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蒙古族“那达慕”文化的地域特色与社会功能研究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j08210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亦称河南蒙旗,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在长达七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与周围藏族地区互动往来、相互交融,尤其白明代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以来,河南蒙古族的文化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藏文化涵化①,表现出和而不同、一起进步的文化关系。由于文化的变迁,河南蒙古族的“那达慕”与其他蒙古族聚居地区的大同小异,从而体现了它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与社会功能。
  一、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概述
  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东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碌曲县为邻,西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相望,南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接壤,北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毗连。因处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有青海省南大门之称。首府优干宁②(镇)位于县境北部智后茂乡优干宁滩。③根据201 5年人口普查统计,河南县总人口为38596人,其中优干宁镇为14122人,宁木特乡为10295人,托叶玛乡为4729人,赛尔龙乡为3558人,柯生乡为3207人,多松乡为2685人,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21%④。河南蒙古族早在1253年进驻河曲一带,设立马场、驿站,之后驻守领地,是厄鲁特@蒙古四部之一和硕特部的一支。在17世纪徙牧青海以来,河南蒙古族人民与藏族群众水乳交融、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同时也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相处原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文化和藏文化相融合的地域性特殊文化。
  “那达慕”(Nadam)为蒙古语,有娱乐、游戏、游艺之意,也有玩笑、戏弄的意思,是蒙古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它不仅是民族性、娱乐性的,还是一个群众性和宗教性兼容的活动。从1954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成立至今,河南蒙古族的“那达慕”也在内容、形式等方面更丰富、更多元化。并与藏文化长久磨合,更有地域性的特色。因此,对当地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进步、人民的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二、河南蒙古族“那达慕”的地域特色
  民族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文化特质、地域特点以及生活方式。但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就是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生存的需要,生存造就了民族生产、生活技能的产生。而这些为生存而产生的各种技能经过长期的历史衍变,最终形成了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⑥。蒙古族“那达慕”的核心内容为搏克(意为摔跤)、射箭和赛马,俗称“男儿三艺”。这些技能都是古代蒙古族为了生活和军事的需要而产生的,后来在近代逐渐演变成了“那达慕”的形式。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河南蒙古族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特殊的地域文化。
  (一)河南蒙古族“那达慕”的来历
  河南县在1978年举行了首届“那达慕”运动会,并在1989年列入《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规定每年农历八月初一举行全县“那达慕”大会,因为八月的河南草原,气候温暖、绿草如茵、牛羊肥壮。有这样一段话,几乎成了当地群众的口号:“八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欢迎四面八方的朋友来到河南蒙旗,这里是九曲黄河第一弯,青藏高原南大门,蒙藏文化融合点,河曲马的故乡,欧拉羊的家园。”在此之前,河南蒙古族也会不定期地举行各种大小型体育运动会。只是那时候不称之为“那达慕”,而是用藏语称(Dgaston),意为庆典。据牧民W(1940-)说:“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成立后的第一个全县型的娱乐活动是在1958年10月1日举行,当时还没有‘那达慕’这个词,我们都称之为(Dga ston),也称(Bcubi dga ston),意为十月的庆典,因为活动举行在十月。之后也会在10月1日举行此活动,但不是每年都举行。那次的(Dga ston)最主要的活动内容是赛马,除此之外我只记得有舞蹈。那时候不像现在,没有一个游客,也没有一个人穿蒙古族服装,除了几位领导,群众都穿藏服。后来活动内容慢慢变丰富,摔跤、拔河、赛牛、举重等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也相继增添,人民群众也开始穿上了蒙古族服装。”
