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药房对病人中药煎煮指导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hao_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为更好地指导医院或个人煎药及临床用药,充分利用药物,提高中药汤剂疗效。方法:参考各种中药煎煮有关的文献,及医院各医师、药师的用药指导。通过实例和数据,较全面地阐述中药煎煮与药物的疗效关系及注意事项。结果: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个人及医院煎煮中药时都不大规范.结论:中药煎煮还需更多知识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规范化。
  【关键词】 中药 煎煮 疗效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5-0304-01
  最近我院引进多台瓦罐,定时定量的为病人煎煮中药,这里我们就探讨如何更好煎煮中药的有效成分而达到更加好的疗效。
  1 资料与分析
  1.1 煎煮中药宜用瓦罐
  在煎煮中药用水和容器上,目前还未引起重视。他们未了解煎中药的水和容器中药汤剂的质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作煎煮容器,金属容器由于其性质不稳定,遇到中药中的复杂化学成分,如:煎煮容器若为铝或铜器,而煎煮中药为酸性时即可生成铝盐或铜盐,若生成铜盐服用后会引起恶心、呕吐之类的不良反应。
  1.2 中药煎煮前不宜水洗
  大多数人习惯在中药材煎煮前用水漂洗,其实此举得不偿失。就此谈谈水洗中药的弊端。有些中药在炮制过程中,加用了酒、食醋、蜂蜜、姜汁、土、麸等辅料,被认为起增效作用。如果煎煮前先用水洗,一些水溶性辅料此时便会溶于水中而受损失,从而使中药炮制失去意义,改变和降低了药物作用效果。为了很好的发挥疗效,有些药物被捣成了粗粉用,此类药物在煎煮前用水洗,必将造成部分药物损失浪费,原有药物效果大大降低。含有水溶性生物碱类的药物,含有水溶性较强的甙类和糖类成分的药物,含有水溶性色素成分的药物,含易溶性无机成分的药物。此类药物如在煎前用水洗,一些水溶性的有效成分溶于水中或遇水发生分解失效,这样就会失去了一部分有效成分。中药汤剂煎煮前水洗的做法是大可不必的,其弊大于利。
  1.3 中药浸泡
  不少人为节省时间,在煎煮中药前不先用冷水浸泡中药,而是直接加热水或冷水煎熬,殊不知,这是极不科学的。中药大多数都是干品, 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直接加热水煎煮会使药材表面所含的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致使组织内部可溶性有效成分难以浸出,影响了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如果药材经过浸泡后就会膨胀疏松,有效成分也容易煎煮出来。中药入煎前应先浸泡多长时间为好呢?这应视配方中的药物组成而定。若以花、叶、细茎类质地疏松和轻浮的植物药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即可入煎;而以生长多年的植物块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质地坚硬的,应浸泡30~60分钟方可入煎;凡是矿物、动物、蚧壳类药材,浸泡时间需更长一些,这样可湿润药材,能使其充分膨胀,药材变湿变软,更多的有效成分才会煎出。
  1.4 至中药煎煮加水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草木药加压后,液面没过饮片两横指(约2厘米)为宜[1]。传统经验,将饮片置煎锅内,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厘米为度,第二次煎可超过药渣表面1~2厘米。这是一种行之方便,亦易掌握的加水方法。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量之多寡,中药吸水性能之大小,以及所需药液收得量等,来具体掌握用水量。所以,应根据煎药时间长短,水分蒸发之多少,药料吸水性能的大小及药液得量等几个因素来确定加水量。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加水量,是比较麻烦的工作。首先要做大量的试验,以便求出每种药材的吸水量,才能列表备用;其次在煎药火力保持不变的条件下测V值才有意义。实验证明,一般掌握每分钟平均蒸发量为15~20毫升比较适用。但必须在一定的容器中及一定温度下操作,条件变了,计算出的Q值就无意义。所以,上述计算公式仅适用于有大量煎药业务的单位。
  煎液量应根据每付总药量来确定。一般是煎液得量愈多则煎出率愈高。但药液得量受服用量所限,因此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界限。有人从实验数据确定,当煎液量为1:4时,两次煎液可以得到70%~80%的煎出率,如将此液量再浓缩成1:2时,即可便于病人服用。
  有一研究单位进行了87次炉火煎药,以实际用水量记录,按统计学的方法,求药重与耗水量的相关系数,得出以下用水量的计算标准: 第一煎=100毫升×药重(两)+150毫升+服用量 第二煎=服用量+200毫升
  临床医师所要求的服用量一般以150~300毫升之间,小儿酌减[2]。
  5 煎药的火候及时间和次数
  煎煮火候及时间一般药剂应武火、文火交替煎煮,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头煎时间20-25分钟,二煎时间为15-20分[3]。
