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的行政、司法事务,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双重领导,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兵团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围绕着兵团的设立和组建,以及它传奇式的发展故事,给外界总有一种雾里看花般的神秘。
一纸神秘的电报,让中央高层十分震惊,立命彭德怀所属一野挥师西进,直叩新疆大门。王震率一兵团向新疆火速进军……
1949年7月,莫斯科的盛夏格外迷人,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们一派忙碌,满怀着胜利的喜悦等待和迎接一批神秘的客人。一队豪华的伏尔加轿车悄无声息地驶来,缓缓停在克宫门前。在官员和侍者的簇拥下,一位身形颀长的客人走下车来,率团缓缓向等候在大厅前的苏共政治局委员们走去。来客不是别人,他是中共中央二号人物刘少奇。这是建国前夕,刘少奇身负建国使命,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对苏联的一次秘密访问。
1948~1949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后,迅即挥师百万横渡长江,占领南京,蒋家王朝土崩瓦解,人民革命的全面胜利已经到来。这时,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已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建立新中国。为了感谢苏联人民和苏共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支持,派刘少奇代表中共访苏,协商建国和谋求外交支持,自在情理之中。
在那革命加兄弟的年代,中苏会谈如同蜜月般的顺利。有一天会谈正在热烈地进行,苏方代表递给刘少奇一份他们截获的密电,内容是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势力范围,企图策动西北的马步芳、马鸿逵等“五马”将主力撤入新疆,与新疆的国民党势力勾结,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共和国”,宣布脱离中国。这个阴谋如果得逞,解放军进军新疆就会有许多困难,对苏联也不利。苏方建议中共提前解放新疆,同时主动提出中共可先派人与三区革命力量联络,他们可以给予种种帮助。
本来,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势破如竹的胜利,大片国土的解放,有许多建国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中央原打算把解放新疆的时间放到1950年。然而,苏方提供的这一信息,让中共高层十分震惊,深感事态严重。为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立即决定把新疆问题提前到1949年解决。遂电令一野彭德怀部坚决在甘肃、宁夏、青海全歼胡、马势力,决不让其逃入新疆。并电告访苏的刘少奇从代表团中直接派人进入新疆,联系三区革命配合,促使新疆问题的和平解决。
按照中央的部署,彭德怀率第一野战军,先展开扶眉战役,消灭胡宗南部主力4万余人,迫其残部退入秦岭。继而攻兰州、袭西宁、占银川,消灭了陕、甘、宁、青西北四省的国民党部队,兵锋直指新疆。新疆顿时孤悬关外,国民党当局人心浮动。中共中央也通过各种渠道极力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刘少奇派邓力群以中央联络员身份,从苏联入境新疆,组织联合各方进步力量促进和平起义。毛泽东在中南海亲自约见张治中,让其致电新疆军政当局,劝其起义。大军压境的形势,各种进步力量的聚合努力,极大地分化了国民党新疆当局,追求光明的正义力量终于战胜了负隅顽抗的势力。9月25日,陶峙岳率领全疆国民党部队通电起义。9月26日,包尔汉领衔国民党新疆省政府通电起义。新疆的和平解放来之不易,毛泽东、朱德立即复电,嘉勉其投向光明的义举。
新疆军政当局虽然宣布了和平起义,但是新疆幅员辽阔,国民党部队派系复杂,驻地分散,交通不便,当局难以控制。一些顽固分子、特务和土匪,乘政权更替的空隙和混乱秩序,大肆抢劫和洗劫银行、商号和百姓,焉耆、轮台、库车、奇台、木垒、绥来等地先后发生叛乱和匪患。只有解放军迅速出关,进驻新疆各地,才能稳定局势,巩固和平起义成果,彻底解放新疆各族人民。
9月28日,一野前委收到中央军委关于进军新疆的命令,随即命一兵团司令员王震领兵火速进军新疆。10月12日,一兵团二军在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指挥下,从玉门、酒泉相继徒步出发入疆。11月4日,六军在军长罗元发、政委张贤约的指挥下,开始空运和车运入疆。这是一次气势磅礴的大进军,数路大军,几万人马,天上地下,犹如滚滚洪流,锐不可挡,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义无反顾地一路西进……12月底,二、六军大部抵达总部指定的要塞和防区。12月17日,新疆军区和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彭德怀、张治中、王震及陶峙岳、包尔汉等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南门,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和民族军及新疆起义部队三军入城仪式。至此,新疆完全和平解放。
后来的历史告诉人们,进驻新疆仅仅是这些部队的使命之一,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加艰巨、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他们将成为新疆这块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土地的最忠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总理周恩来殷切地说:人民解放军要驻守边疆,保卫边疆,长期靠别人吃饭,自己不生产是不行的。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还是一支生产军……
