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名八年级男生因玩手机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多次写保证书无效而不愿再写保证书,主动来到学校辅导室。根据个案的自述和医院诊断,辅导教师判断个案目前不存在心理危机,主要表现为焦虑状态。本案例用系统治疗的理论取向进行个案概念化,认为个案通过使用手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渴求情感需求的满足。初步干预共进行了三次辅导,第一次辅导了解主要情况,建立辅导关系;第二次辅导中搜集背景资料,寻找焦虑原因;第三次辅导中探寻自我认知,确定改变目标。初步干预后,个案焦虑情绪有所缓解,亲子关系得到改善,对手机的依赖减少并能重回体训队参加训练。
关键词:关系冲突;焦虑;辅导个案;手机依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41-04
一、个案概况
小轩(化名),14岁,八年级,独生子,学校体训队成员,学业成绩中等偏下。所在学校为普通公办初中,在区内初中排名较靠后。小学时为篮球队成员,成绩较好,进入初中后加入学校田径队练习短跑项目,因为玩手机较多,成绩由中等偏上退步至中等偏下。
父母经营快递公司,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富裕,但父母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小轩小时候主要跟着奶奶生活,受长辈宠爱。现在小轩和父母、爷爷奶奶同住。和父母关系一般,和父亲很少沟通,和母亲关系比和父亲关系好一些。父母对小轩没有太多学业上的要求,希望儿子为人正直、人品好、性格好。
2021年3月8日小轩因未完成周末作业被班主任请家长到学校谈话,班主任和家长觉得小轩沉迷手机。班主任让小轩写保证书,小轩不愿写,因为他觉得写了保证书也没用。以前写过保证书也没有做到,这次不知道能保证什么。三方僵持中,小轩主动提出想和心理教师聊一聊,于是和父母一起来到辅导室。
二、问题表现
小轩和父母来到辅导室时,情绪已经恢复平静,但说话较急、有轻微的口齿不清。初次访谈中,小轩对当天发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并表示感觉心情压抑、焦虑,经常想很多,什么都想,偶尔会有头晕、心脏不舒服的感觉。
在手机使用方面,寒假期间小轩手机不离身,每天玩手机到半夜1点,中午11点睡醒后继续玩,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感觉玩腻了会写一点作业,然后继续玩手机。小轩不玩游戏,一般用手机刷抖音,以和朋友聊天为主。小轩自己觉得没有手机成瘾,因为不打游戏,但是会担心父母偷偷查看自己的手机。现在手机被没收了,有点说不上来的感觉:没有手机的时候想玩,真的有手机了又不是很感兴趣。
班主任反映,因为玩手机,小轩的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小轩多次出现未完成作业的情况,班主任也邀请了家长来到学校,谈话后小轩都进行了书面保证,但这次坚决不肯写保证书了。
在人际关系方面,小轩不喜欢和班级同学玩,感觉没有共同话题。因为是体训队成员,所以和高年级体训队员接触较多,经常和校外朋友一起玩。小轩表示在手机上和朋友聊天时,如果对话题不感兴趣,就会回复得很敷衍,然后自己去刷抖音。父母十分担心小轩的社交问题,担心小轩会被校外人士影响从而染上坏习惯。
三、心理评估和诊断
他在杭州七院初次被诊断为重度焦虑和中度抑郁;复诊时医生诊断为焦虑状态,维生素B6缺乏。医生建议药物治疗,配合学校心理教师的心理疏导。
他在学校心理辅导站MHT测试结果为65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方面得分偏高。在辅导过程中,小轩表示,初一情况最严重时有过想自杀的想法,现在没有这个想法了,但是除了体训及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是快乐的,其他时候都觉得心情压抑。根据小轩的自述和家长的反映,辅导教师判断小轩目前不存在心理危机,而主要表现为焦虑状态,通过使用手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渴求情感需求的满足。
四、个案概念化
1.小轩已不是第一次因为玩手机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在小学时期和七年级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小轩存在情绪压抑、无法完成作业、过度使用手机情况,可见其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认同感很低,缺少人生目标。这也是初中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2.