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加强资源整合,营造真情课堂,是提高品德与社会高效的一条必经之路。我们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营造真情的品德课堂。
关键词 德育 文本 生本 师本
曾几何时,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在一个个故事、一次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进入情境。可面对学生那“无动于衷”的表现,我曾经感到束手无策。在一次次听课学习中,一次次反思中,我逐渐明白:别人的品德与社会课为何如此精彩高效,是因为他们的课堂是那样的充满真情,课堂上,师生们时而喜、时而忧、时而笑、时而泪……也许是慷慨激昂的激情,也许是严肃悲壮的语调,也许是曲折起伏的情节,也许是荡气回肠的音乐……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从而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在心与心地呼唤、心与心地碰撞、心与心地融合中,孩子的心灵定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营造出真正地真情课堂!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
长期以来,教科书就是教师的“脚本”,学生的“学本”,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习惯于讲教科书,学生习惯于学教科书。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如果教材提供的范例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那么我们的课堂上必然会出现“死气沉沉”“无动于衷”的情形。打开现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不再是罗列大量的道德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几张图片、可爱的卡通人物、亲切的生活照、简洁的提示语、名家的美文或是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令人耳目一新。教材的改变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不仅要理解教材,与教材实现同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寻找与之相关的资源,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更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容,或增减、或重组、或替换文本,以期达到效果最优化,从而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
“道德源自于生活,道德产生的前提是人类长期的生活——生存实践。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人类逐步形成一种具有道德指向的生活方式。而现实也告诉我们:道德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生活场景中一切在场与不在场都会和道德纠结在一起。”鲁洁教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最终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而达成这一目标仅靠教材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立足学生开发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超越教材,多角度地面向学生生活,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1.学校生活——因生本而多彩。农村的学校生活虽然与城市学校有着许多的区别,但农村的学校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教育资源整合进教材,为我所用。
教学《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时,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①认识学校新面貌。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新添置的多媒体教室、苗苗电视台、学校刚改建完毕的图书馆,这些都使学生自豪不已。②走近学校荣誉室。面对着金光闪闪的奖牌、奖杯,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油然而。③介绍学校的快乐生活。我就利用事先拍好了运动会、参观污水处理厂、读书节、广播操比赛等一系列的照片。在课上把这些照片一一展示出来,学生情绪激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体味着快乐。④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作文、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把对学校的爱表达出来,从而真正体会“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思想。从感知到体悟,再到实践,整个活动融投本资源和教材于一体,把教材这薄薄的书变得丰厚无比。
2.家庭关爱——因“润物”而精彩。家庭是学生温馨的港湾。在品德教学中,可以把触角深入到家庭,也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家庭情景,或是恰当地利用家长这一资源,更好地为学生品德的养成服务。
我校教师在教《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孩子享受着父母之爱,但是很多孩子身在福中却感受不到、体会不到的现象,开发了家长这一资源。让家长走进课堂,动情地讲述关爱孩子的每一件事,有的家长还带来了孩子小时候的照片。一个故事、一张照片,凝聚着家长的一颗爱心,孩子们体会到了:爸爸的爱就是在他的搀扶下,自己开始蹒跚学走路;妈妈的爱就是依偎在她的怀抱里,幸福地看图听故事;爸爸的爱就是孩子身体不适时的寸步不离;妈妈的爱就是遇到困难时的耐心指导……在家长的叙述中,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伟大而又平凡,它也许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面向家庭生活,使孩子真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品德也在家长与孩子的真情碰撞中逐渐形成,真正实现了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名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师,更应该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从而营造出真情的课堂。
关键词 德育 文本 生本 师本
曾几何时,在品德课堂教学中,希望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在一个个故事、一次次活动中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进入情境。可面对学生那“无动于衷”的表现,我曾经感到束手无策。在一次次听课学习中,一次次反思中,我逐渐明白:别人的品德与社会课为何如此精彩高效,是因为他们的课堂是那样的充满真情,课堂上,师生们时而喜、时而忧、时而笑、时而泪……也许是慷慨激昂的激情,也许是严肃悲壮的语调,也许是曲折起伏的情节,也许是荡气回肠的音乐……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从而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彰显师本资源的魅力,在心与心地呼唤、心与心地碰撞、心与心地融合中,孩子的心灵定会受到熏陶和感染,营造出真正地真情课堂!
