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文化,是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基础。文学,作为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于传播中国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汪曾祺代表作《受戒》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翻译三维度,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维度来鉴赏《受戒》英译,分析其采用的翻译方法,为后来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 《受戒》英译
一、引言
最近,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用视频的方式,从中华民族美食文化出发,同时包含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向全球人民展示自己的生活理念。她的手做视频相当成功,一举斩获国内外社交平台数百万粉丝,从而再次掀起中国文化传播热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传播任重而道远。不同于李子柒以视频方式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笔者将从文字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翻译。汉英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亦然,如何才能用截然不同的语言清楚阐述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探寻的话题。
本文中,笔者选择文学大师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作为研究对象,拟从生态翻译三维角度剖析其英译,以期总结得出有效的翻译方法,指导类似的翻译实践。
二、关于《受戒》
《受戒》是典型的京派小说,也是深受儒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品。通过荸荠庵小和尚明海(小明子)与农家女子小英子之间朦胧爱情的描写,向读者传达一种美,一种健康的人性之美。《受戒》是一篇诗化小说,文中没有严谨的句法结构,行文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先是简单介绍荸荠庵内仁渡、仁海等和尚作为必要的铺垫,然后重点阐述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的交际,最后让两人相爱了。这万余字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厚。汪先生想要通过《受戒》一文来肯定人的价值,让读者读到人性的解放。
三、生态翻译三维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将“生态学”和“翻译学”有机结合,认为翻译是一个译者“选择”和“适应”的过程:即译者综合考虑原文、作者、读者等所有可能影响译文傳达的因素之后,做出的翻译适应性选择。生态翻译论的多维整合原则要求译者在充分了解原语生态及译语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多维转换”,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三维”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在胡庚申看来是翻译过程中译者从语言形式角度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它可以是不同方面和层次上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在词汇、句式和语篇等多层次、多方面上进行的。
胡认为:“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译语文化内涵传达的关注。这一角度的选择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化传播,注意原语和译语文化方面的异同,避免因过分关注译入语文化而导致译出语文化曲解。在胡看来,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原语交际意图的传达,这要求译者在做选择适应选择时,侧重交际层面上意义的传达,关注译入语是否能实现与译出语一样的交际意图。译文需要让读者读懂,通过译者的翻译,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隐形的连接。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对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做出考虑,在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适应”和“选择”,使翻译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四、从生态翻译三维度看《受戒》英译
本文分析的《受戒》英译本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7年7月第3次印刷的版本,译者Hu Zhihui。
(一)语言维角度 汉英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思维方式的迥异,从而导致句法、行文方面的差异。
例一:叫作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
Though it was called village or zhuang, the houses were scattered far apart in twos and threes.
汪曾祺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止无法。”“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汪先生提及的“散”。中文意合,以神统形,所以即便是这样“散”的表达,母语读者仍能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英文则不然,英文形合,需要各种衔接,完整地传义。故译文此处的处理,一方面将原文意义整合,体现了英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又将原文里的“两三”意项巧妙地传达出来。
例二:是那个女孩子。
The speaker was none other than the girl.
原文中的“是那个”寥寥三字,表达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母语读者读及此处,能够体会到作者“正好是,就是那个”之意,故译文此处的处理“none other than”正好能够传达出该意义。
例三: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In the evening, they enjoyed the coolness of the courtyard. In the daytime, they maintained in their room and never stepped outside of it.
译文首先体现了原文傍晚和白天的对比,其次由于中文隐性连接和英文显性连接的区别,译文将原文未出现的主语补齐再表达,符合英文行文特点。
(二)文化维角度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首先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从而实现原语与译语文化维的转换。
例一: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There were also factions among the monks, and one must 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 them in order to join.
