语文能力更强呢?所以考试、测验应根据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书面的、口头的、动手操作的、表演的、社会调查的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七、知识积累“日常化”
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阅读,而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技校生的课外阅读量总的来说还是很大的,但看的内容很杂,品位普遍不高。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看课外书,因为课外书往往是他们感兴趣的读物,能培养他们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笔者除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向他们推荐课外读物,还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作者介绍、写作背景、有关评论等)略作提示,引导学生课后通过网络、书本等途径进行查找,并作整理、交流。经过日积月累,他们不但扩大了知识面,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相应地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高涨。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但只要我们时刻注意以学生为本,从技校语文的特点出发,努力挖掘有利因素,积极探索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那么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会日益浓厚,语文水平和能力自然会得到全面提高。
(责编 韦 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