  煎药火候的选择, 应根据药物性味、质地、病情轻重而定。一般有三种火候: ①文火, 也就缓而不猛的火候, 以不得沸溢为度。用煎味厚滋补品, 经过缓慢煎煮,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徐徐浸入溶液, 如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 用煎含挥发性的辛温发散方剂及药物, 如桂枝汤等, 若用猛火急煎, 必然使大量有效成分挥发, 影响疗效。②武火, 也就是猛而不缓的火候, 宜沸溢为度。适用于急重病情。芳香开窍之剂, 如藿香正气散、开心散均不宜久煎, 须用武火急煎。③文武相兼, 即文火、武火相继煎煮。适应于表里交杂之症、和解方剂及大剂。一般在药液未沸之前, 采用比较强的火力, 使水很快沸腾; 沸后则应用比较弱的火力, 使其保持微沸状态, 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及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煎煮时间的长短, 应根据药物的气味、质地等的不同而定, 一般延长煎煮时间可提高有效成分浸出量。如解表及质地轻松、气味芳香的药物,煮沸15~20min (均按沸后计算);滋补药及质地坚实的药物,煮沸30~60m in。煎煮次数, 一般以二次为宜。据报道, 将30味中药煎煮后, 分别测定头、二煎药液中主要成分甘草酸、蒽醌甙等含量, 结果二煎含量为头煎的48. 9%~112% , 表明药物经二煎是必要的[4]。
  5 结论
  就目前而言,中药煎煮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类。人们对中药煎煮方面知识的缺乏和医院煎药专业人士的缺乏,使得煎药过程中经常有不规范的操作,使中药材不能充分利用,最关键的是影响药物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常敏毅.中药煎煮法和服用法.家庭中医药,2004年8月1日.
  [2]佚名.煎煮中药时如何来掌握加水量.健康常识报,2006年6月13日.
  [3]奥日斯娜,蔡爱平.浅谈中药汤剂煎与疗效之间的关系.包头医学,2006,30(3).
  [4] 孔德梅,李廷.关于如何提高中药煎煮质量的探讨.河南中医药刊,1998,13(2).
其他文献
本文先静态地研究了欧盟工业政策产生的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其对欧盟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接着动态地比较了两岸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在借鉴欧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两岸的现实状况
《行政许可法》是中国行政法治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它确立的立法模式、立法宗旨、基本原则以及其他有关条款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创造性。通过对其与《行政处罚法》的立
朱子学说是中国13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官方哲学.16世纪末,朱子理学由来华传教士和中国留欧学生介绍到欧洲,对法国启蒙思想家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启蒙思潮的先驱笛卡尔、培尔和
'选民'观念是犹太民族伦理中极其独特而又影响深远的信仰,这种独特的思想在历史上对犹太民族的意义重大。一方面,'选民'信仰塑造了以色列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目的探究等离子消融术在耳鼻喉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64例耳鼻喉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等离子消融术,进一步对其临床效果及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
【摘 要】 目的:分析并研究臭氧治疗阴道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阴道炎患者100例,分成两组(医治组、对照组),医治组患者给予臭氧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临床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发生明显性变化,医治组患者好转率优于对照组(96.0%vs84.0%),差异明显(P<0.05);医治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
【摘 要】 笔者通过全程参与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澳大利亚北墨尔本高等技术学院(NMIT)举办的两期澳大利亚老年护理三级证书班的培训工作,结合在澳大利亚考察期间的见闻感受,梳理了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总结了其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今后我国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澳大利亚 老年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 启示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
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间,我已经从一个懵懂少女成为一个中年妇女。父母年岁已大,但身体还算是健康;孩子早已走出国门,去汲取国外文化的精髓;我与老伴同在一所中等大学教书育人
期刊
一部好电影,其故事的内核值得人们去思考,并能够带来一定的隐喻意味,便能带给观众深层次的美学思考。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则是通过特有的“无厘头”风格,对社会,对道德伦理以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