钟志农认为,从系统治疗的理论取向看,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系统的问题,系统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首先,小轩的亲子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父母工作较忙,经常出差,小轩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缺少与父母的沟通,更缺少亲子之间的温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富裕,长辈宠爱,重视满足小轩的物质需求,但在精神上缺少关注,导致小轩行为散漫。小轩不用为自己的将来努力打拼,所以对未来没有目标,过一天是一天,日子过得很迷茫,同时又感觉十分焦虑。小轩在过度使用手机后,会被班主任请家长,一方面令他十分焦虑,另一方面又能获得父母的关心和关注,但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情感关注,所以又覺得心情压抑。
其次,小轩在班级中人际关系一般,不喜欢和同班同学玩,感觉没有共同话题,但是喜欢与体训队成员及校外朋友接触。因为班级中没有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从而寻求建立班级以外的人际关系,获得存在感和安全感。小轩总是为朋友买单,别的班级有同学背地里称小轩为“冤大头”。因为小轩在家庭关系中更多习得了用物质满足他人的需求,所以可能对于人际交往中情感方面的社交技能比较欠缺。
再次,小轩的师生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小轩因为玩手机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加上多次不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较差,难免影响老师对小轩的看法和态度,使得老师不太喜欢小轩。如果小轩未完成周末作业,周一就会被老师批评。这样又加重了小轩对于周一上学的焦虑和厌学情绪。
3.由于小轩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中,没有一种关系互动是比较好的,所以小轩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只能在手机中寻找快乐。根据对小轩情况的分析,辅导教师确立了以下辅导目标。
目标1:确定小轩的主要问题。
目标2:引导小轩思考情绪压抑和焦虑的原因,调节情绪。 目标3:引导小轩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改善和父母的关系。
目标4:引导小轩对人生规划进行思考,找到初中阶段学习的目标。
目标5:借由体育方面的优势,增强小轩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目标6:小轩可以基本完成作业,继续参加体训。
五、初步干预过程
第一次辅导:了解主要情况,建立辅导关系
小轩虽是主动来访,但是在到达辅导室前,小轩和父母、班主任已经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沟通。父母对小轩迷恋手机和不完成作业的问题反应较大,三方沟通未果。在与我的初次访谈中,父母也在场,对小轩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考虑到可能父母在场会影响与小轩的沟通,我请他父母先在辅导室外等候,与小轩进行了单独交流,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小轩在周末因为出去玩,给校外的朋友过生日,所以作业做得比较敷衍,在周一下午就被班主任请了家长。以前他也發生过这样的情况,同样写了保证书,但是小轩觉得保证书写了也没有用,保证不了什么,甚至还会变得更严重。
在初步了解小轩情绪状态、睡眠、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后,我发现小轩主要存在压抑和焦虑的情绪,但不知为何心情压抑。对于家长和班主任关注的手机问题,小轩主诉主要是担心父母查看自己的手机,但是父母曾答应自己不会查看,所以感到还比较放心。最后,小轩表达了自己想知道如何能让心情不压抑的需求,我抓住契机与小轩建立辅导关系,鼓励他下一次继续来辅导室。在辅导中,我更多时间在倾听小轩的想法,感到小轩对手机的依赖以及与校外人群的接触,其实都体现了他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结、拉近关系的心愿。所以,我与小轩辅导关系的建立,可能有助于他发展更好的人际互动模式与他人相处。
后来我又与小轩的父母进行了交流。父母觉得小轩手机瘾很重,态度坚决地表示这次不会再给他手机了。同时,父母非常担忧小轩的社交问题,怕小轩跟校外朋友学坏。我告知小轩父母,家长平常因为工作忙碌,所以对小轩的关注不够,今后要多与小轩交流,满足小轩的情感需求。父母提出带小轩一起看心理医生,小轩也同意了。
第二次辅导:搜集背景资料,寻找焦虑原因
由于初次访谈比较仓促,许多背景资料及细节都未涉及,所以,3月15日,我与小轩进行了第二次访谈。经过一周的调整及辅导关系的初步建立,小轩的倾诉欲望十分强烈。
