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更好地指导医院或个人煎药及临床用药,充分利用药物,提高中药汤剂疗效。方法:参考各种中药煎煮有关的文献,及医院各医师、药师的用药指导。通过实例和数据,较全面地阐述中药煎煮与药物的疗效关系及注意事项。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个人及医院煎煮中药时都不大规范.结论:中药煎煮还需更多知识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规范化。
【关键词】 中药 煎煮 疗效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304-01
最近我院引进多台瓦罐,定时定量的为病人煎煮中药,这里我们就探讨如何更好煎煮中药的有效成分而达到更加好的疗效。
1 资料与分析
1.1 煎煮中药宜用瓦罐
在煎煮中药用水和容器上,目前还未引起重视。他们未了解煎中药的水和容器中药汤剂的质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作煎煮容器,金属容器由于其性质不稳定,遇到中药中的复杂化学成分,如:煎煮容器若为铝或铜器,而煎煮中药为酸性时即可生成铝盐或铜盐,若生成铜盐服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之类的不良反应。
1.2 中药煎煮前不宜水洗
大多数人习惯在中药材煎煮前用水漂洗,其实此举得不偿失。就此谈谈水洗中药的弊端。有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加用了酒、食醋、蜂蜜、姜汁、土、麸等辅料,被认为起增效作用。如果煎煮前先用水洗,一些水溶性辅料此时便会溶于水中而受损失,从而使中药炮制失去意义,改变和降低了药物作用效果。为了很好的发挥疗效,有些药物被捣成了粗粉用,此类药物在煎煮前用水洗,必将造成部分药物损失浪费,原有药物效果大大降低。含有水溶性生物碱类的药物,含有水溶性较强的甙类和糖类成分的药物,含有水溶性色素成分的药物,含易溶性无机成分的药物。此类药物如在煎前用水洗,一些水溶性的有效成分溶于水中或遇水发生分解失效,这样就会失去了一部分有效成分。中药汤剂煎煮前水洗的做法是大可不必的,其弊大于利。
1.3 中药浸泡
不少人为节省时间,在煎煮中药前不先用冷水浸泡中药,而是直接加热水或冷水煎熬,殊不知,这是极不科学的。中药大多数都是干品, 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直接加热水煎煮会使药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致使组织内部可溶性有效成分难以浸出,影响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如果药材经过浸泡后就会膨胀疏松,有效成分也容易煎煮出来。中药入煎前应先浸泡多长时间为好呢?这应视配方中的药物组成而定。若以花、叶、细茎类质地疏松和轻浮的植物药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即可入煎;而以生长多年的植物块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质地坚硬的,应浸泡30~60分钟方可入煎;凡是矿物、动物、蚧壳类药材,浸泡时间需更长一些,这样可湿润药材,能使其充分膨胀,药材变湿变软,更多的有效成分才会煎出。
1.4 至中药煎煮加水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草木药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两横指(约2厘米)为宜[1]。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用水量。所以,应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之多少,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药液得量等几个因素来确定加水量。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加水量,是比较麻烦的工作。首先要做大量的试验,以便求出每种药材的吸水量,才能列表备用;其次在煎药火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测V值才有意义。实验证明,一般掌握每分钟平均蒸发量为15~20毫升比较适用。但必须在一定的容器中及一定温度下操作,条件变了,计算出的Q值就无意义。所以,上述计算公式仅适用于有大量煎药业务的单位。
煎液量应根据每付总药量来确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则煎出率愈高。但药液得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有人从实验数据确定,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将此液量再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病人服用。
有一研究单位进行了87次炉火煎药,以实际用水量记录,按统计学的方法,求药重与耗水量的相关系数,得出以下用水量的计算标准: 第一煎=100毫升×药重(两)+150毫升+服用量 第二煎=服用量+200毫升
临床医师所要求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间,小儿酌减[2]。
5 煎药的火候及时间和次数
煎煮火候及时间一般药剂应武火、文火交替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为15-20分[3]。
煎药火候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性味、质地、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有三种火候: ①文火, 也就缓而不猛的火候, 以不得沸溢为度。用煎味厚滋补品, 经过缓慢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徐徐浸入溶液, 如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 用煎含挥发性的辛温发散方剂及药物, 如桂枝汤等, 若用猛火急煎, 必然使大量有效成分挥发, 影响疗效。②武火, 也就是猛而不缓的火候, 宜沸溢为度。适用于急重病情。芳香开窍之剂, 如藿香正气散、开心散均不宜久煎, 须用武火急煎。③文武相兼, 即文火、武火相继煎煮。适应于表里交杂之症、和解方剂及大剂。一般在药液未沸之前, 采用比较强的火力, 使水很快沸腾; 沸后则应用比较弱的火力, 使其保持微沸状态, 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及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煎煮时间的长短, 应根据药物的气味、质地等的不同而定, 一般延长煎煮时间可提高有效成分浸出量。如解表及质地轻松、气味芳香的药物,煮沸15~20min (均按沸后计算);滋补药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煮沸30~60m in。煎煮次数, 一般以二次为宜。据报道, 将30味中药煎煮后, 分别测定头、二煎药液中主要成分甘草酸、蒽醌甙等含量, 结果二煎含量为头煎的48. 9%~112% , 表明药物经二煎是必要的[4]。
5 结论
就目前而言,中药煎煮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类。人们对中药煎煮方面知识的缺乏和医院煎药专业人士的缺乏,使得煎药过程中经常有不规范的操作,使中药材不能充分利用,最关键的是影响药物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常敏毅.中药煎煮法和服用法.家庭中医药,2004年8月1日.
[2]佚名.煎煮中药时如何来掌握加水量.健康常识报,2006年6月13日.
