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劳动技能训练需要不断反复,不断强化。在训练过程中学生有反复性,需要老师有特别的爱心和耐心,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去引领学生,监督学生。同时发挥家长的力量,使我们的教育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以上措施,智力障碍儿童们已基本能自理生活了,这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人。
关键词:生活自理;劳动教育;智障
【中图分类号】G764
智力障碍儿童要实现自立或半自立于社会,就必须获得生存的能力,而生活的自理是生存的前提。由于家长的溺爱和不信任,低年级智障生大都缺乏劳动的锻炼,致使多数学生表现出家庭依赖性强、劳动意识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在智力障碍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会劳动是走向生活的基础,也是开端。
一、通过劳动技能课的学习可以补偿智障儿童生理缺陷
智障儿童大多数都具有感官方面的问题(器质性的或者机能型的)如听力减退、视力降低及触觉和运动感觉方面的障碍。任何功能都是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形和发展起来的,在各种劳动活动中,对各种感官功能形成也最容易。丧失了的功能也可以得到恢复,有缺陷学生的感官功能可以得到补偿。在劳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要积极地参与,而且彼此之间要经常反复的协作与配合,通过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能使智障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受到锻炼,使其功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会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协调完成各种在劳动活动过程中智障儿童和各种各样的人、物相接触。当他们面对这些人、事、物就会产生交流和学习,对事产生看法,对物便产生了表象认识。在人、事、物的刺激下,智障学生就会提高各种能力。
二、劳动教育内容,服务自我生活入手
智力障碍学生的劳动技能课是劳动教育的“起步”阶段,更多的是承担着“自我服务”等基础性劳动技能的学习任务。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日常劳动,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必须具备的技能;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等。在劳动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以智障生的生活为中心,选择围绕吃、穿、生活起居等方面的劳动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生活自理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根据生活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生活自理的教育,不是教师教,学生听、记,而且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做到少讲多练。比如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训练,应将这一教育内容分为多个实践训练。利用学校有住校的条件,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先要进行讲解分析,示范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再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儿童个体需要。同时老师应天天检查督促,让爱清洁,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做到适应生活。又如班级卫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动手打扫教室,擦黑板、门窗、桌椅板凳等等,并轮流进行值班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会怎么增强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自我调节能力,有自我提高意识的人。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
三、培养劳动习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
要想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就得从培养他们良好劳动习惯开始。我们不仅要让智力障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主自强的精神。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由于智力障碍儿童自觉性较差,因而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有计划的训练,而无法通过几节劳动课,几次活动或一时一事就能得以实现。所以,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养成教育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恒心。
1.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
在平时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智障生树榜样:穿戴整洁、教学用具排列有序、不随手扔垃圾等,让智障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受教育。
2.让学生学会劳动
看似简单的穿衣、整理书包等劳动技能,有的智障生却很难完成。这时候,我会采用任务分析法,将技能分成几个组成的环节和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教学。还有就是教学过程中多以“直观教学法”为主,多示范和给予身体协助,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明和描述。
3.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懒惰、遇事退缩、畏惧困难是智障生养成劳动习惯的最大障碍。我会从简单的劳动技能入手,逐渐培养智障生的自信心。当他们遇到较难突破的障碍时,多一些鼓励,并且通过分解劳动难度、反复训练等手段来帮助他们。直到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后获得成功。成功的喜悦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仅磨练了智障生的意志,而且也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常规要求,促进劳动习惯的形成
根据智障生的劳动能力,提出生活的常規要求:自己洗脸、刷牙、铺床、打扫教室等,并学着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我会天天检查督促,并及时纠正智障生的不良的劳动习惯。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习惯成自然”了。
四、结束语
劳动教育课是智障儿童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关系到学生今后回归社会,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根据智障学生自身特点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坚持加强有效的技能强化练习,并注重智障儿童劳动成果的评价。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及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有效、科学的技能康复训练手段,使他们变得更健康、更自立。
参考文献:
[1]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2012.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2013
[3]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14]1号.
