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尼采的生命悲剧哲学对于西方生命哲学的影响意义深远,其对生命意义以及价值的终极取向,采用的是一种艺术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这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具有指导意义。《雷雨》中的繁漪,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指向有某种契合,本文基于尼采的悲剧观,对《雷雨》中的繁漪进行分析研究。从而认识和了解其内在的悲剧美。
关键词:尼采 悲剧观 繁漪 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尼采的悲剧哲学,是其生命哲学的核心,也是其将人生审美化的哲学核心。在尼采看来,生命是一场悲剧,而置于悲剧中的生命个体,应当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对待悲剧人生,要感受痛苦,并在生命的悲剧中产生行而上的美来。这种将生命悲剧升华为艺术审美的力量,就是人的强力意志,是超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质和性格,是基于肉体并融合了生命个体精神的一种意愿,它遵从于内心的渴求。这种个体生命意愿实现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悲剧实现的过程,悲剧美呈现的过程。
尼采的悲剧观是感性的,是基于对生命意愿的一种肯定态度而审视生命悲剧的。由此来看剧作家曹禺作品《雷雨》中繁漪这一人物,其悲剧人生的展现,恰与尼采的悲剧观契合。
一 感性对理性的抗争
尼采的悲剧观与传统的悲剧观有截然的不同。在传统的悲剧观来看,悲剧应当是悲观的,悲剧美是生命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下而产生的心灵的净化。尼采虽然继承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认同生命悲剧的同时,对于悲剧的认识,却是乐观主义的。在他看来,悲剧是日神与酒神的结合,前者基于的是梦幻的世相,是一种梦幻精神,具有非理性的性质,他把人带入幻想世界,使人沉浸在美的外观中,忘却痛苦,从而将生命审美化;而后者则是真理的本质,是对世界本原的呈现和生命本原的表达,他让人们穿越世相而看到生命的本质——悲苦人生,并在这种悲苦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获得生存的永恒乐趣。
在尼采的悲剧哲学中,酒神世界的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力量,而这一本质是基于生命的自然性,生物性,是基于生命的本源——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而科学与理性,只能对日神世界——幻化的世界——加以认识。尼采悲剧哲学的实质,是对生命意志的追捧和张扬,是对理性的批判和对感性的推崇。而繁漪用自身感性对理性的抗争,可以说是对尼采生命哲学的最好诠释。繁漪出生于大家庭,她受过新思想的影响,不仅端庄,典雅,聪明,漂亮,而且精力旺盛,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然后她却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被资本家周朴园用欺骗手段结了婚。周朴园是一个遵循儒家思想,讲究尊卑的封建家长式人物,追求家庭中的秩序和个人威严。第一场开始,就是周朴园逼迫繁漪吃药的一幕。这种理性的冷酷,囚禁了家庭中的每一个生命,导致繁漪基本上是在没有尊严,没有生机活力,布满阴森的家庭中生活的。她的精神受到了周朴园的摧残,人性受到了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繁漪并没有就此沦落,让自己的生命麻木,而是遵循于内心的感性诉求,由感性的内在力量向外在的礼教约束进行反抗,并且这种反抗中一次较一次明显。她由第一幕不肯吃药的消极抵抗,到第四幕从鲁家回来后与周朴园相遇时的针锋相对,直至最后的谢幕,繁漪都表现出作为生命个体旺盛的自我意志,这种自我意志跟随着她的感性诉求而外化,有着强大的生命感性力量,对自身理性和社会伦理充满了反叛;同时对伦理约束的反抗和对内心情感的伸展,使她做出了不忠于丈夫的越轨行为——爱上了自己的继子。这种爱是无望的,她明明知道对周萍的爱情只能是无望的渴求,这种渴求虽遵循于人性却违反了伦理道德,是社会所不允的,然而她没有就此罢手,而是一往无前。对于周朴园的家长式的挑战,是她生命遭受压抑后的一种抗争,这种抗争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而非理性指引下的结果。