小轩讲到了周末去医院的诊断,感觉自己在医院做心理测试的时候心情会变压抑,感觉测试里的情况自己都有过,但是又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严重,所以对第一次在医院测出的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的结果有点担心。针对小轩的顾虑,我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引导,让小轩知道,心理测试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不用过分相信和依赖测试结果,从而降低了小轩的焦虑。此外,周六下午他打篮球,但是又担心周末作业写不完,最后只完成1/3的作业,结果周一回校被班主任批评了。于是小轩觉得周一总是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他对此也有些焦虑。我引导小轩意识到是自己没有完成作业的行为引发了老师的批评,因此努力完成作业有助于减少焦虑。
小轩与父母的关系有了改善。周末父母要去江苏出差,也带着小轩一起去了,让小轩放松一下心情。小轩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但不是简单的吃个饭就回家,想有更多交流,满足更多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因此,我引导小轩尽可能主动和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希望父母怎么做,这样父母才知道如何更好地陪伴自己。
接着我和小轩就同伴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小轩主动分享了自己和朋友的关系,觉得和朋友出去玩不存在谁多付钱的情况,朋友之间是互相请客或者一人先付款然后大家AA制分摊。但他和朋友相处时会担心自己不好的一些事情会被大家知道或者被传,就会很焦虑。因为他以前有过被朋友公开两人聊天中吵架的经历,但是对方只公开了自己说对方不好的话,而没有涉及对方说小轩不好的内容,担心这样会影响大家对自己的看法。小轩又讲到初一时认识了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的初三女生,小轩也会偶尔开导她。除了这些之外,小轩认为自己结交的都是正常的朋友。虽然有些朋友品行不太好,但自己只是和他们聊一些共同的话题,并不存在父母担心的学坏的情况。
第三次辅导:探寻自我认知,确定改变目标
我对小轩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做了探查。小轩小学是篮球队的,学业成绩还不错,基本都能获得三优一良或二优二良,直到小学六年级最后一学期出现两门课合格。因为当时感觉马上要毕业了,小轩就开始玩手机,影响了学习成绩,成为成绩下降的第一个拐点。初一分班考试,自己排名年级118名,因为过度玩手机,半个学期后成绩退步到180名。因此,班主任没收了小轩的手机,在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进步到127名。初一下学期因为疫情,学生在家上网课,网课期间听课一般,疫情后开学测试160多名,后又退步到180名。本学期3月底月考因为缺考科学,其他四科考了230分,自认为加上科学能考350分,大概在210多名。根据班主任的推测,大概排250名,处于年级中下水平。
虽然成绩持续下降,但小轩并未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落伍者。相反,在去医院检查后,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学习抓得不是很紧,自我感觉没有学习压力。根据小轩体育方面的特长,我引导小轩尝试制定初中阶段学习的目标。小轩目前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高,希望能回到180名的水平就好,加上体育特长,自己可以去一个相对满意的学校。
小轩跟我分享了近一周的情况。本周心情较好,去医院做了脑涨落,情况不太好,还是觉得焦虑。这次医院的检查结果总体看比第一次医院的测试结果要好,自己的心理压力又小了很多。现在基本拿不到手机,作业写完可以刷半小时抖音。和父母交流时间变多,关系有了改进。早上上学由司机送,下午放学妈妈来接。近一周开始参加体训,但是有时因为被主课老师留下完成作业,体训就请假了。因为体训是小轩心情较好的时候,我鼓励小轩要努力坚持,尽可能参加。
六、初步干预效果 本个案的辅导共进行了三次。虽然辅导次数较少,但我和个案建立了较好的关系,小轩每次来到辅导室都十分愿意倾诉自己的想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比如:小轩感觉自己的情绪有所好转,压抑的感觉减少了;小轩的父母也比较配合学校工作,从满足小轩的物质需求转向关注小轩的情感需求,平常会多与小轩进行沟通;小轩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给母子关系打8.5分,给父子关系打5.5分;虽然手机被父母没收了,但在周末時仍可以使用,作业完成后也可以刷半小时抖音,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目前,小轩已回到体训队正常参加训练;班主任反映小轩基本没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但作业质量有待提高。