关键词:语言维 文化维 交际维 《受戒》英译
一、引言
最近,微博知名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用视频的方式,从中华民族美食文化出发,同时包含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向全球人民展示自己的生活理念。她的手做视频相当成功,一举斩获国内外社交平台数百万粉丝,从而再次掀起中国文化传播热潮。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传播任重而道远。不同于李子柒以视频方式生动地讲述中国故事,笔者将从文字角度来探讨中国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翻译。汉英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亦然,如何才能用截然不同的语言清楚阐述截然不同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探寻的话题。
本文中,笔者选择文学大师汪曾祺的代表作《受戒》作为研究对象,拟从生态翻译三维角度剖析其英译,以期总结得出有效的翻译方法,指导类似的翻译实践。
二、关于《受戒》
《受戒》是典型的京派小说,也是深受儒家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作家汪曾祺的代表作品。通过荸荠庵小和尚明海(小明子)与农家女子小英子之间朦胧爱情的描写,向读者传达一种美,一种健康的人性之美。《受戒》是一篇诗化小说,文中没有严谨的句法结构,行文就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先是简单介绍荸荠庵内仁渡、仁海等和尚作为必要的铺垫,然后重点阐述小和尚明海与小英子之间的交际,最后让两人相爱了。这万余字看似简单,实则寓意深厚。汪先生想要通过《受戒》一文来肯定人的价值,让读者读到人性的解放。
三、生态翻译三维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生教授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将“生态学”和“翻译学”有机结合,认为翻译是一个译者“选择”和“适应”的过程:即译者综合考虑原文、作者、读者等所有可能影响译文傳达的因素之后,做出的翻译适应性选择。生态翻译论的多维整合原则要求译者在充分了解原语生态及译语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多维转换”,其中最主要的是进行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三维”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在胡庚申看来是翻译过程中译者从语言形式角度进行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它可以是不同方面和层次上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在词汇、句式和语篇等多层次、多方面上进行的。
胡认为:“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是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语、译语文化内涵传达的关注。这一角度的选择转换更重要的是两种文化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文化传播,注意原语和译语文化方面的异同,避免因过分关注译入语文化而导致译出语文化曲解。在胡看来,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应该关注原语交际意图的传达,这要求译者在做选择适应选择时,侧重交际层面上意义的传达,关注译入语是否能实现与译出语一样的交际意图。译文需要让读者读懂,通过译者的翻译,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一个隐形的连接。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对生态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做出考虑,在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适应”和“选择”,使翻译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四、从生态翻译三维度看《受戒》英译
本文分析的《受戒》英译本选自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7年7月第3次印刷的版本,译者Hu Zhihui。
(一)语言维角度 汉英语言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思维方式的迥异,从而导致句法、行文方面的差异。
例一:叫作庄,可是人家住得很分散,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
Though it was called village or zhuang, the houses were scattered far apart in twos and threes.
汪曾祺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这倒是有意为之。我不喜欢布局严谨的小说,主张信马由缰,为止无法。”“这里两三家,那里两三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汪先生提及的“散”。中文意合,以神统形,所以即便是这样“散”的表达,母语读者仍能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义。英文则不然,英文形合,需要各种衔接,完整地传义。故译文此处的处理,一方面将原文意义整合,体现了英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又将原文里的“两三”意项巧妙地传达出来。
例二:是那个女孩子。
The speaker was none other than the girl.
原文中的“是那个”寥寥三字,表达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母语读者读及此处,能够体会到作者“正好是,就是那个”之意,故译文此处的处理“none other than”正好能够传达出该意义。
例三:傍晚的时候,坐在天井里乘凉。白天,闷在屋里不出来。
In the evening, they enjoyed the coolness of the courtyard. In the daytime, they maintained in their room and never stepped outside of it.
译文首先体现了原文傍晚和白天的对比,其次由于中文隐性连接和英文显性连接的区别,译文将原文未出现的主语补齐再表达,符合英文行文特点。
(二)文化维角度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首先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从而实现原语与译语文化维的转换。
例一:当和尚也要通过关系,也有帮。
There were also factions among the monks, and one must have certain relations with them in order to jo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