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和文学性的完美结合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ha30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于2008年秋季在河南省实施,而我正好2008年6月从信阳师范学院毕业进入河南省舞阳县第一高级中学从事高中语文教学,我也就有幸搭上河南省新课程改革的首班车。
  新课程到底该怎样进行?语文课到底该怎样上?对于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来说,基础的教学工作还没有做好,那么对于新课程改革就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我确实面临着一道难题,但我相信凭着年轻人的聪明才智,勤学苦干,一定会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有所建树。
  目前语文教育界有这么几种倾向:有人认为只要有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就是在实施新课程了,于是不恰当地使用一些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如滥用表演法、学科间无目的的整合、多媒体的过度使用等,语文课成了表演课、历史课、班会课,教师成了旁观者或放映员。有的教师淡化文本或脱离文本,不断地让学生谈感悟,以“说”为本,自然挤压、侵占了读书与思考的时间,说出来的也难免浮泛。针对这种种倾向,我在经过暑期远程培训、语文组集体调研之后,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了“精彩诵读,凸现语文性”、“妙笔生花,突出文学性”的课堂训练标准。
  
  精彩诵读,凸现语文味
  
  新课程必修教材课时少,任务重,我们在现代文学习中,注重文本的有效诵读。一般情况下,不提倡使用多媒体,要求教师在纯朴的课堂上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诵读。在课前五至十分钟,组织学生按顺序上讲台诵读读本上的优秀文章,或篇或段,意在引导学生在课下阅读读本。课堂上重要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介绍均有学生阅读资料然后教师提问做答。新课改强调预习,但在没有时间保证的情况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时间预习。所以在没有有效时间保证学生预习的前提下,我们都把初读放在课内,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时,学生大约用10分钟朗读全文,并要勾画出有关刘和珍的细节描写;而后课堂写作一则《刘和珍小传》,至少选三个同学读,师生进行评议。其后的课文解析中也是读析结合。赏析《雨巷》时,优美的诵读贯穿始终,范读把学生引入诗歌的朦胧美中,学生初读体验诗歌感情基调,全班齐读强化感受诗歌意境美、意象美,然后引导学生详细评析能表达作者情感的“雨巷”“丁香”等意象。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并不是课文难教,而是学生手头资料太多,老师串讲课文,学生了无兴味,参考资料上讲解详尽,很难讲出新意。我们在古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梳理某个知识点,分类归纳整理,同桌互译,质疑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师把有限的学习时间让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避免了老师讲得精疲力尽,学生却毫不领情,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学生在共同探讨中,读课文认真,理知识细心,古文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诵读、熟读课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当然,真正树立“以读为本”的理念,处理好不同文体诵读的方式,处理好“读”与“说”的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要学会忍受不能唱“独角戏”的失落。要教会学生在朗读涵泳中,与文本对话,动情地读,忘情地读,读出情感,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感受和能力,这应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着力点。
  
