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不是附属品,不是为了实现其他目标而使用的手段。如果只把精力放在排演了多少场舞台剧、开发了多少个旅游景点、发行了多少份报纸上面,以为凭这种所谓文化产品就可以树立文化强省的形象,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自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精神之后,各地形成了一股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热潮,一些省市还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或文化强市的口号。文化,被提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不过,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对文化的认识有差异或态度立场有问题,导致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些也许是与我们的初衷相左的。
文化强省的常见误区
在讨论“文化强省”这个命题时,人们首先会遇到一个问题:是要“建设一个文化的强省”呢,还是要“用文化来建设一个经济强省”?文化本身就是强大的可以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同时,文化也是人类发展和追求的目标,是社会前进的终极性目的之一。所以,只要认真去做,那么,无论是“建设一个文化的强省”,还是“用文化来建设一个经济强省”都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在许多地方只是把文化单纯作为经济的装饰品来对待。比如说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举办某某节,打的是文化的旗号,却对文化没有任何投入和建设,只起个花瓶作用。这是对文化的极大侮辱和财力的浪费。类似情况是把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与前面的一致,但稍好一点点,至少有了文化活动的形式,比如研讨会之类。但通常是把外行当主宾招待,甚至有的在学术研讨会上把论文都发给经济单位和行政部门的人等,闹出很大的笑话。
多数情况下的认识误区是只重视物质不重视精神,只重视形式不重视实质。就是只关心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而不关心文化事业,这是经济效益第一、功利主义、追求政绩的心理使然。只关心演了多少戏、培养了多少演员、出了多少好书,其实质是为得了多少奖,而得奖的目的还是为了彰显政绩,为了做给上级看,这是文化繁荣假象的主因之一。有些省一再声称自己的文化产业发达,自己的出版、报刊、影视等方面成果惊人,但社会上却对这些省份的这些产业一无所知。原因正在于那些所谓的文化产品没有文化内涵,没有产生文化产品应有的社会影响力,因而只有数据的意义没有实质的意义。
另一种普遍现象是缺乏整体规划,追求短期利益。首先表现在对景区的开发、历史遗存的开发方面,各干各的,没有区域的合作,不能长时间留住客人;乱造假景观;用现代设施破坏原有自然景观的环境;地方与部门之间为争经济利益而形成管理混乱假象等。其次,影视、书报刊等现代文化产业缺乏系统的人文规划和价值规划,只以短期经济赢利为目标,结果让最有可能形成文化产业的领域却往往形不成产业链,没有开发的主题与相互链接的精神纽带,形不成强势产品。结果,连最初想追求的经济利益也得不到。
存在这些误区,最根本的是没有把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符合人类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而只是权宜之计,是为了赶某种潮流而做的现实选择。这就是功利主义的思维方式,一味地想赚钱,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很少考虑文化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很少把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等看待。这样,所谓发展文化的计划规划和成果总结,往往是空洞的政治与政策,没有任何文化含量。在不了解文化,不愿意发展文化和建设文化的前提下,应当老老实实地搞经济搞政治,而不必打出文化的旗号来。
文化强省的根本:把文化建设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
必须承认,文化不是附属品,不是为其他什么目的服务的,文化不是为了实现其他目标而使用的手段。经济可以是目的,政治也可以是目的,同样,文化也是目的。
与政治、经济目的不同的是,文化的目的是与人自身的目的相一致的。人类的政治、经济活动总是有阶段性的,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从而不停地形成和产生暂时性的目标与利益。而作为人的成长过程的人类文化总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一致,与人的最终利益相一致,它的形成、发展、积累与成熟,则是缓慢、渐进但却并不转换方向的一种永恒的过程。文化是一种“无目的的有目的”,它通过淘汰、筛选和遗忘,使人类形成和保留自己的优点与优势,遗弃自己的缺点与劣势,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共生共荣。
如果能够理解文化的这种自然属性和时间功能,这样就会更愿意放弃对待文化的功利主义态度,就会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把文化建设作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说法。因为,文化建设不是为了一个什么暂时的目的,而是为了人的长久发展。所以,如果不计较暂时的利益和政绩,而把文化建设当作人的生存的必须,那么很有可能既能取得长期的利益也会取得短期的利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内在活力被激发出来了,人对社会对环境对历史的责任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将会以主动热情自觉的态度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去。
品格、精神、形象:文化的灵魂
由于文化产业建设的利益诱惑,目前各地形成了一股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热潮,许多区域文化和寻根文化的论著以及有关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开发的项目已经绽露风姿。一些地方为了争抢名人故里和名人祖籍地而大打笔墨官司。文化,正在从专业人员的象牙塔里出来,走近大众。
不过,现在人们过多地把目光盯在旅游开发、戏剧表演或文化活动方面,好像多推出一些文化产品就成了文化强省。这个认识是不正确的。文化决不只是戏曲,不是文物,不是城市群,也不是给各行各业评奖。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精神特点暨精神传统,是精神的生长过程和生长方式。
文化是有灵魂的。特别是对于有着地域色彩的“文化强省”这样的命题,就更需要找到自己的地域文化的灵魂。所谓文化强省的一个内涵问题,就是你向社会向人群提供了或能够提供怎样的文化内容,使人家感受到你是一个文化强省。所以,要建设或要成为文化强省,首要的问题是对自身文化品格的认识和培育。比如说现有的文化是不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它在这个时代还有哪些先进性,或者有哪些落后的东西?它的整体形象是什么样子?
很显然,那些用来显示政绩的所谓评奖、所谓文化精品、所谓形象工程并不是文化的灵魂,在文化建设中,文化品格、文化精神才是文化的灵魂。如果只把精力放在排演了多少场舞台剧、开发了多少个旅游景点、发行了多少份报纸上面,以为凭这种所谓文化产品就可以树立文化强省的形象,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文化强省的强大,是建立在文化感召力即文化的精神渗透力的基础上的。一个文化强省,如果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品格,有自己的文化方向感,有令人钦佩的文化价值观和能够看得见的文化境界,才能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强势地位。所以,不管是从事文化研究的学者,还是从事文化建设的官员和专业文化工作者,都必须意识到,建设一种健康的文化品格,远比建设一个文化产业重要得多。在文化领域,精神内涵的作用和意义应该大于物质产品。
当然,各地的文化历史自然背景各不相同,不可能全国一盘棋,大家都来做“文化强省”,那样的结果一定是新的形式主义和文字游戏。各个地方应该以自身的先天优势为出发点,找到自身在新世纪的位置,不必都来凑文化的热闹。(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南省社科院、东华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