正是这些感性的力量,促使繁漪走向了叛逆和抗争之路,并最终导致了其悲剧的发生。
二 情欲对世俗的反抗
在尼采看来,生命的本原是自然性的,动物性的,生命意志的存在,是生命目的和意义的最好诠释。人应当尊重生命意志的价值取向,尊重生命的本能,这不仅是悲剧艺术所呈现的永久魅力,也是生命和谐发展的必然。尼采的悲剧哲学,其实质首先是对基督教神学的一种批判,是对生命意志力的赞扬和对生命力的肯定,而欲望是生命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第一推动力。人作为生命的个体,正是在这种生命欲望的追求与局限性的矛盾中,呈现出人类个体的生机、活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是积极的,可赞扬的,是人们能够不断超越传统、超越自身的力量源泉,是打破固有世界形态的催化剂。尼采用这种生命悲剧哲学为艺术创造过程加以诠释,“艺术是对抗一切要否定生命意志的唯一最佳对抗力,是反基督教的,反佛教的,尤其是反虚无主义的”,“艺术,无非就是艺术,它乃是生命完成可能的壮举,是生命的诱惑者,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在尼采看来,是肉体而非精神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感受外在世界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其悲剧理论中对科学与理性的批判和对本能直觉的张扬。
繁漪作为周朴园的妻子,他们年龄相差悬殊,作为一位受过现代思想影响和教育的女性,对情爱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使得繁漪背叛了自己现有的丈夫,并遵循自己的情欲,不自主地爱上了自己名义上的儿子周萍。在尼采的哲学中,情欲是生命意志力量的最佳表现,是生命作为一种意志力寻求延续的外在表现,人们应当鼓励和满足情欲的释放,只有这样,生命意志才能获得继承。而对繁漪来说,当情欲将其生命燃烧时,她义无反顾地抓住了周萍这根救命稻草,两人发生了关系。在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刚刚接受新思想的繁漪心中,这种乱伦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自我道德批判可想而知。然而繁漪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遵循着生命的本能,在周朴园在场时表演着母亲的角色,而在私下与周萍相处时,剖出自己的情爱与疯狂。在面对强大的世俗力量,导致周萍最终婉拒她时,她生命中依然存在着不灭的火焰,对与周萍之间维持的关系抱着幻想。
可以说,繁漪对情欲的追求,是其生命释放光彩,并将其推向悲剧高潮的重要力量。
三 生命意愿的挣扎与灭亡
在尼采的悲剧哲学中,悲剧应当是快乐的审美过程,是生命追求本质意志而获得的体验和本真感受。悲剧首先是一种价值的毁灭,是对有价值的东西的破坏,而这种破坏行为,却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而非否定,它是积极的,与传统的悲剧观认为的价值毁灭的悲观认识截然相反;其次,悲剧的产生,是主人翁生命的毁灭,这种毁灭是主人翁对生命的本质感受和原本呈现,它不是悲剧人物意识的软弱,而是一种达观的对生命意志的最好诠释,它不是麻木的,而是积极的,是生命乐观本质的最好呈现;再次,由悲剧而使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美,这种美并非让人痛苦,而是深层的快乐,它能够使人获得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力量。悲剧是生命的兴奋剂,带来的是一种真实的乐观主义。
繁漪出生于大家庭,这不仅使她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也大大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她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些使她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性格。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生命个体,却单单被放置在了一个充斥着宗法和经济威力的充斥男权意识的家庭当中作了阔太太。