1950年初,边疆军民在漫长寒冬的煎熬中,又面临新的困难:民生凋敝,百业待举。进疆部队加上民族军和起义部队,总共有20万之众。当时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包吃包穿,另外还要发津贴,而1949年底新疆财政收入只有700万元新疆币(折合人民币35万元),实在是“杯水车薪”。驻疆部队生活十分艰苦,衣服、鞋子破烂不堪,得不到补充,换不了季;伙食差得难以下咽,没油没肉,连蔬菜也没有,战士们顿顿都拿粗面馒头蘸着盐水吃……当时立足未稳,外有敌人,内有叛匪,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亦食不果腹,哪能拿出粮食供应部队呢。若从内地运粮,仅运费就高于粮价的7~10倍,进口粮食亦不可能。部队吃粮只好向私商、巴依、头人去买,由于他们对新政权的抵触,不认纸币只认银元。因此,解放之初,军区后勤部每月都要派飞机赴京去运大量银元回来购粮。一次,军区后勤部长又去向周恩来总理要银元,总理签付后,神情凝重地说:“人民解放军要驻守边疆,保卫边疆,长期靠别人吃饭,自己不生产是不行的。”可见,国家也是不堪重负啊。一场生存的较量和考验,就历史地摆在了这支曾获南泥湾垦荒模范称号的老八路面前。
历史,总是十分眷顾创造过同样历史的人们。王震所率领的部队,是一支来自井冈山、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部队。抗战爆发后整编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当年党中央号召的大生产运动中,他们移驻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生产运动,把一块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建成了丰衣足食的塞外江南,一时声名远播中外,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表彰,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旗帜和楷模。没想到,历史又导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幕,让这支老部队又屯垦戍边到新疆来了。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签发了中央军委《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还特别强调:“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因此,各军区首长,必须指导所属,从1950年起,实行参加生产建设工作,藉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节省一部分国家的开支。”为了贯彻中央指示,解决新疆驻军吃粮问题,站稳脚跟,完成保卫国防,捍卫祖国统一的使命,1950年1月16日,王震司令员动员全体官兵一面保卫祖国边防,肃清土匪特务,一面从事生产建设,克服经济困难。他指出新疆军队生产的方针,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依靠全体官兵亲手劳动开垦土地,就地取得生活资料。并规定,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据此,驻疆解放军除一部分兵力担任国防,进军西藏阿里,清剿匪患、维持社会治安任务外,11万指战员在天山南北,按师、团布点,就地驻防,就地屯垦,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王震及各级首长的带领下,这支部队征尘未洗,就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摆开了大生产的战场。斯时的新疆大地,仍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为不误农时,各部队负责同志顾不上寒冷,顶风冒雪勘察地形,寻找宜垦土地和安营扎寨的地方。在沙漠边缘,在阿尔泰山麓,在帕米尔高原,在广阔无边的荒野上,战士们用握惯钢枪的双手,挥起劳动工具去开拓新的生活。
昔日新疆地广人稀,在严冬举目远眺,只有无边无际的蓝天和皑皑白雪的大地。战士们所到的目的地,多是水到头、路到头、飞鸟罕至、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或沙包、或烽燧、或树、或草、或滩、或石……他们放下行囊,挖开冰雪,刨出黄土,搭起帐篷,支起锅灶,就算安营扎寨了。沿袭至今,许多地名由此得来。诸如石河子、下野地、沙山子、白碱滩、三棵树、草湖、将军戈壁等等。冰天开荒,雪地造屋,谈何容易。战士们不怕困难,砍来木料,化冰掘地,奠基筑屋;瞄枪画线,以步代尺,规划土地。手冻裂了,脚冻肿了,脸冻得起泡起皮,但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经过千百战士的艰辛劳动,转眼之间,一座座营房、马厩、仓库、伙房相继落成,组成了军垦村落,冒出了大漠雪原的第一缕炊烟。大片大片的冰雪野地,随着战士们的意志成阡陌,期冀着“军垦第一犁”去播种希望和收获。
有耕耘就有回报和收获。1950年,全军开荒96万亩,播种83万亩,完成计划140%,收获粮食3.29万吨、棉花37.9万公斤、油料186.5万公斤,造林1065万亩。生产的粮食足够解决驻疆部队7个月的口粮,蔬菜达到全部自给。军队生产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减轻了人民负担,而且还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此后,新疆军区又制定了三年生产建设计划,对工业、农业和畜牧业都作了全面的规划。到1952年底,屯田达到162万亩,生产粮食10万吨、棉花334.5万公斤、油料500万公斤,主副食达到了全部自给。大生产运动的不断发展,不仅解决了部队最为紧迫的军粮问题,而且积累了部分资金,为新疆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毛泽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签发人民解放军转业命令,并号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如前所述,驻疆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毛泽东对此十分赞赏。