  由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80年代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河南蒙古族从语言到服装,甚至一些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南蒙古族原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但是进驻河曲地区后,从未设立过教习蒙古语的学校或机构,藏传佛教寺院成为了他们唯一能够接受教育的场所……接受藏族文化,并倡导学习藏语文……在涵化的过程中,藏语作为文化传习的工具功能逐渐代替蒙古语⑦。如今蒙古语的使用只局限在极少数生活用品和山水地名上,只有个别老年人才会说蒙古语。但是,住蒙古包、家中孩子年满三岁后举行剃发仪式等富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一些习俗仍有传承。后来,在上世纪80年代国内开始掀起复兴传统民族文化的热潮后,河南蒙古族也开始复兴本民族的文化,并不断努力保持其应有的特色,而“那达慕”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二)河南县“那达慕”的地域特色
  美国人类学家博阿斯为代表的历史特殊论学派认为,外表上彼此相同的现象,可能有根本不同的来源和根本不同的作用;每个文化集团都有它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和可靠的⑧。河南蒙古族“那达慕”文化也有其特点。笔者以比较法研究河南蒙古族“那达慕”与其他蒙古族地区的“那达慕”,以及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赛马节不同的特点。
  1.河南蒙古族“那达慕”的内容与形式
  2016年8月1日上午,河南县“那达慕”盛会暨首届“天骄杯”河曲马传统赛马大会在腾格里赛马场隆重拉开帷幕。开幕式由一段蒙古舞开场,由蒙、藏、汉三语主持,接着表演藏族民歌、弹唱、藏舞等。此外,也有从内蒙古和我省海西蒙古族地区邀请的歌手及乐手表演,可惜的是,当地能听得懂的人屈指可数,然而他们的热情并未为此消减。一半的观众几乎穿的是蒙古族服装,其他的有穿藏服的,也有穿现代服装的。在主席台右侧有一座煨桑台,所有参赛的男性都在那儿煨桑、撒(Rlung rta),汉语称风马,祈祷没有任何意外,順利进行比赛。这种由蒙古、藏两种民族文化交融的“那达慕”甚是精彩。“那达慕”进行了三天,活动内容有赛马、搏克、拔河、篮球、足球、藏棋、射箭、弹唱、民歌等比赛,其中最主要的是赛马和搏克,因为此次“那达慕”的主题是赛马,甘青川三省都有参赛,其他项目从7月中旬开始比赛,参赛者只有河南蒙古族各乡,得奖者在“那达慕”开幕当天颁奖。据了解,以往的“那达慕”还有举重、拉拔牛等项目。一位当地老爷爷说,当他年轻时,有一段时间内,赛牛也是“那达慕”的活动项目之一,后来慢慢中断了这一项目,而射箭是近两年才开始恢复的。此次参赛的马有两种:河曲马和伊犁马。比赛内容分为五类:2000米、3000米、5000米、10000米、15000米赛马,前三类称速度马,后两类称耐力马。参赛的马来自三省,共有337匹,参加15000米的马较少,所有参赛马只需一次性分出高低,前八名获奖,一等奖为150,000元。而其他四类参赛的马较多,每类需分成几个小组进行比赛,有预赛和决赛,同样每类前八名都有奖金,2000米一等奖为20000元,3000米一等奖为30000元,5000米一等奖为50000元,10000米一等奖为100,000元。所有骑手都需穿蒙古服装,每个地方的服装颜色不同,骑手的年龄、性别不限,但体重必须超过50公斤,否则取消比赛资格。搏克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河南蒙古族“那达慕”,以往都用藏语称(jures),也意为摔跤。参赛者都是当地人,蒙古族摔跤运动员必须穿戴有金属铸钉的皮制跤衣(卓得戈)、跤裤(班泽勒)、彩带(策日卜格)、套裤(套护)和蒙古靴子或者马靴子。但是在河南蒙古族,摔跤手已没有这种穿戴,他们穿藏服,采用藏族自由式的摔跤规则⑨。他们相互交叉双臂,抓住对方的(Ske raks),意为藏式腰带,用脚勾对方的脚或与对方双手相挽,同时用力,把对手摔倒为胜。除了10000米的决赛和15000米,其他赛马项目和搏克赛都在“那达慕”大会的前两天进行,第三天比赛完之后统一给所有项目获奖者颁奖。伴随着颁奖音乐,河南县2016“那达慕”盛会暨首届“天骄杯”河曲马传统赛马大会圆满落幕。通过此次“那达慕”大会的举办促进了与周边地区之间的感情,为民族团结奠定了更牢固的基础,同时也传承和发扬了民族文化。   2.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那达慕”相比较
  笔者采访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一位朋友,WYARGL(1992-)说:“在过去‘那达慕’就是在祭敖包的时候举行,祭敖包的方式有两种:佛教仪式和萨满教仪式。一般在早上祭敖包,女性不能上敖包,祭完敖包就开始‘那达慕’,主要活动内容是男儿三艺。大多数人都穿民族服装,摔跤的时候穿跤衣。我们这儿的‘那达慕’有两种:马文化‘那达慕’和骆驼文化‘那达慕’,比赛项目都是关于这个主题的,马文化‘那达慕’的项目比较多,赛二岁马、三岁马、五岁马、五岁以上马,还有驯马、套马等,一般会在夏秋季举行。而骆驼文化‘那达慕’一般在冬季举行,比赛项目有骆驼选美、训驼表演、1000米骆驼爬犁、1000米和2000米骆驼比赛等。但是近几年来,‘那达慕’也有专门针对旅游的,在夏秋季举行,每个县区都有专门的场地,这种‘那达慕’没有太多的习俗,是商业性的。”
  3.与毗邻藏区赛马节相比较
