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从《电工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效益为目标,从五个方面分阶段进行了研究,阐明了实施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实践,该教学改革思路在充分考虑学生任职需要的基础上,教学过程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接受知识更为容易、能力的培养更为强化,对教学改革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电子学》教学模式 改革 能力 主体性
对于院校来讲,课程建设始终都是专业学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而教学模式改革则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基于实际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深入研究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应主要完成的工作和步骤,并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我认为,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应分阶段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深入研究课程定位
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对课程的性质和定位,特别是课程在其所处学科领域,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处的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否则将会直接导致改革后的课程背离其自身性质。
首先,要确定课程在其所处学科领域中的分类定位,也就是明确该课程是属于理论类课程,还是实践类课程。如果是理论类课程,那么它是属于理论基础类课程,还是理论应用类课程,等等。其次,要将该课程与其先行课、后续课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解决它在这些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要明确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前期知识储备,以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需向其后续课程的学习“输出”哪些知识或技能。
在实施《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之前,通过对课程定位的研究,明确该课程应属于理论应用类课程,侧重理论分析电路能力的培养。因此,完成电路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教学是其基本任务,同时应积极带动电路实践能力的培养[1]。该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学常识(来自于物理教学)和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分析电路能力,和较强的电路实践技能,为后续电子技术类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明确教学改革目标
对课程有了清晰的定位,也就保证了整个教学改革基础和大方向的正确性。此时,便需要结合课程定位,着力解决教学改革目标的问题了。由于教学改革目标属于方向性要素,因此必须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审视即将实施的教学改革活动,对计划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以及预计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目标能力等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阐述[2]。
对于《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首先分析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考核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谁是主体、谁是支撑、谁是手段,以及如何突出主体、如何有效支撑、如何通过综合的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发挥等问题。然后阐明该课程教学改革预计达到的目标,详细阐述所设计的目标模型如何体现教学改革对该课程的具体定位,如何实现满足学生任职需要的目标,以及是否能够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其长远发展需要提供帮助等内容。
3.分析教学对象特点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育者能够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和不同特征实施教学。因此,在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之后,有必要对学生的受教育经历、基础理论水平、对该课程的兴趣度及原因、对学习该课程的目标定位和期望值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有利于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组织设计时,充分把握学生兴趣点,尽量将其感兴趣的实例丰富到教学内容中[3]。同时,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组织设计亦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任课教员始终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去把握整个教学活动,为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具体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期,应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等方式,与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学历经历、理论基础、兴趣源和兴趣点,以及学生对即将开设的课程具有哪些困惑和担心有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把握,为后期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提供充分依据。
4.深化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即将开设的课程,了解了学生普遍想学什么、想学到什么程度、想达到什么目标、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之后,教改人员应及时展开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再组织、再充实、再设计。在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该课程教学需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将学生兴趣度较高的内容充实进去。同时,应结合学生基础理论水平,淡化其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对所讲授内容肯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丰富,总体上必将使其显得有些零乱,这时需要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规划,使其再次回到系统性强、浑然一体的状态。
针对《电工学》课程,改革后的理论教学内容,可在基本电路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实例。这些实例大部分应是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又不太理解其原因的问题。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并将其插入理论讲授过程中,充分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发现式”学习,淡化或删减复杂的理论推导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记忆更为深刻。
5.把握教学过程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了解了学生特点、清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高效、系统地将上述要素组织起来,使其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实现既定目标和效果。在进行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设计时,需重点处理好理论讲授、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明确目标,充分体现适于学生的认知方式。
6.结语