[3]奥日斯娜,蔡爱平.浅谈中药汤剂煎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包头医学,2006,30(3).
[4] 孔德梅,李廷.关于如何提高中药煎煮质量的探讨.河南中医药刊,1998,13(2).
【关键词】 中药 煎煮 疗效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304-01
最近我院引进多台瓦罐,定时定量的为病人煎煮中药,这里我们就探讨如何更好煎煮中药的有效成分而达到更加好的疗效。
1 资料与分析
1.1 煎煮中药宜用瓦罐
在煎煮中药用水和容器上,目前还未引起重视。他们未了解煎中药的水和容器中药汤剂的质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作煎煮容器,金属容器由于其性质不稳定,遇到中药中的复杂化学成分,如:煎煮容器若为铝或铜器,而煎煮中药为酸性时即可生成铝盐或铜盐,若生成铜盐服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之类的不良反应。
1.2 中药煎煮前不宜水洗
大多数人习惯在中药材煎煮前用水漂洗,其实此举得不偿失。就此谈谈水洗中药的弊端。有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加用了酒、食醋、蜂蜜、姜汁、土、麸等辅料,被认为起增效作用。如果煎煮前先用水洗,一些水溶性辅料此时便会溶于水中而受损失,从而使中药炮制失去意义,改变和降低了药物作用效果。为了很好的发挥疗效,有些药物被捣成了粗粉用,此类药物在煎煮前用水洗,必将造成部分药物损失浪费,原有药物效果大大降低。含有水溶性生物碱类的药物,含有水溶性较强的甙类和糖类成分的药物,含有水溶性色素成分的药物,含易溶性无机成分的药物。此类药物如在煎前用水洗,一些水溶性的有效成分溶于水中或遇水发生分解失效,这样就会失去了一部分有效成分。中药汤剂煎煮前水洗的做法是大可不必的,其弊大于利。
1.3 中药浸泡
不少人为节省时间,在煎煮中药前不先用冷水浸泡中药,而是直接加热水或冷水煎熬,殊不知,这是极不科学的。中药大多数都是干品, 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直接加热水煎煮会使药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致使组织内部可溶性有效成分难以浸出,影响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如果药材经过浸泡后就会膨胀疏松,有效成分也容易煎煮出来。中药入煎前应先浸泡多长时间为好呢?这应视配方中的药物组成而定。若以花、叶、细茎类质地疏松和轻浮的植物药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即可入煎;而以生长多年的植物块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质地坚硬的,应浸泡30~60分钟方可入煎;凡是矿物、动物、蚧壳类药材,浸泡时间需更长一些,这样可湿润药材,能使其充分膨胀,药材变湿变软,更多的有效成分才会煎出。
1.4 至中药煎煮加水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草木药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两横指(约2厘米)为宜[1]。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用水量。所以,应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之多少,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药液得量等几个因素来确定加水量。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加水量,是比较麻烦的工作。首先要做大量的试验,以便求出每种药材的吸水量,才能列表备用;其次在煎药火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测V值才有意义。实验证明,一般掌握每分钟平均蒸发量为15~20毫升比较适用。但必须在一定的容器中及一定温度下操作,条件变了,计算出的Q值就无意义。所以,上述计算公式仅适用于有大量煎药业务的单位。
煎液量应根据每付总药量来确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则煎出率愈高。但药液得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有人从实验数据确定,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将此液量再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病人服用。
有一研究单位进行了87次炉火煎药,以实际用水量记录,按统计学的方法,求药重与耗水量的相关系数,得出以下用水量的计算标准: 第一煎=100毫升×药重(两)+150毫升+服用量 第二煎=服用量+200毫升
临床医师所要求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间,小儿酌减[2]。
5 煎药的火候及时间和次数
煎煮火候及时间一般药剂应武火、文火交替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为15-20分[3]。
煎药火候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性味、质地、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有三种火候: ①文火, 也就缓而不猛的火候, 以不得沸溢为度。用煎味厚滋补品, 经过缓慢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徐徐浸入溶液, 如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 用煎含挥发性的辛温发散方剂及药物, 如桂枝汤等, 若用猛火急煎, 必然使大量有效成分挥发, 影响疗效。②武火, 也就是猛而不缓的火候, 宜沸溢为度。适用于急重病情。芳香开窍之剂, 如藿香正气散、开心散均不宜久煎, 须用武火急煎。③文武相兼, 即文火、武火相继煎煮。适应于表里交杂之症、和解方剂及大剂。一般在药液未沸之前, 采用比较强的火力, 使水很快沸腾; 沸后则应用比较弱的火力, 使其保持微沸状态, 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及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煎煮时间的长短, 应根据药物的气味、质地等的不同而定, 一般延长煎煮时间可提高有效成分浸出量。如解表及质地轻松、气味芳香的药物,煮沸15~20min (均按沸后计算);滋补药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煮沸30~60m in。煎煮次数, 一般以二次为宜。据报道, 将30味中药煎煮后, 分别测定头、二煎药液中主要成分甘草酸、蒽醌甙等含量, 结果二煎含量为头煎的48. 9%~112% , 表明药物经二煎是必要的[4]。
5 结论
就目前而言,中药煎煮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类。人们对中药煎煮方面知识的缺乏和医院煎药专业人士的缺乏,使得煎药过程中经常有不规范的操作,使中药材不能充分利用,最关键的是影响药物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常敏毅.中药煎煮法和服用法.家庭中医药,2004年8月1日.
[2]佚名.煎煮中药时如何来掌握加水量.健康常识报,2006年6月13日.
[3]奥日斯娜,蔡爱平.浅谈中药汤剂煎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包头医学,2006,30(3).
[4] 孔德梅,李廷.关于如何提高中药煎煮质量的探讨.河南中医药刊,199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