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中要求考生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这实际上就是要求考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作出客观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全国各地的历史试题中,有大量的评价型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以主观题居多,考查考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评价类问题通常以“评价”“评论”“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提示语设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其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二、高考评价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
具体而言,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要根据以下几个原则:
(1)历史背景原则。根据要求,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注意设问所要求评价问题的角度。
例1评价商鞅变法时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它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商鞅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了兵源(商人不能当兵),从而促进了秦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使之失去了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2)分阶段评价原则。由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不同,同一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对其不同阶段的评价也会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例2(2011·广东·39节选)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分析】本题为外延式问题,实际是评价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在解题时,可以迁移苏联模式的影响,并运用分阶段分析法进行分析。新中国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是必要的,有利于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后来,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得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一分为二评价原则。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应该坚持两点论,不能一点论,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意义),又要认识其消极影响(局限性)。如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Ⅱ文综第40题,要求“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这是典型的评价型试题,适合运用一分为二法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中国知识界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进步性,又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指出他们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在西方文明内涵理解方面的缺陷。再如:
例3评价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参考答案】积极作用:它引起商业革命,加快国际经济贸易交流,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引起价格革命,瓦解欧洲封建制度,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证明地圆学说,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区域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推动整体世界形成。消极作用:它推动了西、葡、英、荷、法等国的殖民扩张,促进殖民制度的形成,给亚非拉等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4)主客观评价原则。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历史价值。
例4(2013·浙江·38节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材料,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分析】本题属于分析影响类评价题,适合运用主客观评价法来分析。要从“侵略”“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两个层面,从客观进步性和主观消极性两个角度,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双重影响。
【参考答案】(主观上)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客观上)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2.历史人物的评价
具体而言,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历史背景原则。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发现历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譬如,评价秦始皇时,怎样认识他残暴统治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统治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肤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相。在评价唐太宗、康熙帝、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物时,也必须如此。 (2)阶级属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其所处的特定的民族关系环境,实质上是要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譬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属性的分析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3)史论结合原则。在评价人物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历史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必须有相关史实作支撑,这就是史论结合地评价历史人物。
譬如,评价美国“国父”华盛顿。评价方式大致如下:他是美国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被委任为大陆军的总司令,负责组建大陆军,开展抗英斗争(史实),为美国独立和统一作出巨大贡献(评论)。1787年他主持制定《美国宪法》,拒绝推行君主制(史实),奠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基础(评论)。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第一总统,坚持“三权分立”的思想,领导美国建立政权机构,主动放弃第3届美国总统的竞选(史实),他的民主精神在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主动让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评论)。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德才兼备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总评)。
(4)分期评价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分期评价的主要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特别适用于对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杀其功。
例5(2011·新课标·48节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清朝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唯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常、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常、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唯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礼经谈》(1919年2月12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分析】本题为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材料一中,钱玄同全面肯定传统文化,但新文化运动中,他却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要运用分阶段评价法进行评价。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推翻满族贵族的腐朽统治,需要借用儒家传统文化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此时全面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动广大民众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残余势力还很强大,袁世凯甚至利用“尊孔复古”等传统文化来复辟帝制,企图代表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弘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批判传统旧道德,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对中西方文化采取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做法和态度,对后来影响深远,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分阶段分析法是解这道题最佳的方式。