1952年4月6日,中央讨论西藏问题,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说:“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站稳脚跟,取得少数民族热烈拥护。”这是中央对新疆部队大生产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然而,我们今天反观历史,当时驻新疆部队的大生产运动其实是那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抑或是迫不得已的临时措施。不如此,便不能解决部队的供给和生计;不如此,更何谈减轻各族人民的负担;不如此,连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会难以巩固。在那种特殊历史背景下,把大生产运动作为一种过渡的政策和办法,无疑是十分正确和英明的。但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中华民族之大义,治国之长策来说,驻疆人民解放军必须担负起戍边与屯田的双重历史使命。问题在于怎样科学处理戍边与屯田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宏大的视角纵观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漫长历史,洞悉一切国内外复杂纷繁的斗争形势,就已经在思考筹谋促进边疆发展繁荣和保持边疆长治久安的策略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伟大祖国的西大门,分别与蒙古、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国毗邻,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定国安邦,就必须戍守边疆。但驻军少了,稳不住局势;驻军多了,粮食和其他供给就会发生困难,于是就有了屯田。汉唐时期主要是军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军屯和民屯并举,以军屯带动民屯。没有民屯,军屯就会发生困难;没有军屯,民屯根本站不住脚。这些历史教训无疑给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提供了宝贵的资政借鉴。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复杂形势都迫切要求中央对关系到新疆前途和命运的这个问题拿出科学的有创见的决策。加速这一决策过程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除西藏和台湾等一些海岛以外的绝大部分国土,而军队却激增到520万人,军费开支巨大,已占到1950年国家财政支出的38.8%,这种状况促使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作出调整。1950年5月16日,周恩来在全军参谋会议上讲话提出:要整编军队,复员100多万人,这是我们当前的重大任务。5月19日,中央军队整编复员委员会成立,周恩来担任主任,该委员会后又改名为转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起草编制“军师整编计划”,报请毛泽东批准,分步实施,其中就包括了新疆驻守部队。将驻疆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的设计,已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构筑了战略决策的基础。
因此,1952年3月毛泽东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31个师几十万军队转为建设师,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15个师,仅新疆就有11个师10余万人。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关于军队整编及集体转业的命令,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1954年8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令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五军(民族军)大部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统一领导下辖的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师和9个直属团。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保持着军队的组织形式,实行农、工、商、学、兵相结合,党、政、军、企一体的特殊体制。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备受中央和国内外媒体的格外关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总人口为17.5万,以后每年都有一批转业军人、内地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知识分子踊跃参加兵团,建设兵团。1955年11月,刘少奇、周恩来指示,在新疆安置2万名复员军人参加生产,在新疆安家;1956年到1960年国家又先后从河南、江苏、湖北等省动员数万名青壮年劳力进疆参加兵团建设,这期间经国务院批准,兵团还安置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万自愿支边人员。