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功夫无止境,自觉亦无止境。武术家之所以成武术家的缘由,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继承要寻根问底,发展应敢打敢撞,一味地惟上、惟书、惟经、惟典,那不是独立思考的武术学者和大家,拳奴而已。
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武术要继承,更要发展,更需要认真探索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大批义无反顾、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卢忠仁先生是一位一生自觉从事武术理论、拳史研究的学者,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探索的前锋,他的“卢氏结构”名满武林。本刊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编者共计拟了二十四条读者关心的问题,向卢先生请教。当此七月流火,燥热难耐之际,这位耄耋高龄的老人不辞辛苦,欣然作解。所答问题一丝不苟,行文平实,准乎自然,力避空谈,令人肃然起敬。从他撰写的答语中,可以时时感到他的灵魂与武术的撞击。这是因为他在武術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知其乐趣所在。即知卢氏结构妙谛之所在矣。
问:卢先生名门大派。自本刊创刊以来,素以弘扬传统武术为责任,敢问先生当初因何机缘兼得萧氏八卦掌和宋氏形意拳真传?
答:关于本人兼得八卦和形意两个大家所传,确是有着系列的机缘、机遇和契机的。
首先,本人专致学习传统八卦是1937年,在中西强项争盛的氛围下,经当时天津社会名流《新天津日报》兼《新天津晚报》社长刘子清先生的郑重推荐,拜入曾在晚清深入山林学得八卦掌武艺并在清廷任武职的萧海波先生门下。难得的是,萧师在清代从未外传武艺,只是清亡后才有所授艺。因此,本人从萧师学艺,直如萧师上山学艺相差无几。我拜入萧师时时年25岁,萧师75岁,当时知情者均称道说“两个甲子的人走到一起了”。
本人于15岁前后,以天津青年会会员的身份经常去该会观摩“中西强项争盛”之会。计有中华武士会选手武术表演、日本柔道剑道和相扑、西方拳击和技巧体操,这些几乎每周一次。所谓“强项”就是乒乓球小项,和我一同打着玩的都是二三届的冠军。我在这样的氛围中专致习武,加以引荐师刘子清先生以其权衡识别能力从旁疏导,使我倾注心力地体验着萧师所传拳法和参照着西方的科学主张。
此外还有更难得的机缘。即从1937年至1944年之间,约练功三年之后,每逢夏季,每周皆由我陪萧师去浴池沐浴。就是在那些浴后休息之际,萧师对我讲拳论艺,他不自觉地显露出一身五体的肌肉、关节、呼吸样态的动态下起伏动转形迹,即萧氏八卦所传“卦象上身”引起内在运动与武技相通的东西。而我正是印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帮助我以后在研究并验证从而抓住了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关于我学得宋氏形意拳,基于以下几个缘由。一是宋氏传人李旭洲,1944年因愤击了日本宪兵小队长,由山西太谷逃亡到天津,使我感到“正是英雄用武之士”。二是李师“打人起高”,当时所见形意,多为“蔫拱”,推顶之意,至多把人拱得倒退,并都以此为“内力”,而李师却是手掌下滑对手胸部,对手反而被拍击得高起而去。李师打拳,动作如一盘弹性钢条被击撞的样态,李师的爆发动作,不是发拳努力、震地有声,而是一身五体恰如裂帛爆破的声色。这些都令人感到宋氏形意有独到之处。三是萧师返乡修养后,本人尚感志愿未成,因在“中西强项争盛”氛围下从萧师学艺,使我坚信中国传统武术有“养生与击打同步”的东西,对此当时我还没有得出定论,需要和李师进一步学习。