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从传统的“纸上谈兵”到现在的一课一练、边讲边练,一方面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另一方面学过练过的知识技能很难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加强,更谈不上熟练和发展了。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主要体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富多彩的计算机世界,每个学生可能都会有着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如何二者兼顾,从兴趣出发,从实践出发,真正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几年来,我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将“整合”理念贯注教学模式的同时,尝试探索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总结了一些较为实用有效的经验。
一、整合式教学模式
关于“整合”,一直以来更多的是指不同课程间的“整合”,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今天我要说的是针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进行的课程内“整合”。这中间当然不排斥对其他学科的涉及与合作,但主要目的还是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的。
1. 精熟教材,“整合”要点,明确目标
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教师间的学与教都是围绕着一本教材展开的。“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大纲的要求并熟悉掌握教材,这样能更好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与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技能“有机”的进行整合。
2. 巧设任务,制订“整合式”教学计划
既然整合涉及到几个章节甚至整部教材,当然就更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周密、可行的教学计划。“整合式”教学计划是针对所整合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联的所学知识而设置的学习任务展开的。
学习任务的设置,是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它的设置要足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有足够的可实践性的同时更要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
3.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做好全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划分和上机座位的安排。在具体教学中,公布活动任务后,进行作业设计过程,我会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技能,在完成同样的任务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在任务设计初期,我就会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启发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多一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进一步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也更一步加强了对学生不同个体的能力的开发和拓展。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不同于学科课程,也不同于活动课程,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下面,我就从研究性学习自身特点的几个方面,说一说整合式教学模式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1.自主性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源于整合式教学模式的任务设置。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整合式教学模式中,活动任务的设置基于社会实践、基于学生所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在设计创作中,学生主动探索并发现问题,这样会使得新授课程可以更顺利地被学生消化吸收乃至于利用和发展。
2.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把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而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从一开始接受任务进行设计直到最后对作品的自评、互评,无论是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还是对旧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对问题的探究和拓展等,都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的。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巩固、实践操作以及创新发展等计划也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
3. 问题性
首先,任务的设置本身就是面对学生群体的一个首要问题。其次,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设计的不同,每个人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如何用老师新授的知识、技能完成自己的创意,每个学生在制作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知识、技能,都会因完成自己的创意而得到巩固和提高。
4. 探究性
所有被动和主动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学生带着探究的态度去解决。尽管任务的设置是被动的,但任务的设置也是基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出发的,因此,任务提出后的设计、计划、制作等就都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了。因为主动的设计和目的在前,因此所有的制作过程都是探究性的,都是要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5. 实践性
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领会任务“精神”之后,设计、计划在前,制作完成在后。也就是说,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从一开始就是实践性的。设计自己的创意就是提出问题,而制作完成自己的创意则就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因此才会带有主动性地去学习新知识、技能,并结合所学,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再解决问题。
6. 开放性
首先是公共任务主题内容的开放。教师设置的任务主题和要求主要是基于教学目标等进行的。具体实践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和查找,一般涉及的范围都很广泛,使学生的学习极具开放性。而对于那些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任务设置就更具开放性了。在这个过程中,有需要一个人独立研究的部分,也有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协作的部分,总之组织形式是开放的。
参考文献
[1]靳君,倪爽.浅谈PBL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07).
[2]黄旭彬.“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5).
[3]邵安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8(12).
[4]丛荣华.任务驱动模式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1).
几年来,我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将“整合”理念贯注教学模式的同时,尝试探索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总结了一些较为实用有效的经验。
一、整合式教学模式
关于“整合”,一直以来更多的是指不同课程间的“整合”,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今天我要说的是针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而进行的课程内“整合”。这中间当然不排斥对其他学科的涉及与合作,但主要目的还是针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的。
1. 精熟教材,“整合”要点,明确目标
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学生、教师间的学与教都是围绕着一本教材展开的。“整合”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大纲的要求并熟悉掌握教材,这样能更好地将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与需要学习掌握的新知识、技能“有机”的进行整合。
2. 巧设任务,制订“整合式”教学计划
既然整合涉及到几个章节甚至整部教材,当然就更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周密、可行的教学计划。“整合式”教学计划是针对所整合的教学内容,结合相关联的所学知识而设置的学习任务展开的。
学习任务的设置,是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它的设置要足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有足够的可实践性的同时更要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
3.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很多学生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做好全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划分和上机座位的安排。在具体教学中,公布活动任务后,进行作业设计过程,我会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设计。在教学中同样的知识点、同样的技能,在完成同样的任务过程中,因个体差异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在任务设计初期,我就会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启发引导。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师生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多一些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进一步强调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精神,也更一步加强了对学生不同个体的能力的开发和拓展。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既不同于学科课程,也不同于活动课程,有着它自身的特点。下面,我就从研究性学习自身特点的几个方面,说一说整合式教学模式中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1.自主性
之所以在这里提到研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源于整合式教学模式的任务设置。现代教育心理学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整合式教学模式中,活动任务的设置基于社会实践、基于学生所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有广阔的拓展空间。在设计创作中,学生主动探索并发现问题,这样会使得新授课程可以更顺利地被学生消化吸收乃至于利用和发展。
2.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把实施的过程看得比结果更为重要。而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从一开始接受任务进行设计直到最后对作品的自评、互评,无论是对新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还是对旧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以及对问题的探究和拓展等,都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的。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巩固、实践操作以及创新发展等计划也都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的。
3. 问题性
首先,任务的设置本身就是面对学生群体的一个首要问题。其次,在制作过程中,由于设计的不同,每个人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如何用老师新授的知识、技能完成自己的创意,每个学生在制作的时候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无论是旧的还是新的知识、技能,都会因完成自己的创意而得到巩固和提高。
4. 探究性
所有被动和主动问题的出现,都需要学生带着探究的态度去解决。尽管任务的设置是被动的,但任务的设置也是基于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出发的,因此,任务提出后的设计、计划、制作等就都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行为了。因为主动的设计和目的在前,因此所有的制作过程都是探究性的,都是要解决问题而进行的。
5. 实践性
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领会任务“精神”之后,设计、计划在前,制作完成在后。也就是说,在整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是从一开始就是实践性的。设计自己的创意就是提出问题,而制作完成自己的创意则就是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因此才会带有主动性地去学习新知识、技能,并结合所学,想办法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再解决问题。
6. 开放性
首先是公共任务主题内容的开放。教师设置的任务主题和要求主要是基于教学目标等进行的。具体实践的大部分内容都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和查找,一般涉及的范围都很广泛,使学生的学习极具开放性。而对于那些涉及到其他学科的任务设置就更具开放性了。在这个过程中,有需要一个人独立研究的部分,也有需要小组成员共同协作的部分,总之组织形式是开放的。
参考文献
[1]靳君,倪爽.浅谈PBL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0(07).
[2]黄旭彬.“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5).
[3]邵安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8(12).
[4]丛荣华.任务驱动模式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