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三次工业革命,不难发现科技创新对于人类历史进步的巨大贡献,而人才则始终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引领人类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由于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快,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就江苏省而言,情况亦然。根据经济学生产函数理论,人力资本、科学技术是基本的生产投入要素,而人才不仅是人力资本的质的体现,也是科学技术的核心,人才对产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才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增加产出,也就是释放“人才红利”。在现阶段,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有效利用,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大红利。
一、江苏释放“人才红利”面临的挑战
江苏省人少地多、资源短缺,现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约束,必须转变为集约式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老龄化不断加剧、劳动力绝对数量的零增长,劳动力供应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对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传统的高度依靠廉价劳动力数量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利的一面。应对人口红利、政策红利即将消失的挑战,江苏的出路就在于将挑战的压力变成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实现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向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变,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连年增加人才发展投资,其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2.6%到2012年的14.1%;并大力实施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搭建各种人才平台,在人才建设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虽然江苏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在国内位居前列,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12年,江苏省“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14.1%,2020年规划达到17%;而2006年,美国即已为23.14%,法国为19.02%,德国为17.80%。江苏2012年企业申请专利数占全部专利申清数的比例为65.33%,而美国在2010年的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1.9%;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3%,美国、日本的这一比例却已达到80%以上。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江苏省人才效能虽然已位居国内前列,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规模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激活人才潜力,向人才要“红利”。
二、影响“人才红利”释放的作念环境系统
“人才红利”的释放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从生态环境系统的视角看待“人才红利”释放问题,分析影响其释放效应的要素,探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人才红利”相关环境系统的认识。“人才红利”释放的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子系统、人才生态环境子系统和产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人才红利”释放的外在条件;人才生态环境是“人才红利”释放的核心条件;产业生态环境是“人才红利”释放的保障条件。三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结合在一起,形成“人才红利”释放的生态环境系统(如下图所示)。
1.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才红利”释放的最为基础、天然的自然条件,如清洁的空气、水、阳光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现从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增长的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必须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大力改善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实现新增污染的减量化。打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有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人才红利”释放的发展预期;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生活幸福感,保障“人才红利”释放的安居需求。
2.人才生态环境。人才生态环境是使人才发挥最大作用的与人才之间相关的社会环境。人才生态环境涉及“人才红利”释放直接相关的各项政策要素以及服务于“人才红利”释放的平台结构,如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服务组织、人才信息平台、人才载体、人才保障体系等。人才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才红利”释放紧密相关,是“人才红利”释放生态环境系统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核心部分,涉及从人才培育到人才发展的全过程。该系统中的政策要素是否完善、服务平台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红利”释放效度。
3.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生态环境是“人才红利”释放的立业保障。政产学研合作链条是政府引导下的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平台,主要以“人才+项目+转化”为运作模式,为“人才红利”释放提供实体环境。在政产学研平台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硬环境建设,更要重视软环境建设,以适宜的政策激励为导向,提升政产学研合作链条的效能。通过政产学研平台,以研引才、以才聚才、以企聚才、以产融才、开放纳才,打造适宜人才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才红利”释放的可持续性保障。
三、江苏如何打造良好的“人才红利”释放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江苏以推進“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从促进“人才红利”释放效应角度来看,江苏还需努力打造“人才红利”释放的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促进“人才红利”的释放。
努力维护“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没有“绿水青山”式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位发展问题,必将制约区域人才发展,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虽然江苏总体自然环境良好,但随着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太湖水污染、大气PN2.5问题等都需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保障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支撑未来人才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着力打造“三创三争”的人才生态环境。江苏构建人才生态环境系统的目标可形象地称之为打造“东方硅谷”。一方面需要建立人才激励与保障政策。构建鼓励奖励冒险、容忍包容失败的文化和氛围,实施人才工资多种模式,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等。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人才服务平台。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的专门人才市场。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管理功能要转向服务功能,建立功能齐全、高效运作、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中心等。
积极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环境。“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政府引导,多主体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环境,关键在政府角色从封闭管才向开放聚才转变,核心在产学研无缝对接,从各自为战向创新产业链转变,实现高度融合。在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需加强政府服务职能与引导作用,政产学研优势互补,因时因地因人为“人才红利”释放提供良好服务。