四是李师为人,对武艺的交流原则是“当场不让步”,对问题追踪求真,却是不耻下问,他一起同我求索萧师一身五体的筋、骨、呼吸形迹表现(萧师称此为“身画九宫”),终于在1958年,李师完成了“周身反弹”,即在一个任意的拳式动作上,不做发力,对手击来被反弹回去,整体离地而去,而我随后于1963年完成了这个功法。至于外界误传我学习过阴阳八盘掌,实际情况是1986年出版的《阴阳八盘掌法》一书,系本人负责河北省武协挖整组时,遵照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同志定的“要抢救这个拳种”的精神,以1937年任志诚出版的《阴阳八盘掌》为底本(原书不够八卦64式,仅一半左右),本人以萧师所传八卦订正和充实了该书内容。当时安排任文柱演练和接待我在当地设计全书动作和图文等事项,具体由时任河北省廊坊市武协主席、现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外事部负责人的郑企平同志负责。
问:卢先生一生精研形意、八卦,必有独到的认识,愿先生为《精武》读者指点一二法门。
答:循序武术历史内在链条的展开,形意和八卦的出现,是在追寻着人体运动动作的“内部结构”。放眼世界体育项目,关于“动作结构”问题,所确定下来的只是“姿势、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七个要素。如果没有形意所谓“内三合、外三合”的传统要领,我们很可能不去思考人体运动动作还有“内部结构”呢!萧师传承的八卦,对人的四肢、躯干、头颈有“纳卦”、对八个组合拳法有“爻象”的规定,这就更加说明武术传统是在追寻着运动动作的“内部结构”的。
在这里一问一答的谈话中,不可能将上述问题一一讲清。然则,鉴于主编同志的热忱,本人在这里要奉献给《精武》读者一句忠言:
传统武术有五对要领,即“起落、蓄发、开合、张缩、呼吸”,实际上可以视作“内部结构”上的运动范畴,请读者注意,这里关系到严格的生理、解剖、生物力学等问题,丝毫不可紊乱,应是依次地“起对蓄对开对张对吸,落对发对合对张对吸”,也即“起蓄开张吸”是同时的,“落发合缩呼”是同时的。
问:旧时天津武林风云人物数不胜数。从您的经验和理解,是否可以从人物与技术方面介绍一些?
答:我习惯从多视角看待事物,对人物亦然。旧时天津高手汇聚,使我受益匪浅,更使我能够对比看到不同拳种的优缺点。
从多数拳法的打拳、发力动作来看,五体架构的两臂至多是前后相称或左右对称,连同上体平面,空间维度不过二维,很少有前后、左右甚至上下同时相称的。从王芗斋先生自形意推出的“混元”架构来看,用一句极通俗的话来说,“混元”架构起码是一个方坨坨,冲撞起来,前面那些片形、棍形的发拳冲力自然是禁不住的。再有传统形意不免留有手持大枪的形迹,手持大枪两手不能过高,两肘离上体越近越好,传统有“贴身抱杆”的精要。如果这个姿势不加变动地川在拳上,两手架构过低过短是极易受击的。上世纪30年代国术馆的选手交流,无一胜过西方拳击的,那一次的“面向世界”经验教训是不能不引起重视的。可以说,王芗斋先生推出的升高架构、扩展三维,是一个传统武术的推进。
当然,相似上述的前人业绩,尚可列举,不过,不做分析问题的推崇,岂不是有“追星”之嫌了么!
问:萧海波先生在天津曾向程有信授艺,卢先生可否谈谈当时的实际情况?
答:关于程氏兄弟向萧海波问艺之事,原是张占魁主持命程有信的两个兄长先向萧师学了骑马式、截拳法、白鹤亮翅、肾里提金四个“转掌”以前的四组大式。萧氏八卦掌共八组大式,“转掌”属第七组大式。张占魁在晚清曾任捕快,后为京城地方官轿前“顶马”(随从副官职务,尚有轿后“顶马”,高前顶马一等)。当时萧海波正任清廷护矿武职,与张并同时任清廷善捕营总教习李瑞东义结金兰。张占魁其时曾在学秘宗、形意之后,向程氏昆仲之父程廷华学过“老八掌”,张深知萧师精通八卦,因此主持程氏后人向萧师求艺。
程氏昆仲向萧师问艺后,以其三弟当时无业,推荐程有信到萧师处边学艺边教学,执教当地城隍庙小学学生的武术课,后因校方有所反映,终止了程教的武术课。
问:卢氏结构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您能否概括地做一总的介绍?
