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诺贝尔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将人类动因(human agency)定义为“一个人在追求他或她认为重要的任何目标或价值时,可以自由地做什么和实现什么”。在人们对人工智能和能够破坏就业的机器人愈发感到担忧之际,新冠危机有力地提醒人们,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没有什么能够替代人类动因。
许多人认为,新冠疾病大流行可能是进一步自动化的催化剂。这场危机突显了人类劳动者的脆弱性,并放大了要求加强劳动者保护和诸如带薪病假等福利的呼声,这可能会促使许多行业的企业投资于机器人。
但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更多的机器人会让经济免于由疫情封锁导致的衰退。许多供应链虽已高度自动化,但却遭到了破坏。机器人操作和人力操作的生产工厂都被关闭了。在一些机器人使用密度最高的国家(中国、德国、日本、韩国和美国),机器人密集型产业正在裁员数千人。
新冠危机的真正教训,不是表明机器人是经济活力的关键,而是说,如果没有人类动因,机器人就没有什么意义。毕竟,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封锁和其他社交距离措施,已经消除了人们“做和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
无论机器人有多快、多便宜或多高效,它们都无法弥补最终驱动供求的人類野心、欲望、需求和贪婪。这就是为什么当危机爆发时,各国政府不急于为自动化融资,以便在没有人力的情况下让工厂重新开工。相反,它们专注于把钱放进人们的口袋,让他们能够继续实践其动因。
现在该进一步实施这种方法了。第一步是抛弃当前流行的“人与机器竞争”的说法(这种说法狭隘地关注供应方面的效率),而转向支持一种“机器代人”的框架,侧重于利用技术进步来增强人类动因,从而增强推动经济发展的需求。
例如,先进的“最后一英里交付”解决方案,通过使用无人机或地面车辆,来支持作为消费者端的人类动因。通过提高机动性,像自动驾驶汽车这样的技术,同样会增强人类动因。
在疫情封锁期,这种“机器代人”模式的效果显而易见。尽管即使是性能最先进的机器也无法维持工厂的运转,但增强动因的技术已经在许多需求导向型的领域得到增长。视频会议的应用、在线学习和娱乐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可能仅是更广泛的“机器代人”式经济转型的开始。
在供应方面也可以看到同样的现象。员工远程工作的公司,并没有像那些不得不暂停运营的公司那样受到冲击。此外,在家工作的员工往往比在办公室工作的效率更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远程工作越多,经济就越有活力,也越不容易受到冲击。然而,目前美国只有37%的工作可以远程完成。在瑞士,这个数据是45%。
当前的危机,远不是第一次证明技术增强人类动因的能力:发展研究强调了技术让更多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面对全球1/3的人口在家无所事事,各国政府有个宝贵的机会,来为增强现实和触觉技术、辅助生活、物联网和协作机器人等领域的能动性增强项目提供资金。
相反,工厂完全自动化,可能会提高生产率或降低劳动力成本,但对加强人类动因毫无帮助。尽管人们都在谈论供应链,但决策者们不应只考虑解除相关限制,还应考虑在经济和社会活动受阻的情况下,如何维持需求。
仅靠投资是不够的。为了最大限度地促进创新和减少干扰,各国政府应共同制定适当的法律法规和体制保障系统。尽管技术突破往往代表着神来之笔,但确保它们为公众利益服务,包括增强人类动因,是我们所有人的事情。
本文由Project Syndicate授权《南风窗》独家刊发中文版。萨米·马赫罗姆是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教授,也是贝鲁特美国大学伊萨姆·法里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著有《黑天鹅初创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