从196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国家又从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浙江、江苏等地动员1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支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58年以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先后安置了8万多解放军官兵到兵团。这样发展到“文革”前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总人口已达到148万人,耕地面积由成立时7.667万公顷发展到80.8万公顷。兵团的发展和壮大,已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团结、稳定边疆局势、维护祖国统一、防御外来侵略斗争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审时度势,力主恢复兵团时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当兵团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已然成了共和国的“独生子”。
几代兵团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前赴后继、励精图治,用血汗甚至生命筑起了一座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在创业初期,坚持“不与民争利”,进军塔里木,开发准噶尔,在瀚海戈壁兴修水利,开渠引水,垦荒造田,植树造林,架桥修路。先后修建水库105座,库容26.9亿多立方米,灌溉土地上千万公顷;开挖建造水渠10万公里,连接起来足足可以绕地球2周;植树造林32万公顷,单株排列亦可绕地球2周有余。他们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上,建成了一个阡陌成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通畅、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兵团的商业网点遍布天山南北,为繁荣市场、发展边疆经济、保障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兵团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世纪60年代初,就基本上奠定了兵团事业的规模和格局,出现了兵团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以至于中央把兵团当作共产主义方向的典型,指示兵团在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组建直属建设师,帮助和带动西北五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十几个兵团。然而,在10年“文革”中,兵团事业遭到破坏,兵团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75年兵团建制被取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月13日,邓小平亲自到新疆视察。他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之后,举目四望,全国十几个兵团都已不复存在了,自己已然成了共和国的独生子。兵团恢复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为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使兵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几十年来,兵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发展新疆经济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兵团的发展,也得到新疆各族人民无私的援助和热情的关怀。兵团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水乳交融,荣辱与共,凝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关系。
几十年来,兵团始终牢记党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坚持劳武结合、卫土守边,始终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暴力斗争的最前沿。兵团有58个边境农场镇守着国家的2019公里边境线,与人民解放军一起担负着守边任务,构筑了牢固的国防屏障,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新疆稳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几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党的一大创造,兵团在新疆的存在和发展,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各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
兵团发展壮大的历史,是百万军垦战士克服困难,艰苦创业,改造自然,征服万古荒原的历史;是与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奋斗、共同发展的历史;是坚持党政军合一,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综合经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屯垦戍边事业的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历程中,兵团人既取得了规模宏大的物质成就,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精神文明成果,形成了由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所凝铸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这种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提炼,在兵团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辉煌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并仍将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成为兵团事业发展壮大的法宝和精神支柱。
