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是智慧与情感融合在一起的活动,更是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途径。正像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但现实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忽视美。为了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学任务,以老师讲,学生听、练的方式进行着永恒的教学。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没有生气。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批追求美,能感悟美的孩子,他们的心灵需要美去滋润,智慧需要美去激活,道德情操需要美去陶冶。
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美”在何处呢?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美在教材
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说,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教材本身就蕴含着审美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评析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如《春到梅花山》这一课,描绘了春天里梅花盛开,满山梅花如彩霞,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绘形绘色,逼真传神。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略春天梅花山的美,大自然的美。而《陈毅探母》这一课,通过引导学生从“拉着母亲的手”、“一边和母亲谈家常一般给母亲洗衣服”,及陈毅元帅对母亲说的话中体会陈毅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和敬意,从而树立起陈毅元帅的高大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体会人物的形象美。语文教材中的美,有的显露于外,有的则蕴藏于字里行间,相信只要我们尽心去引领学生品味和欣赏,就能使之感受美,增强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
这些“美文”,内容涉及面广,体裁丰富多彩,具有无比精彩的“美”的养分。它既有现实的“内容美”和“社会美”,又有艺术的“自然美”和“形式美”。
二、美在师生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马斯洛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人都有需要,只要满足了基本需要后,才会追求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相互交流的过程。師生间建立起平等、互尊、合作的和谐关系,学生的情感就能得到满足,在学习中就能感到自身的价值,得到人格的尊重,才会轻松愉快得投入到学习中。
上学期的一天,我和孩子们正专注的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安静的课堂立即沸腾了。我请学生帮助小鸟打开窗子,飞回蓝天。学生非常兴奋,有几个感性的孩子学着《雪儿》中的“我”深情地向小鸟告别。教室里很快恢复了平静。学生的心灵中,却又多了一份对自然生灵的爱。
这样的教育闪动着人性之美、智慧之美。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尝试一下在阳光下,沐浴着春风,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春天》,在操场上和孩子们学习《郊游》,在足球场上学习《我叫足球》……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就是快乐。
师生间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了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只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导因素配合好,美的境界就能形成,美就会出现在课堂上。美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美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美在语言
教学语言是体现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觉、思维、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和调节的作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能再现教材描写的美的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带着想象进入美的境界,去感悟美。
如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感悟,我是这样组织教学语言的:“你看着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看到了家乡清澈的小溪,听到了小溪流淌的声音,又仿佛回到了童年,听到了小伙伴那欢快的笑声。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原野中,又见到了原野中的一切。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学生听着、想着,进入了情境,在美的语言中感受着诗歌如画般的美。语言的美不光体现在语言的组织上,还体现在语调上。语调的高低、强弱、长短,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决定着语言的美。教师只要运用好这些因素,使语言抑扬顿挫,学生就能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感受语言的美。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带领学生知道了时间的消逝,理解蒲公英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运用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儿童的表达欲望。美哉,语文!
