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的教学案例出发,谈了笔者在教学《湖心亭看雪》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 教学案例收获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及说明
如何消除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既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又能增进了学生对文言的兴趣和情感?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流传千古的魅力所在?自从三年前在临海参加了省第二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即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后,笔者一直试图在自己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作些革新和突破。一方面坚持养成学生“每周一背”和“每课一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每周一背”即让学生每周背一篇课外短小有趣的文言故事,“每课一问”指课内的文言文教学前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最好背诵的习惯,并且至少提出一个有探讨性的问题。与积累文言字词句法,注重学生文言文语感养成相结合,笔者在初中三个年级段进行有侧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初一的一些文言文教学中会抽出半节课左右让学生在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在有趣生动的活动中对字词句加深理解和记忆;初二的文言文教学中更注重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侧重对文本作者情怀的解读。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发现文言文中文人的喜怒哀乐,达到内心的一种理解或共鸣。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有一定的收获。《湖心亭看雪》这个教学案例,就是试图引导学生体会文言佳篇的文章趣旨、思想感情,感受写作者的内心世界,并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以使自己的灵魂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案例描述
(一)隆冬雪夜独看雪。
先是进行朗读指导,解决学生字词句理解上的疑惑。再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的就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两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1)张贷在晚上八点左右去湖心亭看雪,那时候应该没有明亮的路灯吧,书上说“人鸟声俱绝”,而“拥毳衣炉火”中的“炉火”应该是比较微弱吧,怎么能够看得见景色呢?(2)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独往湖心亭看雪”,第二自然段又写道“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舟子是谁的舟子,是本来就与作者一同前去呢,还是亭上两人的舟子?
对于问题(1),一学生反应敏捷说:“雪天当然能看到,不是有晋代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吗?”笔者随即问:“那么,这一定是很厚的积雪了,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得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十二月”,隆冬之季下的雪定然大;有的说是“大雪三日”,可见其势之猛烈,持续时间之长久,哪像现在的雪呀;有说是“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冰冷;有说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白茫茫的雪景可见一斑。笔者动情地说:“同学们,作者张岱选择了怎样的时候去湖心亭看雪?一个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夜晚!大家能理解他的意图吗?”在大多数同学摇头作不解时,笔者投影出示了张岱的《西湖梦寻》中的两个片段。片段一: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片段二: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轻亵之矣。人人得而轻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至雨雪则寂寥矣。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张岱对西湖是魂牵梦萦,朝思暮想,他是喜欢与自己所钟爱的西湖一对一地交流,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夜晚一个人悄然去湖心亭看雪!
对于问题(2),学生普遍认为应该是送张岱去湖心亭的舟子。一学生说:“张岱一到亭上看到的就是铺毡对坐的两人,还有烧酒的童子,并没有介绍舟子,可见舟子本来就是送张岱到湖心亭去的;还有‘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既然送他回,必是送他去的。”“那么,张岱为何在文中开始时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笔者反问他。另外几个学生大概是受到了投影上《西湖梦寻》片段的启示,其中一生回答说:“应该是作者认为舟子只是一个划船的船夫而已,他是不会明白自己对西湖的深情,是不会懂得自己的闲情雅致,真正去湖心亭看雪景的还是只有作者独自一人,舟子只是划船赚钱而已。”在学生附和的笑声中,笔者总结道:“不寻常的大冷天,不寻常的一个夜晚,不寻常地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可见张岱对西湖的一片‘痴’情。”
(二)看雪景之人在雪景中。
“那么,作者看到的夜色中的西湖雪景有何特点呢?请结合课文赏析。”笔者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细读写景部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的学生说“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之美;有的学生说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种依稀恍惚的梦幻美;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简约的写意画;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诗意盎然的白描镜头,似有若无的空灵之美……“同学们,作者一人独行于白茫茫的雪夜,融入了一片混沌的雪景之中了,‘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这幅悠远脱俗的湖山夜雪图的一笔,悠然潇洒地与自然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们能理解作者的‘痴’迷于何?”在这样的引导下,好些学生都理解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是舟子的评价的一个充分的注释。
(三)西湖之爱,同予者何人?