按照上述教学改革思路重新设计的《电工学》课程,我们能够紧密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在以理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淡化理论推导,通过以实例引入、提出问题、实践验证、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理论应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和有效互补。通过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蓓.电工电子学教学与实践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2]李艳芳.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3]刘述进,郭延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关键词: 《电子学》教学模式 改革 能力 主体性
对于院校来讲,课程建设始终都是专业学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而教学模式改革则是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基于实际办学条件和学生实际,深入研究了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应主要完成的工作和步骤,并通过具体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我认为,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应分阶段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深入研究课程定位
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必须对课程的性质和定位,特别是课程在其所处学科领域,以及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处的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否则将会直接导致改革后的课程背离其自身性质。
首先,要确定课程在其所处学科领域中的分类定位,也就是明确该课程是属于理论类课程,还是实践类课程。如果是理论类课程,那么它是属于理论基础类课程,还是理论应用类课程,等等。其次,要将该课程与其先行课、后续课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解决它在这些课程中的定位问题,也就是要明确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前期知识储备,以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需向其后续课程的学习“输出”哪些知识或技能。
在实施《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之前,通过对课程定位的研究,明确该课程应属于理论应用类课程,侧重理论分析电路能力的培养。因此,完成电路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教学是其基本任务,同时应积极带动电路实践能力的培养[1]。该课程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学常识(来自于物理教学)和基本的高等数学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论分析电路能力,和较强的电路实践技能,为后续电子技术类课程,以及部分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2.明确教学改革目标
对课程有了清晰的定位,也就保证了整个教学改革基础和大方向的正确性。此时,便需要结合课程定位,着力解决教学改革目标的问题了。由于教学改革目标属于方向性要素,因此必须从整体和宏观的角度审视即将实施的教学改革活动,对计划采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以及预计达到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目标能力等内容进行详细的研究和阐述[2]。
对于《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首先分析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和考核方式三者之间的关系,阐明谁是主体、谁是支撑、谁是手段,以及如何突出主体、如何有效支撑、如何通过综合的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发挥等问题。然后阐明该课程教学改革预计达到的目标,详细阐述所设计的目标模型如何体现教学改革对该课程的具体定位,如何实现满足学生任职需要的目标,以及是否能够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满足其长远发展需要提供帮助等内容。
3.分析教学对象特点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育者能够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和不同特征实施教学。因此,在确定了教学改革的具体目标之后,有必要对学生的受教育经历、基础理论水平、对该课程的兴趣度及原因、对学习该课程的目标定位和期望值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有利于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组织设计时,充分把握学生兴趣点,尽量将其感兴趣的实例丰富到教学内容中[3]。同时,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组织设计亦会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任课教员始终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去把握整个教学活动,为实现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具体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期,应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了解等方式,与教学对象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对学生的学历经历、理论基础、兴趣源和兴趣点,以及学生对即将开设的课程具有哪些困惑和担心有较为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把握,为后期教学内容设计和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提供充分依据。
4.深化教学内容设计
对于即将开设的课程,了解了学生普遍想学什么、想学到什么程度、想达到什么目标、对哪些内容更感兴趣之后,教改人员应及时展开对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再组织、再充实、再设计。在满足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对该课程教学需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将学生兴趣度较高的内容充实进去。同时,应结合学生基础理论水平,淡化其不可能理解和掌握的内容,或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对所讲授内容肯于接受、易于理解、便于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和丰富,总体上必将使其显得有些零乱,这时需要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规划,使其再次回到系统性强、浑然一体的状态。
针对《电工学》课程,改革后的理论教学内容,可在基本电路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大量的实例。这些实例大部分应是学生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过,又不太理解其原因的问题。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合理的实践活动,并将其插入理论讲授过程中,充分体现从现象到本质的“发现式”学习,淡化或删减复杂的理论推导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记忆更为深刻。
5.把握教学过程
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其实就是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了解了学生特点、清楚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高效、系统地将上述要素组织起来,使其互相支撑、共同作用,实现既定目标和效果。在进行教学过程或教学环节设计时,需重点处理好理论讲授、实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分清主次、明确目标,充分体现适于学生的认知方式。
6.结语
按照上述教学改革思路重新设计的《电工学》课程,我们能够紧密结合课程自身特点,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为在以理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淡化理论推导,通过以实例引入、提出问题、实践验证、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理论应用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和有效互补。通过实践,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梁蓓.电工电子学教学与实践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2]李艳芳.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3]刘述进,郭延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