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阴森的家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地摧残,人性受到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变成一个乖戾、抑郁,甚至阴鸷的人。然而,繁漪并非就此放弃,自甘堕落了,她生命中原有的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情感的渴求,在遇到年轻的周萍后被唤了出来,她开始了自己的挣扎与反抗。从第一幕吃药时的消极反抗,到第四幕的对周朴园的当堂对峙;从对情爱的渴望到与周萍的乱伦,再到周萍引诱四凤后对周萍的哀求,以至到最后跟踪周萍来到鲁家,堵住周萍去路,当众暴露周萍与四凤、与自己的关系。从尼采的生命哲学来看,生命意志的自由伸展,是生命悲剧获得救赎的最佳途径,只有生命在自由的伸展,它的悲剧结束才能升华出艺术之美,在生命的燃烧中释放光彩。而繁漪的生命迹象,从孤独无助、理想破灭,到唤起爱情的思绪,充满激情和疯狂的情欲,再到最后的破灭,无奈中自我毁灭式的报复。这一切,都只是其作为生命个体,在追求自身意愿的表达,是其生命悲剧发生的必然结果,也是《雷雨》悲剧艺术升华的途径。
四 繁漪的悲剧审美
尼采的悲剧性审美,是对悲剧悲观主义的一种否定。尼采的生命哲学继承于叔本华,在叔本华生命哲学中,意志是世界的始源,世界则是意志的表象,而意志是盲目的,无理性的,邪恶的,是人类无穷苦难的根源,人生不过是一场徒劳的挣扎。而只有采取佛家的出世,使生命意志寂灭,才是逃脱痛苦的根本途径。然而尼采发现了希腊的日神与酒神精神,希腊人最早感受到了人类生命本质的苦痛,但是他们通过对艺术的创造,通过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摆脱了生命的痛苦,从而对生命加以肯定。这给了尼采启示,从而有了自己的悲剧乐观主义。日神是理性的象征,是生命悲剧的外在呈现,而酒神,则是感性,是生命意志的自我释放,将二者协调在一起,于是,在审美中,尼采找到了抵抗生命苦痛的方法,从而在艺术的创造中使生命获得了意义。
繁漪作为生命个体,作者对其生命价值的存在首先是肯定的,因为正是这一生命个体的存在、抗争一直到最后的毁灭,才使这一悲剧有了价值,使人们在阅读和观看剧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抗争,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升华。
这一生命的审美价值恰恰是悲剧审美的核心所在,这一生命个体在整个剧作中是一种抗争的象征,而这种抗争的力量,恰恰是来自于其自身的内在生命力的体现,是其生命意志力量外化的结果,将自身的感性诉求转为外在的行为,这种行为正是悲剧叙事的走向,从她对婚姻家庭的消极抵触,到对情欲的追求,对乱伦的疯狂发泄,对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罪行的公开宣判,以及最后对周萍与四凤、与自己的不耻行为的当众公开,以至于最后发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其在自我意志追求和对外界的反抗中发生的。
繁漪的演绎,我们暂且不论其价值取向如何,而仅仅是其反抗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就足以让我们唤起某种审美体验和情感上的升华。她的抗争并没有换来最终理想的结果,没有给观众以最后的幸福感,但是从这个抗争的过程中,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在追求生命个体尊严和意愿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甚至于近乎疯狂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感染了每个人,让我们获得了一种力量,一种抗争的力量。
而这种由生命内在唤发的基于生命欲望而爆发的真实力量,正是尼采悲剧审美所要寻求的结果,是生命意志力量呈现的一种最佳状态,是对生命为意志实现而自我毁灭中升华的情感凝炼,这种凝练的结果,就是积极的悲剧美。
五 结语
繁漪是《雷雨》这部悲剧的重要人物,是剧作悲剧产生的主要推动者,而其自身的悲剧人生,恰是作者寻求剧作悲剧表达的一个突破口。在繁漪身上我们看到了曹禺对现代主义文学主题性的借鉴和尝试,在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同时,也给予了生命欲望驱动下的蛮悍与疯狂相应的肯定。作为生命意志自我表达和实现的悲剧演绎者,繁漪的悲剧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其所呈现出的悲剧之美让我们体验生命激情的同时,也产生出一种抗争的力量。这应该是《雷雨》剧作的真实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有煌:《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2] 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 熊元义、余三定:《论尼采的悲剧观》,《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 王萍:《尼采悲剧理论的美学内涵》,《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 [德]尼采,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8年。