(责编 韵 心)
一纸神秘的电报,让中央高层十分震惊,立命彭德怀所属一野挥师西进,直叩新疆大门。王震率一兵团向新疆火速进军……
1949年7月,莫斯科的盛夏格外迷人,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们一派忙碌,满怀着胜利的喜悦等待和迎接一批神秘的客人。一队豪华的伏尔加轿车悄无声息地驶来,缓缓停在克宫门前。在官员和侍者的簇拥下,一位身形颀长的客人走下车来,率团缓缓向等候在大厅前的苏共政治局委员们走去。来客不是别人,他是中共中央二号人物刘少奇。这是建国前夕,刘少奇身负建国使命,率中共中央代表团对苏联的一次秘密访问。
1948~1949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先后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后,迅即挥师百万横渡长江,占领南京,蒋家王朝土崩瓦解,人民革命的全面胜利已经到来。这时,全国人民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已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建立新中国。为了感谢苏联人民和苏共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支持,派刘少奇代表中共访苏,协商建国和谋求外交支持,自在情理之中。
在那革命加兄弟的年代,中苏会谈如同蜜月般的顺利。有一天会谈正在热烈地进行,苏方代表递给刘少奇一份他们截获的密电,内容是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势力范围,企图策动西北的马步芳、马鸿逵等“五马”将主力撤入新疆,与新疆的国民党势力勾结,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共和国”,宣布脱离中国。这个阴谋如果得逞,解放军进军新疆就会有许多困难,对苏联也不利。苏方建议中共提前解放新疆,同时主动提出中共可先派人与三区革命力量联络,他们可以给予种种帮助。
本来,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势破如竹的胜利,大片国土的解放,有许多建国的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中央原打算把解放新疆的时间放到1950年。然而,苏方提供的这一信息,让中共高层十分震惊,深感事态严重。为了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立即决定把新疆问题提前到1949年解决。遂电令一野彭德怀部坚决在甘肃、宁夏、青海全歼胡、马势力,决不让其逃入新疆。并电告访苏的刘少奇从代表团中直接派人进入新疆,联系三区革命配合,促使新疆问题的和平解决。
按照中央的部署,彭德怀率第一野战军,先展开扶眉战役,消灭胡宗南部主力4万余人,迫其残部退入秦岭。继而攻兰州、袭西宁、占银川,消灭了陕、甘、宁、青西北四省的国民党部队,兵锋直指新疆。新疆顿时孤悬关外,国民党当局人心浮动。中共中央也通过各种渠道极力促成新疆和平解放。刘少奇派邓力群以中央联络员身份,从苏联入境新疆,组织联合各方进步力量促进和平起义。毛泽东在中南海亲自约见张治中,让其致电新疆军政当局,劝其起义。大军压境的形势,各种进步力量的聚合努力,极大地分化了国民党新疆当局,追求光明的正义力量终于战胜了负隅顽抗的势力。9月25日,陶峙岳率领全疆国民党部队通电起义。9月26日,包尔汉领衔国民党新疆省政府通电起义。新疆的和平解放来之不易,毛泽东、朱德立即复电,嘉勉其投向光明的义举。
新疆军政当局虽然宣布了和平起义,但是新疆幅员辽阔,国民党部队派系复杂,驻地分散,交通不便,当局难以控制。一些顽固分子、特务和土匪,乘政权更替的空隙和混乱秩序,大肆抢劫和洗劫银行、商号和百姓,焉耆、轮台、库车、奇台、木垒、绥来等地先后发生叛乱和匪患。只有解放军迅速出关,进驻新疆各地,才能稳定局势,巩固和平起义成果,彻底解放新疆各族人民。
9月28日,一野前委收到中央军委关于进军新疆的命令,随即命一兵团司令员王震领兵火速进军新疆。10月12日,一兵团二军在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指挥下,从玉门、酒泉相继徒步出发入疆。11月4日,六军在军长罗元发、政委张贤约的指挥下,开始空运和车运入疆。这是一次气势磅礴的大进军,数路大军,几万人马,天上地下,犹如滚滚洪流,锐不可挡,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义无反顾地一路西进……12月底,二、六军大部抵达总部指定的要塞和防区。12月17日,新疆军区和新疆省人民政府成立,彭德怀、张治中、王震及陶峙岳、包尔汉等在迪化(今乌鲁木齐)南门,检阅了人民解放军和民族军及新疆起义部队三军入城仪式。至此,新疆完全和平解放。
后来的历史告诉人们,进驻新疆仅仅是这些部队的使命之一,等待他们的还有更加艰巨、更加神圣的历史使命。铸剑为犁,屯垦戍边,他们将成为新疆这块占中国版图六分之一土地的最忠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总理周恩来殷切地说:人民解放军要驻守边疆,保卫边疆,长期靠别人吃饭,自己不生产是不行的。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还是一支生产军……