【参考答案】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5)全面评价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譬如对唐太宗进行评价,应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6)史观评价原则。要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2013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要求分析克伦威尔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实际上是评价其行为的历史影响,适合运用文明史观和主客观评价法进行评价:既冲击了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主观价值),也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客观价值)。
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应把握的核心标准
评价是分析的升华,是判断历史事件优劣的标准,只有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才能进行正确评价,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评价的核心标准有以下几个:
1.生产力的标准。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的是物质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本身没有阶级性。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评价历史现象的标准。
譬如,评价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圈地运动”时,应当看到,在“圈地”过程中,被圈地区的村庄房屋被毁灭,农民破产沦为流浪者,或在法律的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所以从人道的角度看,它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对英国农业的一次资本主义改造,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阶级和物质上的准备,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总之,推动了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实践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时,也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坚持“不唯书”“不唯上”。
譬如,评价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世界,去探索强国御侮之道;对后来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思潮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同时,它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且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魏源以及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们并没有进行社会实践,《海国图志》虽然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可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影响极其有限。
3.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标准。微观研究方法是从比较小的角度,即从相对的局部意义上去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宏观研究方法是从较大的角度,即从相对的整体意义上去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
譬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跳出章节的微观镜头,从国际视野的宏观角度观之,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是亚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标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问题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譬如,评价牛顿力学体系。如从牛顿力学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角度,其成就无可厚非,但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比,其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加之牛顿晚年对宗教的厚爱,也表现了牛顿科学思想的变形。
综上所述,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之时,应该把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用好标准,灵活运用方法,这样,同学们的评价能力必然会有新的提升。
一、“评价”的内涵和特点
评价,就是衡量、评定价值。评价类问题通常以“评价”“评论”“评述”“评析”“认识”“看法”等提示语设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定,其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二、高考评价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1.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
具体而言,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评价,要根据以下几个原则:
(1)历史背景原则。根据要求,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特点、作用、影响等,注意设问所要求评价问题的角度。
例1评价商鞅变法时期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
【参考答案】它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商鞅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保证了兵源(商人不能当兵),从而促进了秦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使之失去了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2)分阶段评价原则。由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不同,同一历史事件所起的作用和产生的结果也会不同,对其不同阶段的评价也会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
例2(2011·广东·39节选)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分析】本题为外延式问题,实际是评价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在解题时,可以迁移苏联模式的影响,并运用分阶段分析法进行分析。新中国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是必要的,有利于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后来,计划经济体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得不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参考答案】原因: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一分为二评价原则。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评价,应该坚持两点论,不能一点论,也就是说,评价历史事件要全面,既要看到其积极作用(意义),又要认识其消极影响(局限性)。如2013年全国卷新课标Ⅱ文综第40题,要求“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这是典型的评价型试题,适合运用一分为二法进行分析。既要看到中国知识界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进步性,又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指出他们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以及在西方文明内涵理解方面的缺陷。再如:
例3评价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参考答案】积极作用:它引起商业革命,加快国际经济贸易交流,推动世界市场雏形形成;引起价格革命,瓦解欧洲封建制度,加速资本主义发展;证明地圆学说,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使区域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推动整体世界形成。消极作用:它推动了西、葡、英、荷、法等国的殖民扩张,促进殖民制度的形成,给亚非拉等国带来巨大的灾难。
(4)主客观评价原则。从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历史价值。
例4(2013·浙江·38节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阅读材料,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分析】本题属于分析影响类评价题,适合运用主客观评价法来分析。要从“侵略”“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两个层面,从客观进步性和主观消极性两个角度,分析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双重影响。
【参考答案】(主观上)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客观上)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2.历史人物的评价
具体而言,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要坚持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历史背景原则。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舞台,个人的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评价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时,都要把他放到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寻找该历史人物个人活动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之间的关系,发现历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历史人物活动的实质。
