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果说语文教学是一处风光无限的芳草地,那作文教學便是这芳草地上最具特色的一处美景,既神秘又令人向往。如何让处在习作起步阶段的中年级学生快快乐乐地踏入这芳草地上最具特色的美景中,赢在习作的起跑线上,关系到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成败。为此我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灵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愿意写,有的写,在习作的起步阶段感受到作文的精彩,轻松地踏入习作的大门。
关键词:教学方法提高习作教学
一、创造条件,留心观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五彩斑斓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让作文田园有了真正的源泉活水。而现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与“编”、“抄”、“套”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只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去留心观察周围万物的变化,才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富有个性、鲜活的作文。为此,我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如随着季节的变化,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大自然,春天,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夏天,让孩子们外出采集动、植物标本,举行野炊活动;秋天,去观察不同树木叶子的变化,寻找美丽的色彩,认识成熟的果实;冬天,去观察冬景。还让他们去调查周围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实,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然后让他们自由创作,这样的习作不但真实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我还以阅读教学的范例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去观察去体验,再与本人生活实际对照着习作。如学完《爬山虎的脚》(原人教版第十一册),我带领学生步入住宅墙边亲自观察,结果发现生长在南方的爬山虎与北方的爬山虎的叶、茎、根有明显的差异。学完《秦皇岛的来历》(北师大版第七册),我布置学生在监护人的带领下穿越大街小巷去调查安康鲁班巷、当铺巷的来历写成调查报告。学完《我们的玩具和游戏》(北师大版第三册)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举办班级玩具展览会,介绍自制玩具的做法、玩法或与玩具度过的快乐时光。每当这些时候,我抓住契机,让学生练笔,鲜活的题材让学生的习作充满灵气,个性化的充满真情实感的表达跃然纸上。
二、随心所欲,自由表达
当学生有了留心周围事物,善于观察的习惯,积累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后,我便开始给孩子们布置周记作业,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及时写到周记中,让他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我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最受感动、印象最深、感受最深,觉得最新奇的内容。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无拘无束。凡是写作态度认真,能够比较生动的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抑或是文中一个灵动的词语,一个精彩的小片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并会毫不犹豫的打出高分,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逾越的写作氛围,使他们在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下得到成功的体验。
如果说“随心所欲写周记”的做法,使得那些“有心”的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生活,精选写作素材的话,那些看似混沌粗心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在一次次随心所欲的周记练笔中,学生们学会了认真观察身边的点滴小事,学会了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了准确使用词句和各种修辞方法,甚至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写诗歌、散文,更懂得了不少道理,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许多材料新颖、题目别致的作品也脱颖而出。如:《当我面对迷信老妈的时候》、《“春雨行动”》、《纸上站兵》、《给镜中人的话》、《爱“漂亮”的小树叶》、《清晨见悟》、《苹果大餐》、《胖子的悲哀》……
三、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苏轼曰:“写作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可见,“物”的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写出来有着不同的味道,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眼中之“物”的分析、认识、感受、挖掘和提升的程度不同,使眼中之“物”内化为胸中之“物”时风格迥异。而每个人自身具备的鲜明的思想、恰当的词语、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生活、对人、对事有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这些“内存”的获得同样离不开读书,离不开积累。
为了丰富学生的“内存”,在学生上一年级能写一句通顺的话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了“采蜜集”,开始积累“一句话名言”。以后逐渐积累格言、警句、故事、典故、成语、谚语、古诗、对联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等。但并不强制学生非去积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自由选择和运用。学生经常翻看自己的“采蜜集”,逐步把这些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巧妙的运用于习作之中。
当然要写好作文,单靠积累一些名言警句显然是不够的。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读书是习作的基础,是吸收,是积累,而习作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古人告诉我们书读多了自会习作的道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还要将课内阅读延伸和拓展到课外。形象地说,在课堂里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而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孩子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正如我们平常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可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精心培养。相当一部分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看动画片,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为此我采取了多种方法:发给学生和家长《和好书交朋友》、《和孩子一起阅读》倡议书,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通过“家校通”信息平台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由家长督促并和孩子共同阅读,营造家庭读书看报氛围;每周五进行图书交流活动———把自己看过的书在全班交换阅读,每周交换一次,这样,自己只需一本书,就可读到班上其他同学的五十多本书;每学期在年级组举行一次大型的图书交易会——把自己读过的旧书带来,精心设计、布置小书摊低价卖给其他没看过此书的同学。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同时,我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摘录到“采蜜集”中,学以致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并进行“采蜜集”本展评,养成摘录的好习惯。
