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戏曲表演的行当划分十分有趣,是举世独有的。戏曲行当史称“脚色、部色”,它是戏曲表演艺术化、规范化的性格类型。由于戏曲人物思想情感的内在特征必须加以外化,并从程式上对其进行提炼和规范,这就会使“唱、念、做、打”等各类程式无不带有某种性格的色彩。经过长期的艺术磨炼,一些性格相近的艺术形象以及与之相应的表演程式、表演手法和技巧便逐渐积累、汇集且相对地稳定,这就是行当的形成。而当一个行当形成以后,它所积累的表演程式又可作为创造新的形象的手段。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创造、不断发展,促使了行当体制的逐步丰富和完善。可以说,行当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表演程式创造形象的结果,又是形象再创造的出发点。
莆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曾被戏剧界专家称之为“宋元南戏”的遗响。莆仙戏除了表演沿袭宋元南戏的风格之外,在行当分类中也比其他兄弟剧种的“生、旦、净(莆仙戏里称’靓妆’)、末、丑”之外多了“贴生、贴旦”两个,俗称“七子班”。直到清末,又增加“老旦”行当,故称“八仙子弟”,而“靓妆”这个行当一直保留宋元南戏的称谓。
笔者发现,中国戏曲不管是什么剧种,“生角”的行当总是摆在第一位,“生角”表演行当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小生、苦生、武生、老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莆仙戏在“生角”划分方面尤为复杂。“生角”在莆仙戏里面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莆仙戏众多的传统戏里,大部分都是由男主角“生角“行当来命名的。比如宋元四大名剧中《荆钗记》莆仙戏命名为《王十朋》、《白兔记》莆仙戏命名为《刘知远》、《拜月亭》莆仙戏命名为《蒋世隆》,还有《吕蒙正》、《高文举》、《陈光磊》、《郭华》等等,不胜枚举。为什么莆仙戏会有如此众多的传统剧目由生角来命名,笔者想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它对戏曲的形式、内容及命名都构成直接的影响。这些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里,尽管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在戏里,男主角一般出场都是贫寒穷困、落魄潦倒,历尽风波,几经周折后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封妻荫子。有道是,戏如人生。在古代那个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里,忠孝节义都是围绕男人而展开的,剧本以男性主角命名也就不足为奇。二是,莆仙戏独特的表演样式造成。在莆仙戏传统戏的表演里,往往是男主角[生角]第一个出场,行内称之谓“头出生”,在莆仙戏里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如果在戏的第一场男主角不露面,就会被认为违反莆仙戏的表演样式而受观众唾骂,这是莆仙戏传统表演的“潜规则”,为的是让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记住男主角。那么,一个戏用男主角命名这是最佳的选择了。
鉴于“生角”行当在莆仙戏中地位特殊,所以在基本功、程式功的表演上的要求上也非常严格规范。这些基本功程式功往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合格规范,比如在手法上,“文生”行当有句行话,叫“上不超眉毛,下不低肚脐”,说的是“文生”行当在“出手”时的手法最高最低限制眉毛与肚脐之间。步法也与肩膀、脚跟、头势相联系,讲究连贯统一,追求动作干净、洒脱、唯美。“文生”行当莆仙戏的各个行当的基本功、程式功都很丰富,而且除了通用的基本功、程式功之外,还有行当之间独自的表演基功功、程式功,这些基本功、程式功只供本行当在特定的剧情、环境、情感表达和情绪变化等戏曲表演上使用,别的行当不能僭越。就算是本行當,也不能胡乱套用。比如,文生的基本功“粗蹀”“细蹀”等所有行当通用的,但基本功“三步走”“单抬步、放肩”“双抬步、车肩”等却是文生行当所独有的,其他行当是不可以套用的。程式功“开、关门”“上下楼”等所有行当都可以通用,但程式功“状元游街出入场”“请过棚”“抬枷”等其他行当就不能套用。就“生角”行当而言,“文生”“苦生”“武生”之间的表演也是有区别的,文生行当的“三步走”在“武生”行当里是绝不可以出现的,如果苦生“三节弯”的程式功如果出现在文生戏里的功成名就、洞房花烛时,就会显得不论不类。