1950年初,边疆军民在漫长寒冬的煎熬中,又面临新的困难:民生凋敝,百业待举。进疆部队加上民族军和起义部队,总共有20万之众。当时实行供给制,由国家包吃包穿,另外还要发津贴,而1949年底新疆财政收入只有700万元新疆币(折合人民币35万元),实在是“杯水车薪”。驻疆部队生活十分艰苦,衣服、鞋子破烂不堪,得不到补充,换不了季;伙食差得难以下咽,没油没肉,连蔬菜也没有,战士们顿顿都拿粗面馒头蘸着盐水吃……当时立足未稳,外有敌人,内有叛匪,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亦食不果腹,哪能拿出粮食供应部队呢。若从内地运粮,仅运费就高于粮价的7~10倍,进口粮食亦不可能。部队吃粮只好向私商、巴依、头人去买,由于他们对新政权的抵触,不认纸币只认银元。因此,解放之初,军区后勤部每月都要派飞机赴京去运大量银元回来购粮。一次,军区后勤部长又去向周恩来总理要银元,总理签付后,神情凝重地说:“人民解放军要驻守边疆,保卫边疆,长期靠别人吃饭,自己不生产是不行的。”可见,国家也是不堪重负啊。一场生存的较量和考验,就历史地摆在了这支曾获南泥湾垦荒模范称号的老八路面前。
历史,总是十分眷顾创造过同样历史的人们。王震所率领的部队,是一支来自井冈山、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部队。抗战爆发后整编为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在当年党中央号召的大生产运动中,他们移驻南泥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开荒生产运动,把一块杂草丛生的蛮荒之地,建成了丰衣足食的塞外江南,一时声名远播中外,受到毛主席和党中央的表彰,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各抗日根据地的旗帜和楷模。没想到,历史又导演了惊人相似的一幕,让这支老部队又屯垦戍边到新疆来了。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签发了中央军委《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全军“除继续作战和服勤务者外,应当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使我人民解放军不仅是一支国防军,而且是一支生产军,藉以协同全国人民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困难,加速新民主主义的建设”。还特别强调:“人民解放军参加生产,不是临时的,应从长期建设的观点出发,而其重点,则在于以劳动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因此,各军区首长,必须指导所属,从1950年起,实行参加生产建设工作,藉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并节省一部分国家的开支。”为了贯彻中央指示,解决新疆驻军吃粮问题,站稳脚跟,完成保卫国防,捍卫祖国统一的使命,1950年1月16日,王震司令员动员全体官兵一面保卫祖国边防,肃清土匪特务,一面从事生产建设,克服经济困难。他指出新疆军队生产的方针,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依靠全体官兵亲手劳动开垦土地,就地取得生活资料。并规定,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据此,驻疆解放军除一部分兵力担任国防,进军西藏阿里,清剿匪患、维持社会治安任务外,11万指战员在天山南北,按师、团布点,就地驻防,就地屯垦,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和南泥湾精神,一手拿枪,一手拿镐,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在王震及各级首长的带领下,这支部队征尘未洗,就在天山南北的广袤大地上摆开了大生产的战场。斯时的新疆大地,仍是冰天雪地,寒风刺骨。为不误农时,各部队负责同志顾不上寒冷,顶风冒雪勘察地形,寻找宜垦土地和安营扎寨的地方。在沙漠边缘,在阿尔泰山麓,在帕米尔高原,在广阔无边的荒野上,战士们用握惯钢枪的双手,挥起劳动工具去开拓新的生活。
昔日新疆地广人稀,在严冬举目远眺,只有无边无际的蓝天和皑皑白雪的大地。战士们所到的目的地,多是水到头、路到头、飞鸟罕至、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或沙包、或烽燧、或树、或草、或滩、或石……他们放下行囊,挖开冰雪,刨出黄土,搭起帐篷,支起锅灶,就算安营扎寨了。沿袭至今,许多地名由此得来。诸如石河子、下野地、沙山子、白碱滩、三棵树、草湖、将军戈壁等等。冰天开荒,雪地造屋,谈何容易。战士们不怕困难,砍来木料,化冰掘地,奠基筑屋;瞄枪画线,以步代尺,规划土地。手冻裂了,脚冻肿了,脸冻得起泡起皮,但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喊累。经过千百战士的艰辛劳动,转眼之间,一座座营房、马厩、仓库、伙房相继落成,组成了军垦村落,冒出了大漠雪原的第一缕炊烟。大片大片的冰雪野地,随着战士们的意志成阡陌,期冀着“军垦第一犁”去播种希望和收获。
有耕耘就有回报和收获。1950年,全军开荒96万亩,播种83万亩,完成计划140%,收获粮食3.29万吨、棉花37.9万公斤、油料186.5万公斤,造林1065万亩。生产的粮食足够解决驻疆部队7个月的口粮,蔬菜达到全部自给。军队生产不仅增加了国家财富,减轻了人民负担,而且还改善了部队的生活。此后,新疆军区又制定了三年生产建设计划,对工业、农业和畜牧业都作了全面的规划。到1952年底,屯田达到162万亩,生产粮食10万吨、棉花334.5万公斤、油料500万公斤,主副食达到了全部自给。大生产运动的不断发展,不仅解决了部队最为紧迫的军粮问题,而且积累了部分资金,为新疆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毛泽东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签发人民解放军转业命令,并号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如前所述,驻疆人民解放军经过三年的大生产运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毛泽东对此十分赞赏。1952年4月6日,中央讨论西藏问题,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中说:“我王震部入疆,尚且首先用全力精打细算,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现在他们已站稳脚跟,取得少数民族热烈拥护。”这是中央对新疆部队大生产的充分肯定和表扬。然而,我们今天反观历史,当时驻新疆部队的大生产运动其实是那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唯一选择,抑或是迫不得已的临时措施。不如此,便不能解决部队的供给和生计;不如此,更何谈减轻各族人民的负担;不如此,连新生的人民政权也会难以巩固。在那种特殊历史背景下,把大生产运动作为一种过渡的政策和办法,无疑是十分正确和英明的。但作为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中华民族之大义,治国之长策来说,驻疆人民解放军必须担负起戍边与屯田的双重历史使命。问题在于怎样科学处理戍边与屯田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恰到好处。
