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建筑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使得工程设计也逐渐走向复杂多样化。本文主要是分析了当前建筑结构设计中的相关问题,希望这些观点能为广大同行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结构;通病;探讨
一、地基问题
1、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且适用,就必须要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统一考察多方面因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方可设计,单单是地耐力这一数据是不全面的。
2、多层房屋建筑没有详细的地质详勘报告,仅凭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
3、有时设计者软弱地基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凭借经验采用砂垫层加强一下承载力,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4、在进行软弱地基处理时, 只凭经验做事,没有进行详细的换土垫层设计。
5、设计人员设计多层民用建筑时,在计算梁、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其荷载值,因而荷载值不准确。
二、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砖混结构中的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同时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和维持竖向承载力以及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结构设计中的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做法会产生以下问题:
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其提前将会受力,这会降低构造柱对墙体的拉结和约束作用。
2.如果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3.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强度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
4.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壓将出现裂缝。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
5.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合格,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三、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很多结构设计者图受力分析方便,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梁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
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即忽略了柱的约束弯矩,加之以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使柱子与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铰。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
四、只注重横向框架的设计
很多结构设计者对非抗震设计,只按纵向的普通的连续梁进行设计,梁柱的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无法满足框架的构造要求。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各方面的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来承担。就是说,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有同等的重要性。由于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五、悬挑梁的一些应用事项
基于悬挑梁的结构形式在设计中因为要有地形的限制等其他一些不同的原因,悬挑梁在建筑工程中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
1.梁外挑部分小于梁内承受的荷载,所以其尺寸会有差异,这样由于设计人员常将梁内的上层主筋向挑梁延伸了事,而却不知道两侧的主筋无法伸进挑梁内。
2.等到钢筋工绑扎钢筋时很多问题才暴露出来,这时许多钢筋已截断成型,不仅影响了施工,还造成了经济损失。
3.在一般施工过程当中,普通梁箍筋的接口的位置一般都会在梁上部两角交替绑扎,对于悬挑梁箍筋的接口位置,规范和相关构造图集并没有明确规定,仅要求悬挑梁箍筋一般都通长加密、弯钩不小于135°、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小于10d 。
4.箍筋约束纵筋通过和混凝土相互之间的粘结、摩阻、咬合等形式共同联合抵抗外力。箍筋的接口是一个封闭箍筋的薄弱部位,它主要是混凝土本身提供的抗剪强度不足时,才增设的帮助抵抗剪力的横向钢筋。
5.在施工中,箍筋的制作绑扎不规范,会消弱箍筋对构件的混凝土和纵向钢筋的约束作用。
6.悬挑梁构件主要为上部受拉下部受压,将箍筋的接口位置放在构件的底部受压区,相应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箍筋接口在受压区由于受到混凝土对它施加的压力,其锚固作用显然比受拉区有利得多,所以,悬挑梁箍筋的接口一般宜设在梁底部交替施工。
7.设计人员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手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
8.挑梁的变形引起梁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回大而加宽,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
六、楼板问题
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连带梁、墙、柱等构件安全。若对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很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1.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 板上隔墙顶部处理常采用立砖斜砌顶紧上部分的楼板、屋面板,这样会给上部的板增加了一个中间支承点,使其变为连续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而在板的设计中又没考虑该部分的影响,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3. 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大楼板设计中常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
4.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d(d为短向钢筋的直径)。
