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具有自主特色的新教材体系与体例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在职业院校的角色历来是基础课程、工具课程,基本被定位于服务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某个专业的课程学习需要哪些数学基础知识,就成为本专业数学课程内容设置的依据。这样的定位一方面导致职业院校数学教学状况堪忧——学生不愿意学,教师不愿意教,另一方面则使得职业院校数学教材的体系与体例始终停留在数十年前的水平。
  2010年,江苏省教育厅启动了建设职业院校新版基础课程教材的项目,并明确指出:该版教材应立足于本省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特色,要以培养面向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才为课程目标,并能够适应构建新型高等职业教育架构所需要。本套数学教材作为三大基础课程教材之一,在这一轮职业院校教材改革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创建了具有自主特色的新教材体系与体例。下文将对该套教材进行简要介绍。
  一、核心理念
  (一)致力于培养高素养的技术型人才
  按照职业教育的基本含义,其培养目标是具体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人才。目前,江苏省的各中高等职业院校基本分为三年制、五年制,这些学生在校学习课程的时间一般为2年、4年,而其中的文化课程学习时间则更短。因此,各门文化课程基本被定位成基础知识课程——或者介绍本门课程的简单内容,或者介绍在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将要用到的具体知识。对于各门文化课程对培养学生素养(包括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功能过于忽略,导致未来技术型人才在基本素养方面的缺失,而这样的缺失无形中大大地阻碍了他们成长为高水平的技术人才。本套教材力图对此不良现状有所冲击:通过培养学生理性思考的意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数学课程主旨
  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一般能力,无疑是数学课程在培养非数学专业学生方面的重要目标。这里的一般能力指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其他课程学习过程中,乃至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的能力,而不是单单指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事实上,前者正符合职业教育的需要。本套教材不以传授相关数学知识(技能)为最主要的课程目标,而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数学课程主旨。因此,教材中更为关注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思考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特别是非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特别是数学学习方式极为重要。由于数学教学过程通常以数学教材作为蓝本,所以教材的呈现方式——包括素材、体例等,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本套教材在有效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方面做出了必要的保障——包括具体内容的选取、学习素材的呈现,以及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设计,等等。
  二、教材体系
  (一)教材知识体系
  本次职业院校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构建一套适用于江苏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课教材。本套数学教材建设以此为出发点,设计了既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也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一套合计9册的教材体系。其中,第1~5册为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共同使用,第6~9册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使用。具体教材知识体系如下。
  第一册 集合 不等式 函数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三角函数
  第二册 数列 平面向量 直线与圆的方程 立体几何 统计与概率
  第三册 逻辑代数初步 算法与程序框图 数据表格信息处理 编制计划的原理与方法
  第四册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坐标变换与参数方程 复数及其应用 线性规划初步
  第五册 圆锥切线、极坐标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 初等函数 数学课程内容总揽(1)
  第六册 极限与连续 导数与微分 不定积分
  第七册 定积分 常微分方程
  第八册 多元函数微积分 无穷级数
  第九册 线性代数初步 概率统计(2) 数学课程内容总揽(2)
  (二)具体课程内容
  本套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国家职业院校数学课程大纲中的内容结构为基本框架,结合江苏省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现状,以及此次职业院校教材改革的指导思想,确定了遴选数学课程内容的基本思路如下:
  1.以知识领域的最基本内容作为教材主体
  由于全套教材面向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又需要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课程目标,因此课程内容较为“宽泛”,所以教材中介绍相关数学学习主题时,均以学习对象的最基本性质作为教材主体内容。
  2.弱化相关知识领域的理论要求
  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其数学学习过程中均不以研究专业的数学问题为主要学习目标,不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数学逻辑结构,所以在具体课程内容的处理上,弱化相关的理论要求。
  3.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职业院校学生学习数学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更加有效地应用数学。这里既包括应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本套教材极为关注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具体做法包括:在函数、数列、向量、微积分、概率等各个知识领域,突出应用数学解决非数学问题,特别是生活中和有关职业领域的问题;专门设立“解决问题”的栏目,通过典型性问题解决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从事“分析数学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求解问题结果”的能力。
  4.优选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内容
  显然,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除了具备较强的本专业技术能力,还应当在个人的基本素养(包括人文和科学素养)方面具备相应的基础,数学素养则无疑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本套教材根据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以及课程内容特征,在挑选具体内容时,着力在推理、定量思维、优化意识等体现数学素养的几个方面做了相应的处理。
  三、呈现体例
  事实上,学什么与怎样学是分不开的。因此,此次职业院校的教材改革及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必然相伴而行。而从数学教材的基本定义来看,它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蓝本——包括了学习主题、学习素材、学习载体和活动环节。因此,本套教材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职业院校数学教材的固有体例——概念(法则、定理)、解释(证明)、例题、练习、小结、复习,而采用了新颖的体例。下面以“章”结构为例作简要介绍。   1.章前语 简要介绍本章内容特色及其背景,包括生活背景和有关专业问题背景,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所学内容与自己发展,包括专业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2.章学习目标 明确指出通过本章学习,学生将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自己应当能够完成的任务,获得的知识、技能等。
  3.节起始语 在每一节的开始,通过承上启下式的叙述,引出本节将要研究的数学对象。目的在于展现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已经学习的有关内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提取自己知识结构中的相关内容,从事新学习主题的探究。
  4.探究 呈现一个有背景的问题(实际问题、或者数学问题),并以“由浅入深”排列的问题串形式出现,问题的素材大多取自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现实。直接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通过解决问题,将话题引到要学习的数学对象。事实上,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研究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5.新知 本节的数学学习对象(概念、原理、法则等)。意图让学生明晰所研究对象的数学本质属性,对新知识获得初步的了解。