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宏大的视角纵观国家安全和统一的漫长历史,洞悉一切国内外复杂纷繁的斗争形势,就已经在思考筹谋促进边疆发展繁荣和保持边疆长治久安的策略了。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伟大祖国的西大门,分别与蒙古、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等8国毗邻,边境线长达5400多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定国安邦,就必须戍守边疆。但驻军少了,稳不住局势;驻军多了,粮食和其他供给就会发生困难,于是就有了屯田。汉唐时期主要是军屯,清康熙到乾隆年间军屯和民屯并举,以军屯带动民屯。没有民屯,军屯就会发生困难;没有军屯,民屯根本站不住脚。这些历史教训无疑给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中央领导提供了宝贵的资政借鉴。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复杂形势都迫切要求中央对关系到新疆前途和命运的这个问题拿出科学的有创见的决策。加速这一决策过程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1949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解放了除西藏和台湾等一些海岛以外的绝大部分国土,而军队却激增到520万人,军费开支巨大,已占到1950年国家财政支出的38.8%,这种状况促使国家必须采取措施作出调整。1950年5月16日,周恩来在全军参谋会议上讲话提出:要整编军队,复员100多万人,这是我们当前的重大任务。5月19日,中央军队整编复员委员会成立,周恩来担任主任,该委员会后又改名为转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起草编制“军师整编计划”,报请毛泽东批准,分步实施,其中就包括了新疆驻守部队。将驻疆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的设计,已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立构筑了战略决策的基础。
因此,1952年3月毛泽东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31个师几十万军队转为建设师,其中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15个师,仅新疆就有11个师10余万人。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关于军队整编及集体转业的命令,将所属部队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1954年8月,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电令新疆军区生产管理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五军(民族军)大部合并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统一领导下辖的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师和9个直属团。1954年10月,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直保持着军队的组织形式,实行农、工、商、学、兵相结合,党、政、军、企一体的特殊体制。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备受中央和国内外媒体的格外关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时,总人口为17.5万,以后每年都有一批转业军人、内地支边青年、知识青年、知识分子踊跃参加兵团,建设兵团。1955年11月,刘少奇、周恩来指示,在新疆安置2万名复员军人参加生产,在新疆安家;1956年到1960年国家又先后从河南、江苏、湖北等省动员数万名青壮年劳力进疆参加兵团建设,这期间经国务院批准,兵团还安置了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万自愿支边人员。从1963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国家又从上海、天津、北京、武汉、浙江、江苏等地动员1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支边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58年以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先后安置了8万多解放军官兵到兵团。这样发展到“文革”前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总人口已达到148万人,耕地面积由成立时7.667万公顷发展到80.8万公顷。兵团的发展和壮大,已成为新疆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发展经济和维护民族团结、稳定边疆局势、维护祖国统一、防御外来侵略斗争中,发挥着特殊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审时度势,力主恢复兵团时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当兵团重新站起来的时候,已然成了共和国的“独生子”。