5.有的设计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个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缝的现象。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章仅仅是介绍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常见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广泛研究的,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希望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减少这些通病的发生,提高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质量,为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
关键词:结构;通病;探讨
一、地基问题
1、地基与基础设计要做到合理且适用,就必须要依据地质勘察资料,统一考察多方面因素进行基础类型和上部结构方可设计,单单是地耐力这一数据是不全面的。
2、多层房屋建筑没有详细的地质详勘报告,仅凭建设单位口头或笼统参照附近建筑物的基础设计资料就进行施工图设计。
3、有时设计者软弱地基的危害认识不足,只是简单地凭借经验采用砂垫层加强一下承载力,没有进行垫层宽度和厚度计算,既不安全,又不经济。
4、在进行软弱地基处理时, 只凭经验做事,没有进行详细的换土垫层设计。
5、设计人员设计多层民用建筑时,在计算梁、柱和基础的负荷时未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其荷载值,因而荷载值不准确。
二、砖混结构房屋中构造柱兼作承重柱用
砖混结构中的构造柱不但能够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同时构造柱与圈梁联结在一起,形成对砌体的约束,这对于限制墙体裂缝和维持竖向承载力以及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当前结构设计中的构造柱经常被作为承重柱使用,这种做法会产生以下问题:
1.构造柱作为承重柱使用后其提前将会受力,这会降低构造柱对墙体的拉结和约束作用。
2.如果遭遇地震作用时,在构造柱位置必然形成应力集中,首先破坏。这样构造柱不但起不到其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房屋结构中的一个薄弱的部位。
3.构造柱一般生根于地圈梁中,没有另设基础,构造柱兼作承重柱使用后,柱底基础的抗冲切、抗弯强度及局部承压强度必然不能满足要求。
4.柱底基础一旦发生冲切或局部承壓将出现裂缝。建议承重大梁下的柱子应按承重柱设计。
5.若梁上荷载和跨度都比较小时,构造柱也可布置于梁下,但此时必须按不考虑构造柱作用来验算墙体的局部承压和抗弯强度。经验算合格,方可在梁下布置构造柱。
三、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很多结构设计者图受力分析方便,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梁简化为铰支梁,柱按轴心受压计算。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但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
因为这样做忽略了梁柱间的刚结作用,即忽略了柱的约束弯矩,加之以柱截面的配筋都较小,结构受力后柱顶抗弯强度必然不足,从而使柱子与梁底附近将会出现一条或多条水平裂缝,形成塑性铰。这样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柱子已开始带铰工作。这不但影响了房屋的耐久性,而且也常常引起用户的恐惧心理。
四、只注重横向框架的设计
很多结构设计者对非抗震设计,只按纵向的普通的连续梁进行设计,梁柱的节点和框架中的纵筋、箍筋的配置无法满足框架的构造要求。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水平地震作用应按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各方面的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的抗侧力构件来承担。就是说,在框架结构设计中,纵向框架与横向框架有同等的重要性。由于没有考虑地震的纵向作用,在实际设计中经常出现梁的支座负筋,跨中纵筋及箍筋的配筋置均不足的现象。
五、悬挑梁的一些应用事项
基于悬挑梁的结构形式在设计中因为要有地形的限制等其他一些不同的原因,悬挑梁在建筑工程中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
1.梁外挑部分小于梁内承受的荷载,所以其尺寸会有差异,这样由于设计人员常将梁内的上层主筋向挑梁延伸了事,而却不知道两侧的主筋无法伸进挑梁内。
2.等到钢筋工绑扎钢筋时很多问题才暴露出来,这时许多钢筋已截断成型,不仅影响了施工,还造成了经济损失。
3.在一般施工过程当中,普通梁箍筋的接口的位置一般都会在梁上部两角交替绑扎,对于悬挑梁箍筋的接口位置,规范和相关构造图集并没有明确规定,仅要求悬挑梁箍筋一般都通长加密、弯钩不小于135°、弯钩平直段长度不小于10d 。
4.箍筋约束纵筋通过和混凝土相互之间的粘结、摩阻、咬合等形式共同联合抵抗外力。箍筋的接口是一个封闭箍筋的薄弱部位,它主要是混凝土本身提供的抗剪强度不足时,才增设的帮助抵抗剪力的横向钢筋。
5.在施工中,箍筋的制作绑扎不规范,会消弱箍筋对构件的混凝土和纵向钢筋的约束作用。
6.悬挑梁构件主要为上部受拉下部受压,将箍筋的接口位置放在构件的底部受压区,相应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箍筋接口在受压区由于受到混凝土对它施加的压力,其锚固作用显然比受拉区有利得多,所以,悬挑梁箍筋的接口一般宜设在梁底部交替施工。
7.设计人员往往只注意了对梁的强度和倾覆进行验算,而忽略了对梁手挠度的验算。梁高选用过小,引起梁截面的受压区应力过高,在正常使用状态下,梁截面受压区产生非线性徐变。梁挠度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加大。
8.挑梁的变形引起梁板出现裂缝,裂缝宽度随着挑梁变形的回大而加宽,影响了房屋的正常使用。这种挑梁的变形发展到后期,梁支座截面上部受拉区常常出现较宽的竖向裂缝
六、楼板问题
楼板的设计问题必将连带梁、墙、柱等构件安全。若对整个设计考虑不周,很容易出现设计质量问题。楼板设计中常见如下几个问题:
1.设计时为了计算方便或因对板的受力状态认识不足,简单地将双向板作用单向板进行计算。使计算假定与实际受力状态不符,导致一个方向配筋过大,而另一方向仅按构造配筋,造成配筋严重不足,致使板出现裂缝。
2. 板上隔墙顶部处理常采用立砖斜砌顶紧上部分的楼板、屋面板,这样会给上部的板增加了一个中间支承点,使其变为连续板,支承点上部出现了负弯矩,而在板的设计中又没考虑该部分的影响,致使板顶出现裂缝。
3. 板承受线荷载时弯矩计算问题。在民用建筑中,常常在楼板上布置一些非承重隔墙,故大楼板设计中常常将该部分的线荷载换算成等效的均布荷载后,进行板的配筋计算。但有些设计人员错误地将隔墙的总荷载附以板的总面积。
4.双向板有效高度取值偏大。双向板在两个方向均产生弯矩,由此双向板跨中正弯矩钢筋是纵横叠放,短跨方向的跨中钢筋应放在下面,长跨方向的跨中钢筋置于短跨钢筋的上面,计算时应用两个方向的各自的有效高度。一般长向的有效高度比短向的有效高度小d(d为短向钢筋的直径)。
5.有的设计为图省事或对板受力认识不足,而取两个方向的有效高度一致进行配筋计算,致使长跨有效高度偏大,配筋降低,使结构构件存在质量隐患,甚至出现开缝的现象。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文章仅仅是介绍了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常见的问题,还有很多问题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广泛研究的,在这里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希望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减少这些通病的发生,提高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的质量,为人员的安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