关键词:生活自理;劳动教育;智障
【中图分类号】G764
智力障碍儿童要实现自立或半自立于社会,就必须获得生存的能力,而生活的自理是生存的前提。由于家长的溺爱和不信任,低年级智障生大都缺乏劳动的锻炼,致使多数学生表现出家庭依赖性强、劳动意识淡薄、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现象。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在智力障碍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学会劳动是走向生活的基础,也是开端。
一、通过劳动技能课的学习可以补偿智障儿童生理缺陷
智障儿童大多数都具有感官方面的问题(器质性的或者机能型的)如听力减退、视力降低及触觉和运动感觉方面的障碍。任何功能都是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形和发展起来的,在各种劳动活动中,对各种感官功能形成也最容易。丧失了的功能也可以得到恢复,有缺陷学生的感官功能可以得到补偿。在劳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要积极地参与,而且彼此之间要经常反复的协作与配合,通过劳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能使智障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受到锻炼,使其功能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还会在它们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从而协调完成各种在劳动活动过程中智障儿童和各种各样的人、物相接触。当他们面对这些人、事、物就会产生交流和学习,对事产生看法,对物便产生了表象认识。在人、事、物的刺激下,智障学生就会提高各种能力。
二、劳动教育内容,服务自我生活入手
智力障碍学生的劳动技能课是劳动教育的“起步”阶段,更多的是承担着“自我服务”等基础性劳动技能的学习任务。自我服务是最简单的日常劳动,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必须具备的技能;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等。在劳动技能课的教学中,我以智障生的生活为中心,选择围绕吃、穿、生活起居等方面的劳动内容。在内容的安排上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保证教育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生活自理是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和社会生存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所以,根据生活教育目标,要求我们生活自理的教育,不是教师教,学生听、记,而且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生活化的教学活动中,生活实际当中。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做到少讲多练。比如个人卫生方面的教育训练,应将这一教育内容分为多个实践训练。利用学校有住校的条件,将他们带到宿舍中进行如何洗手、洗脸、洗脚、刷牙、剪指甲、整理衣服、整理床铺等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老师先要进行讲解分析,示范后让学生进行练习,老师再进行操作指导,以满足班级中不同儿童个体需要。同时老师应天天检查督促,让爱清洁,讲卫生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逐渐养成习惯,真正做到适应生活。又如班级卫生,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动手打扫教室,擦黑板、门窗、桌椅板凳等等,并轮流进行值班负责,增强他们的责任心,让他们在生活劳动中学会怎么增强自己的生活能力,在生活中不断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自我调节能力,有自我提高意识的人。通过反复的强化,逐步养成学生生活自理方面的习惯、技能。
三、培养劳动习惯,具有独立生活能力
要想提升智力障碍儿童的生活质量,就得从培养他们良好劳动习惯开始。我们不仅要让智力障碍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一些生活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自主自强的精神。有了这些良好的思想品质,就可以“迁移”到学习、工作、事业等方面,对他们一生成长都有好处。由于智力障碍儿童自觉性较差,因而劳动习惯的培养需要长期有计划的训练,而无法通过几节劳动课,几次活动或一时一事就能得以实现。所以,对于智力障碍儿童的养成教育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恒心。
1.以身作则,树立好的榜样
在平时我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智障生树榜样:穿戴整洁、教学用具排列有序、不随手扔垃圾等,让智障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受教育。
2.让学生学会劳动
看似简单的穿衣、整理书包等劳动技能,有的智障生却很难完成。这时候,我会采用任务分析法,将技能分成几个组成的环节和步骤,一步一步的进行教学。还有就是教学过程中多以“直观教学法”为主,多示范和给予身体协助,尽量避免简单的说明和描述。
3.重视劳动品质的培养
懒惰、遇事退缩、畏惧困难是智障生养成劳动习惯的最大障碍。我会从简单的劳动技能入手,逐渐培养智障生的自信心。当他们遇到较难突破的障碍时,多一些鼓励,并且通过分解劳动难度、反复训练等手段来帮助他们。直到他们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最后获得成功。成功的喜悦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仅磨练了智障生的意志,而且也会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4.常规要求,促进劳动习惯的形成
根据智障生的劳动能力,提出生活的常規要求:自己洗脸、刷牙、铺床、打扫教室等,并学着安排自己一天的生活。我会天天检查督促,并及时纠正智障生的不良的劳动习惯。时间久了,学生就会“习惯成自然”了。
四、结束语
劳动教育课是智障儿童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关系到学生今后回归社会,做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根据智障学生自身特点学到一定的知识技能以外,还坚持加强有效的技能强化练习,并注重智障儿童劳动成果的评价。就是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并及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通过有效、科学的技能康复训练手段,使他们变得更健康、更自立。
参考文献:
[1]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研究.华夏出版社,2012.
[2]肖非,刘全礼.智力落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华夏出版社,2013
[3]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1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