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大学生群体的职业素质,提高其实践技能,这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培养目标。在高等院校实践教育环节中,由高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要比单纯地在校内进行实训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剖析了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阐述了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的原则,介绍了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的教学内容,并提出了加强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
实践性教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了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能够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正是实践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此,笔者将对高校如何设立企业实践基地这一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一、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
(一)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训基地能够降低办学的成本
与西方发达国家丰富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发展起步偏晚、底子不够雄厚、办学资金非常短缺等问题。但是,要想建设高层次的高校实践基地必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中,不仅高等院校的实践基地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在购买与维护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费用也是极其昂贵的。在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相对较为有限的状况之下,高等院校应当致力于寻求和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设立企业实践基地,运用企业所拥有的资金与技术等资源优势,建设本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资金应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完善上,显然是相当好的选择。
(二)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高等院校内部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相比较,除了所属主体有所不同以外,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企业实训基地具备了很强的实际生产性。面对着愈来愈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就一定会设法去积极提升产品的生产率以及质量。为此,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则应当持续更新设备。在此情况之下,大学生在企业实践基地之中进行实训,不但能够极快地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还能掌握当前最为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式。工作于生产一线的企业员工具有十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这一群体中具有不仅掌握良好的理论,而且又拥有充分的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校所设置的企业实训基地能够让大学生们能够直接地接受企业中高技能人士的悉心指导。
(三)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高等教育十分注重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不但包括了职业技能,而且还包括了职业精神。所谓职业精神,是一种较为宽泛的概念,不仅涵盖了个人的敬业精神和模范地遵守本行业的各种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同时也包含了个人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领会与掌握。职业精神在现代企业以及人力资本开发之中所具有的作用变得愈来愈突出,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企业对于员工所开展的培训也已经不再控制在职业技能中,大量企业均设置了企业文化部或者与之类似的机构,专门负责对于员工职业精神之培养。大学生们在企业实践基地中进行实训,能够融合到企业的氛围当中,尤其是可以学习其中那些优秀员工的一流职业精神,从而感受到企业所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是,在高校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之中,教师们常常更加注重实训设备以及大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却忽视了大学生群体职业精神之形成,即使已经注意到了职业精神,也难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环境。
(四)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当始终以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为主要导向,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和企业岗位之间的要求保持零距离,学生的毕业和就业之间保持零时间等目标。但是,因为大量高等院校尚未充分重视大学生们的实训操作环节,未能设置起更为高效的实践基地,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理论性过强,但是实践动手偏低,职业素养无法达到企业需求。企业实践基地所接收的高校毕业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这样一来,就增大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之成本,降低了企业接收大学毕业生之热情。高等学校通过设置企业实践基地,大学生们能够在一种最真实的情境之中进行实训,能够依据企业之要求,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其职业素养,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在用人上的各项要求。
(五)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助于高校自身发展
高校设置企业实践基地,还能促进高等院校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是高等院校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建设之基础。唯有和企业进行密切的联系,高等院校才能形成更加规范、更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企业实践基地之中,高校的专业人才和企业专家能够共同制定出培养的目标、专业与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等等,从而提升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所具有的针对性。
二、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的原则
(一)互利性原则
所谓互利性原则,是指高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应当对于双方均是有利的,也就是说,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以完成大学生群体的定期实习工作,让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能够受益,从而得到在校内难以得到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升基本素质。对于企业而言,可通过建立企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们能够定期地实习,让企业能够得到经营与管理所需要的前沿技术以及经营方面的服务,这就意味着,高校与学生应当在实习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类服务,并让企业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持续获得这一收益。
(二)互补性原则
所谓互补性原则,是指高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应当努力实现相互间的优势互补,也就是对于高校来说,可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来发挥出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的热情,促进教科研及生产之间的相互结合,可以运用其所掌握的各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来帮助企业切实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企业来说,可通过实践基地中大学生群体的定期实习,全力发挥出企业作为现实实体在现实中之优势,从而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现实当中的先进技术以及经营环境,并进行更加积极的帮助与指导,为大学生群体在短期中得到在高等院校所难以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校企双方能够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继续保持优势互补之原则。 (三)风险共担原则
所谓风险共担原则,是指高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要由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也就是对于高校来说,应当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在大学生们进行定期工作实践的进程之中,承担起指导大学生实习组织等风险,而大学生自身则应当承担起没有依据规定进行操作,或者违反规定而出现事故等风险,企业则应当承担起组织与指导实践对于工作不利等风险。这就要求高校、企业与大学生等三方在签订实践协议中增加安全方面的条款。