  6.例题 几个与上述数学学习主题相关的简单问题。作用在于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刚刚接触的数学对象。例题可能由不同类型的小问题组成,以使学生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问题来加深对该数学对象的认识。这里提供的是一种“模仿性”学习,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技能、进一步加深理解相关内容。
  7.思考交流 提供一些有一定思考深度的问题,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从事同伴间的交流活动,以此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再次深化对所学数学对象的理解。这些问题中通常会含有“开放性问题”,比如让学生提供符合概念定义的实例,以及可以运用所学原理、法则解决的问题等,其基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思考、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逐步养成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的能力。
  8.问题解决 提供一些需要借助刚刚建立起来的数学学习对象解决的问题(通常是有实际背景的问题),而且问题的解决过程不会仅仅通过“模仿性活动”就能够完成,而大多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尝试解决思路、猜测结果和演算论证等思考过程,以及同伴交流的方式。
  9.练习 几个与例题基本相同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模仿例题的解决过程求解他们。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刚刚建立的数学对象,或者例题的求解方法、程序等,用于当堂教学活动。
  10.节习题 一些有不同难度的基础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让学生在求解过程中继续熟悉或加深对相关学习内容的理解,通常在课后完成。
  11.读一读 一篇与本章(节)内容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题材包括数学史料、趣味典故、经典应用和新知介绍,但不介绍特定的知识或方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供有兴趣的学生课余时欣赏品味。意图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有所裨益。
  12.章复习 展示本章所学内容的知识框架:本章的主要知识和不同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梳理本章的重点学习内容,为学生在整体上把握本章课程内容提供必要的帮助。
  13.章复习题 提供一些难度不同的练习题和应用性问题。题目分为A、B类,其中A类属于“必做题”,为所有人均需完成的部分,B类则属于“选做题”,为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同学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应用文写作技能是中职学生“出世之必备,应事之必需”,但由于种种原因,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很理想,尤其存在师生生命不在场的弊端。在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点着生命之火焰,放出生命之光明”,强调文道并重、创设情景体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从而构建中职语文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生命课堂”。  【关键词】中职语文应用文教学陶行知教育理论生命课堂  应用文作为管理国家、
在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时,许多教师总少不了这样的评价:“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外个个活泼开朗,怎么一到课堂上就死气沉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教师的语文课堂评价语言生硬乏力,缺乏针对性与激励性,“很好”“好的”“你说错了”等词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多在课堂评价语言上下功夫。  一、评价语言要有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枯燥平淡,会导致学
当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学校依靠传统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办学模式转变势所必然。近几年来,常熟中等专业学校力求通过校企一体办学蹚出转型之路。  一、校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学校是根据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培养人才的目标、过程、效果必须要得到企业行业的论证与认可。一是校企达成新设专业适应新兴产业、长线专业对接支柱产业、品牌专业引领相关产业的职教共识。
【关键词】职校治理;“三责并立、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9-0012-03  南京商业学校目前一校七址,在校生6500人,比2011年净增5000人。快速发展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学校以五大主干专业群为主体成立五大系部:财经系、旅游管理系、信息工程系、工商管理系、汽车服务系;以剑桥考试中心、LC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的目标是人才质量的提升和专业水平的提高,以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  自2006年
主题论文  编者按: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已成为中职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省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结合自身专业建设和教学实际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开设相关系列综合实训课程并与企业实际运营相衔接,解决了校企合作和社会实践中诸多的现实问题。这种模式建构过程经费投入小、操作性强,具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本期刊发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三位老师的文章,从各自所在的专业出发,阐述校企合作和实训课程开展中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我校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现代电子信息及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开办五年制高职融合通信专业。本文结合高职专业特点,就培养目标、能力和素质结构、课程体系建设以及能力培养途径等方面的探索实践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融合通信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探索实践  2012年5月,我校根据苏州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现代电子信息及现代通信行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本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
这期专题的内容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管理”,选刊了我省6所职业学校这方面的经验。这些学校都是由地方教研部门推荐,其人才培养质量长久以来得到了社会、企业、家长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认可,他们的教学管理经验弥足珍贵。这儿的标题虽然土而又土,谈的却是实而又实的问题。  教学质量应该说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然而一直以来,这一点却并未有效纳入到前述几个利益相关方的关注重心中来。社会关注的是这个职
首先值得学习的是此案例中开展了校校合作,优秀职校向其他职校输出了优秀的管理模式和教学资源。这充分证明,好的管理模式可以复制,可以产生好的办学效益。然而,就案例中所谓托管办学、“三个分离”来说,笔者有一些思考:  案例一方面充分印证了职业教育必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宗旨,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政府主导权与学校办学权两权分离的意义。民办学校之所以灵活就在于他们建立在市场基础上,易于突破公办体制的约束。我
职业教育集团化的进程已经进入内涵发展的阶段。要实现职业教育集团可持续发展,应把握好三个核心问题:  一、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导机制  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直接促成了职业教育集团的产生和发展。从职业教育支撑经济和推动就业的功能来看,也决定其需要在政府的指导下,有效地为经济社会服务。为此,区域政府应该主动参与制定集团的宏观规划和发展政策,研究职业教育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合方案,研究集团的发展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