答:所谓“卢氏结构”,总的概括是:运动人体“五大要素”最佳组合。
所谓“最佳”,必须有肉眼可见和手能触摸的肌肉、骨骼、呼吸形式、内脏在肌肉骨骼制约下所呈几何形态的移动(保持内压均衡)、意识与人体第一客观因素的反馈作用等五者,经得起现代生理、解剖、生物力学的检验,并须体现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韧性等)同步增长和养生与击打同步增长的功能。这里的“击打”还不是一般的击打,必须是武术历史上为各派名家所致力以求的高境界“周身反弹,一触即发”。对此,我们已经经过了三代过百人以上的部分、多项和较完全的活体对抗验证,迄今尚未发现理论、指标、实践等各方面彼此有不能互相促进的地方。
在科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国的传统武术要继承,更要发展,更需要认真探索的人,不是一个,而是一大批义无反顾、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卢忠仁先生是一位一生自觉从事武术理论、拳史研究的学者,是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探索的前锋,他的“卢氏结构”名满武林。本刊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编者共计拟了二十四条读者关心的问题,向卢先生请教。当此七月流火,燥热难耐之际,这位耄耋高龄的老人不辞辛苦,欣然作解。所答问题一丝不苟,行文平实,准乎自然,力避空谈,令人肃然起敬。从他撰写的答语中,可以时时感到他的灵魂与武术的撞击。这是因为他在武術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知其乐趣所在。即知卢氏结构妙谛之所在矣。
问:卢先生名门大派。自本刊创刊以来,素以弘扬传统武术为责任,敢问先生当初因何机缘兼得萧氏八卦掌和宋氏形意拳真传?
答:关于本人兼得八卦和形意两个大家所传,确是有着系列的机缘、机遇和契机的。
首先,本人专致学习传统八卦是1937年,在中西强项争盛的氛围下,经当时天津社会名流《新天津日报》兼《新天津晚报》社长刘子清先生的郑重推荐,拜入曾在晚清深入山林学得八卦掌武艺并在清廷任武职的萧海波先生门下。难得的是,萧师在清代从未外传武艺,只是清亡后才有所授艺。因此,本人从萧师学艺,直如萧师上山学艺相差无几。我拜入萧师时时年25岁,萧师75岁,当时知情者均称道说“两个甲子的人走到一起了”。
本人于15岁前后,以天津青年会会员的身份经常去该会观摩“中西强项争盛”之会。计有中华武士会选手武术表演、日本柔道剑道和相扑、西方拳击和技巧体操,这些几乎每周一次。所谓“强项”就是乒乓球小项,和我一同打着玩的都是二三届的冠军。我在这样的氛围中专致习武,加以引荐师刘子清先生以其权衡识别能力从旁疏导,使我倾注心力地体验着萧师所传拳法和参照着西方的科学主张。
此外还有更难得的机缘。即从1937年至1944年之间,约练功三年之后,每逢夏季,每周皆由我陪萧师去浴池沐浴。就是在那些浴后休息之际,萧师对我讲拳论艺,他不自觉地显露出一身五体的肌肉、关节、呼吸样态的动态下起伏动转形迹,即萧氏八卦所传“卦象上身”引起内在运动与武技相通的东西。而我正是印证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帮助我以后在研究并验证从而抓住了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
关于我学得宋氏形意拳,基于以下几个缘由。一是宋氏传人李旭洲,1944年因愤击了日本宪兵小队长,由山西太谷逃亡到天津,使我感到“正是英雄用武之士”。二是李师“打人起高”,当时所见形意,多为“蔫拱”,推顶之意,至多把人拱得倒退,并都以此为“内力”,而李师却是手掌下滑对手胸部,对手反而被拍击得高起而去。李师打拳,动作如一盘弹性钢条被击撞的样态,李师的爆发动作,不是发拳努力、震地有声,而是一身五体恰如裂帛爆破的声色。这些都令人感到宋氏形意有独到之处。三是萧师返乡修养后,本人尚感志愿未成,因在“中西强项争盛”氛围下从萧师学艺,使我坚信中国传统武术有“养生与击打同步”的东西,对此当时我还没有得出定论,需要和李师进一步学习。四是李师为人,对武艺的交流原则是“当场不让步”,对问题追踪求真,却是不耻下问,他一起同我求索萧师一身五体的筋、骨、呼吸形迹表现(萧师称此为“身画九宫”),终于在1958年,李师完成了“周身反弹”,即在一个任意的拳式动作上,不做发力,对手击来被反弹回去,整体离地而去,而我随后于1963年完成了这个功法。