几代兵团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前赴后继、励精图治,用血汗甚至生命筑起了一座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在创业初期,坚持“不与民争利”,进军塔里木,开发准噶尔,在瀚海戈壁兴修水利,开渠引水,垦荒造田,植树造林,架桥修路。先后修建水库105座,库容26.9亿多立方米,灌溉土地上千万公顷;开挖建造水渠10万公里,连接起来足足可以绕地球2周;植树造林32万公顷,单株排列亦可绕地球2周有余。他们硬是在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上,建成了一个阡陌成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通畅、规模经营的现代化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比较齐全的工业经济体系。兵团的商业网点遍布天山南北,为繁荣市场、发展边疆经济、保障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兵团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20世纪60年代初,就基本上奠定了兵团事业的规模和格局,出现了兵团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以至于中央把兵团当作共产主义方向的典型,指示兵团在甘肃、陕西、青海、宁夏组建直属建设师,帮助和带动西北五省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全国像雨后春笋般出现了十几个兵团。然而,在10年“文革”中,兵团事业遭到破坏,兵团经济处于崩溃边缘,1975年兵团建制被取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81年,中央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月13日,邓小平亲自到新疆视察。他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起来确有必要,组织形式与军垦农场不同,任务还是党政军结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恢复之后,举目四望,全国十几个兵团都已不复存在了,自己已然成了共和国的独生子。兵团恢复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为目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进行了一系列经济体制、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投身西部大开发,使兵团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几十年来,兵团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发展新疆经济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兵团的发展,也得到新疆各族人民无私的援助和热情的关怀。兵团与新疆各族人民群众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水乳交融,荣辱与共,凝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关系。
几十年来,兵团始终牢记党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坚持劳武结合、卫土守边,始终站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暴力斗争的最前沿。兵团有58个边境农场镇守着国家的2019公里边境线,与人民解放军一起担负着守边任务,构筑了牢固的国防屏障,在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新疆稳定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几十年的历史充分证明,在新疆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是我党的一大创造,兵团在新疆的存在和发展,符合国家的最高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各民族相互支援的有效形式。
兵团发展壮大的历史,是百万军垦战士克服困难,艰苦创业,改造自然,征服万古荒原的历史;是与新疆各族人民携手奋斗、共同发展的历史;是坚持党政军合一,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交商建综合经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屯垦戍边事业的历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屯垦戍边历程中,兵团人既取得了规模宏大的物质成就,同时也收获了丰厚的精神文明成果,形成了由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所凝铸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这种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提炼,在兵团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辉煌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并仍将在未来的前进道路上,成为兵团事业发展壮大的法宝和精神支柱。
(责编 韵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