  妙笔生花,突出文学性
  
  必修二第一单元现代精品散文,都是传统经典名篇,学生手中掌握着大量的赏析资料,按常规方法,很难讲出新意。经过精心设计,我在讲读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荷塘月色》在讲解赏析月光下的荷塘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语言训练:荷叶是田田的,是茂密的,层层叠叠,亭亭玉立。让学生模仿例句,结合课文内容分别给荷花、菏香、菏波、菏韵造句。很快,学生纷纷举手,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句子带着荷香在教室里飘荡。学生心情愉悦,兴致高涨。下课时,我趁势总结:大家的发言是精彩的,说出的语句是优美的;我的内心是喜悦的,和大家共同学习是快乐的。学生给我以热烈的掌声。
  语文课有其本身的规律,对规律的认识非一朝一夕之功。语文课不同于其它课,可以说比任何其他学科都复杂,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文的性质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教学更具有其特殊性和重要意义,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脱离了语文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就等同于学生语言的自然习得,这就像是一匹没有接受过训练的野马,其用途是不大的,甚或是相反的。根据语文课的规律,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培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年轻教师提高水平的契机,加强语文课堂的语文性训练、凸显工具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凸显课堂的文学性,是新课改下语文教师必须面对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容的学科。它的工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又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基础。     一、寻找问题的结症    从我目前所任高二两个班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只是停留于消遣的表面上,只有少数学生“想通过阅读学一点知识”,对课外阅读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
期刊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很多学生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作文训练中,形成了一个没兴趣——不想写——写不好的恶性循环。要走出作文的低谷,必须首先打破这个恶性循环,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参与作文实践。那么怎样才能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本文将就这个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训练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写作兴
期刊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背景,创设研习情境,师生合作交往,学生互相感悟,最终获得情感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阅读对象对文本内涵的心理感受、言语形式的读解把握,要求阅读对象通过个体独特体验来领悟言语、生成情感、调整心境、丰富个性、完善人格。为此笔者尝试体验式教学模式,结合文本内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联系个人人生经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智慧,
期刊
《学记》有云:“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作为师生心灵的诗意栖息地,优良的语文素养是人生幸福的基础。但随着高考的压力增大,很多老师的目光已经被分数锁定,导致语文的课堂整体评价庸俗化,培养出了一大批“考场杀手——生活低能”的应试型学生。分数上去了,但没有人在乎语文素养的提高了。课堂成了千篇一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死气沉沉。语文教学如果继续走这种模式,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如何改善这种
期刊
高考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歌,“浅易的古代诗歌”是指唐诗、宋词、元曲中那些具有生命力,高中生读来能体味出诗情画意的篇章,一般来说篇幅都较短小,以写景、记事诗为主。古诗阅读鉴赏自2002年以来从第1卷放到了第11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这无疑增加了答题的难度。要准确地把握诗意,读懂古诗,首先要确切了解古诗的词义,因为词是构建古诗大厦的语言材料。古诗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一般意义上有其继承性,
期刊
几个小故事,加深了我对欣赏的理解。  (一)我听到的小故事  在朋友那,我听到这样两个小故事。  有一天,他去一个朋友家,一进门,发现客厅墙上贴着一张新奖状,就好奇地上前观看。这时,朋友的孩子满脸激动地凑了上来,“叔叔,这是我刚得的奖状,优秀作业奖,你看,这是我的名字——”说着,孩子眼里闪着幸福的亮光。他刚想趁机鼓励孩子几句,没想到孩子的父亲走了过来,指着孩子一顿训斥,“去,回房写作业去,别的奖状
期刊
班级是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工作的依靠力量和组织保证。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需要每一位班主任做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我认为班主任管理可以做到: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
期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人们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来完成的,人们通过“听”和“读”来接受语言,这是一种接受性语言能力,而通过“说”和“写”来表达思想则是表达性语言能力。而在“说”和“写”这两种能力中“说”就显得更具有交流快捷、使用灵活、适应性广等特点,同时更能体现语文科工具性的特点。在课本的编写中,重视了口语的训练,专门设了三个单元,既有口语交际训练的知识短文,又有具体训练的内容,这一切
期刊
现在的考场作文以散文为多,散文近几年出现频率较高的是写景抒情散文和叙事哲理散文。因为这两类文体较易考出学生的水平,显现文学功底,利于考试拉开差距,我们就重点介绍。    一、写景抒情散文     写景抒情散文融合了写景和抒情两项内容。写景散文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现心情和感受;抒情散文是通过一定的情境来抒发情感和思想,两者往往在写作之中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下面,给同学们谈一谈写景抒情散文开头的几
期刊
新课改实施以来,许多教师认为现行的新课标教材难教,内容多时间少,于是依然采取“注入式”的教学方式,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体会和教参内容“灌”给学生,以达到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但很显然,将教材“教”完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思维品质没有得到锻炼,语文素养没有得到提高,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也没有得到培养。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提出:“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那么,如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