一、“万紫千红总是春”——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
长期以来,教科书就是教师的“脚本”,学生的“学本”,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习惯于讲教科书,学生习惯于学教科书。教材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课程资源,但是教材不是不可更改的静态文本。如果教材提供的范例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那么我们的课堂上必然会出现“死气沉沉”“无动于衷”的情形。打开现行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不再是罗列大量的道德故事,取而代之的是几张图片、可爱的卡通人物、亲切的生活照、简洁的提示语、名家的美文或是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等,令人耳目一新。教材的改变同时也要求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不仅要理解教材,与教材实现同构,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寻找与之相关的资源,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更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容,或增减、或重组、或替换文本,以期达到效果最优化,从而达到超越文本资源的美丽。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开发生本资源的精彩
“道德源自于生活,道德产生的前提是人类长期的生活——生存实践。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人类逐步形成一种具有道德指向的生活方式。而现实也告诉我们:道德总是存在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生活场景中一切在场与不在场都会和道德纠结在一起。”鲁洁教授的这段话告诉我们,学生个体品德的形成与社会性的发展,最终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而达成这一目标仅靠教材是难以实现的。因为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立足学生开发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超越教材,多角度地面向学生生活,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
1.学校生活——因生本而多彩。农村的学校生活虽然与城市学校有着许多的区别,但农村的学校生活同样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教育资源整合进教材,为我所用。
教学《为你介绍我们的学校》时,我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①认识学校新面貌。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新添置的多媒体教室、苗苗电视台、学校刚改建完毕的图书馆,这些都使学生自豪不已。②走近学校荣誉室。面对着金光闪闪的奖牌、奖杯,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油然而。③介绍学校的快乐生活。我就利用事先拍好了运动会、参观污水处理厂、读书节、广播操比赛等一系列的照片。在课上把这些照片一一展示出来,学生情绪激动,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体味着快乐。④开展“我为母校添光彩”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通过作文、绘画、书法等多种形式把对学校的爱表达出来,从而真正体会“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的思想。从感知到体悟,再到实践,整个活动融投本资源和教材于一体,把教材这薄薄的书变得丰厚无比。
2.家庭关爱——因“润物”而精彩。家庭是学生温馨的港湾。在品德教学中,可以把触角深入到家庭,也可以在课堂中设置家庭情景,或是恰当地利用家长这一资源,更好地为学生品德的养成服务。
我校教师在教《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针对现在的孩子享受着父母之爱,但是很多孩子身在福中却感受不到、体会不到的现象,开发了家长这一资源。让家长走进课堂,动情地讲述关爱孩子的每一件事,有的家长还带来了孩子小时候的照片。一个故事、一张照片,凝聚着家长的一颗爱心,孩子们体会到了:爸爸的爱就是在他的搀扶下,自己开始蹒跚学走路;妈妈的爱就是依偎在她的怀抱里,幸福地看图听故事;爸爸的爱就是孩子身体不适时的寸步不离;妈妈的爱就是遇到困难时的耐心指导……在家长的叙述中,孩子们豁然开朗:原来这就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伟大而又平凡,它也许只是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爱抚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面向家庭生活,使孩子真切感受到了父母之爱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学生爱父母、孝敬父母的品德也在家长与孩子的真情碰撞中逐渐形成,真正实现了德育的“润物细无声”。
作为一名小学品德学科的教师,更应该加强文本、生本和师生资源的整合,从而营造出真情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