至于外界误传我学习过阴阳八盘掌,实际情况是1986年出版的《阴阳八盘掌法》一书,系本人负责河北省武协挖整组时,遵照国家体委副主任徐才同志定的“要抢救这个拳种”的精神,以1937年任志诚出版的《阴阳八盘掌》为底本(原书不够八卦64式,仅一半左右),本人以萧师所传八卦订正和充实了该书内容。当时安排任文柱演练和接待我在当地设计全书动作和图文等事项,具体由时任河北省廊坊市武协主席、现任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外事部负责人的郑企平同志负责。
问:卢先生一生精研形意、八卦,必有独到的认识,愿先生为《精武》读者指点一二法门。
答:循序武术历史内在链条的展开,形意和八卦的出现,是在追寻着人体运动动作的“内部结构”。放眼世界体育项目,关于“动作结构”问题,所确定下来的只是“姿势、轨迹、时间、速率、速度、力量、节奏”七个要素。如果没有形意所谓“内三合、外三合”的传统要领,我们很可能不去思考人体运动动作还有“内部结构”呢!萧师传承的八卦,对人的四肢、躯干、头颈有“纳卦”、对八个组合拳法有“爻象”的规定,这就更加说明武术传统是在追寻着运动动作的“内部结构”的。
在这里一问一答的谈话中,不可能将上述问题一一讲清。然则,鉴于主编同志的热忱,本人在这里要奉献给《精武》读者一句忠言:
传统武术有五对要领,即“起落、蓄发、开合、张缩、呼吸”,实际上可以视作“内部结构”上的运动范畴,请读者注意,这里关系到严格的生理、解剖、生物力学等问题,丝毫不可紊乱,应是依次地“起对蓄对开对张对吸,落对发对合对张对吸”,也即“起蓄开张吸”是同时的,“落发合缩呼”是同时的。
问:旧时天津武林风云人物数不胜数。从您的经验和理解,是否可以从人物与技术方面介绍一些?
答:我习惯从多视角看待事物,对人物亦然。旧时天津高手汇聚,使我受益匪浅,更使我能够对比看到不同拳种的优缺点。
从多数拳法的打拳、发力动作来看,五体架构的两臂至多是前后相称或左右对称,连同上体平面,空间维度不过二维,很少有前后、左右甚至上下同时相称的。从王芗斋先生自形意推出的“混元”架构来看,用一句极通俗的话来说,“混元”架构起码是一个方坨坨,冲撞起来,前面那些片形、棍形的发拳冲力自然是禁不住的。再有传统形意不免留有手持大枪的形迹,手持大枪两手不能过高,两肘离上体越近越好,传统有“贴身抱杆”的精要。如果这个姿势不加变动地川在拳上,两手架构过低过短是极易受击的。上世纪30年代国术馆的选手交流,无一胜过西方拳击的,那一次的“面向世界”经验教训是不能不引起重视的。可以说,王芗斋先生推出的升高架构、扩展三维,是一个传统武术的推进。
当然,相似上述的前人业绩,尚可列举,不过,不做分析问题的推崇,岂不是有“追星”之嫌了么!
问:萧海波先生在天津曾向程有信授艺,卢先生可否谈谈当时的实际情况?
答:关于程氏兄弟向萧海波问艺之事,原是张占魁主持命程有信的两个兄长先向萧师学了骑马式、截拳法、白鹤亮翅、肾里提金四个“转掌”以前的四组大式。萧氏八卦掌共八组大式,“转掌”属第七组大式。张占魁在晚清曾任捕快,后为京城地方官轿前“顶马”(随从副官职务,尚有轿后“顶马”,高前顶马一等)。当时萧海波正任清廷护矿武职,与张并同时任清廷善捕营总教习李瑞东义结金兰。张占魁其时曾在学秘宗、形意之后,向程氏昆仲之父程廷华学过“老八掌”,张深知萧师精通八卦,因此主持程氏后人向萧师求艺。
程氏昆仲向萧师问艺后,以其三弟当时无业,推荐程有信到萧师处边学艺边教学,执教当地城隍庙小学学生的武术课,后因校方有所反映,终止了程教的武术课。
问:卢氏结构的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您能否概括地做一总的介绍?
答:所谓“卢氏结构”,总的概括是:运动人体“五大要素”最佳组合。
所谓“最佳”,必须有肉眼可见和手能触摸的肌肉、骨骼、呼吸形式、内脏在肌肉骨骼制约下所呈几何形态的移动(保持内压均衡)、意识与人体第一客观因素的反馈作用等五者,经得起现代生理、解剖、生物力学的检验,并须体现运动素质(力量、速度、耐力、韧性等)同步增长和养生与击打同步增长的功能。这里的“击打”还不是一般的击打,必须是武术历史上为各派名家所致力以求的高境界“周身反弹,一触即发”。对此,我们已经经过了三代过百人以上的部分、多项和较完全的活体对抗验证,迄今尚未发现理论、指标、实践等各方面彼此有不能互相促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