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没变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塘是村里最大的一口池塘。还有两个池塘,一个在南,叫南塘,一个在北,叫北塘。大塘离村最近,又最大,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去的地方,我们的夏天,都是泡在里面的。最厉害的小黑子憋一口气,一个猛子,能从大塘的这头钻到那头。若干年后,我回乡,路过大塘,惊讶地发现,大塘怎么变小了?问村里的老人,老人说,变了吗?没变啊,一直都是这样的。
  老人在村里生活了八十多年,天天在这个水塘边,洗衣,淘米,挖藕,捉鱼,他说没变,肯定是没变吧。我感觉它变小了,可能是我很多年没有见到过它了,以一个孩童的眼光来看,它是大的,当你离开它,在外浪迹了几十年后,再回头看它,它就似乎变小了。随着年龄渐长,每次回乡,这种变与没变,感受日深。
  小时候,看到村里全是小孩,邻居家的虎子和狗子兄弟,村西头的大平和小平,村北头的小黑子和他两个妹妹……这都是我的小伙伴,村里奔跑的,全是他们的影子和他们的哭笑声。村里没有大人吗?大人都下地干活了,再说,你是去找小伙伴玩的,看到大人有什么用,他会放下锄头蹲下来陪你玩石子吗?看到了跟没看到一个样,遇到了跟没遇到一个样。现在回村,看不到几个小孩了,小孩子在学校上课,或者跟着他们打工的父母进城去了,我看到的,都是拿把椅子,坐在自己家墙根晒太阳的老人。也只有他们看到我,认出我小时候是这个村里的人,他们会拿把椅子,让我坐一坐。
  村口有棵老榆树,小时候觉得它很大,很老,现在回村,看到它,它还活着,还是很大很老。村里其他的树,都是我离开村庄后栽种的,我不认得它们,就像它们也不认得我。而我小时候在村里看到的其他的树,有的被锯了,做成了家具,或者当柴火烧了,肯定也有那么一兩棵,我小的时候,它还是小树苗,现在,它长大了,我已经认不出它了,它也压根儿记不得那个调皮的男孩,对着它的根撒过尿了。
  小时候,村里的狗,都是土狗,名字也差不多,不是叫小黑,就是叫大黄,就像我们这些孩子,我们的名字,也不是叫黑蛋,就是叫狗头。我们和狗,都常常吃不饱肚子,瘦骨嶙峋,谁也不会笑话谁。现在回村,我几乎看不到土狗了,很多人家,也早就不养狗了。但村里的狗还是有的,我就看到两只小的京巴,还有一只大的金毛,老邻居老刘告诉我,这是那些在城里上班或者打工的年轻人,寄养在老家的,它们都有洋气的名字,家里的老人记不得它们的名字,就想给它们改个名,叫小黄或者大黄,但那些从城里来的狗不答应,也不知道它们习惯了叫吉吉、托尼,还是嫌小黄和大黄土气。到了长假,城里养他们的人,就会来看他们的狗,还有年迈的父母。
  我记得小时候,家家都会养一头牛,耕地;养一头猪,过年卖钱。村里有多少户人家,就有多少头牛,多少头猪。现在,村里养了几百头猪,比全村的人口还多,但不是家家户户养的,没有人家养猪了,养这些猪的是老盖,他是我小时候的玩伴,现在是养猪大户。也不是家家都有牛了,整个村里,现在只剩下一头牛,这头牛也不再耕地了,养他的是老赵头,每天牵着它走到村西的桥头,桥下面是小溪,桥后面是油菜地,远处是山,老赵头和他的牛走到桥中间,就停下了,等那些从城里来的人拍好了照片,他再牵着牛下到溪边去喝水,吃草。老赵头和他的牛,现在变成了一道风景。
  小时候,夏天的夜晚,大人们扎堆,聊收成,家长里短,我们也跟着扎堆,玩石子,玩泥巴,听大人讲鬼故事。现在回乡,我看不到扎堆的人了,坐在高板凳上的大人在玩手机,坐在矮板凳上的小孩,也在埋头玩手机,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各在各的家,各玩各的。玩累了,大人去做饭,小孩去做作业,偶尔听到一声狗叫,不是土狗汪汪的叫声,而是那种捏着嗓子一样的小狗的尖锐叫声。
  我离开村庄已经很多年了,每次回乡,我从村口走进,又从村口走出,路过那棵老榆树,路过那口大塘,有时候感觉跟几十年前一样,很多东西没变,它还是我的村庄;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像个迷路的人,这里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我能轻车熟路走进我的村庄,却再也走不回我的童年。
  (编辑
其他文献
《古诗十九首》里有一首《行行重行行》,描写一个女子深深思念远行异乡的丈夫。深到什么程度?“衣带日已缓。”一天瘦一圈。这是很可怕的。柳永词写因相思而消瘦,有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也就是“衣带日已缓”的意思。这样消瘦下去,怎么得了?那小女子自己也意識到了,“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整天沉浸在相思当中,人老得太快,这就近乎自虐了。怎么办?“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终究
