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涪林艺术简介
杨涪林,1951年生于四川射洪,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国画院艺委会委员,重庆书画院常务理事兼创作部主任。
他的中国画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第3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中国美协第13次新人新作展、第8届、第9届、第10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全国画院双年展第1届、第2届中国画展览、第3届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览、第2届全国人物画展览、首届中国写意画展览、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览;中国画作品获大三峡中国画展览一等奖、建党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此展唯一奖项)、第5届中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展览金牌奖(合作)、纪念延讲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第2届重庆市文艺专项奖。
当下的中国人物画画界颇有些迷惘。蒋兆和先生的“苦茶”,人们已经印象不深。特殊时期的“高大全”形象也没有市场。八五新潮之后的变形夸张,仍未搞出名堂。不少画家手中揣着“吴带曹衣”,面对着后现代的艺术前卫在商品经济浪潮的种种冲击下,一时间似乎缺少了主张。尤其是为什么画,画什么的问题。这期间一个人却很沉着冷静,他便是从四川美术学院走出来的画家杨涪林。就在人物画处在“贴近现实”与“超越现实”的互为漫长的徘徊期,杨涪林相反画出了一大批可敲可击的人物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有关专家的关注。
杨涪林人物画的成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在于他的立意。从古到今,中国人物画的功能仅限于记载历史,高士先贤、仕女淑媛,褒奖真善美、贬责假恶丑,宣传因果报应和现代人物千人一面之罗列。然而杨涪林与时俱进,把创作主题投入三峡大坝的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新农村,选择了一种新型的文化基因的传承。他从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上寻找到为大坝早日发电、不辞劳苦、昼夜苦战的广大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形象,又从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村中领略到脸朝黄土背朝天,被山雨敲打着无数庄稼汉的沧桑手脸。
中国工笔人物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刻画工细、画风奔放流畅。在画法上追求“墨露”和“传神”之效果,并融入西法,尤重墨染和体积感,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真实而细致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场景与人物活动。工笔人物画其中有工笔重彩,工笔重彩是中国画里很重要的一个品类,也有工笔淡设色。在刻画人物和用笔上工细劲健、设色富丽匀净等方面已臻佳境。杨涪林擅长工笔重彩,在这方面很有建树。
工笔画要振兴与发展,必须要充分地反映现代生活,真诚地表达情感。杨涪林认为传统的画法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为此对工笔画的创新而言,不论构思、立意、布局或者运笔、用墨、染色等处理,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写意画的审美情趣在于笔简意深,那么工笔画则是笔愈工,意愈浓。工于笔,笔笔见物、细致入微;工于意,寓意深奥,形象更深。杨涪林是个弄潮儿,他的人物画可谓构图立新意、笔中出奇招、落笔有神助。
杨涪林抱着对故乡一片深厚的眷恋、描绘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民和把自己喂养长大的那片热土。其感情的真挚程度和对乡土风情深入依恋。这是画家难能可贵的创作源泉。他难忘那段“老知青”的生活历程,不是按照事物可能出现的样子来布置画面,而是依靠事物的实际面目来展示笔端。使得他画中的每一种表情,包括人物的、家畜的、道具的甚至一根扁担、一捆柴禾都浸透了画家的心血并得到了一丝不苟的绝对通俗的传达。
