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物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的发展,如果单纯的进行“填鸭式”教学,将会制约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因此,本文对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意义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老师主导着课堂时间,只是采取“填鸭式”教学,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少,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差。因此,在高中的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做到以生为本,充分的发展高中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生物水平。
1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意义
1.1 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他们教育不当,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以后的学习,甚至成为他们以后生活和工作的绊脚石。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然而,如果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会无形中给学生造成更大学习压力,使他们对学习的好奇心逐渐丧失,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减少对学生的压迫,这将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主探索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的提高。
1.2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教课,很少会有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课下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仅激发不出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还使课堂质量严重下滑。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不断的自主探索,发现生物学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生物学习水平。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为学生创作独立学习的空间是教育事业的关键一环,是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同时坚持以生为本也是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思想,坚持育人为本,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我国教育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2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措施
2.1 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学生讲老师指导教学的方式,转变到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来。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把生物课堂充分的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者进行合作学习,但是教师不应该放任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应该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走进细胞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形状,然后让学生说出特点,实现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人机交互,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建立民主课堂
作为高中学生,也是非常需要老师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并且对于正处于青春时期的高中生来说,这种需要非常强烈,所以,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我们教师应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创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建立民主课堂。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以及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另外,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带到课堂杀个进行交流,把课堂充分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然后老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
2.3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新颖性,不能把问题设置的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并且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这一章节时,在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三年级和一张最近的照片,让同学认真观察、比较,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学生们则会积极的说出不同之处,然后老师接着询问,你们知道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被难倒,然后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枯燥的讲解教材内容。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关键环节,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艳菊.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4(01).
[2]黄燕.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3(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涟水中学 江苏省涟水县 223000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由于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的生物教学过程中,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老师主导着课堂时间,只是采取“填鸭式”教学,留给学生的学习时间非常少,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非常差。因此,在高中的生物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做到以生为本,充分的发展高中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生为本,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当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生物水平。
1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意义
1.1 促进学生学习有效性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果在这个时期,对他们教育不当,可能会严重影响到以后的学习,甚至成为他们以后生活和工作的绊脚石。学生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然而,如果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样会无形中给学生造成更大学习压力,使他们对学习的好奇心逐渐丧失,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如果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老师能够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真正的主人,减少对学生的压迫,这将会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自主探索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断的提高。
1.2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模式都是“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在教课,很少会有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课下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不仅激发不出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还使课堂质量严重下滑。生物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需要学生不断的自主探索,发现生物学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生物学习水平。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以生为本,为学生创作独立学习的空间是教育事业的关键一环,是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发展,同时坚持以生为本也是我国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思想,坚持育人为本,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我国教育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
2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措施
2.1 创新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方式,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以前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转变到学生讲老师指导教学的方式,转变到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中来。同时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把生物课堂充分的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或者进行合作学习,但是教师不应该放任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应该起到一定的指导和监督作用,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走进细胞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不同生物的细胞形状,然后让学生说出特点,实现多媒体与学生之间的人机交互,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2 建立民主课堂
作为高中学生,也是非常需要老师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并且对于正处于青春时期的高中生来说,这种需要非常强烈,所以,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我们教师应该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创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且建立民主课堂。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以及个性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发言,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另外,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课时,老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然后带到课堂杀个进行交流,把课堂充分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然后老师在进行课程的讲解。
2.3 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和新颖性,不能把问题设置的过于困难或者过于简单,并且要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运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兴奋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激素调节》这一章节时,在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张三年级和一张最近的照片,让同学认真观察、比较,发现其中最主要的变化,学生们则会积极的说出不同之处,然后老师接着询问,你们知道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学生可能就会被难倒,然后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探索,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而不是枯燥的讲解教材内容。
3 结语
综上所述,以学生为主体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关键环节,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充分的体现,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生物知识水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艳菊.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4(01).
[2]黄燕.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探索[J].黑河学刊,2013(12).
作者单位
江苏省涟水中学 江苏省涟水县 2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