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教学既能够帮助学生们了解化学知识,又能够帮助他们提升化学素养,使得学生认清各种化学事物和化学反应的本质,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本质,一切教学活动都从科学角度出发,进而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本文主要从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角度对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科学本质 高中化学 教学策略
中国经济已经来到了一个瓶颈期,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急需升级转型,同时为了保障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都需要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利用科技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来完成这些重任。
一、科学本质教育简析
科学本质教育是以帮助被教育者了解和认知科学本质为目标而展开的教育活动,科学本质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各个阶段的学生,同样也包括人民群众。通过科学本质教学,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都会有显著的提升,人民会更加了解并信任科学,在思考问题时运用理性的思维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试验。科學本质教育对于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尝试开展科学本质教育,但是我国的科学本质教育开展还很不到位,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增加科学本质教育内容,但受制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科学本质教学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二、高中化学中的科学本质特性
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学科,一切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这些知识都是有据可循并经过反复验证后得到的客观规律,高中化学的科学本质特征使其非常适用于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高中化学主要有如下一些科学本质特征:
1.客观性
高中化学所讲述的知识都是得到反复验证并客观存在的,很多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发现了这些知识并进行了验证,这些化学知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研究物质内在的微观特性和规律,这些微观内容我们无法用肉眼查看,但是可以通过很多实验观察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实验来验证化学知识的客观性。
2.有效性
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化学知识是促进现代文明发展的最有效知识之一,我们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是依靠化学知识的应用而完成的,利用化学课程展开科学本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科学的巨大力量和魅力。
3.可行性
高中学生有着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在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业,不能为了科学本质教学而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知识教学过程展开科学本质教学。化学学科教育恰好满足这一需要,教师可以在正常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本质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科学本质教学,实现化学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同步发展提升。
三、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1.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科学本质教育
化学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以化学知识教育作为自己的唯一教学目标,而是在每一个化学知识教育教学中国融入科学本质教学,引导学生们努力思考,研究每一节化学课所蕴含的科学本质,深入研究每一个化学发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每一个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客观的化学规律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复将这些化学规律和化学本质讲解给学生,最终引导学生自己透过化学现象看到其内在的科学本质,实现化学课堂中科学本质的有效教育。
2.通过化学发展历程讲解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
化学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古代人们还未完全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就已经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用各种化学知识了,而近代化学史就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化学本质与科学本质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多化学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过程充分地展现了他们对化学的理解和认知,而其中失败的经验也显示出如果不能遵守化学本质将出现哪些问题。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发展进程中成功与失败对学生进行教育。
3.加强交流与实验,分享科学本质学习体会
科学本质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教学和理解层面,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现,验证科学本质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将科学本质实质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在学习和实验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实验体会,特别是自己对化学本质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种交流共同发展进步。
总结
科学素养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认知水平,有助于国家发展进步和人民素质提高。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本学科优势积极展开基于科学本质理解的化学知识教育。
【參考资料】
[1] 张丹. 基于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模式的研发与应用研究[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刘健智. 学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检验[J]. 课程与教学,2009:35-37.
[3] 林坚、黄婷.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 科普研究,2011.
【本文系基于提升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课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JK11-L1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
【关键词】科学本质 高中化学 教学策略
中国经济已经来到了一个瓶颈期,中国经济和中国产业急需升级转型,同时为了保障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都需要提升全体国民的科学素养,利用科技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来完成这些重任。
一、科学本质教育简析
科学本质教育是以帮助被教育者了解和认知科学本质为目标而展开的教育活动,科学本质教育的对象非常广泛,不仅包括各个阶段的学生,同样也包括人民群众。通过科学本质教学,整个社会的科学素养都会有显著的提升,人民会更加了解并信任科学,在思考问题时运用理性的思维进行思考,在解决问题时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试验。科學本质教育对于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本质教育的重要性,并努力尝试开展科学本质教育,但是我国的科学本质教育开展还很不到位,虽然很多学校都开始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增加科学本质教育内容,但受制于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限制,科学本质教学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二、高中化学中的科学本质特性
高中化学是一门非常具有科学性的学科,一切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这些知识都是有据可循并经过反复验证后得到的客观规律,高中化学的科学本质特征使其非常适用于高中学生科学素养教育,高中化学主要有如下一些科学本质特征:
1.客观性
高中化学所讲述的知识都是得到反复验证并客观存在的,很多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实验发现了这些知识并进行了验证,这些化学知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化学知识主要是研究物质内在的微观特性和规律,这些微观内容我们无法用肉眼查看,但是可以通过很多实验观察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实验来验证化学知识的客观性。
2.有效性
化学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化学知识是促进现代文明发展的最有效知识之一,我们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是依靠化学知识的应用而完成的,利用化学课程展开科学本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科学的巨大力量和魅力。
3.可行性
高中学生有着较为繁重的学习任务,我们在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同时也不能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业,不能为了科学本质教学而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课堂知识教学过程展开科学本质教学。化学学科教育恰好满足这一需要,教师可以在正常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本质教学,使得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科学本质教学,实现化学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同步发展提升。
三、促进科学本质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1.改变课堂教学目标,在化学课堂中融入科学本质教育
化学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化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以化学知识教育作为自己的唯一教学目标,而是在每一个化学知识教育教学中国融入科学本质教学,引导学生们努力思考,研究每一节化学课所蕴含的科学本质,深入研究每一个化学发生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每一个化学知识都是建立在客观的化学规律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反复将这些化学规律和化学本质讲解给学生,最终引导学生自己透过化学现象看到其内在的科学本质,实现化学课堂中科学本质的有效教育。
2.通过化学发展历程讲解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本质
化学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在古代人们还未完全了解化学本质的时候就已经在根据自己的经验利用各种化学知识了,而近代化学史就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化学本质与科学本质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很多化学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这些研究过程充分地展现了他们对化学的理解和认知,而其中失败的经验也显示出如果不能遵守化学本质将出现哪些问题。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发展进程中成功与失败对学生进行教育。
3.加强交流与实验,分享科学本质学习体会
科学本质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停留在教学和理解层面,学生们在学习化学知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现,验证科学本质的客观性与准确性,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将科学本质实质化,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在学习和实验后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进行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实验体会,特别是自己对化学本质的理解和认知,通过这种交流共同发展进步。
总结
科学素养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认知水平,有助于国家发展进步和人民素质提高。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本学科优势积极展开基于科学本质理解的化学知识教育。
【參考资料】
[1] 张丹. 基于科学本质的科学教学模式的研发与应用研究[D]. 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
[2] 刘健智. 学生科学本质观调查问卷的设计及检验[J]. 课程与教学,2009:35-37.
[3] 林坚、黄婷.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整合[J]. 科普研究,2011.
【本文系基于提升学科理解的高中化学课例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5JK11-L114。】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