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于艾滋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及相关影响。方法:将60例艾滋病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进行心理护理,对照组则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结果:实验组不良心理出现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艾滋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减少艾滋病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的产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艾滋病患者 心理护理 不良心理状态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临床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该疾病侵入人体后易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从而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威胁[1]。由于该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所以患者往往会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压力过大的状况,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因此,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帮助患者减轻治疗压力与生活压力,我院对收治的患者进行了对比治疗,现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艾滋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26~52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28~53岁。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艾滋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多数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采取基础护理措施,并指导其按时用药。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在以心理护理,包括护理人员在同患者交流时采取亲切和蔼的语言,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在与患者交流时始终保持目光接触,让患者真实的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与帮助,并通过手势、表情等肢体动作做出回应,使患者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医护人员做到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工作,对于患者担心得病后亲戚朋友会疏远自己的心理加以辅导,让患者明白亲朋好友知道自己的病情只会便于临床治疗,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敢面对现实。医护人员通过加强对患者关于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能够正视自身疾病,了解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和药物治疗的方法得到控制,并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患者多与亲朋好友进行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对于自身现状的感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评价标准[2]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后的抑郁状态进行评分。同时通过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对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非常满意则评分>90分,基本满意则评分为70~90分,不满意则评分<70分。
1.4 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研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x±s)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抑郁情况比较,可以看出进行心理护理后的实验组患者发生抑郁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的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3 讨论
艾滋病属于慢性传染疾病范畴,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可以预防和治愈,并且由于艾滋病有着较高的传染率和死亡率[3],所以更加需要护理人员通过相应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帮助艾滋病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并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寿命。大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感染HIV病毒后,都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恐慌、愤怒、害怕、焦虑等等负面情绪,因此,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是辅助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应该从语言行为上鼓励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促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心理护理措施干预可以显著的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让患者调整心态,更好的接受治疗。同时,采取语言,行为方面的积极交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稳定患者情绪,拉近医患关系。因此,在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成果显著,研究中,通过心理护理的患者抑郁程度明显减轻,对护理的满意度与未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P<0.05。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艾滋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积极接受治疗,正确面对生活,进而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目的,因此,此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耀梅.对27例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142.
[2] 姜林仙.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4):4081-4082.
[3] 覃瓊芬,李志群.共情在老年艾滋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9):370.
【关键词】 艾滋病患者 心理护理 不良心理状态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临床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该疾病侵入人体后易导致患者免疫系统全面崩溃,从而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带来极大威胁[1]。由于该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所以患者往往会承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从而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压力过大的状况,甚至会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因此,医护人员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为帮助患者减轻治疗压力与生活压力,我院对收治的患者进行了对比治疗,现进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收的艾滋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患者年龄26~52岁;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患者年龄28~53岁。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艾滋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对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对多数患者出现的临床症状采取基础护理措施,并指导其按时用药。
1.2.2 实验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在以心理护理,包括护理人员在同患者交流时采取亲切和蔼的语言,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精神状态。在与患者交流时始终保持目光接触,让患者真实的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爱与帮助,并通过手势、表情等肢体动作做出回应,使患者感受到理解和尊重。医护人员做到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工作,对于患者担心得病后亲戚朋友会疏远自己的心理加以辅导,让患者明白亲朋好友知道自己的病情只会便于临床治疗,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勇敢面对现实。医护人员通过加强对患者关于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使其能够正视自身疾病,了解艾滋病并非不治之症而是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和药物治疗的方法得到控制,并引导患者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患者多与亲朋好友进行沟通交流,倾听患者对于自身现状的感受,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评价标准[2]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前后的抑郁状态进行评分。同时通过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对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非常满意则评分>90分,基本满意则评分为70~90分,不满意则评分<70分。
1.4 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研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x±s)表示,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护理前后抑郁情况比较,可以看出进行心理护理后的实验组患者发生抑郁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总满意度的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见表2。
3 讨论
艾滋病属于慢性传染疾病范畴,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或药物可以预防和治愈,并且由于艾滋病有着较高的传染率和死亡率[3],所以更加需要护理人员通过相应的心理辅导和人文关怀,帮助艾滋病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并尽力延长患者的生存寿命。大部分患者在得知自己感染HIV病毒后,都会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出现恐慌、愤怒、害怕、焦虑等等负面情绪,因此,采取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纠正患者的不良情绪,是辅助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应该从语言行为上鼓励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爱,促使其积极地面对生活。心理护理措施干预可以显著的降低患者焦虑抑郁程度,让患者调整心态,更好的接受治疗。同时,采取语言,行为方面的积极交流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稳定患者情绪,拉近医患关系。因此,在对艾滋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加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成果显著,研究中,通过心理护理的患者抑郁程度明显减轻,对护理的满意度与未接受心理护理的患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P<0.05。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艾滋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使其积极接受治疗,正确面对生活,进而达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目的,因此,此种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孙耀梅.对27例艾滋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142.
[2] 姜林仙.艾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24):4081-4082.
[3] 覃瓊芬,李志群.共情在老年艾滋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9):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