“亭上巧遇金陵人,作者心情有何变化?”当笔者抛出这个问题时,一番思考后,班级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岱定是满怀欣喜,因为巧遇志趣相投的知音,因为一起豪饮三大酒杯。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张岱是有淡淡的落寞之情,而且还找出了好几点理由:“拉余同饮”的“拉”字说明作者并非很是欢喜地凑上去,而是有些被迫;“强饮”的“强”解释为“勉强”,就更说明他并非心甘情愿;“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马上作别,临行问人姓氏,并不久留,转身而去,可见作者的孤傲。再有学生联系上课开始引入的《西湖梦寻》片段,觉得张岱是喜欢与西湖独处,在没有外人介入的时候与西湖对话,实现一种心灵的默契和情感的交融,他希望自己也是心中这位西子眼里唯一的情人。这几个的同学越说越激动,看来是真正地走入了张岱的内心世界。这时笔者出示了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并简单地介绍了张岱的生平资料:明朝山阴人,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明亡后不仕,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最后笔者总结道:“同学们,本文的西湖,寄托作者的梦,一个关于对故国的怀恋和对往昔的回忆的一个梦。在张岱的心里,或许有着西湖之爱,同予者无人的孤芳自赏的情怀。”
(四)你能理解张岱吗?
在下课前五分钟左右,有的同学认为张岱是一个有个性的名士,还有几个同学认为张岱生性孤僻。笔者笑着说:“同学们,或许我们很难跨越时空,真正地走进几百年前一位古人的内心世界。但在某个时刻,我们会和他们产生一种共鸣。张岱痴情于西湖,这里寄托里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梦,或许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不愿与他人分享。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自己深深钟爱着的地方,或者是自己有着特殊情感的地方呢?能不能像张岱一样表达出来呢?
三、收获与反思
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文”: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 如果新课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还是固守传统的串讲,仅以掌握词语解释和课文翻译为目的,那么文言文教学将会走入一个呆板的死胡同。像《湖心亭看雪》这类文学性,情感性很强的文言文,教师心中要有“文”——装着整篇文章,而不是将其肢解得支离破碎,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闲情雅致,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以使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类经典美文,应该使学生受到文章作者的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课后作文的反馈,这篇课文的教学的确促发了学生的情思,上交了一些文质兼美的作文。还有的学生抒发了与张岱所不同的情感。笔者认为这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注重文言文的“文学性”,“文化味”:学生学了文章后,能有感而发,作者的情怀促动学生的情思,从而能使他们笔下蕴“情”,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公安县藕池中学)
注释: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97页.
关键词 教学案例收获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43文献标识码:A
一、背景及说明
如何消除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恐惧心理?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既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又能增进了学生对文言的兴趣和情感?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流传千古的魅力所在?自从三年前在临海参加了省第二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研讨会即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后,笔者一直试图在自己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作些革新和突破。一方面坚持养成学生“每周一背”和“每课一问”的文言文学习习惯。“每周一背”即让学生每周背一篇课外短小有趣的文言故事,“每课一问”指课内的文言文教学前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最好背诵的习惯,并且至少提出一个有探讨性的问题。与积累文言字词句法,注重学生文言文语感养成相结合,笔者在初中三个年级段进行有侧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初一的一些文言文教学中会抽出半节课左右让学生在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表演,在有趣生动的活动中对字词句加深理解和记忆;初二的文言文教学中更注重调动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侧重对文本作者情怀的解读。尽可能地引领学生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发现文言文中文人的喜怒哀乐,达到内心的一种理解或共鸣。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感觉到有一定的收获。《湖心亭看雪》这个教学案例,就是试图引导学生体会文言佳篇的文章趣旨、思想感情,感受写作者的内心世界,并能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以使自己的灵魂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二、案例描述
(一)隆冬雪夜独看雪。
先是进行朗读指导,解决学生字词句理解上的疑惑。再展示学生课前预习时提出的就课文内容理解方面的两个较有代表性的问题:(1)张贷在晚上八点左右去湖心亭看雪,那时候应该没有明亮的路灯吧,书上说“人鸟声俱绝”,而“拥毳衣炉火”中的“炉火”应该是比较微弱吧,怎么能够看得见景色呢?(2)文中第一自然段写“独往湖心亭看雪”,第二自然段又写道“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舟子是谁的舟子,是本来就与作者一同前去呢,还是亭上两人的舟子?
对于问题(1),一学生反应敏捷说:“雪天当然能看到,不是有晋代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吗?”笔者随即问:“那么,这一定是很厚的积雪了,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得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十二月”,隆冬之季下的雪定然大;有的说是“大雪三日”,可见其势之猛烈,持续时间之长久,哪像现在的雪呀;有说是“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森然冰冷;有说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白茫茫的雪景可见一斑。笔者动情地说:“同学们,作者张岱选择了怎样的时候去湖心亭看雪?一个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夜晚!大家能理解他的意图吗?”在大多数同学摇头作不解时,笔者投影出示了张岱的《西湖梦寻》中的两个片段。片段一: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片段二:若西湖则为曲中名妓,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轻亵之矣。人人得而轻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至雨雪则寂寥矣。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张岱对西湖是魂牵梦萦,朝思暮想,他是喜欢与自己所钟爱的西湖一对一地交流,所以选择了这样一个特殊的夜晚一个人悄然去湖心亭看雪!