责任编辑:张宁
由于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快,我国“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就江苏省而言,情况亦然。根据经济学生产函数理论,人力资本、科学技术是基本的生产投入要素,而人才不仅是人力资本的质的体现,也是科学技术的核心,人才对产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才的合理配置和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增加产出,也就是释放“人才红利”。在现阶段,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有效利用,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大红利。
一、江苏释放“人才红利”面临的挑战
江苏省人少地多、资源短缺,现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阶段,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约束,必须转变为集约式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由于老龄化不断加剧、劳动力绝对数量的零增长,劳动力供应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这对于经济发展尤其是传统的高度依靠廉价劳动力数量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利的一面。应对人口红利、政策红利即将消失的挑战,江苏的出路就在于将挑战的压力变成转型升级的动力,通过“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实现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向高素质人才优势转变,实现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
近年来,江苏省坚持连年增加人才发展投资,其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2.6%到2012年的14.1%;并大力实施多层次、多维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搭建各种人才平台,在人才建设上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虽然江苏人力资本投资的力度在国内位居前列,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2012年,江苏省“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是14.1%,2020年规划达到17%;而2006年,美国即已为23.14%,法国为19.02%,德国为17.80%。江苏2012年企业申请专利数占全部专利申清数的比例为65.33%,而美国在2010年的这一比例已经达到91.9%;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2.3%,美国、日本的这一比例却已达到80%以上。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江苏省人才效能虽然已位居国内前列,但还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规模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激活人才潜力,向人才要“红利”。
二、影响“人才红利”释放的作念环境系统
“人才红利”的释放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从生态环境系统的视角看待“人才红利”释放问题,分析影响其释放效应的要素,探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深化对“人才红利”相关环境系统的认识。“人才红利”释放的生态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子系统、人才生态环境子系统和产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其中,自然生态环境是影响“人才红利”释放的外在条件;人才生态环境是“人才红利”释放的核心条件;产业生态环境是“人才红利”释放的保障条件。三个子系统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结合在一起,形成“人才红利”释放的生态环境系统(如下图所示)。
1.自然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是“人才红利”释放的最为基础、天然的自然条件,如清洁的空气、水、阳光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对居住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实现从粗放式增长转变为集约式增长的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也必须重视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大力改善已经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实现新增污染的减量化。打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方面有助于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人才红利”释放的发展预期;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生活幸福感,保障“人才红利”释放的安居需求。
2.人才生态环境。人才生态环境是使人才发挥最大作用的与人才之间相关的社会环境。人才生态环境涉及“人才红利”释放直接相关的各项政策要素以及服务于“人才红利”释放的平台结构,如人才培养政策、人才引进政策、人才激励政策,人才服务组织、人才信息平台、人才载体、人才保障体系等。人才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才红利”释放紧密相关,是“人才红利”释放生态环境系统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核心部分,涉及从人才培育到人才发展的全过程。该系统中的政策要素是否完善、服务平台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人才红利”释放效度。
3.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生态环境是“人才红利”释放的立业保障。政产学研合作链条是政府引导下的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平台,主要以“人才+项目+转化”为运作模式,为“人才红利”释放提供实体环境。在政产学研平台建设中,不仅要重视硬环境建设,更要重视软环境建设,以适宜的政策激励为导向,提升政产学研合作链条的效能。通过政产学研平台,以研引才、以才聚才、以企聚才、以产融才、开放纳才,打造适宜人才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才红利”释放的可持续性保障。
三、江苏如何打造良好的“人才红利”释放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江苏以推進“人才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契机,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从促进“人才红利”释放效应角度来看,江苏还需努力打造“人才红利”释放的生态环境系统,进一步促进“人才红利”的释放。
努力维护“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没有“绿水青山”式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定位发展问题,必将制约区域人才发展,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虽然江苏总体自然环境良好,但随着经济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诸如太湖水污染、大气PN2.5问题等都需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保障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支撑未来人才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着力打造“三创三争”的人才生态环境。江苏构建人才生态环境系统的目标可形象地称之为打造“东方硅谷”。一方面需要建立人才激励与保障政策。构建鼓励奖励冒险、容忍包容失败的文化和氛围,实施人才工资多种模式,构建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等。另一方面需要构建人才服务平台。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力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的专门人才市场。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管理功能要转向服务功能,建立功能齐全、高效运作、服务便捷的人才公共服务中心等。
积极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环境。“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政府引导,多主体合作。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生态环境,关键在政府角色从封闭管才向开放聚才转变,核心在产学研无缝对接,从各自为战向创新产业链转变,实现高度融合。在产业生态环境构建中,需加强政府服务职能与引导作用,政产学研优势互补,因时因地因人为“人才红利”释放提供良好服务。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