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日,《第一财经日报》关于“洋奶粉医务渠道销售潜规则”的报道引发业界广泛关注。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该现象屡禁不止,主要原因是处罚太轻,企业的违规成本太低,医院本身也有诸多利益。
禁令执行效果不佳
早在2005年,当时的卫生部就下发文件,要求医疗机构加强管理,坚决禁止和遏制厂商医疗机构内进行母乳代用品的推销活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通过医疗服务为生产、经营企业推销产品并从中获利,并不得接受生产者、销售者的奶粉馈赠。
规定提出,对于违反这一办法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上述规定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规定几乎没人遵守”,奶粉营销专家、北京盛华永道品牌营销机构总经理雷永军称,在处罚太轻、相关方的违规成本太低的情况下,这一规定很难得到认真执行。
另有乳业资深人士张华(化名)称,医院的很多费用都是奶粉厂家埋单的,医院和奶粉厂家都形成了默契。
“医务模式”起底
张华告诉本报记者,尽管医院费用投入大,但是效果好,医务模式一般是外资奶粉企业投入重金在做。根据他的观察,这种医务模式有多种运作方式:一是买名单,通过医护人员买来孕妇资料,赠送试用装、发送促销信息;二是“轮奶”,部分医院提供的奶粉是需要通过招标确定的,厂商通过招标和医院达成某种协议。
此外,一些奶粉厂家通过和医院合作,在婴儿出院的时候采取免费赠送奶粉赠品,或者优惠券等方式,一些管理不严格的医院,医生或者护士会直接推荐奶粉,以此获取回扣。
“医务模式是主要外资奶粉厂家的最厉害的销售模式,不做医务,产品再好口碑也起不来。他们都有专门的医务推广部门,医务推广部门要比其他部门重要得多,销售业务人员和医务推广团队人员数量可能达到1:1。”张华介绍。
据估计,美赞臣等几大主流外资奶粉品牌在医务渠道的费用超过其营业额的10%,这意味着一年数亿元的推广费用,不过并未得到美赞臣等外资奶粉企业的证实。
“如果发现违规进行严厉的处罚,外资企业奶粉销售马上就会下降。”雷永军表示,部分外资企业甚至花了七八年时间构建这一堡垒,“国内企业多数玩不起”。
禁令执行效果不佳
早在2005年,当时的卫生部就下发文件,要求医疗机构加强管理,坚决禁止和遏制厂商医疗机构内进行母乳代用品的推销活动,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不得通过医疗服务为生产、经营企业推销产品并从中获利,并不得接受生产者、销售者的奶粉馈赠。
规定提出,对于违反这一办法的,由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过,上述规定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规定几乎没人遵守”,奶粉营销专家、北京盛华永道品牌营销机构总经理雷永军称,在处罚太轻、相关方的违规成本太低的情况下,这一规定很难得到认真执行。
另有乳业资深人士张华(化名)称,医院的很多费用都是奶粉厂家埋单的,医院和奶粉厂家都形成了默契。
“医务模式”起底
张华告诉本报记者,尽管医院费用投入大,但是效果好,医务模式一般是外资奶粉企业投入重金在做。根据他的观察,这种医务模式有多种运作方式:一是买名单,通过医护人员买来孕妇资料,赠送试用装、发送促销信息;二是“轮奶”,部分医院提供的奶粉是需要通过招标确定的,厂商通过招标和医院达成某种协议。
此外,一些奶粉厂家通过和医院合作,在婴儿出院的时候采取免费赠送奶粉赠品,或者优惠券等方式,一些管理不严格的医院,医生或者护士会直接推荐奶粉,以此获取回扣。
“医务模式是主要外资奶粉厂家的最厉害的销售模式,不做医务,产品再好口碑也起不来。他们都有专门的医务推广部门,医务推广部门要比其他部门重要得多,销售业务人员和医务推广团队人员数量可能达到1:1。”张华介绍。
据估计,美赞臣等几大主流外资奶粉品牌在医务渠道的费用超过其营业额的10%,这意味着一年数亿元的推广费用,不过并未得到美赞臣等外资奶粉企业的证实。
“如果发现违规进行严厉的处罚,外资企业奶粉销售马上就会下降。”雷永军表示,部分外资企业甚至花了七八年时间构建这一堡垒,“国内企业多数玩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