(四)共建原则
所谓共建原则,是指高等院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建设之责任,做到双方共同投入,也就是对于高等院校在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完成大学生定期实践工作的过程之中,从而承担起实习方案、组织、动员及考核等各个方面的责任,而企业则应当承担起组织与指导学生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五)共管原则
所谓共管原则,是指高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校方与企业方应当共同承担起管理的责任,也就是对于高等院校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以完成大学生定期实践的过程之中,高等院校应当负责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考核、奖惩等工作,而企业则应当负责为大学生们配备实习导师,并对导师进行考核等,同时也要负责实习大学生的管理,作出实习鉴定。同时,双方还应当对实践基地的硬、软件分工分别承担管理职责。
三、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的教学内容
一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等院校所设置的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是为大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场地,能够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良好结合,从而不断缩短大学生学习专业和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把教学延伸至企业实践之中,让大学生们真正地贴近于企业生产一线。企业则应当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地学到新技术与新工艺,进而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团队意识与敬业爱岗意识。二是要全面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服务。高等院校应当全力发挥本校在教学上的优势,切实帮助企业实施岗前、转岗、心理、社会工作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进修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与更新,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素质。要运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各类文体活动与社区文明建设之中。要积极聘请各类专家实施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运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等管理形式,让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四是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之培养。因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变革与调整,一部分新兴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且这一类新职业岗位将朝着综合化与智能化的方向积极发展。因此,培养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趋势。
四、加强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大学生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践基地工作
一是高校在确定赴企业实践基地实习人员名单时,应当公开企业招聘简章,让学生们自愿报名,并且择优向企业进行推荐。二是大学生在实践基地从事学徒工作的截止日期以学生们取得毕业证的时间为准。三是和企业商定,一旦大学生们取得毕业证,但企业依然没有与大学生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那么实习生就有离开企业的权利。四是企业对于做学徒的实习期大学生,应当确保其专业对口,对于不服从者可按规定予以辞退。五是带队教师应当全力协助企业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实践基地快速完成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并在过程之中起到企业、高校、学生这三者间的中介桥梁作用。
(二)建议企业实践基地认真培养大学生学徒
一是企业实践基地对于实习期大学生的要求应当和其他正式员工有所区别。和企业正式员工相比,依据用工之标准,大学生们在技能上有些不足,企业实践基地应当予以接受。但是,在大学生们做学徒的过程中,企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应当要更高。这是由于企业培养这些大学生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与学历的一线生产骨干或者中层管理干部。目前,我国尚有大量企业还是家族式企业,企业之中的中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也是企业管理层家族内部人员,这些人不仅缺乏技术和学历,而且也不具备管理能力。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以上情况已开始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了。
二是企业实践基地并不关注大学生们在企业之中前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技能状况,而是会让大学生们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上进行轮训。立足于轮训,就能够观察到大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待人接物、专业技能、学习以及和企业内部一线操作工人之间沟通交流协调等能力,尤其是要观察大学生们是能能够做到敬业爱岗,是否能够做到吃苦耐劳,是否能做到工作作风踏实等。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在企业实践基地的前三个月中,企业主要考察的是大学生们的本质和其是否爱企业,从实践上来说,企业普遍对于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非常高。
三是企业实践基地普遍重视对大学生们的情感关怀,但是却极少会从工作待遇上关心大学生们。这是由于企业往往会担心其他拥有技术的人员会产生意见,企业如此做的目的也是期望其他员工在产生想法之时自身能够有一条退路。企业十分看重大学生们在实践三至六个月之后,其各方面能力是否会有提升。笔者觉得,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是极为理性的。
四是企业实践基地普遍担忧大学生们来了之后会不安心于工作,担心能够留住人才。企业希望大学生们在参加考试时,高校教师能够将试卷带至企业里来考,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不离开实践岗位而进行考试,企业还希望高等院校能够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中为大学生们开展论文答辩,企业还可为大学生们的毕业论文答辩提供技术支持。如此一来,企业也能够在实习期大学生进行毕业答辩之时就对大学生们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的挑选。以上这些都是因为企业十分期望大学生们在实习期结束之后能够稳定地为企业进行工作。
五是各企业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技术主管人才、设计工程师人才、销售和售后服务人才、工艺和产品设计人才等。企业期望大学生们在校期间能够重点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强化对基础专业理论的实训实践,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分配比例最好能够达到1:1。当然,在大学生们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应当依据企业具体产品配置和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在进行深入而细致地考察,从而让大学生们能够在最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三)建议高校加强对学徒大学生的管理
高校在带队教师的选择上,应当选派那些责任心比较强的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在大学生们投入实习之时,专业教师应当从本专业和本行业的角度上对大学生们进行积极引导。同时,一部分专业教师也应当使用这一契机,为自身在专业上开展一些实践性操作学习,从而实现从理论型教师往双师型教师的转变,而高校辅导员则主要是从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养成教育、做人与做事等方面对大学生们进行引导。大学生群体做学徒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认真写好实习周志。每一周,高校都应根据规定,要求大学生们总结自身在企业工作期间的思想与专业技能学习状况,并将实习周志交由企业生产一线师傅或者班组长、车间主任等,由其对大学生们实施全方位评价,随后再交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有更加精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能对大学生们的思想与工作状况有合理的把握,从而便于企业及时调整岗位设置,切实提升生产效率。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事实已经证明,在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前,引入择优推荐与大学生自愿相结合之原则,选拔优秀大学生到企业实践基地以学徒身份工作,实施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实践性学习,不但能够强化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升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能够为企业选拔与留住其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从而能够实现高等院校、企业与学生等三方的“三赢”。(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钮秀山.高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5).
