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正逐渐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当前使用的教材也更加关注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多以“任务”的形式编排教材。这使得知识点的组织与呈现相对零散,系统性有所下降,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编排顺序进行授课,初中阶段的学生很难有效构建合理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进传统教学策略,即重组教材模块,编写配套教案,整合学习活动及安排可行任务,帮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其主体性,充分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提升整体学习能力。
重组教材模块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在知识系统性的安排上有所欠缺。简单照搬教材安排的顺序,显然不能够让学生有效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原有教材的科学性较强,也有较高的统一性,不可能完全抛开。因此,最佳的办法是适当改变原有教材的编排顺序,以整合知识点的体系为原则,重新组织教材,建立新的教学模块。这样,可以删除部分重复内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通过梳理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点,第1章《走进信息世界》、第2章《管理计算机》、第6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第11章《设计主题网站》这4章的内容可以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整合成网络模块;第3章《设计应用文档》单独列为文字处理模块,与第8章《动画制作模块》这两个模块可以沿用原教材的教学体系,不需要太大的改动;而将第5章《体验多媒体技术》、第7章《音视频获取与编辑》及第9章《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部分内容提取出来,分别设置为多媒体模块以及数据处理模块。这样,全部11个章节分成5个模块,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
当然,这5个模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讲究一定的顺序,根据需要灵活处理。首先,模块之间要有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学生不可以随意选择学习模块,而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及内在关系进行学习。一般来说,文字处理模块及数据处理模块应当作为首先学习的模块,有了基本的文字及数据处理能力,再进行网络模块的学习,最后进行需要一定创作能力的多媒体及动画制作模块的学习,这样的学习顺序能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否则学生的学习既不是按照教材顺序,又不能根据合理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建构的效果将很差。但是,在尊重一定学习顺序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如将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知识部分提前引入,以此引出文字处理等模块的学习,将会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主动性更强。
编写配套学案引导学生创设生动情境
以重组教材的5个教学模块为基础,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就应当编写与这5个模块配套的学案。编写学案的时候,由于各个教学模块的知识系统性强,学案内容应当淡化“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提升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让他们“忘记”自己是在上课、学知识。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引导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学案的主要内容将投射在情境创设之上。如第4章《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第1节,因为教材是2007年3月编写的,当时用多哈亚运会作为例子学生比较感兴趣,而在当前,应当使用更“与时俱进”的例子引入,如“畅想2012伦敦奥运会”等,把学习情境拉到“今天”。在学习《初识Excel》的时候,用消费调查“中学生零花钱都花到哪儿了”的统计表格作为例子,学生特别感兴趣,不需要多加引导,他们自己就进入了学习的空间。可以说,学生最愿意接触的是“真实可见”、“近在眼前”与“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那么学案设计就应当有意识地呈现这样的材料,使得情境创设更加自然。
当然,编写具体学案时,不能够过于复杂,特别详细的学习步骤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与主动性的发展,在教师为他们“强制”安排的情境下,学生其实并没有真实感。反倒是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思维,这样的情境才真正生动。因此,学案中不再需要复杂的操作步骤讲解,取而代之的是“留白”于学生,教师只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即可,不需要过多干预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
整合学习活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教材中,任务设计偏小,根据部分知识点独立安排任务,使得各个章节之间没有关联,经过教材模块重组后,这一现象更加明显。这样,不仅教师,就连学生也会觉得这是为了“学知识”而刻意安排的任务。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将会失去对任务的兴趣,进而失去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因此,基于5个模块,可以设计5个大任务,或者从一开始给学生抛出一个“大难题”,通过模块的学习逐渐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把这个“大难题”轻松拿下;或者按照难度,由易到难地完成阶梯式任务,当把最后一个任务做完时,这一模块的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这两种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使用,要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是为了做任务而做任务。
以动画制作模块为例,将制作“旋转的风车”作为任务,教材安排“新建一个文档”,每一个形式的动画以一个单独的任务出现,各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重复操作较多,既浪费时间,又不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在前一节课的内容“移动的太阳”基础上,以增加新元件的方式,让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动画文件中添加“风车”元件,“盛开的小花”也是用元件的形式加入文件,这样就以一个作品的形式把内容串起来了,让学生逐渐掌握了这一模块中最重要的元件、图层等概念,为他们以后制作更复杂的动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排可行任务 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运用任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但是,任务若仅仅追求真实,在教学实践中不一定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可行,才会真正达到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一节,教参中提出让学生去商场试着组装一台电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方法可行性较低。因此,可采用网络模拟装机平台的方法,让学生在专业网站上虚拟装机,提出具体要求,并给学生分组,进行小组互相打分、讨论。这样,这个可行的任务虽然没有直接实现某个成果,但由于便于操作,直观性强,同样达到了真实的目的,而且学习效果更加明显。这样,学生才会把这些任务当做真正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切实需要的,因此就会有意识地加强学习,通过一定的强化练习,自然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内容新、方法新,但与当前教学实践有一些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进教学策略,把教材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既完成教材的教学要求,又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进一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滨湖区教研中心 江苏无锡滨湖区东降实验学校)