所谓“无生不成戏”,莆仙戏剧团对“生”的行当是非常倚重。如果一个剧团有个好的“生”角演员,这个剧团就会很受观众的欢迎,观众在评判一个剧团演出质量的好坏也往往与“生”角的表演相提并论。莆仙戏行内曾经有“金生银旦”这句广为人知的行话,“生角”行当在莆仙戏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信息中心; 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一团戏剧有限公司)
莆仙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曾被戏剧界专家称之为“宋元南戏”的遗响。莆仙戏除了表演沿袭宋元南戏的风格之外,在行当分类中也比其他兄弟剧种的“生、旦、净(莆仙戏里称’靓妆’)、末、丑”之外多了“贴生、贴旦”两个,俗称“七子班”。直到清末,又增加“老旦”行当,故称“八仙子弟”,而“靓妆”这个行当一直保留宋元南戏的称谓。
笔者发现,中国戏曲不管是什么剧种,“生角”的行当总是摆在第一位,“生角”表演行当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生”的名目初见于宋元南戏,泛指剧中男主角。历代戏曲都有这一行当,近代各地戏曲剧种根据所扮演人物年龄、身份的不同,又划分为“小生、苦生、武生、老生”等分支,表演上各有特点。莆仙戏在“生角”划分方面尤为复杂。“生角”在莆仙戏里面占有特殊的地位,在莆仙戏众多的传统戏里,大部分都是由男主角“生角“行当来命名的。比如宋元四大名剧中《荆钗记》莆仙戏命名为《王十朋》、《白兔记》莆仙戏命名为《刘知远》、《拜月亭》莆仙戏命名为《蒋世隆》,还有《吕蒙正》、《高文举》、《陈光磊》、《郭华》等等,不胜枚举。为什么莆仙戏会有如此众多的传统剧目由生角来命名,笔者想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社会观念根深蒂固,它对戏曲的形式、内容及命名都构成直接的影响。这些莆仙戏的传统剧目里,尽管内容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在戏里,男主角一般出场都是贫寒穷困、落魄潦倒,历尽风波,几经周折后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封妻荫子。有道是,戏如人生。在古代那个以男人为主导的社会里,忠孝节义都是围绕男人而展开的,剧本以男性主角命名也就不足为奇。二是,莆仙戏独特的表演样式造成。在莆仙戏传统戏的表演里,往往是男主角[生角]第一个出场,行内称之谓“头出生”,在莆仙戏里有个不成文的行规,如果在戏的第一场男主角不露面,就会被认为违反莆仙戏的表演样式而受观众唾骂,这是莆仙戏传统表演的“潜规则”,为的是让观众能够在第一时间记住男主角。那么,一个戏用男主角命名这是最佳的选择了。
鉴于“生角”行当在莆仙戏中地位特殊,所以在基本功、程式功的表演上的要求上也非常严格规范。这些基本功程式功往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合格规范,比如在手法上,“文生”行当有句行话,叫“上不超眉毛,下不低肚脐”,说的是“文生”行当在“出手”时的手法最高最低限制眉毛与肚脐之间。步法也与肩膀、脚跟、头势相联系,讲究连贯统一,追求动作干净、洒脱、唯美。“文生”行当莆仙戏的各个行当的基本功、程式功都很丰富,而且除了通用的基本功、程式功之外,还有行当之间独自的表演基功功、程式功,这些基本功、程式功只供本行当在特定的剧情、环境、情感表达和情绪变化等戏曲表演上使用,别的行当不能僭越。就算是本行當,也不能胡乱套用。比如,文生的基本功“粗蹀”“细蹀”等所有行当通用的,但基本功“三步走”“单抬步、放肩”“双抬步、车肩”等却是文生行当所独有的,其他行当是不可以套用的。程式功“开、关门”“上下楼”等所有行当都可以通用,但程式功“状元游街出入场”“请过棚”“抬枷”等其他行当就不能套用。就“生角”行当而言,“文生”“苦生”“武生”之间的表演也是有区别的,文生行当的“三步走”在“武生”行当里是绝不可以出现的,如果苦生“三节弯”的程式功如果出现在文生戏里的功成名就、洞房花烛时,就会显得不论不类。
所谓“无生不成戏”,莆仙戏剧团对“生”的行当是非常倚重。如果一个剧团有个好的“生”角演员,这个剧团就会很受观众的欢迎,观众在评判一个剧团演出质量的好坏也往往与“生”角的表演相提并论。莆仙戏行内曾经有“金生银旦”这句广为人知的行话,“生角”行当在莆仙戏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信息中心; 莆田市荔城区莆仙戏一团戏剧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