[2] 崔改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中国教育研究,2008(6).
[3] 张宪光.地方大学实验实习基地创建和运作管理的新模式[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4] 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和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 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9).
[6] 王桂兰.“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关键词: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
实践性教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了创新精神与实际能力,能够适应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由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正是实践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在此,笔者将对高校如何设立企业实践基地这一问题进行专题探讨。
一、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的优势
(一)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训基地能够降低办学的成本
与西方发达国家丰富的高等教育办学经验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存在发展起步偏晚、底子不够雄厚、办学资金非常短缺等问题。但是,要想建设高层次的高校实践基地必然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中,不仅高等院校的实践基地需要占据大量的土地资源,而且在购买与维护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支持等方面的费用也是极其昂贵的。在高等院校办学经费相对较为有限的状况之下,高等院校应当致力于寻求和企业进行合作,通过设立企业实践基地,运用企业所拥有的资金与技术等资源优势,建设本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从而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资金应用于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完善上,显然是相当好的选择。
(二)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高等院校内部实训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相比较,除了所属主体有所不同以外,最大的差距就在于企业实训基地具备了很强的实际生产性。面对着愈来愈激烈的现代市场竞争,企业为了得到更多的利润,就一定会设法去积极提升产品的生产率以及质量。为此,一方面需要不断提升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另一方面则应当持续更新设备。在此情况之下,大学生在企业实践基地之中进行实训,不但能够极快地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职业技能水平,而且还能掌握当前最为先进的设施设备操作方式。工作于生产一线的企业员工具有十分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这一群体中具有不仅掌握良好的理论,而且又拥有充分的职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校所设置的企业实训基地能够让大学生们能够直接地接受企业中高技能人士的悉心指导。
(三)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高等教育十分注重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职业能力不但包括了职业技能,而且还包括了职业精神。所谓职业精神,是一种较为宽泛的概念,不仅涵盖了个人的敬业精神和模范地遵守本行业的各种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同时也包含了个人对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领会与掌握。职业精神在现代企业以及人力资本开发之中所具有的作用变得愈来愈突出,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企业对于员工所开展的培训也已经不再控制在职业技能中,大量企业均设置了企业文化部或者与之类似的机构,专门负责对于员工职业精神之培养。大学生们在企业实践基地中进行实训,能够融合到企业的氛围当中,尤其是可以学习其中那些优秀员工的一流职业精神,从而感受到企业所具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是,在高校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之中,教师们常常更加注重实训设备以及大学生掌握技能的情况,却忽视了大学生群体职业精神之形成,即使已经注意到了职业精神,也难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环境。
(四)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高等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当始终以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为主要导向,从而最终实现大学生职业素养和企业岗位之间的要求保持零距离,学生的毕业和就业之间保持零时间等目标。但是,因为大量高等院校尚未充分重视大学生们的实训操作环节,未能设置起更为高效的实践基地,从而导致了高校毕业生的理论性过强,但是实践动手偏低,职业素养无法达到企业需求。企业实践基地所接收的高校毕业生必须接受相应的培训,这样一来,就增大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之成本,降低了企业接收大学毕业生之热情。高等学校通过设置企业实践基地,大学生们能够在一种最真实的情境之中进行实训,能够依据企业之要求,在最大限度上提升其职业素养,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企业在用人上的各项要求。
(五)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更有助于高校自身发展