七、个案反思
(一)个案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初次访谈的过程中,很容易根据个案的情况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这样进行个案概念化就会有失偏颇。心理教师对个案进行干预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抓到一个问题就立刻着手去干预,一定要沉住气。钟志农认为“个案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收集背景资料和发现新细节的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辅导老师一定要充分了个案的信息,避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挖掘个案的真实想法,不被父母和老师的想法左右。进行个案概念化,“个案是什么”和“个案不是什么”是最重要的定位问题,然后才可以进一步研究“个案为什么”,最后再制定“个案怎么办”的干预方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二)专业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辅导过程中,尤其是进行个案概念化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身心理学理论基础的薄弱和专业性的欠缺。心理教师仅靠大学时期学习的心理知识是无法更好地完成个案辅导工作的。专业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无论任何时期,都需要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个案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系统的问题
钟志农从系统治疗的理论视角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系统中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学生的关系维度主要是三个交汇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生的所有心理和行为问题都是在关系冲突中产生的,也只有在关系的改善中加以解决。”在以往的心理辅导中,我多以单独对学生进行辅导为主,然后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往往效果不佳。由于工作内容繁杂,疏于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在本次个案辅导中,虽然也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但沟通的内容仍停留在了解孩子的情况及家长对孩子的看法上,缺少对家长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的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同时,也缺少对个案与班主任关系的探讨,可能影响个案概念化中“个案是什么”的定位问题。今后应该增加与老师的交流,改善师生关系,让老师多正面肯定小轩,增强小轩的自我效能感。总之,在以后的辅导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个案的系统关系,更好地帮助个案成长。
参考文献
[1]珀尔·S·伯曼.个案概念化与治疗方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编辑/ 卫 虹 终校/于 洪
关键词:关系冲突;焦虑;辅导个案;手机依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5-0041-04
一、个案概况
小轩(化名),14岁,八年级,独生子,学校体训队成员,学业成绩中等偏下。所在学校为普通公办初中,在区内初中排名较靠后。小学时为篮球队成员,成绩较好,进入初中后加入学校田径队练习短跑项目,因为玩手机较多,成绩由中等偏上退步至中等偏下。
父母经营快递公司,家庭经济条件十分富裕,但父母工作很忙,经常出差。小轩小时候主要跟着奶奶生活,受长辈宠爱。现在小轩和父母、爷爷奶奶同住。和父母关系一般,和父亲很少沟通,和母亲关系比和父亲关系好一些。父母对小轩没有太多学业上的要求,希望儿子为人正直、人品好、性格好。
2021年3月8日小轩因未完成周末作业被班主任请家长到学校谈话,班主任和家长觉得小轩沉迷手机。班主任让小轩写保证书,小轩不愿写,因为他觉得写了保证书也没用。以前写过保证书也没有做到,这次不知道能保证什么。三方僵持中,小轩主动提出想和心理教师聊一聊,于是和父母一起来到辅导室。
二、问题表现