[6] [德]舍勒:《论悲剧性现象》,刘小枫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
作者简介:马云飞,女,1974—,山东寿光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
关键词:尼采 悲剧观 繁漪 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尼采的悲剧哲学,是其生命哲学的核心,也是其将人生审美化的哲学核心。在尼采看来,生命是一场悲剧,而置于悲剧中的生命个体,应当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对待悲剧人生,要感受痛苦,并在生命的悲剧中产生行而上的美来。这种将生命悲剧升华为艺术审美的力量,就是人的强力意志,是超人所应当具有的品质和性格,是基于肉体并融合了生命个体精神的一种意愿,它遵从于内心的渴求。这种个体生命意愿实现的过程,也就是生命悲剧实现的过程,悲剧美呈现的过程。
尼采的悲剧观是感性的,是基于对生命意愿的一种肯定态度而审视生命悲剧的。由此来看剧作家曹禺作品《雷雨》中繁漪这一人物,其悲剧人生的展现,恰与尼采的悲剧观契合。
一 感性对理性的抗争
尼采的悲剧观与传统的悲剧观有截然的不同。在传统的悲剧观来看,悲剧应当是悲观的,悲剧美是生命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下而产生的心灵的净化。尼采虽然继承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认同生命悲剧的同时,对于悲剧的认识,却是乐观主义的。在他看来,悲剧是日神与酒神的结合,前者基于的是梦幻的世相,是一种梦幻精神,具有非理性的性质,他把人带入幻想世界,使人沉浸在美的外观中,忘却痛苦,从而将生命审美化;而后者则是真理的本质,是对世界本原的呈现和生命本原的表达,他让人们穿越世相而看到生命的本质——悲苦人生,并在这种悲苦中获得形而上的慰藉,获得生存的永恒乐趣。
在尼采的悲剧哲学中,酒神世界的生命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力量,而这一本质是基于生命的自然性,生物性,是基于生命的本源——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而科学与理性,只能对日神世界——幻化的世界——加以认识。尼采悲剧哲学的实质,是对生命意志的追捧和张扬,是对理性的批判和对感性的推崇。而繁漪用自身感性对理性的抗争,可以说是对尼采生命哲学的最好诠释。繁漪出生于大家庭,她受过新思想的影响,不仅端庄,典雅,聪明,漂亮,而且精力旺盛,对爱情和婚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然后她却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被资本家周朴园用欺骗手段结了婚。周朴园是一个遵循儒家思想,讲究尊卑的封建家长式人物,追求家庭中的秩序和个人威严。第一场开始,就是周朴园逼迫繁漪吃药的一幕。这种理性的冷酷,囚禁了家庭中的每一个生命,导致繁漪基本上是在没有尊严,没有生机活力,布满阴森的家庭中生活的。她的精神受到了周朴园的摧残,人性受到了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繁漪并没有就此沦落,让自己的生命麻木,而是遵循于内心的感性诉求,由感性的内在力量向外在的礼教约束进行反抗,并且这种反抗中一次较一次明显。她由第一幕不肯吃药的消极抵抗,到第四幕从鲁家回来后与周朴园相遇时的针锋相对,直至最后的谢幕,繁漪都表现出作为生命个体旺盛的自我意志,这种自我意志跟随着她的感性诉求而外化,有着强大的生命感性力量,对自身理性和社会伦理充满了反叛;同时对伦理约束的反抗和对内心情感的伸展,使她做出了不忠于丈夫的越轨行为——爱上了自己的继子。这种爱是无望的,她明明知道对周萍的爱情只能是无望的渴求,这种渴求虽遵循于人性却违反了伦理道德,是社会所不允的,然而她没有就此罢手,而是一往无前。对于周朴园的家长式的挑战,是她生命遭受压抑后的一种抗争,这种抗争是一种本能的,自然的,而非理性指引下的结果。