《依依家园》这是画家的扛鼎之作,曾入选第9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映入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对面对面扶着柴垛的青年夫妇,通过一正面、一侧面站立两个个性对比的躯体、头饰、衣着和姿态的生动刻画,把少妇对丈夫担柴上市外出前夕的眷恋心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视之则见而又难以猜揣之情趣之中。那汉子裸露颈部的肌肤、双手用力握着的扁担、随意垛在地上的木柴、尤其是农妇挽起衣袖的双手、令人醒目的蓝花白底上衣……无一不抒发出生机盎然的乡村青年夫妇的粗放青春的气质。忙着插秧的男男女女、裸背汉子的弯腰锄草、肩扛着箩筐内装满蔬菜的老汉、坐在石坡上抱着婴儿的喂奶母亲……简直是一幅人生百态图,一个个喊之则应、呼之欲出的生动形象是作者从数以百计写生资料中典型组合的真实写照。还有那抬头张望的小狗、田间觅食的母鸡、正在歇息的老黄牛、飞入丛中栖息的白鹭,体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充满着生机活力,实在是美不胜收。再观画中那一块块其间流淌着泉水、形态各异的石头、长满青果的桃树、刚刚开蕾的玉米、水田中茁壮的秧苗、远望翠柏密布、层叠的连片梯田烘托出巴山蜀水的壮阔峻美,这无限延伸的田野似乎将田间土坡掩映在令人神往的世外桃园之中。
这幅作品在构图上很有追求,画面密布无空白,从不同层次的安排、穿插中逐渐展开,描绘乡民们在这块赖以生存的土地上世代相居、生息繁衍,表达出画家对故土的“依恋”。因而为画命名为《依依家园》,实在是名符其实、恰如其分。画法上运用了很多综合技法、追求朴实、温馨、祥和的气氛并对场景进行合理的浓缩。凡一山一石、一草一木,能减则减、能缩则缩,力求精简从而达到画面自然协调。人与人、人与景、家畜与环境,整个画面自然匀称,显得那么祥和统一。“笔墨当随时代”,这是画家紧跟时代、适应社会要求所创作出的讴歌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和谐安定农活之精品佳作。实际上也是画家心灵追求的理想世界。
画家所用的线描,即有粗细轻重、疾飞缓慢之分。人物的服饰,冷暖变化,点缀其中。充分地表现了衣衫的质感。在用色上整幅画以浅绛色为主色调,用青绿相互穿插,水墨交融、浓淡相间。色不碍墨、墨不压色,有对比又有呼应,显得丰富而统一。至于人物发饰上,那些细如毫丝的头发,则更是极尽工细之能事,笔法非常精细,其高度的用笔技巧,令人叹为观止。足见画家观察之精到、表现之认真、技艺之熟练。人物达到活灵活现,富有动态和视觉冲击力,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拜读杨涪林以女性题材为主的《收获》、《浸凼》、《高秋》、《播绿云间》、《宁河之晨》、《将至中秋》、《一溪春水》……画中女人造型更是大胆奔放。“她们”完全摈弃了传统仕女图的模式,不是单纯追求惟妙惟肖的传神效果,以直觉的美去吸引人,而是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張扬的个性去感染人。“她们”的身体健康丰满而表情生动,画面朴实而意韵深长,一种别样的美感洋溢着,只要看后便难以忘记。他的女性题材一般不是新潮的、都市的。她们恍如从一首首田野牧歌中走来,从乡村传统中走来,从泼辣的山歌民俗中走来,带给你超越时空美的震撼,又给你一份如丝如缕的温情抚慰。“她们”的出现,在悠长的历史仕女画廊中,是一个惊喜,或者是一种背叛。
是的,我们可以大胆地说,杨涪林的人物画对传统、对世俗是一种挑战。正是这种挑战,让杨涪林的画在山城画坛吹起了一股清新芬香的风。
杨涪林的人物画结构严谨,充满生活气息,赋于人物强大的生命力。读他的画,绝无那种使笔逞气的粗放之举,一些传神的部位处理得十分传神。细节决定成败,在他的人物中反映得十分充分。同时他的笔墨语言也非常丰富。笔墨二字,古往今来是横亘在所有中国画家面前的两座高山。今天画家的笔墨观较之古人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杨涪林紧紧抓住了沉潜已久的传统文脉,使他的人物画产生了与众不同的风格,那就是似薄实厚、惜墨如金的端庄夹流丽、清水出芙蓉。而这一美学特质,又正是与深厚质朴的传统文化相对应的艺术文化特点。
杨涪林成功了。他的智慧、他的勤奋和他的艺术创造力,已经为他带来了一个又一个丰收的喜悦。他的画作多次入选全国各类美术大展,并多次获奖。他的作品在《美术报》、《当代美术家》、《美术界》、《东方美术》、《中国画家》等多种报刊杂志发表、介绍。作品编入《当代国画优秀作品提名展作品集》等30余种专业画册。部分作品被国内外一些博物馆、纪念馆、画廊及个人收藏……
面对自己取得如此辉煌的业绩和荣誉,杨涪林没有自我陶醉,仍然在不断探索、勇于攀登。他说:“我至今仍不满足,我还要拉开更大的距离,给自己较劲。千万不能重复自己!”如此肺腑之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是多么可贵的坚韧不拔、孜孜不倦的精神呀!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