高校设置企业实践基地,还能促进高等院校自身得到良好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是高等院校实施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建设之基础。唯有和企业进行密切的联系,高等院校才能形成更加规范、更为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在高校企业实践基地之中,高校的专业人才和企业专家能够共同制定出培养的目标、专业与课程的实施和教学计划等等,从而提升高等院校教学改革所具有的针对性。
二、高等院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的原则
(一)互利性原则
所谓互利性原则,是指高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应当对于双方均是有利的,也就是说,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以完成大学生群体的定期实习工作,让高等学校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能够受益,从而得到在校内难以得到的实践经验,进而提升基本素质。对于企业而言,可通过建立企业实践基地,让大学生们能够定期地实习,让企业能够得到经营与管理所需要的前沿技术以及经营方面的服务,这就意味着,高校与学生应当在实习的过程中为企业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类服务,并让企业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持续获得这一收益。
(二)互补性原则
所谓互补性原则,是指高校设立企业实践基地,应当努力实现相互间的优势互补,也就是对于高校来说,可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来发挥出高校教师及大学生的热情,促进教科研及生产之间的相互结合,可以运用其所掌握的各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来帮助企业切实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企业来说,可通过实践基地中大学生群体的定期实习,全力发挥出企业作为现实实体在现实中之优势,从而为大学生群体提供现实当中的先进技术以及经营环境,并进行更加积极的帮助与指导,为大学生群体在短期中得到在高等院校所难以得到的知识和经验。校企双方能够根据环境的不断变化而继续保持优势互补之原则。 (三)风险共担原则
所谓风险共担原则,是指高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要由双方共同承担风险,也就是对于高校来说,应当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在大学生们进行定期工作实践的进程之中,承担起指导大学生实习组织等风险,而大学生自身则应当承担起没有依据规定进行操作,或者违反规定而出现事故等风险,企业则应当承担起组织与指导实践对于工作不利等风险。这就要求高校、企业与大学生等三方在签订实践协议中增加安全方面的条款。
(四)共建原则
所谓共建原则,是指高等院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起建设之责任,做到双方共同投入,也就是对于高等院校在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完成大学生定期实践工作的过程之中,从而承担起实习方案、组织、动员及考核等各个方面的责任,而企业则应当承担起组织与指导学生实践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责任。
(五)共管原则
所谓共管原则,是指高校在设立企业实践基地时,校方与企业方应当共同承担起管理的责任,也就是对于高等院校通过实践基地建设以完成大学生定期实践的过程之中,高等院校应当负责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考核、奖惩等工作,而企业则应当负责为大学生们配备实习导师,并对导师进行考核等,同时也要负责实习大学生的管理,作出实习鉴定。同时,双方还应当对实践基地的硬、软件分工分别承担管理职责。
三、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的教学内容
一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高等院校所设置的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是为大学生们提供实践的场地,能够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的良好结合,从而不断缩短大学生学习专业和就业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把教学延伸至企业实践之中,让大学生们真正地贴近于企业生产一线。企业则应当为大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确保学生们能够真正地学到新技术与新工艺,进而培养大学生群体的团队意识与敬业爱岗意识。二是要全面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服务。高等院校应当全力发挥本校在教学上的优势,切实帮助企业实施岗前、转岗、心理、社会工作以及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进修培训,从而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促进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与更新,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三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素质。要运用校企合作平台,让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广泛地参与到企业各类文体活动与社区文明建设之中。要积极聘请各类专家实施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运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等管理形式,让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四是强化大学生创新能力之培养。因为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变革与调整,一部分新兴职业将会不断出现,且这一类新职业岗位将朝着综合化与智能化的方向积极发展。因此,培养具备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趋势。
四、加强高等院校企业实践基地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建议大学生以学徒身份在企业实践基地工作