譬如,评价秦始皇时,怎样认识他残暴统治的原因?如果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就会发现他的残暴统治是秦统一六国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是权力过分集中于君主一人的结果。如果不考虑当时的历史条件,很容易把他的残暴归结为单纯的个人品德问题,这样的认识不仅流于肤浅,而且还有很大危害——让人们把由根本制度带来的问题误认为是皇帝个人的品质问题,避重就轻,从而掩盖了历史真相。在评价唐太宗、康熙帝、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物时,也必须如此。 (2)阶级属性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是不应停留在个人动机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阶级利益以及其所处的特定的民族关系环境,实质上是要寻找个人活动与本阶级的关系。
譬如,评价商鞅就需运用阶级属性的分析方法,对他的主要活动,特别是变法措施逐条剖析,从而看到他的主要目的在于削弱和限制奴隶主贵族势力,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经济和掌握政权的愿望,最后得出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代表的正确结论。
(3)史论结合原则。在评价人物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历史人物作出恰如其分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必须有相关史实作支撑,这就是史论结合地评价历史人物。
譬如,评价美国“国父”华盛顿。评价方式大致如下:他是美国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被委任为大陆军的总司令,负责组建大陆军,开展抗英斗争(史实),为美国独立和统一作出巨大贡献(评论)。1787年他主持制定《美国宪法》,拒绝推行君主制(史实),奠定了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基础(评论)。1789年,他当选为美国第一总统,坚持“三权分立”的思想,领导美国建立政权机构,主动放弃第3届美国总统的竞选(史实),他的民主精神在美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创了主动让权、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先例,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评论)。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德才兼备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不愧于美国“国父”的称号(总评)。
(4)分期评价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以时间顺序为纲,结合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代,把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不同阶段,逐段评价其功过是非。分期评价的主要特点是:结论较为科学和符合实际;特别适用于对前后变化较大、差异明显的历史人物的评价;能有效防止评价人物笼统化、简单化的毛病,对历史人物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杀其功。
例5(2011·新课标·48节选)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清朝的政制仪文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
材料二 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唯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常、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常、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唯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礼经谈》(1919年2月12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
【分析】本题为内涵和外延结合式问题。材料一中,钱玄同全面肯定传统文化,但新文化运动中,他却全面否定传统文化,要运用分阶段评价法进行评价。在辛亥革命时期,为了推翻满族贵族的腐朽统治,需要借用儒家传统文化来反对清朝专制统治,此时全面肯定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发动广大民众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没有在思想上彻底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封建残余势力还很强大,袁世凯甚至利用“尊孔复古”等传统文化来复辟帝制,企图代表民主共和制度。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大力弘扬民主和科学的精神,批判传统旧道德,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但对中西方文化采取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做法和态度,对后来影响深远,也是不科学的。因此,分阶段分析法是解这道题最佳的方式。
【参考答案】革命前,为推翻清王朝,需要借用传统文化资源,全面肯定传统文化,对辛亥革命起了积极作用,但忽略了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后来全面否定传统文化,有利于推动新文化运动,但矫枉过正。
(5)全面评价原则。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以人物活动的内在逻辑关系为顺序,分解成几个不同的方面来评价。这一方法的特点是评价人物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特别适合活动范围广泛,活动内容复杂繁多的历史人物。譬如对唐太宗进行评价,应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6)史观评价原则。要用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把历史人物放在世界大环境中去认识,采用中外对比的方法。如2013年江苏历史卷第24题,要求分析克伦威尔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实际上是评价其行为的历史影响,适合运用文明史观和主客观评价法进行评价:既冲击了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主观价值),也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客观价值)。
三、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应把握的核心标准
评价是分析的升华,是判断历史事件优劣的标准,只有全面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才能进行正确评价,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揭示历史发展规律。评价的核心标准有以下几个:
1.生产力的标准。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影响和改造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的是物质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本身没有阶级性。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是评价历史现象的标准。
譬如,评价15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圈地运动”时,应当看到,在“圈地”过程中,被圈地区的村庄房屋被毁灭,农民破产沦为流浪者,或在法律的压迫下成为雇佣劳动者,所以从人道的角度看,它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是对英国农业的一次资本主义改造,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阶级和物质上的准备,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总之,推动了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实践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时,也要坚持实践的原则,坚持“不唯书”“不唯上”。
譬如,评价魏源和他的《海国图志》。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启迪了人们的思维,引导人们去关注世界,去探索强国御侮之道;对后来洋务运动及“中体西用”思潮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同时,它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海国图志》是近代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历史、地理著作,且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魏源以及倡导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家们并没有进行社会实践,《海国图志》虽然具有新时代的特色,可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影响极其有限。
3.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标准。微观研究方法是从比较小的角度,即从相对的局部意义上去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宏观研究方法是从较大的角度,即从相对的整体意义上去研究历史的方法,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
譬如,评价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教育、社会习俗等方面,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跳出章节的微观镜头,从国际视野的宏观角度观之,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是亚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标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问题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譬如,评价牛顿力学体系。如从牛顿力学推动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角度,其成就无可厚非,但与爱因斯坦相对论相比,其研究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加之牛顿晚年对宗教的厚爱,也表现了牛顿科学思想的变形。
综上所述,在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之时,应该把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用好标准,灵活运用方法,这样,同学们的评价能力必然会有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