“吾居星塘老屋,灶内生蛙,始事于画。”  这是齐白石在其《白石老人自述》中写下的一句话。“灶内生蛙”,是喻指其家庭之贫穷。因白石老人是湖南人,湖南多阴湿天气,贫穷所致,多日灶火不举,故尔,灶内生蛙矣。若然是北方,自然不会“灶内生蛙”,至多,“灶内生鼠”而已。  我喜欢“灶内生蛙”四字的表达。  贫穷,乃人生之悲苦事,寻常人,大多对之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甚至于,怨天尤人,咒天骂地,而白石老人,却独以
张英,清初名臣。他学问好,水平高,能力强,更兼为官清廉,人品端方,性情和易,谦逊低调,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但却从不让人知道。他在做事、做人、做官上的巨大成功,令康熙皇帝十分欣赏和信任,“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因此,能够鞍前马后贴身随侍二十余年,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致仕回乡以后,康熙几次到江南视察,均格外加恩令其陪侍。  他曾有著名的“三不做”,对家人及后世影响很大,即“非理事决不做,费力挽回事
僻幽处,有清泉环山,咚咚声来而鸟不怕惊扰。  宋人米芾有诗《山林堂》里写道:“洗竹延清景,培松卫岁芳。好峰多漾翠,嘉卉袭人香。犀玉开书札,龙蛇起混茫。微风北窗卧,真可上羲皇。”  虚竹环抱,置于绿荫之下,晨光熹微,青松伟立,几株香草,袭人而来,案上有书卷,此处甚好。宜烹茶,饮酒。世间悠长,三千烦恼丝,终抵不过一盏杯中酒、一口碗里茶。  环绕着滁州的都是幽深的山峦,树林和山谷优美而秀丽,远远望去幽静
肖林是一家重点学校的高才生,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在几经波折后,他成功地获得了一家知名外企的面试机会。  面试一共分为两轮,第一轮是公司人事的单面,第二轮是部门领导的群面。因为有过充分的实习经历,肖林对自己信心满满。那天参加初面的有将近20人,最后只有五人通过,肖林便是那五人之一。  公司的岗位空缺只有1位,第二轮的竞争更加惨烈。肖林和其余的四个人被安排在一间很大的会议室,主面试官给出一个话题后,他
“记住,作为组织者,每次开会最好提前半个小时到达现场!”段主任对我说。  “不用吧?是不是太早了?”我一脸疑惑。  “半个小时对于办公室主任一点也不多,因为得提前到达会场,要检查准备情况,一旦有缺漏,就有充足的时间补救!”  “我明白了。”  这是多年前我与办公室段主任的一段对话。时过境迁,我与段主任各奔东西,但他的这种工作作风我一直牢记在心,成为我后来学习生活的指引。  记得我第一次当办公室主任
父亲是在睡梦中离开我们的,陪伴他多年的书柜忠实地站立在房间,守护着他的安详。  父亲喜欢书,生前视书籍为知己,一旦买回就不舍得丢弃。父亲喜欢整齐,他细心地将各种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本本书挺立着,即使书页泛黄,年份久远,也像贵族般立在书柜里,伴着他从青年、中年到最后的暮年时光。  书柜里收藏了父亲从工作以来购买的中外名著,工作时所需的工具书、工作笔记和文具,还有多年如一日记录生活点滴的日
同学们,著名的語言学家、文学家季羡林先生认为,好的文章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实际上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他们大都是在“意匠惨淡经营中”,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上,狠下功夫。  本单元两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颇为精妙,它们如同津梁,帮助我们深入文本,从两位文豪的童年生活中,感受他们的学习智慧,获得人生启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交代百草园的位置、现状。读后,我们不禁心生疑惑:
写作至半夜,忽接朋友发来的照片,高原的夜空,星星稠密,明亮,宝石一样缀满了苍穹。他让我即刻到阳台上,去看星空,我去了,极目仰望,但城市的霓虹灯遮盖了星星的光芒。  朋友接着打来电话,热切地和我讨论星空,他说,要多到乡下望星空,你要知道,可以仰望星空,是一种能力。  我承认这句话是对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这种能力,对我来说,我逐渐丧失了这种能力。而我,曾经是有的。  当我还是乡间少年时,对星空无比亲
傍晚,人来人往的马路旁,一对母女正在路边卖气球时,突然遭遇大风天气。气球在母亲手里被刮得乱飞,她极力保护着气球,不想让它们让风刮走。女儿也不过10岁左右的样子,看到母亲手里拽着气球被风吹得站不住脚,立刻跑过去紧紧抱住母亲,可惜因为风太大,最终气球还是被风刮走了,母女俩一起对着天空呆呆地看了好一会儿,这才转身去找地方避风……  当我从手机中看到这段小视频时,忍不住因为小女孩极力抱住母亲的那个瞬间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