一是高校在确定赴企业实践基地实习人员名单时,应当公开企业招聘简章,让学生们自愿报名,并且择优向企业进行推荐。二是大学生在实践基地从事学徒工作的截止日期以学生们取得毕业证的时间为准。三是和企业商定,一旦大学生们取得毕业证,但企业依然没有与大学生签定正式的劳动合同,那么实习生就有离开企业的权利。四是企业对于做学徒的实习期大学生,应当确保其专业对口,对于不服从者可按规定予以辞退。五是带队教师应当全力协助企业落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帮助企业实践基地快速完成大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并在过程之中起到企业、高校、学生这三者间的中介桥梁作用。
(二)建议企业实践基地认真培养大学生学徒
一是企业实践基地对于实习期大学生的要求应当和其他正式员工有所区别。和企业正式员工相比,依据用工之标准,大学生们在技能上有些不足,企业实践基地应当予以接受。但是,在大学生们做学徒的过程中,企业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应当要更高。这是由于企业培养这些大学生的目标是要培养出具备较高素质与学历的一线生产骨干或者中层管理干部。目前,我国尚有大量企业还是家族式企业,企业之中的中层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也是企业管理层家族内部人员,这些人不仅缺乏技术和学历,而且也不具备管理能力。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以上情况已开始影响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了。
二是企业实践基地并不关注大学生们在企业之中前三个月至六个月的技能状况,而是会让大学生们在企业内部的各个岗位上进行轮训。立足于轮训,就能够观察到大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待人接物、专业技能、学习以及和企业内部一线操作工人之间沟通交流协调等能力,尤其是要观察大学生们是能能够做到敬业爱岗,是否能够做到吃苦耐劳,是否能做到工作作风踏实等。也就是说,大学生们在企业实践基地的前三个月中,企业主要考察的是大学生们的本质和其是否爱企业,从实践上来说,企业普遍对于大学生们的期望值非常高。
三是企业实践基地普遍重视对大学生们的情感关怀,但是却极少会从工作待遇上关心大学生们。这是由于企业往往会担心其他拥有技术的人员会产生意见,企业如此做的目的也是期望其他员工在产生想法之时自身能够有一条退路。企业十分看重大学生们在实践三至六个月之后,其各方面能力是否会有提升。笔者觉得,企业在这一方面的表现是极为理性的。
四是企业实践基地普遍担忧大学生们来了之后会不安心于工作,担心能够留住人才。企业希望大学生们在参加考试时,高校教师能够将试卷带至企业里来考,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够不离开实践岗位而进行考试,企业还希望高等院校能够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中为大学生们开展论文答辩,企业还可为大学生们的毕业论文答辩提供技术支持。如此一来,企业也能够在实习期大学生进行毕业答辩之时就对大学生们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的挑选。以上这些都是因为企业十分期望大学生们在实习期结束之后能够稳定地为企业进行工作。
五是各企业实践基地对于大学生群体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技术主管人才、设计工程师人才、销售和售后服务人才、工艺和产品设计人才等。企业期望大学生们在校期间能够重点掌握本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强化对基础专业理论的实训实践,理论课与实训课之间的分配比例最好能够达到1:1。当然,在大学生们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应当依据企业具体产品配置和大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在进行深入而细致地考察,从而让大学生们能够在最适合于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三)建议高校加强对学徒大学生的管理
高校在带队教师的选择上,应当选派那些责任心比较强的专业教师或者辅导员。在大学生们投入实习之时,专业教师应当从本专业和本行业的角度上对大学生们进行积极引导。同时,一部分专业教师也应当使用这一契机,为自身在专业上开展一些实践性操作学习,从而实现从理论型教师往双师型教师的转变,而高校辅导员则主要是从大学生群体的素质养成教育、做人与做事等方面对大学生们进行引导。大学生群体做学徒的过程之中,应当要求其认真写好实习周志。每一周,高校都应根据规定,要求大学生们总结自身在企业工作期间的思想与专业技能学习状况,并将实习周志交由企业生产一线师傅或者班组长、车间主任等,由其对大学生们实施全方位评价,随后再交给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不足,从而能够有更加精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企业还能对大学生们的思想与工作状况有合理的把握,从而便于企业及时调整岗位设置,切实提升生产效率。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事实已经证明,在高校大学生毕业之前,引入择优推荐与大学生自愿相结合之原则,选拔优秀大学生到企业实践基地以学徒身份工作,实施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实践性学习,不但能够强化大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能提升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又能够为企业选拔与留住其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创设了良好的条件,从而能够实现高等院校、企业与学生等三方的“三赢”。(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钮秀山.高校与企业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3(5).
[2] 崔改梅.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中国教育研究,2008(6).
[3] 张宪光.地方大学实验实习基地创建和运作管理的新模式[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4] 章国平,汪燕春.当前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困境和出路[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5] 李高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成人教育,2009(9).
[6] 王桂兰.“校企合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