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一向很重视家风,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他对家风问题做了最集中的论述:“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习总书记指出,千千万万个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家风熏陶。习总书记家也是这样,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在父母严格要求下,他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常和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在习总书记走上领导岗位后,母親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每到一处工作,习总书记都秉承家风,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习总书记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
习总书记认为,良好的家风不仅对孩子的成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对全社会也起到教化和熏陶作用。2013年10月31日,习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重视家风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家风好比是种子,好种出好苗,一种好的家风、一个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名人的家风家规:
欧阳修“崇学”家风,崇尚饱学之风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曾用莸杆画地教他识字。由于他勤奋自学,又从名师,后来文章名冠天下。欧阳修学识渊博,自不待言。长子欧阳发受其父严谨求实学风的影响,少年好学,后也颇有学名。二子欧阳奕也继承其父的学风,饱读经书,持之以恒,文词很有才气。俗话说:“学贵恒”,可见,这种“崇学”的家风着实可学。
郑板桥“崇立”家风,崇尚自立之风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52岁时郑板桥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可见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曾国藩“崇勤”家风,崇尚勤劳之风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周恩来“崇俭”家风,崇尚节俭之风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哪怕再忙,也要腾出时间照顾孩子,不请保姆,自己亲身洗衣;在穿着上,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在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
丰子恺“崇自”家风,崇尚自由之风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梁启超“崇人”家风,崇尚为人处世之风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家风熏陶。习总书记家也是这样,习家有着从严教子、勤俭持家的家风。在父母严格要求下,他生活俭朴,在小时候常常和弟弟一起穿姐姐们穿过的衣服、鞋子。在习总书记走上领导岗位后,母親专门开家庭会,要求其他子女不得在他工作的领域从事经商活动。每到一处工作,习总书记都秉承家风,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无论是在福建、浙江还是在上海工作,他都在干部大会上公开郑重表态:不允许任何人打他的旗号谋私利,并欢迎大家监督。习总书记为女儿取名明泽。“清清白白做人,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是他们对女儿的期许,也是他们质朴家风的写照。
习总书记认为,良好的家风不仅对孩子的成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对全社会也起到教化和熏陶作用。2013年10月31日,习总书记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
重视家风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家庭都用善意与正直影响着下一代。家风好比是种子,好种出好苗,一种好的家风、一个好的家庭,可以让人走得更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名人的家风家规:
欧阳修“崇学”家风,崇尚饱学之风
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曾用莸杆画地教他识字。由于他勤奋自学,又从名师,后来文章名冠天下。欧阳修学识渊博,自不待言。长子欧阳发受其父严谨求实学风的影响,少年好学,后也颇有学名。二子欧阳奕也继承其父的学风,饱读经书,持之以恒,文词很有才气。俗话说:“学贵恒”,可见,这种“崇学”的家风着实可学。
郑板桥“崇立”家风,崇尚自立之风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52岁时郑板桥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郑板桥对于女儿也非常关心。在他的影响和熏陶下,女儿在诗画方面也达到了相当水平。眼看女儿就到出嫁年龄了,还未找到合适的对象。他主动为女儿选择了对象,并且一反婚事大操大办的传统,自己亲自将女儿送到男方家里,让男方家人做了几个小菜,以示庆贺。当他要返回时,才告诉女儿说:“这就是你的家,你就安心在这里过吧!”他为了表示自己对女儿婚事的祝贺,特意作画一幅做为嫁妆送给女儿,在这幅画上,他题写了一首小诗说:“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妆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可见郑板桥非常注意对子女进行自立教育。
曾国藩“崇勤”家风,崇尚勤劳之风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估且不论,但他的家庭教育却有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以“勤”字为人生第一要义。自己身体力行,教育子女也养成勤劳作风。要求“诸男在家勤洒扫”“诸女学洗衣,学煮茶烧菜”。还为曾家妇女规定了“日课”四项:“食事”,每天早饭后做各种小菜;“衣事”,已午刻纺花或绩麻;“细工”,中饭后做针黹刺绣;“粗工”,傍晚即晚饭后做男女布鞋或缝制衣服。曾国藩作为封侯拜相之人,对“日课”还要定期检查,亲自抓落实。俗话说:“人贵勤”,可见,曾家的“崇勤”家风着实可赞。
周恩来“崇俭”家风,崇尚节俭之风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哪怕再忙,也要腾出时间照顾孩子,不请保姆,自己亲身洗衣;在穿着上,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在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
丰子恺“崇自”家风,崇尚自由之风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梁启超“崇人”家风,崇尚为人处世之风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