四、改革评价注重激励
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价做法是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教师的办公桌上堆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每天“搬山”不止,犹如“愚公移山”,眼见心烦,一筹莫展。有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也完不成批改任务。而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后,再还给学生,学生只是看一看分数与评语。这样,评价变成了作文教学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那些经常得低分的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也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为了能有效发挥习作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我对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作了一些改革。
1、延时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定下来,即使修改的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了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我在修改习作时,对那些暂时不能得高分的作文,先指出文中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渴望重新修改作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我则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行评价打分。
2、舍得送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的作文,表扬、鼓励学困生的机会就少了。对这类学生,我的做法是不与他人横向比较,而是与本人做纵向比较,只要有进步,就适当提高学生作文的分数或等级。对于实在不好送分数的作文,耐心引导后使用上面的延时评价法。
3、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 ”——满分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兴趣却由此变弱。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就舍得送分,往往就文中一个好词佳句就给作文多加10—20分,最高打出120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妨突破以前的满分评价,只要有进步,就照单给分,给学生以更大的激励。
4、让学生参与评价。所谓“写作实践”,一是多看,二是多练,“多看”包括前面提到的观察和阅读,“多练”包括练笔和修改。广义的说,修改也是一种练笔方式。修改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工作。五年级教师用书“教材使用说明”部分指出:把学生写评语的过程看作学习写作的手段,学生应当成为写评语的主体。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首先教给学生评价习作的方法:认真阅读是前提;感受为主;抓重点写;注意错别字和病句;评语的语言要中肯,客观,通顺。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自评和互评,保证学生阅读评语,作者与评阅者交流,保证学生有再动笔修改的时间,鼓励学生反复评,反复改。
综上所述,只有采用各种方法,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始终充满兴趣,才会自由发挥和不受束缚,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
关键词:教学方法提高习作教学
一、创造条件,留心观察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习作也不例外。生活是习作的源泉,五彩斑斓的生活为人们带来无限丰富的生命体验的同时,也让作文田园有了真正的源泉活水。而现在学生作文中存在的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与“编”、“抄”、“套”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只有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大自然,去留心观察周围万物的变化,才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富有个性、鲜活的作文。为此,我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如随着季节的变化,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大自然,春天,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欣赏鸟儿的歌喉,去寻找春姑娘的足迹;夏天,让孩子们外出采集动、植物标本,举行野炊活动;秋天,去观察不同树木叶子的变化,寻找美丽的色彩,认识成熟的果实;冬天,去观察冬景。还让他们去调查周围环境的现状,去体验劳动的艰辛……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充实,对周遭事物的感受能力也自然有所提升,然后让他们自由创作,这样的习作不但真实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我还以阅读教学的范例课文为引子,引导学生走进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去观察去体验,再与本人生活实际对照着习作。如学完《爬山虎的脚》(原人教版第十一册),我带领学生步入住宅墙边亲自观察,结果发现生长在南方的爬山虎与北方的爬山虎的叶、茎、根有明显的差异。学完《秦皇岛的来历》(北师大版第七册),我布置学生在监护人的带领下穿越大街小巷去调查安康鲁班巷、当铺巷的来历写成调查报告。学完《我们的玩具和游戏》(北师大版第三册)时,我让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举办班级玩具展览会,介绍自制玩具的做法、玩法或与玩具度过的快乐时光。每当这些时候,我抓住契机,让学生练笔,鲜活的题材让学生的习作充满灵气,个性化的充满真情实感的表达跃然纸上。
二、随心所欲,自由表达
当学生有了留心周围事物,善于观察的习惯,积累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后,我便开始给孩子们布置周记作业,把捕捉到的精彩镜头及时写到周记中,让他们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我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最受感动、印象最深、感受最深,觉得最新奇的内容。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无拘无束。凡是写作态度认真,能够比较生动的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抑或是文中一个灵动的词语,一个精彩的小片断,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我都及时给予表扬,并会毫不犹豫的打出高分,尽量给学生创造一种宽松逾越的写作氛围,使他们在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下得到成功的体验。