正是这些感性的力量,促使繁漪走向了叛逆和抗争之路,并最终导致了其悲剧的发生。
二 情欲对世俗的反抗
在尼采看来,生命的本原是自然性的,动物性的,生命意志的存在,是生命目的和意义的最好诠释。人应当尊重生命意志的价值取向,尊重生命的本能,这不仅是悲剧艺术所呈现的永久魅力,也是生命和谐发展的必然。尼采的悲剧哲学,其实质首先是对基督教神学的一种批判,是对生命意志力的赞扬和对生命力的肯定,而欲望是生命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第一推动力。人作为生命的个体,正是在这种生命欲望的追求与局限性的矛盾中,呈现出人类个体的生机、活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悲剧性,这种悲剧性是积极的,可赞扬的,是人们能够不断超越传统、超越自身的力量源泉,是打破固有世界形态的催化剂。尼采用这种生命悲剧哲学为艺术创造过程加以诠释,“艺术是对抗一切要否定生命意志的唯一最佳对抗力,是反基督教的,反佛教的,尤其是反虚无主义的”,“艺术,无非就是艺术,它乃是生命完成可能的壮举,是生命的诱惑者,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在尼采看来,是肉体而非精神为人的认识能力和感受外在世界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其悲剧理论中对科学与理性的批判和对本能直觉的张扬。
繁漪作为周朴园的妻子,他们年龄相差悬殊,作为一位受过现代思想影响和教育的女性,对情爱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使得繁漪背叛了自己现有的丈夫,并遵循自己的情欲,不自主地爱上了自己名义上的儿子周萍。在尼采的哲学中,情欲是生命意志力量的最佳表现,是生命作为一种意志力寻求延续的外在表现,人们应当鼓励和满足情欲的释放,只有这样,生命意志才能获得继承。而对繁漪来说,当情欲将其生命燃烧时,她义无反顾地抓住了周萍这根救命稻草,两人发生了关系。在受到传统思想影响的刚刚接受新思想的繁漪心中,这种乱伦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和自我道德批判可想而知。然而繁漪没有就此打住,而是遵循着生命的本能,在周朴园在场时表演着母亲的角色,而在私下与周萍相处时,剖出自己的情爱与疯狂。在面对强大的世俗力量,导致周萍最终婉拒她时,她生命中依然存在着不灭的火焰,对与周萍之间维持的关系抱着幻想。
可以说,繁漪对情欲的追求,是其生命释放光彩,并将其推向悲剧高潮的重要力量。
三 生命意愿的挣扎与灭亡
在尼采的悲剧哲学中,悲剧应当是快乐的审美过程,是生命追求本质意志而获得的体验和本真感受。悲剧首先是一种价值的毁灭,是对有价值的东西的破坏,而这种破坏行为,却是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而非否定,它是积极的,与传统的悲剧观认为的价值毁灭的悲观认识截然相反;其次,悲剧的产生,是主人翁生命的毁灭,这种毁灭是主人翁对生命的本质感受和原本呈现,它不是悲剧人物意识的软弱,而是一种达观的对生命意志的最好诠释,它不是麻木的,而是积极的,是生命乐观本质的最好呈现;再次,由悲剧而使人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深沉的美,这种美并非让人痛苦,而是深层的快乐,它能够使人获得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力量。悲剧是生命的兴奋剂,带来的是一种真实的乐观主义。
繁漪出生于大家庭,这不仅使她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也大大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她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些使她形成了独特的精神和性格。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生命个体,却单单被放置在了一个充斥着宗法和经济威力的充斥男权意识的家庭当中作了阔太太。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阴森的家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地摧残,人性受到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变成一个乖戾、抑郁,甚至阴鸷的人。然而,繁漪并非就此放弃,自甘堕落了,她生命中原有的那种对自由的渴望、对情感的渴求,在遇到年轻的周萍后被唤了出来,她开始了自己的挣扎与反抗。从第一幕吃药时的消极反抗,到第四幕的对周朴园的当堂对峙;从对情爱的渴望到与周萍的乱伦,再到周萍引诱四凤后对周萍的哀求,以至到最后跟踪周萍来到鲁家,堵住周萍去路,当众暴露周萍与四凤、与自己的关系。从尼采的生命哲学来看,生命意志的自由伸展,是生命悲剧获得救赎的最佳途径,只有生命在自由的伸展,它的悲剧结束才能升华出艺术之美,在生命的燃烧中释放光彩。而繁漪的生命迹象,从孤独无助、理想破灭,到唤起爱情的思绪,充满激情和疯狂的情欲,再到最后的破灭,无奈中自我毁灭式的报复。这一切,都只是其作为生命个体,在追求自身意愿的表达,是其生命悲剧发生的必然结果,也是《雷雨》悲剧艺术升华的途径。
