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加强阅读实践,拓宽阅读空间,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兴趣;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对于一些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比如轮到课外阅读这一活动时,我曾给学生讲过肓人海伦.凯特《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先给他们朗读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得到光明时想见到什么的的段落,读到第三天时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时,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诉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淡化阅读目标,减少阅读的束缚性
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在“增加知识,提高作文水平”上,把课外阅读“神圣化”、“庄严化”,唯恐学生在娱乐性读书中影响思想进步,影响学习成绩。于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或摘抄名言警句,或制作读书卡片,或写读书心得,课外阅读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完全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淹没和摧残。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安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感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读书的功用主要在获取信息,满足个人的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书。
在读书方法上,教师不宜要求过死,拘泥于限定的程式,而要灵活多样。其实,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和阅读层次而定,教师只作一般方法的介绍即可: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根据需要学会选读,浏览读;对重点篇目学会精读;为了积累语言学会摘读。做到查、诵、批、注、想,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学生自觉阅读的内动力。在阅读中,教师对学生要少一点“方法论”,多教给一些“渗透术”。要从大处着眼;致力于整体领会,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悟。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觉阅读。
1、建好图书角。山区学校课外读物较少,要使学生大量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个人现有的读物借给班上,让大家互相借阅。也可将优美短小的诗歌、散文抄录或粘贴于“学习园地”,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读,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量也会增大许多。
2、保证阅读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曾一度忽视阅读,仅仅局限于字、词、句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通过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加上课内外做不完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从事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要让学生以读书为主,在“早读”或“自习”时,学生既可朗读所学的课文,也可阅读课外书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3、开展各类活动促进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如组织朗诵会、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
总之,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追赶时代的同时,懂得超越课堂,更好地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课外阅读;指导;兴趣;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做好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涵养,塑造良好的品质和健康的人格。许多作家、学者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阅读。新课标第一次规定了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并提出阅读速度的要求。这是对语文教育改革的一次突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作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对于一些少读书或不愿读书的孩子来说,听故事是没有负担的,反而能从讲者的声情并茂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常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比如轮到课外阅读这一活动时,我曾给学生讲过肓人海伦.凯特《假如我有三天光明》,先给他们朗读海伦渴望在第一、二天得到光明时想见到什么的的段落,读到第三天时嘎然而止,学生迫切知道结果时,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诉学生: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
二、淡化阅读目标,减少阅读的束缚性
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是把课外阅读目标定位在“增加知识,提高作文水平”上,把课外阅读“神圣化”、“庄严化”,唯恐学生在娱乐性读书中影响思想进步,影响学习成绩。于是要求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意图,或摘抄名言警句,或制作读书卡片,或写读书心得,课外阅读成了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学生完全为完成任务而读书,个人的阅读兴趣被扼杀,这是对学生个性的淹没和摧残。
对学生来说,兴趣是阅读的第一原动力,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其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需要。安初始是没有十分切实的目标的,不是为了完成某一个真切的任务而去读书。读书的心得是在熏陶感染中获取的,读书其中,得乎其外,在于读者本人的感悟。读书的功用主要在获取信息,满足个人的情趣,至于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则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日渐长进的。因此,必须淡化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让学生自由地读书。
在读书方法上,教师不宜要求过死,拘泥于限定的程式,而要灵活多样。其实,读书并无定法,采用何种方法,皆由个人阅读习惯和阅读层次而定,教师只作一般方法的介绍即可: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根据需要学会选读,浏览读;对重点篇目学会精读;为了积累语言学会摘读。做到查、诵、批、注、想,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学生自觉阅读的内动力。在阅读中,教师对学生要少一点“方法论”,多教给一些“渗透术”。要从大处着眼;致力于整体领会,在内容情理、语言艺术上多去领悟。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创设条件,促进阅读。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自觉阅读。
1、建好图书角。山区学校课外读物较少,要使学生大量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可组织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将学生个人现有的读物借给班上,让大家互相借阅。也可将优美短小的诗歌、散文抄录或粘贴于“学习园地”,让学生有意无意地去读,天长日久学生的阅读量也会增大许多。
2、保证阅读时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曾一度忽视阅读,仅仅局限于字、词、句和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没有通过阅读去感悟、去体验。加上课内外做不完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从事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获取大量的信息、必须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尽量少布置书面作业,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双休日、节假日要让学生以读书为主,在“早读”或“自习”时,学生既可朗读所学的课文,也可阅读课外书报,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3、开展各类活动促进阅读。学校、班级经常开展有关活动,如组织朗诵会、故事会等,创造条件让学生广泛地“读”,大量地“读”。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积累更多的知识。
总之,课外阅读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全新的生活领域,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语文教育在追赶时代的同时,懂得超越课堂,更好地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