四、美在情境
课堂教学的情境是通过教学手段呈现的。李吉林老师曾说:“情境是经过优化的,儿童觉得‘美’,觉得‘趣’,精神需要便得到满足,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产生一种正诱发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媒体、图画、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手段来展现情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感受美,欣赏美。
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我通过语言描述和让学生戴上头饰创设情境,带着“小鸟”去“造房子”,造好“房子”后,让学生去“读房子”,帮助学生理解刚才都造了书本上的哪几种房子,然后再发挥学生的想象,想想还可以造哪些房子,从“读房子”到“说房子”,使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得到深化。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尝试一下在阳光下,沐浴着春风,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春天》,在操场上和孩子们学习《郊游》,在足球场上学习《我叫足球》……美哉,语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教师去精心挖掘,把美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定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但现实中,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忽视美。为了推进教学进程,完成教学任务,以老师讲,学生听、练的方式进行着永恒的教学。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没有生气。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到课堂教学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批追求美,能感悟美的孩子,他们的心灵需要美去滋润,智慧需要美去激活,道德情操需要美去陶冶。
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到底“美”在何处呢?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觉得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美在教材
蔡元培先生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语文课程当然也不例外。 语文教学实施美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应该说,语文教学在美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教材本身就蕴含着审美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热情洋溢的抒情色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我们应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欣赏、评析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
如《春到梅花山》这一课,描绘了春天里梅花盛开,满山梅花如彩霞,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绘形绘色,逼真传神。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领略春天梅花山的美,大自然的美。而《陈毅探母》这一课,通过引导学生从“拉着母亲的手”、“一边和母亲谈家常一般给母亲洗衣服”,及陈毅元帅对母亲说的话中体会陈毅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和敬意,从而树立起陈毅元帅的高大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体会人物的形象美。语文教材中的美,有的显露于外,有的则蕴藏于字里行间,相信只要我们尽心去引领学生品味和欣赏,就能使之感受美,增强美的体验,接受美的熏陶。
这些“美文”,内容涉及面广,体裁丰富多彩,具有无比精彩的“美”的养分。它既有现实的“内容美”和“社会美”,又有艺术的“自然美”和“形式美”。
二、美在师生
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都无不体现了对人的尊重。马斯洛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人都有需要,只要满足了基本需要后,才会追求一个更高层次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相互交流的过程。師生间建立起平等、互尊、合作的和谐关系,学生的情感就能得到满足,在学习中就能感到自身的价值,得到人格的尊重,才会轻松愉快得投入到学习中。
上学期的一天,我和孩子们正专注的上课,一只小鸟飞进教室,安静的课堂立即沸腾了。我请学生帮助小鸟打开窗子,飞回蓝天。学生非常兴奋,有几个感性的孩子学着《雪儿》中的“我”深情地向小鸟告别。教室里很快恢复了平静。学生的心灵中,却又多了一份对自然生灵的爱。
这样的教育闪动着人性之美、智慧之美。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尝试一下在阳光下,沐浴着春风,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春天》,在操场上和孩子们学习《郊游》,在足球场上学习《我叫足球》……这样的课堂上,学习就是快乐。
师生间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了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只要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主导因素配合好,美的境界就能形成,美就会出现在课堂上。美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美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
三、美在语言
教学语言是体现教学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觉、思维、情感的活动都起着主导和调节的作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能再现教材描写的美的境界,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带着想象进入美的境界,去感悟美。
如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第三小节进行感悟,我是这样组织教学语言的:“你看着盲婆婆双手捧着蝈蝈,聚精会神地听着、听着,她仿佛看到了家乡清澈的小溪,听到了小溪流淌的声音,又仿佛回到了童年,听到了小伙伴那欢快的笑声。蝈蝈的歌声使她仿佛置身于原野中,又见到了原野中的一切。她听着、想着,心中充满了欢乐。”学生听着、想着,进入了情境,在美的语言中感受着诗歌如画般的美。语言的美不光体现在语言的组织上,还体现在语调上。语调的高低、强弱、长短,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受,决定着语言的美。教师只要运用好这些因素,使语言抑扬顿挫,学生就能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感受语言的美。
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带领学生知道了时间的消逝,理解蒲公英的变化,同时也感受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运用精心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就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起儿童的表达欲望。美哉,语文!
四、美在情境
课堂教学的情境是通过教学手段呈现的。李吉林老师曾说:“情境是经过优化的,儿童觉得‘美’,觉得‘趣’,精神需要便得到满足,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产生一种正诱发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媒体、图画、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手段来展现情境,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情境,感受美,欣赏美。
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儿童的情感参与,我通过语言描述和让学生戴上头饰创设情境,带着“小鸟”去“造房子”,造好“房子”后,让学生去“读房子”,帮助学生理解刚才都造了书本上的哪几种房子,然后再发挥学生的想象,想想还可以造哪些房子,从“读房子”到“说房子”,使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得到深化。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情境,能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产生美好的情感体验。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不妨也尝试一下在阳光下,沐浴着春风,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春天》,在操场上和孩子们学习《郊游》,在足球场上学习《我叫足球》……美哉,语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教师去精心挖掘,把美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定能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