  2016年8月13日至17日,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举办了中国·九色甘南香巴拉·玛曲第十届格萨尔赛马大会,是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奖金最高的赛马节。参赛范围从甘青川三省扩大到内蒙古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有专门的场地——格萨尔赛马场。赛马会的开幕式丰富多彩,所有歌手和表演者都穿藏服,表演的舞蹈、歌曲都富有藏族特色。此次赛马节的竞赛项目有:1000米、2000米、3000米、5000米、6000米和10000米。每项一等奖奖金分别是:30000元、40000元、50000元、70000元、80000元和200,000元。现场除了少数当地人和游客穿现代服装外,大多数都穿了藏服。赛马节对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对当地的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等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河南蒙古族“那达慕”与其他蒙古地区的“那达慕”以及藏区赛马节都大同小异。由于长期与周围藏区水乳交融,难免受到影响。河南蒙古族不仅说一口流利的藏语,从服装到一些风俗,如煨桑等,甚至赛马的形式等方面都与玛曲县赛马节大体相同。当然,也有很多蒙古特色的活动内容,比如男儿三艺等活动项目,这也正是与其他蒙古族地区的相同之处。总之,很多表层的文化已变迁,也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习俗,这种蒙古、藏两种文化交融的“那达慕”,恰是河南蒙古族独有的特色。
  三、河南蒙古族“那达慕”文化的社会功能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拉德克里夫·布朗指出,一切文化现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无论是整个社会还是社会中的某一个社区,都是一个功能统一体。⑩那么河南蒙古族“那达慕”的功能如下:
  1.民族认同功能
  认同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认同的过程,(11)那么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12)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成员最重要的标志,如果没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就难以形成民族认同感。通过“那达慕”的持续举办,河南蒙古族民众也慢慢地恢复和认识了本民族的文化,从而形成民族认同感。在20年前,河南蒙古族几乎没有人穿蒙古服装,但如今“那达慕”大会和其他重要节日时一半以上的都穿本民族服装。此外,在很多细节上更能体现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比如,“那达慕”举办的场地称为腾格里赛马场,“那达慕”大会的主席台以及河南县城有很多蒙古包风格的建筑,近两年在县城陆续开了蒙古族服装店、商品店等,几乎每家每户都挂着成吉思汗像,县城的街道、路牌等也几乎用蒙古语称呼,还有很多酒店、商铺以蒙语命名,如:苏鲁锭酒店、腾格里酒店等,全县所有铺面、机构、单位等名称都有用蒙古、藏、汉三种文字。另外,最近几年河南县学习蒙古语的人越来越多,其中多数是学生和国家工作人员。从2013年开始几位大学生邀请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海西的蒙古族同学到河南县给当地群众教学蒙古语,授课时间是在假期,所以参与的一般都是学生,他们的学生人数逐渐增多,河南县蒙古语学习爱好者也随之增多。尤其这两年,一些当地会说蒙古语的老师通过微信建群教授蒙古语,后来在河南县各个乡都举办蒙古语比赛等等。如今在河南县有很多人能用蒙古语简单交流,这使得河南蒙古族人民逐渐开始产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2.文化传承与交流功能
  在《民俗学原理》中说:“传承”(Transmission)一词在汉文典籍中原本不存在,相近的词“传授”在古典文献中出现过,即“传承”的本义。在民俗的“传”的特征上出现了两种“传”的特征表述:一是民俗的传承性,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能够传衍的连续性,同时也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二是民俗的扩步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13)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河南蒙古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这些文化都需要传承和表达。河南蒙古族“那达慕”本身包含着很多民俗的、传统的因素,比如“那达慕”的核心内容男儿三艺,也包含着宗教、服饰、饮食等文化。举办“那达慕”便能够传递和延续这些习俗,促使下一代继续传承和弘扬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让他们认识到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那达慕”也有交流的功能。河南蒙古族通过“那达慕”邀请其他蒙古地区的歌手及乐手进行表演,还邀请甘青川三省很多地区的赛马爱好者进行赛马,与不同的文化圈,产生交流、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娱乐游戏功能
  “那达慕”之本义就是娱乐、游戏等。河南蒙古族“那达慕”内容丰富多彩,除了男兒三艺等传统的活动项目,也有很多现代体育活动,如篮球、足球等都是,新一代年轻人最为喜爱、最为期待的比赛。“那达慕”是河南蒙古族唯一的娱乐性的节日,是全县人民一同举行的节日,也是最期待的节日。“那达慕”临近之际,腾格里赛马场不远处搭起各个单位的蒙古包,把蒙古包都搭成一个大国,在中间跳舞、表演,所有人都带着洋溢的笑容,享受着尽情欢畅的时刻。此外,河南蒙古族家家户户都会准备最好的食物、穿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赴会。有些牧区的女性,平常很少有机会去县城,但是“那达慕”便是最好的机会。人们通过“那达慕”可以认识新的朋友,了解更多的东西,更能满足对娱乐的向往。   4.经济与旅游功能
  随着“那达慕”被外界更多人注意和认识,尤其八月的河南县气候温和、绿草如茵,从五湖四海引来众多的游客。河南县也开始注重旅游文化,开发旅游景点,使河南县经济得到发展,牧民的经济收入也有所增加,由于“那达慕”一些项目的奖金很高,人们的期望也越大,尤其赛马,如2016年河南“那达慕”的赛马15000米项目的一等奖奖金为150,000元。在牧区,从春天到秋天男性都忙于用马做交易、驯马、赛马等等,而里里外外的活都由女性承担。更重要的是,赛马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要驯马,马要禁食,一天只吃几口粮食,直到马瘦到身体轻盈、速度变快才认为驯得好。而且在牧区赛马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的活动,从春天到秋天参赛的马都要承受很大的痛苦。这也正是“那达慕”的消极之处。
