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法在初高中化学教材衔接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z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老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手段和方法,结合实际日常教学工作灵活应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我从初高中教材衔接的角度简单介绍一种常见教学方法——迁移法在此过程中的应用。
  一、对迁移理论的理解
  1.迁移理论的含义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J.R..安德森提出的。这一理论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的量越多,迁移量越大。由于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要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外,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即从教材的选编、教法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考虑这一原理。此次新课程改革所使用的教材恰恰考虑上述问题,的确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分成若干单元便于教师进行教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先前的学习会对当前的学习产生影响,或者当前的学习会对先前的学习产生影响。这种现象就是迁移。这里所说的“影响”有两种:能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会有消极干扰作用的叫负迁移。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努力实现正迁移,而要防止负迁移。古人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就是指学习中的这种正迁移现象。迁移的原理是客观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互相制约性。所以,迁移的方法就是通过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然后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迁移教学法是教师依据“迁移规律”设法为新知识的生长提供联系的“认识桥梁”,通过迁移来发挥旧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铺垫作用。其基本原理在于当学生具备从事每一新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先决条件越充分,他们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就越浓,即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得越丰富、清晰牢固,就越能更好地学会新知识,学习也就越有信心。
  2.迁移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理论尝试
  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师必须在教材中选择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因为领会这样的概念和原理是通向适当“迁移”的“阳光大道”。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中转化来的,所以好的教材结构可以简化知识,可以产生新的知识,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吸收和应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在接触一个完全不熟悉的知识领域时,从已知的较一般的整体中分化细节,要比从已知的细节中概括出整体容易一些。换句话说,人们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有包容性的观念位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容范围较小和越来越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努力探讨观念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实际存在的不一致之点。
  二、巧用迁移理论加强初高中教材的衔接
  1.对新教材的理解
  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例如作为《化学1》的第一专题,既是初中化学学习的总结和概括,又必须为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新的基础,这是本专题编写中选择素材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本专题的学习中,学生将接触到有关物质的分类和转化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分散系、原子结构等重要概念,将要进行过滤、萃取等物质的分离实验,这些都是后阶段化学学习必要的基础。所以本专题的学习为后阶段的化学学习和高中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及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新教材在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事实,通过讨论来启发学生思维,并注意层层引导,强化知识间的迁移过程,使学生自己得出有关的结论。另外,教材还很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模式的训练。再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写者的良苦用心:让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体验到化学既是一门好学、有用、有趣的学科,又是与人类发展、人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从而在高中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师如何应对新教材的教学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因而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发展潜力有关。教师必须以“面向主流、合理兼顾”为制定教学策略的准则,在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发展目标的高度、教学节奏的强度、习题和测验的难度等方面做到“适度”,既不使学生因畏难而放弃努力,又不让学生因“吃不饱”而挫伤积极性。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教学设计,使一定的难度和高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他们经常处于“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情境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并视学生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课堂教学速度和习题训练强度。同时,教师在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标的协调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效果。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不难看出新教材能正确处理好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即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合理构建教材的体系,建立无机物主要以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等理论作为框架结构,有机物主要以官能团作为框架结构,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穿插编排。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与有关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知识密切配合的教材体系,使学科的基本结构明显、层次分明、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故而化学老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可以针对这种教材的编排特点,运用迁移法的教学思想,在与初中化学的衔接中,针对学生在进入高一化学学习时,一般都需要复习初中的知识的学习特点,复习的重点大多应放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以及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上,等等。因此,复习时教师还可以先引导学生在回忆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再结合新教材进行教学。
  迁移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知识间的迁移,不但复习巩固了原有的知识,而且降低了学习新知识的教学难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进行拓宽和加深,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达到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 阅读能力测试在考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而且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必须把教学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上来。而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平时改正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英语阅读理解 阅读习惯 阅读技巧    近年来,纵观各地英语中考试题,阅读理解题所占的分值不断提高,阅读量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本文所述的硅灰石的物相分析方法,是作者根据辽北硅灰石对其含矿成份,采用稀盐酸定量提取硅灰石、方解石和白云石的。透辉石则不溶于稀盐酸。在提取分离矿物的基础上,测定酸
摘 要: 作者从《电工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为目标,从五个方面分阶段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实施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践,该教学改革思路在充分考虑学生任职需要的基础上,教学过程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接受知识更为容易、能力的培养更为强化,对教学改革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电子学》教学模式 改革 能力 主体性    对于院校来讲,课程建设
本试验对海南省各地区20个规模猪场的母猪、保育猪、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采集320份猪血清进行HPS、PRRS、PCV、MH几种疾病的抗体检测分析,分析各猪群疾病的流行情况,这些猪场
摘 要: 本文针对任职院校《电工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对该课程实施以“理论教学、实践活动、组织考核相互融合,技能培养目标为主,培养学生任职能力”的教学模式改革,并依托实验班制定了较为详细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 任职教育 《电工学》课程 教学改革    1.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任职教育培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关于电路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和电路实践基本技能的课程
摘 要: 本文根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方针,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问题,即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通过多方面的分析论证,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就业导向 计算机教学 教学改革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曾把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苏杂16棉花新品种系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和江苏省农业厅作栽站于1986年共同培育的杂交棉新组合,1996年5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江苏、安徽、湖南、湖北、山东
中国近代新闻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庆等地。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报业一时成为领导中国舆论的喉舌。据重庆新闻志编辑部提供的资料说,近百年间,重庆
The notion of generalized regularity is proposed for rectangular descriptor systems. Generalized regular-izability of a rectangular descriptor system via di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