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过目就忘”和知道“知识”但不会运用“知识”的尴尬状况源于学生在获取知识时的方法、态度和目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作业不同于传统的以预习为目的的“学案”,而是让学生在正式课堂之间做好感情、态度与方法上的预备,引导学生进入“能动学习”的状态。
关键词:问题解决;前置性作业;能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93
笔者今年正担任九年级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工作。在复习应考的日子里,部分学生的情况让笔者郁闷不已。郁闷一:有些习题学生不会做,但给学生一点提示,哪怕是一个字的提示,学生就会“噢、对对对……”,然后对答如流——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能掌握,但时间一长就遗忘了。郁闷二:问“配置10%的硝酸钾溶液100克,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书,会导致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还是偏小?”,部分学生偏大偏小乱猜,但帮学生一画图,就全明白了——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能掌握,但不会运用。
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有关。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课本的阅读来获取知识,通过考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的方式过于机械。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只记忆不理解,更不会运用,短时间内有较好的效果,时间长了便容易遗忘。而且当记忆的知识较多时还容易混乱,造成“文不对题”还自认为“很有道理”的现象。科学是一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学科,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并去指导“怎么做”。同时,科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能指导生活。所以,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能仅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取知识,应该到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并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能引导学生进入“能动学习”的状态,改变学生获取、运用和巩固科学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进而真正懂科学、会科学。
一、“能动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第十一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王斌华教授提出,能动学习,亦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其英语表达都是active learning,其对立面是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等。能动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曾做过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习两周后,还记得的内容,会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而出现很大的差异。这项研究归纳了几种学习方法,叫做学习金字塔。前四种方式是被动学习,包括聆听、阅读、看和听、演示加示范;后三种是能动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实作演习、转教别人。
为何能动学习能有这样的效果?因为“能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希望自己能获得成功,而一旦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就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希望获得更大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记得在学生时代,迫于教师的威严而背英语单词时,那种痛苦而无效的记忆是那么深刻。而背着教师偷偷去游戏厅玩街机时,那毫无规律可言的操作密码却能证明自己的记忆力是那么出众。这便是能动学习有效性的有力证明。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为学生创设“能动学习”的氛围
“学案”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较长的年头,其目的在于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课前更好地预习,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在这方面做过深入的研究,花很大的精力编写了大量学案,网络上能很轻易地搜集到大量各式各样的学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曾使用过这些学案。但现有的学案虽然版本各异,但模式基本相同,主要是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概括,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掌握,以便教师在课堂中能深入地讲解。但是用的结果往往不能让人满意。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对学案的使用效果也大不一样,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而不得不把学案上的内容重新进行讲解,使已掌握较好的学生因知识重复而产生厌倦,似懂非懂的学生课堂专心程度下降而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在设计时认识到学案中的这些不足,在模式上做了很大调整。这里先以“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部分内容举一例,再做分析。
常规学案中会有这样的内容:花的主要结构包括 ,果实的主要结构包括 ,然后进行读图填空的练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如此设计:花的主要结构包括 ,果实的主要结构包括 。请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以上结构并带来学校,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的更多更准。
1.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更具有可操作性
与常规学案不同,前置性作业在强调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应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白纸黑字的知识过于抽象和单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后,科学知识变得那么绚丽多彩。“雄蕊、雌蕊、花瓣、花萼”和“果皮、种皮”这样的文字加上课本上的几张插图把学生对花、果实结构的认识狭隘化了,认为自然界里的花和果实都长得和课本上的一樣,只有真正去生活中寻找过才会发现花和果实是那么千奇百怪,从而对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業更贴近生活
如果把科学知识只看成文字,机械地记忆,那么科学的学习变得十分枯燥。借助上述例子中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花、果实结构的记忆变得充满乐趣,而且可以实现永久的记忆。因为在课后,学生吃瓜果或者母亲节送妈妈一朵康乃馨时,都可能回忆一下花和种子的结构。这便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就像生活中的一茶一饭那样熟悉,科学的学习也变得十分轻松和高效。