四 繁漪的悲剧审美
尼采的悲剧性审美,是对悲剧悲观主义的一种否定。尼采的生命哲学继承于叔本华,在叔本华生命哲学中,意志是世界的始源,世界则是意志的表象,而意志是盲目的,无理性的,邪恶的,是人类无穷苦难的根源,人生不过是一场徒劳的挣扎。而只有采取佛家的出世,使生命意志寂灭,才是逃脱痛苦的根本途径。然而尼采发现了希腊的日神与酒神精神,希腊人最早感受到了人类生命本质的苦痛,但是他们通过对艺术的创造,通过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摆脱了生命的痛苦,从而对生命加以肯定。这给了尼采启示,从而有了自己的悲剧乐观主义。日神是理性的象征,是生命悲剧的外在呈现,而酒神,则是感性,是生命意志的自我释放,将二者协调在一起,于是,在审美中,尼采找到了抵抗生命苦痛的方法,从而在艺术的创造中使生命获得了意义。
繁漪作为生命个体,作者对其生命价值的存在首先是肯定的,因为正是这一生命个体的存在、抗争一直到最后的毁灭,才使这一悲剧有了价值,使人们在阅读和观看剧作的过程中体验到生命的抗争,并从中获得美的感受和升华。
这一生命的审美价值恰恰是悲剧审美的核心所在,这一生命个体在整个剧作中是一种抗争的象征,而这种抗争的力量,恰恰是来自于其自身的内在生命力的体现,是其生命意志力量外化的结果,将自身的感性诉求转为外在的行为,这种行为正是悲剧叙事的走向,从她对婚姻家庭的消极抵触,到对情欲的追求,对乱伦的疯狂发泄,对周朴园作为资本家罪行的公开宣判,以及最后对周萍与四凤、与自己的不耻行为的当众公开,以至于最后发疯。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其在自我意志追求和对外界的反抗中发生的。
繁漪的演绎,我们暂且不论其价值取向如何,而仅仅是其反抗的过程中所呈现的生命力和意志力,就足以让我们唤起某种审美体验和情感上的升华。她的抗争并没有换来最终理想的结果,没有给观众以最后的幸福感,但是从这个抗争的过程中,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作为一种生命个体,在追求生命个体尊严和意愿中,呈现出来的一种旺盛甚至于近乎疯狂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感染了每个人,让我们获得了一种力量,一种抗争的力量。
而这种由生命内在唤发的基于生命欲望而爆发的真实力量,正是尼采悲剧审美所要寻求的结果,是生命意志力量呈现的一种最佳状态,是对生命为意志实现而自我毁灭中升华的情感凝炼,这种凝练的结果,就是积极的悲剧美。
五 结语
繁漪是《雷雨》这部悲剧的重要人物,是剧作悲剧产生的主要推动者,而其自身的悲剧人生,恰是作者寻求剧作悲剧表达的一个突破口。在繁漪身上我们看到了曹禺对现代主义文学主题性的借鉴和尝试,在否定传统的伦理道德同时,也给予了生命欲望驱动下的蛮悍与疯狂相应的肯定。作为生命意志自我表达和实现的悲剧演绎者,繁漪的悲剧不仅仅是生命个体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其所呈现出的悲剧之美让我们体验生命激情的同时,也产生出一种抗争的力量。这应该是《雷雨》剧作的真实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有煌:《曹禺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2] 钱谷融:《〈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
[3] 熊元义、余三定:《论尼采的悲剧观》,《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 王萍:《尼采悲剧理论的美学内涵》,《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5] [德]尼采,张念东、凌素心译:《权力意志》,商务印书馆,1998年。
[6] [德]舍勒:《论悲剧性现象》,刘小枫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
作者简介:马云飞,女,1974—,山东寿光人,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