对于问题(2),学生普遍认为应该是送张岱去湖心亭的舟子。一学生说:“张岱一到亭上看到的就是铺毡对坐的两人,还有烧酒的童子,并没有介绍舟子,可见舟子本来就是送张岱到湖心亭去的;还有‘及下船,舟子喃喃曰’,既然送他回,必是送他去的。”“那么,张岱为何在文中开始时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呢?”笔者反问他。另外几个学生大概是受到了投影上《西湖梦寻》片段的启示,其中一生回答说:“应该是作者认为舟子只是一个划船的船夫而已,他是不会明白自己对西湖的深情,是不会懂得自己的闲情雅致,真正去湖心亭看雪景的还是只有作者独自一人,舟子只是划船赚钱而已。”在学生附和的笑声中,笔者总结道:“不寻常的大冷天,不寻常的一个夜晚,不寻常地独自一人前往湖心亭看雪景,可见张岱对西湖的一片‘痴’情。”
(二)看雪景之人在雪景中。
“那么,作者看到的夜色中的西湖雪景有何特点呢?请结合课文赏析。”笔者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细读写景部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的学生说“天与云与山与水,白茫茫之美;有的学生说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种依稀恍惚的梦幻美;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简约的写意画;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诗意盎然的白描镜头,似有若无的空灵之美……“同学们,作者一人独行于白茫茫的雪夜,融入了一片混沌的雪景之中了,‘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俨然把自己当成了这幅悠远脱俗的湖山夜雪图的一笔,悠然潇洒地与自然构成了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一切景语皆情语,你们能理解作者的‘痴’迷于何?”在这样的引导下,好些学生都理解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是舟子的评价的一个充分的注释。
(三)西湖之爱,同予者何人?
“亭上巧遇金陵人,作者心情有何变化?”当笔者抛出这个问题时,一番思考后,班级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部分学生认为张岱定是满怀欣喜,因为巧遇志趣相投的知音,因为一起豪饮三大酒杯。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张岱是有淡淡的落寞之情,而且还找出了好几点理由:“拉余同饮”的“拉”字说明作者并非很是欢喜地凑上去,而是有些被迫;“强饮”的“强”解释为“勉强”,就更说明他并非心甘情愿;“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字,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承接,酒一喝完,马上作别,临行问人姓氏,并不久留,转身而去,可见作者的孤傲。再有学生联系上课开始引入的《西湖梦寻》片段,觉得张岱是喜欢与西湖独处,在没有外人介入的时候与西湖对话,实现一种心灵的默契和情感的交融,他希望自己也是心中这位西子眼里唯一的情人。这几个的同学越说越激动,看来是真正地走入了张岱的内心世界。这时笔者出示了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并简单地介绍了张岱的生平资料:明朝山阴人,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明亡后不仕,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最后笔者总结道:“同学们,本文的西湖,寄托作者的梦,一个关于对故国的怀恋和对往昔的回忆的一个梦。在张岱的心里,或许有着西湖之爱,同予者无人的孤芳自赏的情怀。”
(四)你能理解张岱吗?
在下课前五分钟左右,有的同学认为张岱是一个有个性的名士,还有几个同学认为张岱生性孤僻。笔者笑着说:“同学们,或许我们很难跨越时空,真正地走进几百年前一位古人的内心世界。但在某个时刻,我们会和他们产生一种共鸣。张岱痴情于西湖,这里寄托里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梦,或许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不愿与他人分享。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自己深深钟爱着的地方,或者是自己有着特殊情感的地方呢?能不能像张岱一样表达出来呢?
三、收获与反思
文言文的学习,价值是多方面的。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四文”: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学,四是文化。当然,这四者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自然的融合。 如果新课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还是固守传统的串讲,仅以掌握词语解释和课文翻译为目的,那么文言文教学将会走入一个呆板的死胡同。像《湖心亭看雪》这类文学性,情感性很强的文言文,教师心中要有“文”——装着整篇文章,而不是将其肢解得支离破碎,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闲情雅致,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以使自己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类经典美文,应该使学生受到文章作者的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通过课后作文的反馈,这篇课文的教学的确促发了学生的情思,上交了一些文质兼美的作文。还有的学生抒发了与张岱所不同的情感。笔者认为这一篇文言文的教学充分地体现了注重文言文的“文学性”,“文化味”:学生学了文章后,能有感而发,作者的情怀促动学生的情思,从而能使他们笔下蕴“情”,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公安县藕池中学)
注释: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版,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