  四、结语
  “那达慕”历来不是单一的体育和娱乐的活动,也是草原文化、信息和经济的盛会。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然而,河南蒙古族由于长期和周围藏区融洽相处、水乳交融,具有蒙古、藏两种文化融合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特质和地域特色。而“那达慕”作为河南蒙古族唯一的传统娱乐文化活动,更能体现其特色。
  注释:
  ①《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一书中,将涵化定义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影响、发生变迁的过程。
  ②“优干”之名原为蒙古语,意为汉人之山。“宁”为藏语,意思是阳坡。传说很早以前曾有汉人来该山阳坡居住。但后来慢慢转化为藏语,由于传写不同,有两种语意不同的说法:一说意为翡翠山(Gyu sgang),二说意為兔山(Yos sgang)。
  ③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南县志(上)[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61.
  ④该数据由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统计局提供。
  ⑤卓仓·才让编著《黄河南蒙古志》中记载:“额鲁特,亦称卫拉特。清时对西部蒙古的总称。元时称‘斡亦剌“外剌’,明称‘瓦剌’‘卫拉特’。
  ⑥姚重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16.
  ⑦索端智,文化涵化与族群认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问题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第19卷,(1):20.
  ⑧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68-94.
  ⑨艾丽曼,我心依旧:青海河南蒙旗文化变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厦门大学[J]2009:225-228.
  ⑩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17-138.
  (11)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0:126.
  (12)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
  (13)乌丙安,民俗学原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82.
其他文献
期刊
“口头禅”,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可就是有些“无意义”的词句,经我们杨校长一说,却让老师们兢兢业业,肝脑涂
“我没有错,为什么要重弹一遍啊?”电视中小女孩那张满是眼泪的委屈的小脸,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让我们在感慨童言纯真的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了自己的学生,想到了我们所
一、草根组织的概念及特征  (一)草根组织的概念  草根组织或民间组织,即不以盈利为目的、以志愿为原则,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活动的社会组织。在我国,民间组织是伴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化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提出和使用的一个概念。民间组织必须到政府部门登记才能取得合法身份,登记是前提,也是民间组织生存的第一个基本要素。近些年,越来越多的草根组织,是指那些不具有被现行法规正式认可的“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而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全球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扩大,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我国的服务贸易现状及其面对的内外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环境;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巨大推动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其发展程度已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理活动过程,它的核心是对已有的知识、技术或者设备进行借鉴、组合、修改或发展,把新观察或新设想同已被接受的试试或设想联系起来,精心设计成
期刊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者之一、北大名誉教授赵元任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精通多国语言,并以『玩』语言著称.rn研究者称,赵先生掌握语言的能力非常惊人,
期刊
我国在科技方面的研发速度一直处于不断加速的状态,而虚拟现实正是在这种状态下新兴的先进技术,如今在诸多领域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如果将虚拟现实这种技术融入到
我国进人WTO之后,企业管理落后的矛盾将更加突显出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将对企业管理的理念、体制、机制、方法等产生全方位的影响。因此,煤矿企业加强管理要以创新为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