如果说“随心所欲写周记”的做法,使得那些“有心”的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生活,精选写作素材的话,那些看似混沌粗心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启发。在一次次随心所欲的周记练笔中,学生们学会了认真观察身边的点滴小事,学会了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了准确使用词句和各种修辞方法,甚至还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写诗歌、散文,更懂得了不少道理,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许多材料新颖、题目别致的作品也脱颖而出。如:《当我面对迷信老妈的时候》、《“春雨行动”》、《纸上站兵》、《给镜中人的话》、《爱“漂亮”的小树叶》、《清晨见悟》、《苹果大餐》、《胖子的悲哀》……
三、广泛阅读厚积薄发
苏轼曰:“写作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可见,“物”的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写出来有着不同的味道,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眼中之“物”的分析、认识、感受、挖掘和提升的程度不同,使眼中之“物”内化为胸中之“物”时风格迥异。而每个人自身具备的鲜明的思想、恰当的词语、丰富的内心世界,对生活、对人、对事有独到的感悟和理解这些“内存”的获得同样离不开读书,离不开积累。
为了丰富学生的“内存”,在学生上一年级能写一句通顺的话时我就让学生准备了“采蜜集”,开始积累“一句话名言”。以后逐渐积累格言、警句、故事、典故、成语、谚语、古诗、对联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等。但并不强制学生非去积累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自由选择和运用。学生经常翻看自己的“采蜜集”,逐步把这些积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巧妙的运用于习作之中。
当然要写好作文,单靠积累一些名言警句显然是不够的。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读书是习作的基础,是吸收,是积累,而习作是对阅读进程的一种检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古人告诉我们书读多了自会习作的道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孩子提高理解能力,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还要将课内阅读延伸和拓展到课外。形象地说,在课堂里指导学生阅读,好比在游泳池里教学生游泳,而让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就好比带领孩子在江河湖海里搏击风浪。正如我们平常所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可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并不是学生与生俱来的,需要老师精心培养。相当一部分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看动画片,不愿意静下心来进行课外阅读。为此我采取了多种方法:发给学生和家长《和好书交朋友》、《和孩子一起阅读》倡议书,注重家庭与学校的密切配合,通过“家校通”信息平台定期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由家长督促并和孩子共同阅读,营造家庭读书看报氛围;每周五进行图书交流活动———把自己看过的书在全班交换阅读,每周交换一次,这样,自己只需一本书,就可读到班上其他同学的五十多本书;每学期在年级组举行一次大型的图书交易会——把自己读过的旧书带来,精心设计、布置小书摊低价卖给其他没看过此书的同学。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同时,我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把课外读物中的好词好句摘录到“采蜜集”中,学以致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并进行“采蜜集”本展评,养成摘录的好习惯。
四、改革评价注重激励
对学生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又一个重要环节。传统的作文评价做法是学生将作文交给老师,即算完成任务,教师的办公桌上堆起了一座又一座的大山,每天“搬山”不止,犹如“愚公移山”,眼见心烦,一筹莫展。有时在长达半个月的时间里也完不成批改任务。而花大量的时间批改后,再还给学生,学生只是看一看分数与评语。这样,评价变成了作文教学的终结,而不是一个环节,那些经常得低分的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受到了挫伤,也就失去了写作的兴趣。为了能有效发挥习作评价的激励功能,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与能力,我对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作了一些改革。
1、延时评价。传统的评价方法是一次性的,一旦分数定下来,即使修改的再好,也还是那个分数,学生失去了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我在修改习作时,对那些暂时不能得高分的作文,先指出文中成功之处,树立信心,再把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这样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渴望重新修改作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我则根据学生修改后的作文再行评价打分。
2、舍得送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全班学生的作文,表扬、鼓励学困生的机会就少了。对这类学生,我的做法是不与他人横向比较,而是与本人做纵向比较,只要有进步,就适当提高学生作文的分数或等级。对于实在不好送分数的作文,耐心引导后使用上面的延时评价法。
3、突破满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得分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 ”——满分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满足,但兴趣却由此变弱。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就舍得送分,往往就文中一个好词佳句就给作文多加10—20分,最高打出120分,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不妨突破以前的满分评价,只要有进步,就照单给分,给学生以更大的激励。
4、让学生参与评价。所谓“写作实践”,一是多看,二是多练,“多看”包括前面提到的观察和阅读,“多练”包括练笔和修改。广义的说,修改也是一种练笔方式。修改不是可有可无的环节,不是老师单方面的工作。五年级教师用书“教材使用说明”部分指出:把学生写评语的过程看作学习写作的手段,学生应当成为写评语的主体。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让学生参与作文评价,首先教给学生评价习作的方法:认真阅读是前提;感受为主;抓重点写;注意错别字和病句;评语的语言要中肯,客观,通顺。并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自评和互评,保证学生阅读评语,作者与评阅者交流,保证学生有再动笔修改的时间,鼓励学生反复评,反复改。
综上所述,只有采用各种方法,营造和谐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他们才会对写作始终充满兴趣,才会自由发挥和不受束缚,他们的作品才会精彩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