3.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学生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一个人的学习容易使人松懈,而一个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则能引起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督促和帮助,让小组成员共同成长。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两个人交换思想,则每个人能拥有两种思想。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固然不及教师,但同龄人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学生之间的相互点播,其效果会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4.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解决问题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并不要求学生一定(上接第93页)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设计时,有意地加入一些学生能解决但又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的目的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前,知识、技能、态度与方法的准备。不仅包括传统學案的事先看一看、读一读、做一做,还包括感情、态度与方法上的预备。
在前置性作业设计时,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高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要求,能让学生更好地调动其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的针对性。虽然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能45分钟高度集中,但事实和科学研究都证明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总会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干扰而有所分散。教师的及时提醒能缩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间,但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本身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如果在完成前置性作业时,学生遇到了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现象并不时常发生,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而其对学习的渴望就会大大增加,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就能提高。因此,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其目的不仅是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而且是让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解决困惑的内驱力,实现能动学习的效果。
如前文所述例子中,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花和果实各部分的结构非常迫切得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肯定,听课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便能大大提高。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能引导学生进入“能动学习”状态。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光靠书本知识不能解决,更强调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出色的完成前置性作业,比单纯地从课本上寻找答案而完成预习性的学案更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点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记忆的效果。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能促进学生的能动学习,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记忆效果和应用能力,让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更能运用科学知识。让科学知识不再只是考试的工具,而真正實现“科学指导生活”;让学生不再只是科学知识的容器,而成为科学知识的“烹调者”。
参考文献:
[1] 朱连云,李 霞,彭尔佳.建设“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学习”的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16(11).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竺可桢中学 312000)
关键词:问题解决;前置性作业;能动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093
笔者今年正担任九年级毕业班的科学教学工作。在复习应考的日子里,部分学生的情况让笔者郁闷不已。郁闷一:有些习题学生不会做,但给学生一点提示,哪怕是一个字的提示,学生就会“噢、对对对……”,然后对答如流——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能掌握,但时间一长就遗忘了。郁闷二:问“配置10%的硝酸钾溶液100克,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书,会导致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还是偏小?”,部分学生偏大偏小乱猜,但帮学生一画图,就全明白了——对于所学的知识,学生能掌握,但不会运用。
这些现象的出现与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有关。在常规教学中,学生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课本的阅读来获取知识,通过考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这样的方式过于机械。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只记忆不理解,更不会运用,短时间内有较好的效果,时间长了便容易遗忘。而且当记忆的知识较多时还容易混乱,造成“文不对题”还自认为“很有道理”的现象。科学是一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学科,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能仅仅局限于知道“是什么”,更要知道“为什么”,并去指导“怎么做”。同时,科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能指导生活。所以,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能仅局限于从课本上获取知识,应该到生活中寻找科学知识,并用科学知识指导生活。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能引导学生进入“能动学习”的状态,改变学生获取、运用和巩固科学知识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进而真正懂科学、会科学。
一、“能动学习”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第十一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王斌华教授提出,能动学习,亦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其英语表达都是active learning,其对立面是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等。能动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学生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曾做过研究,结果发现:学生在学习两周后,还记得的内容,会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而出现很大的差异。这项研究归纳了几种学习方法,叫做学习金字塔。前四种方式是被动学习,包括聆听、阅读、看和听、演示加示范;后三种是能动学习,包括小组讨论、实作演习、转教别人。
为何能动学习能有这样的效果?因为“能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希望自己能获得成功,而一旦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就会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同时希望获得更大成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记得在学生时代,迫于教师的威严而背英语单词时,那种痛苦而无效的记忆是那么深刻。而背着教师偷偷去游戏厅玩街机时,那毫无规律可言的操作密码却能证明自己的记忆力是那么出众。这便是能动学习有效性的有力证明。