小轩和父母来到辅导室时,情绪已经恢复平静,但说话较急、有轻微的口齿不清。初次访谈中,小轩对当天发生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并表示感觉心情压抑、焦虑,经常想很多,什么都想,偶尔会有头晕、心脏不舒服的感觉。
在手机使用方面,寒假期间小轩手机不离身,每天玩手机到半夜1点,中午11点睡醒后继续玩,一直到晚上八九点,感觉玩腻了会写一点作业,然后继续玩手机。小轩不玩游戏,一般用手机刷抖音,以和朋友聊天为主。小轩自己觉得没有手机成瘾,因为不打游戏,但是会担心父母偷偷查看自己的手机。现在手机被没收了,有点说不上来的感觉:没有手机的时候想玩,真的有手机了又不是很感兴趣。
班主任反映,因为玩手机,小轩的学习成绩下降严重。小轩多次出现未完成作业的情况,班主任也邀请了家长来到学校,谈话后小轩都进行了书面保证,但这次坚决不肯写保证书了。
在人际关系方面,小轩不喜欢和班级同学玩,感觉没有共同话题。因为是体训队成员,所以和高年级体训队员接触较多,经常和校外朋友一起玩。小轩表示在手机上和朋友聊天时,如果对话题不感兴趣,就会回复得很敷衍,然后自己去刷抖音。父母十分担心小轩的社交问题,担心小轩会被校外人士影响从而染上坏习惯。
三、心理评估和诊断
他在杭州七院初次被诊断为重度焦虑和中度抑郁;复诊时医生诊断为焦虑状态,维生素B6缺乏。医生建议药物治疗,配合学校心理教师的心理疏导。
他在学校心理辅导站MHT测试结果为65分,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方面得分偏高。在辅导过程中,小轩表示,初一情况最严重时有过想自杀的想法,现在没有这个想法了,但是除了体训及和朋友相处的时候是快乐的,其他时候都觉得心情压抑。根据小轩的自述和家长的反映,辅导教师判断小轩目前不存在心理危机,而主要表现为焦虑状态,通过使用手机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渴求情感需求的满足。
四、个案概念化
1.小轩已不是第一次因为玩手机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在小学时期和七年级都有过这样的情况。小轩存在情绪压抑、无法完成作业、过度使用手机情况,可见其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认同感很低,缺少人生目标。这也是初中生比较常见的心理问题。
2.钟志农认为,从系统治疗的理论取向看,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系统的问题,系统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
首先,小轩的亲子关系存在较大的问题。因为父母工作较忙,经常出差,小轩从小与奶奶一起生活,缺少与父母的沟通,更缺少亲子之间的温情。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富裕,长辈宠爱,重视满足小轩的物质需求,但在精神上缺少关注,导致小轩行为散漫。小轩不用为自己的将来努力打拼,所以对未来没有目标,过一天是一天,日子过得很迷茫,同时又感觉十分焦虑。小轩在过度使用手机后,会被班主任请家长,一方面令他十分焦虑,另一方面又能获得父母的关心和关注,但却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情感关注,所以又覺得心情压抑。
其次,小轩在班级中人际关系一般,不喜欢和同班同学玩,感觉没有共同话题,但是喜欢与体训队成员及校外朋友接触。因为班级中没有获得情感需求的满足,从而寻求建立班级以外的人际关系,获得存在感和安全感。小轩总是为朋友买单,别的班级有同学背地里称小轩为“冤大头”。因为小轩在家庭关系中更多习得了用物质满足他人的需求,所以可能对于人际交往中情感方面的社交技能比较欠缺。
再次,小轩的师生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小轩因为玩手机而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加上多次不完成作业或作业质量较差,难免影响老师对小轩的看法和态度,使得老师不太喜欢小轩。如果小轩未完成周末作业,周一就会被老师批评。这样又加重了小轩对于周一上学的焦虑和厌学情绪。
3.由于小轩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中,没有一种关系互动是比较好的,所以小轩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只能在手机中寻找快乐。根据对小轩情况的分析,辅导教师确立了以下辅导目标。
目标1:确定小轩的主要问题。
目标2:引导小轩思考情绪压抑和焦虑的原因,调节情绪。 目标3:引导小轩与父母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改善和父母的关系。
目标4:引导小轩对人生规划进行思考,找到初中阶段学习的目标。
目标5:借由体育方面的优势,增强小轩的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效能感。
目标6:小轩可以基本完成作业,继续参加体训。
五、初步干预过程
第一次辅导:了解主要情况,建立辅导关系
