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几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就业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顺利就业。因此,正确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调适对策,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推动和促进毕业生成功就业,而且对保持高校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调适对策,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认清时势,准确定位,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而社会就业岗位却未相应增加,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明显剧增。面对如此状况,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冲突。据调查显示,近三成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其中就业压力增大成为诱发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毕业生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归纳为七类,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和外界原因分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提出调适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有的毕业生忧虑自己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毕业生担心签约单位不适合自己,怕自己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有的毕业生因为多次应聘被拒,对用人单位严格的面试、笔试等录取程序而感到紧张恐惧,等等,以上都是就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这种压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急功近利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应届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据笔者所在学校《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70.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普遍期望值过高、功利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目光短浅,注重当前利益,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更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或者广东省外就业。
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都在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定位,没有结合实际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是造成学生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的最大原因。这种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是就业后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三)自卑心理
毕业生小吴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由于自己就读工程造价专业,只想做与造价专业相关的预结算员岗位,他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小吴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四)自负心理
毕业生小蔡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形象佳口才好,在面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这是典型的就业自负心理,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大学生自恃学有所长,过高地估价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五)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依赖家庭,从读书到择业,缺乏独立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由此在就业上存在依赖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62.70%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这种心理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不会主动出击,期待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即便有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也要向家长寻求决策帮助。这种依赖心理往往会贻误择业时机。
(六)攀比心理
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所表明(见表一),59.8%的学生坦诚同学找到好工作后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8.8%的人会“眼红”,甚至有近4%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七)抑郁心理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导致抑郁症,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原因
1.自我认识不清。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2.对就业时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仍很陈旧,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引发消极情绪。 3.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的心理准备。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甚至找什么样的工作都由家长安排,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竞争意识。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仅没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而且没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不懂如何排解压力。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见表二),当毕业生因为找工作而心情不好时,有10.5%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8.0%的人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毕业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导致心情不好,却不会释放压力、排解坏情绪,状态就会变差,找工作变得越发的艰难,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如果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外界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难度,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容易使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毕业生受学校、专业、学历、性别及地域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加重了就业心理的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脱离市场,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尤其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滞后、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往往导致学生到毕业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产生迷茫、困惑、烦恼、焦虑、急躁等情绪。
3.家庭因素。家长或亲朋好友所从事的职业及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长中的“拜金主义、实惠主义”意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的择业误区;一些家长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就需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此外,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二)学校积极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高校应该尽早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不仅尽快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如何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方法、程序步骤等,而且正确理解“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暂缓就业”的真正含义,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其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大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缩小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准就业能力”的培训环境与机会,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针对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引他们舒缓就业压力。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指导。
(三)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定位自我,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适就业心理。
1.认清自我,客观定位。大学生应该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冷静分析自身优势与弱势。同时,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评价从侧面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职业倾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位置,降低择业盲目性。
2.正视现实,改变观念。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调整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和就业起步阶段的特点,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拼、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面对困难,到艰苦地区、中小型企业等基层一线单位去就业与创业。
3.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是决定其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好、实践经验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通用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5.乐观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成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寻找他们的安慰和支持,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两课”教学研究协会.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席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5(2).
[4]胡毅.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5]陈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06).
[6]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自我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08).
[7]朱秀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8]潘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9]高佳佳.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科技信息,2009(20).
[10]庞蕾蕾.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考试周刊,2009(20).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而社会就业岗位却未相应增加,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明显剧增。面对如此状况,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冲突。据调查显示,近三成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其中就业压力增大成为诱发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毕业生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归纳为七类,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和外界原因分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提出调适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有的毕业生忧虑自己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毕业生担心签约单位不适合自己,怕自己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有的毕业生因为多次应聘被拒,对用人单位严格的面试、笔试等录取程序而感到紧张恐惧,等等,以上都是就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这种压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急功近利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应届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据笔者所在学校《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70.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普遍期望值过高、功利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目光短浅,注重当前利益,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更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或者广东省外就业。
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都在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定位,没有结合实际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是造成学生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的最大原因。这种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是就业后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三)自卑心理
毕业生小吴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由于自己就读工程造价专业,只想做与造价专业相关的预结算员岗位,他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小吴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四)自负心理
毕业生小蔡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形象佳口才好,在面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这是典型的就业自负心理,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大学生自恃学有所长,过高地估价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五)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依赖家庭,从读书到择业,缺乏独立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由此在就业上存在依赖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62.70%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这种心理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不会主动出击,期待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即便有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也要向家长寻求决策帮助。这种依赖心理往往会贻误择业时机。
(六)攀比心理
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所表明(见表一),59.8%的学生坦诚同学找到好工作后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8.8%的人会“眼红”,甚至有近4%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七)抑郁心理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导致抑郁症,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原因
1.自我认识不清。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2.对就业时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仍很陈旧,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引发消极情绪。 3.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的心理准备。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甚至找什么样的工作都由家长安排,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竞争意识。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仅没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而且没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不懂如何排解压力。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见表二),当毕业生因为找工作而心情不好时,有10.5%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8.0%的人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毕业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导致心情不好,却不会释放压力、排解坏情绪,状态就会变差,找工作变得越发的艰难,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如果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外界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难度,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容易使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毕业生受学校、专业、学历、性别及地域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加重了就业心理的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脱离市场,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尤其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滞后、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往往导致学生到毕业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产生迷茫、困惑、烦恼、焦虑、急躁等情绪。
3.家庭因素。家长或亲朋好友所从事的职业及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长中的“拜金主义、实惠主义”意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的择业误区;一些家长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就需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此外,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二)学校积极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高校应该尽早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不仅尽快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如何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方法、程序步骤等,而且正确理解“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暂缓就业”的真正含义,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其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大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缩小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准就业能力”的培训环境与机会,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针对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引他们舒缓就业压力。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指导。
(三)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定位自我,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适就业心理。
1.认清自我,客观定位。大学生应该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冷静分析自身优势与弱势。同时,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评价从侧面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职业倾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位置,降低择业盲目性。
2.正视现实,改变观念。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调整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和就业起步阶段的特点,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拼、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面对困难,到艰苦地区、中小型企业等基层一线单位去就业与创业。
3.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是决定其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好、实践经验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通用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5.乐观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成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寻找他们的安慰和支持,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两课”教学研究协会.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席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5(2).
[4]胡毅.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5]陈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06).
[6]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自我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08).
[7]朱秀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8]潘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9]高佳佳.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科技信息,2009(20).
[10]庞蕾蕾.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考试周刊,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