二、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为学生创设“能动学习”的氛围
“学案”这一概念的提出已有较长的年头,其目的在于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课前更好地预习,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很多学校很多教师都在这方面做过深入的研究,花很大的精力编写了大量学案,网络上能很轻易地搜集到大量各式各样的学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曾使用过这些学案。但现有的学案虽然版本各异,但模式基本相同,主要是通过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概括,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掌握,以便教师在课堂中能深入地讲解。但是用的结果往往不能让人满意。由于学生的层次不同,对学案的使用效果也大不一样,导致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而不得不把学案上的内容重新进行讲解,使已掌握较好的学生因知识重复而产生厌倦,似懂非懂的学生课堂专心程度下降而错过一些重要的知识。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在设计时认识到学案中的这些不足,在模式上做了很大调整。这里先以“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五节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部分内容举一例,再做分析。
常规学案中会有这样的内容:花的主要结构包括 ,果实的主要结构包括 ,然后进行读图填空的练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如此设计:花的主要结构包括 ,果实的主要结构包括 。请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以上结构并带来学校,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的更多更准。
1.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更具有可操作性
与常规学案不同,前置性作业在强调知识积累的同时,更注重知识的应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白纸黑字的知识过于抽象和单调,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后,科学知识变得那么绚丽多彩。“雄蕊、雌蕊、花瓣、花萼”和“果皮、种皮”这样的文字加上课本上的几张插图把学生对花、果实结构的认识狭隘化了,认为自然界里的花和果实都长得和课本上的一樣,只有真正去生活中寻找过才会发现花和果实是那么千奇百怪,从而对科学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2.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業更贴近生活
如果把科学知识只看成文字,机械地记忆,那么科学的学习变得十分枯燥。借助上述例子中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对花、果实结构的记忆变得充满乐趣,而且可以实现永久的记忆。因为在课后,学生吃瓜果或者母亲节送妈妈一朵康乃馨时,都可能回忆一下花和种子的结构。这便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就像生活中的一茶一饭那样熟悉,科学的学习也变得十分轻松和高效。
3.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学生的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一个人的学习容易使人松懈,而一个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的任务则能引起小组成员间的相互督促和帮助,让小组成员共同成长。两个人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而两个人交换思想,则每个人能拥有两种思想。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固然不及教师,但同龄人的认知基础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学生之间的相互点播,其效果会超过教师对学生的引导。 4.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解决问题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并不要求学生一定(上接第93页)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设计时,有意地加入一些学生能解决但又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也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的目的是在学生正式学习前,知识、技能、态度与方法的准备。不仅包括传统學案的事先看一看、读一读、做一做,还包括感情、态度与方法上的预备。
在前置性作业设计时,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高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的要求,能让学生更好地调动其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听讲的针对性。虽然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能45分钟高度集中,但事实和科学研究都证明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总会受到主观和客观等因素的干扰而有所分散。教师的及时提醒能缩短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间,但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知识本身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
如果在完成前置性作业时,学生遇到了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而这种现象并不时常发生,学生的成就感就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而其对学习的渴望就会大大增加,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就能提高。因此,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其目的不仅是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而且是让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解决困惑的内驱力,实现能动学习的效果。
如前文所述例子中,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花和果实各部分的结构非常迫切得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肯定,听课效率和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便能大大提高。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能引导学生进入“能动学习”状态。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光靠书本知识不能解决,更强调学生对知识运用的能力。因此,出色的完成前置性作业,比单纯地从课本上寻找答案而完成预习性的学案更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同时,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交流和点拨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记忆的效果。
基于问题解决的前置性作业能促进学生的能动学习,提高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效率、记忆效果和应用能力,让学生不仅掌握科学知识,更能运用科学知识。让科学知识不再只是考试的工具,而真正實现“科学指导生活”;让学生不再只是科学知识的容器,而成为科学知识的“烹调者”。
参考文献:
[1] 朱连云,李 霞,彭尔佳.建设“以学定教、少教多学、鼓励挑战学习”的课堂[J].上海教育科研,2016(11).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竺可桢中学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