小轩虽是主动来访,但是在到达辅导室前,小轩和父母、班主任已经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沟通。父母对小轩迷恋手机和不完成作业的问题反应较大,三方沟通未果。在与我的初次访谈中,父母也在场,对小轩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考虑到可能父母在场会影响与小轩的沟通,我请他父母先在辅导室外等候,与小轩进行了单独交流,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小轩在周末因为出去玩,给校外的朋友过生日,所以作业做得比较敷衍,在周一下午就被班主任请了家长。以前他也發生过这样的情况,同样写了保证书,但是小轩觉得保证书写了也没有用,保证不了什么,甚至还会变得更严重。
在初步了解小轩情绪状态、睡眠、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情况后,我发现小轩主要存在压抑和焦虑的情绪,但不知为何心情压抑。对于家长和班主任关注的手机问题,小轩主诉主要是担心父母查看自己的手机,但是父母曾答应自己不会查看,所以感到还比较放心。最后,小轩表达了自己想知道如何能让心情不压抑的需求,我抓住契机与小轩建立辅导关系,鼓励他下一次继续来辅导室。在辅导中,我更多时间在倾听小轩的想法,感到小轩对手机的依赖以及与校外人群的接触,其实都体现了他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结、拉近关系的心愿。所以,我与小轩辅导关系的建立,可能有助于他发展更好的人际互动模式与他人相处。
后来我又与小轩的父母进行了交流。父母觉得小轩手机瘾很重,态度坚决地表示这次不会再给他手机了。同时,父母非常担忧小轩的社交问题,怕小轩跟校外朋友学坏。我告知小轩父母,家长平常因为工作忙碌,所以对小轩的关注不够,今后要多与小轩交流,满足小轩的情感需求。父母提出带小轩一起看心理医生,小轩也同意了。
第二次辅导:搜集背景资料,寻找焦虑原因
由于初次访谈比较仓促,许多背景资料及细节都未涉及,所以,3月15日,我与小轩进行了第二次访谈。经过一周的调整及辅导关系的初步建立,小轩的倾诉欲望十分强烈。
小轩讲到了周末去医院的诊断,感觉自己在医院做心理测试的时候心情会变压抑,感觉测试里的情况自己都有过,但是又觉得自己好像没有那么严重,所以对第一次在医院测出的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的结果有点担心。针对小轩的顾虑,我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引导,让小轩知道,心理测试只是作为一个参考,不用过分相信和依赖测试结果,从而降低了小轩的焦虑。此外,周六下午他打篮球,但是又担心周末作业写不完,最后只完成1/3的作业,结果周一回校被班主任批评了。于是小轩觉得周一总是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他对此也有些焦虑。我引导小轩意识到是自己没有完成作业的行为引发了老师的批评,因此努力完成作业有助于减少焦虑。
小轩与父母的关系有了改善。周末父母要去江苏出差,也带着小轩一起去了,让小轩放松一下心情。小轩希望父母能多陪陪自己,但不是简单的吃个饭就回家,想有更多交流,满足更多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因此,我引导小轩尽可能主动和父母表达自己的需求,希望父母怎么做,这样父母才知道如何更好地陪伴自己。
接着我和小轩就同伴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小轩主动分享了自己和朋友的关系,觉得和朋友出去玩不存在谁多付钱的情况,朋友之间是互相请客或者一人先付款然后大家AA制分摊。但他和朋友相处时会担心自己不好的一些事情会被大家知道或者被传,就会很焦虑。因为他以前有过被朋友公开两人聊天中吵架的经历,但是对方只公开了自己说对方不好的话,而没有涉及对方说小轩不好的内容,担心这样会影响大家对自己的看法。小轩又讲到初一时认识了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的初三女生,小轩也会偶尔开导她。除了这些之外,小轩认为自己结交的都是正常的朋友。虽然有些朋友品行不太好,但自己只是和他们聊一些共同的话题,并不存在父母担心的学坏的情况。
第三次辅导:探寻自我认知,确定改变目标
我对小轩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做了探查。小轩小学是篮球队的,学业成绩还不错,基本都能获得三优一良或二优二良,直到小学六年级最后一学期出现两门课合格。因为当时感觉马上要毕业了,小轩就开始玩手机,影响了学习成绩,成为成绩下降的第一个拐点。初一分班考试,自己排名年级118名,因为过度玩手机,半个学期后成绩退步到180名。因此,班主任没收了小轩的手机,在初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进步到127名。初一下学期因为疫情,学生在家上网课,网课期间听课一般,疫情后开学测试160多名,后又退步到180名。本学期3月底月考因为缺考科学,其他四科考了230分,自认为加上科学能考350分,大概在210多名。根据班主任的推测,大概排250名,处于年级中下水平。