重组教材模块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新教材的编写在知识系统性的安排上有所欠缺。简单照搬教材安排的顺序,显然不能够让学生有效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原有教材的科学性较强,也有较高的统一性,不可能完全抛开。因此,最佳的办法是适当改变原有教材的编排顺序,以整合知识点的体系为原则,重新组织教材,建立新的教学模块。这样,可以删除部分重复内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通过梳理教材中的全部知识点,第1章《走进信息世界》、第2章《管理计算机》、第6章《图片的获取与加工》、第11章《设计主题网站》这4章的内容可以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整合成网络模块;第3章《设计应用文档》单独列为文字处理模块,与第8章《动画制作模块》这两个模块可以沿用原教材的教学体系,不需要太大的改动;而将第5章《体验多媒体技术》、第7章《音视频获取与编辑》及第9章《制作多媒体作品》的部分内容提取出来,分别设置为多媒体模块以及数据处理模块。这样,全部11个章节分成5个模块,学生可以选择相应的模块学习。
当然,这5个模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要讲究一定的顺序,根据需要灵活处理。首先,模块之间要有逻辑联系,也就是说,学生不可以随意选择学习模块,而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及内在关系进行学习。一般来说,文字处理模块及数据处理模块应当作为首先学习的模块,有了基本的文字及数据处理能力,再进行网络模块的学习,最后进行需要一定创作能力的多媒体及动画制作模块的学习,这样的学习顺序能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否则学生的学习既不是按照教材顺序,又不能根据合理的知识体系进行,学习建构的效果将很差。但是,在尊重一定学习顺序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如将学生感兴趣的网络知识部分提前引入,以此引出文字处理等模块的学习,将会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主动性更强。
编写配套学案引导学生创设生动情境
以重组教材的5个教学模块为基础,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就应当编写与这5个模块配套的学案。编写学案的时候,由于各个教学模块的知识系统性强,学案内容应当淡化“知识”,注重引导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提升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让他们“忘记”自己是在上课、学知识。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引导将起到关键的作用,学案的主要内容将投射在情境创设之上。如第4章《数据统计与分析》的第1节,因为教材是2007年3月编写的,当时用多哈亚运会作为例子学生比较感兴趣,而在当前,应当使用更“与时俱进”的例子引入,如“畅想2012伦敦奥运会”等,把学习情境拉到“今天”。在学习《初识Excel》的时候,用消费调查“中学生零花钱都花到哪儿了”的统计表格作为例子,学生特别感兴趣,不需要多加引导,他们自己就进入了学习的空间。可以说,学生最愿意接触的是“真实可见”、“近在眼前”与“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那么学案设计就应当有意识地呈现这样的材料,使得情境创设更加自然。
当然,编写具体学案时,不能够过于复杂,特别详细的学习步骤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与主动性的发展,在教师为他们“强制”安排的情境下,学生其实并没有真实感。反倒是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可以更好地让学生自主思维,这样的情境才真正生动。因此,学案中不再需要复杂的操作步骤讲解,取而代之的是“留白”于学生,教师只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即可,不需要过多干预学生具体的学习行为。
整合学习活动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教材中,任务设计偏小,根据部分知识点独立安排任务,使得各个章节之间没有关联,经过教材模块重组后,这一现象更加明显。这样,不仅教师,就连学生也会觉得这是为了“学知识”而刻意安排的任务。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学生将会失去对任务的兴趣,进而失去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因此,基于5个模块,可以设计5个大任务,或者从一开始给学生抛出一个“大难题”,通过模块的学习逐渐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最后把这个“大难题”轻松拿下;或者按照难度,由易到难地完成阶梯式任务,当把最后一个任务做完时,这一模块的学习目标也就达到了。这两种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使用,要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不是为了做任务而做任务。
以动画制作模块为例,将制作“旋转的风车”作为任务,教材安排“新建一个文档”,每一个形式的动画以一个单独的任务出现,各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而且重复操作较多,既浪费时间,又不符合其认知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在实际教学中,在前一节课的内容“移动的太阳”基础上,以增加新元件的方式,让学生在上一节课的动画文件中添加“风车”元件,“盛开的小花”也是用元件的形式加入文件,这样就以一个作品的形式把内容串起来了,让学生逐渐掌握了这一模块中最重要的元件、图层等概念,为他们以后制作更复杂的动画打下坚实的基础。
安排可行任务 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运用任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动起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但是,任务若仅仅追求真实,在教学实践中不一定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在真实的基础上追求可行,才会真正达到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目的。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一节,教参中提出让学生去商场试着组装一台电脑,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但这样的方法可行性较低。因此,可采用网络模拟装机平台的方法,让学生在专业网站上虚拟装机,提出具体要求,并给学生分组,进行小组互相打分、讨论。这样,这个可行的任务虽然没有直接实现某个成果,但由于便于操作,直观性强,同样达到了真实的目的,而且学习效果更加明显。这样,学生才会把这些任务当做真正的“问题”,因为这是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切实需要的,因此就会有意识地加强学习,通过一定的强化练习,自然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内容新、方法新,但与当前教学实践有一些脱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改进教学策略,把教材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够既完成教材的教学要求,又切实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进一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滨湖区教研中心 江苏无锡滨湖区东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