虽然成绩持续下降,但小轩并未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落伍者。相反,在去医院检查后,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学习抓得不是很紧,自我感觉没有学习压力。根据小轩体育方面的特长,我引导小轩尝试制定初中阶段学习的目标。小轩目前对自己的学习要求不高,希望能回到180名的水平就好,加上体育特长,自己可以去一个相对满意的学校。
小轩跟我分享了近一周的情况。本周心情较好,去医院做了脑涨落,情况不太好,还是觉得焦虑。这次医院的检查结果总体看比第一次医院的测试结果要好,自己的心理压力又小了很多。现在基本拿不到手机,作业写完可以刷半小时抖音。和父母交流时间变多,关系有了改进。早上上学由司机送,下午放学妈妈来接。近一周开始参加体训,但是有时因为被主课老师留下完成作业,体训就请假了。因为体训是小轩心情较好的时候,我鼓励小轩要努力坚持,尽可能参加。
六、初步干预效果 本个案的辅导共进行了三次。虽然辅导次数较少,但我和个案建立了较好的关系,小轩每次来到辅导室都十分愿意倾诉自己的想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比如:小轩感觉自己的情绪有所好转,压抑的感觉减少了;小轩的父母也比较配合学校工作,从满足小轩的物质需求转向关注小轩的情感需求,平常会多与小轩进行沟通;小轩觉得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给母子关系打8.5分,给父子关系打5.5分;虽然手机被父母没收了,但在周末時仍可以使用,作业完成后也可以刷半小时抖音,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目前,小轩已回到体训队正常参加训练;班主任反映小轩基本没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但作业质量有待提高。
七、个案反思
(一)个案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初次访谈的过程中,很容易根据个案的情况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这样进行个案概念化就会有失偏颇。心理教师对个案进行干预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抓到一个问题就立刻着手去干预,一定要沉住气。钟志农认为“个案概念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全面收集背景资料和发现新细节的过程中进行动态调整。”辅导老师一定要充分了个案的信息,避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要挖掘个案的真实想法,不被父母和老师的想法左右。进行个案概念化,“个案是什么”和“个案不是什么”是最重要的定位问题,然后才可以进一步研究“个案为什么”,最后再制定“个案怎么办”的干预方案,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二)专业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辅导过程中,尤其是进行个案概念化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自身心理学理论基础的薄弱和专业性的欠缺。心理教师仅靠大学时期学习的心理知识是无法更好地完成个案辅导工作的。专业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无论任何时期,都需要通过阅读专业书籍、个案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系统的问题
钟志农从系统治疗的理论视角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系统中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学生的关系维度主要是三个交汇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学生的所有心理和行为问题都是在关系冲突中产生的,也只有在关系的改善中加以解决。”在以往的心理辅导中,我多以单独对学生进行辅导为主,然后将情况反馈给班主任,往往效果不佳。由于工作内容繁杂,疏于主动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在本次个案辅导中,虽然也与家长进行了沟通,但沟通的内容仍停留在了解孩子的情况及家长对孩子的看法上,缺少对家长如何改善亲子关系的内容进行深入交流。同时,也缺少对个案与班主任关系的探讨,可能影响个案概念化中“个案是什么”的定位问题。今后应该增加与老师的交流,改善师生关系,让老师多正面肯定小轩,增强小轩的自我效能感。总之,在以后的辅导工作中,我会更加关注个案的系统关系,更好地帮助个案成长。
参考文献
[1]珀尔·S·伯曼.个案概念化与治疗方案[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
编辑/ 卫 虹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