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立足课文,练基础
课堂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学生说话创设环境,提高机会,指导评述,以达到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朗读、复述、讨论、讲解。复述课文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角度转换、人称改变、结构变化、内容扩展等方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和再创造,更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从朗读起步,朗读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变为口头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艺术,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在课堂内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与回答问题,注意学生说话吐字清晰、内容集中、有条理、语气相连、富节奏感,能运用手势、掌握语音轻重的技巧,逐渐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要求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有意识的口语训练,真正做到课外勤于积累与课内勤于运用相结合。初一语文课本的编排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每节语文课可以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讲述他们看来的、听来的、亲历的、自编的故事等等。初二阶段课本编排以说明文为主,口语训练上多采取问答式或讨论法。对讲读课文,教师可以先示范性地点拨提问,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而自读课文均由学生之间交流完成,疑难处共同探究,最后教师总结评述。为了配合说明文教学,教师可以找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先观察后表述,这样学生既可以得法于课内,又发展了课外。初三阶段,口语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教师可以较多地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会等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拔高性的训练,让他们对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口语专训,练感觉
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积极为他们拓展更广阔的、更能够自主参与的口语交际的空间。
教师要尽力开辟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为他们提供能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使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首先要求话题具有现实性,但具有现实性的话题未必适合于学生。因现实生活涵盖了学生的生活,可靠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是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可以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保证人人有话可说,能激起学生倾吐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
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轶闻趣事”时,要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注意礼貌,注意保护隐私。
三、模拟情境,展成效
有一堂话题为“要不要郊游”的口语交际课,在引出话题以后,就安排了“唇枪舌剑”“嘉宾访谈”“家庭对话”“参与决策”四个环节。在“唇枪舌剑”环节,让学生就到底“要不要郊游”各抒己见,想到什么说什么,就学生个体来说,说的理由还不全面不充分。到了“嘉宾访谈”环节,所持的理由就要充分些,同时,还要设身处地设想特定的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应怎么说,要求比前一个环节高。“家庭对话”环节,家长要阻止孩子郊游,孩子要说服家长让自己参加郊游,不但要说得符合角色身份,而且要尽可能全面地说出“要”或者“不要”郊游的理由,才能达到说服或阻止的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最后“参与决策”,要求对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做一个 总结 ,说一段话,不但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序。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设计,不仅考虑学生是否经历了实践,而且考虑到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获得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小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的发展轨迹,找到经过历练而发展变化的“增量”。
让学生模拟情境的口语课堂结构,大体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联系生活实际,或创设虚拟的情境,让学生明确交际的任务。第二阶段,学生全员参与,商议完成任务的途径,探讨表达交流的思路,教师适当点拨。第三阶段,全员参与,内化表达交流的思路,尝试表达交流,小组内进行评价。第四阶段,推荐代表,汇报展示,教师组织评价。第五阶段,通过创设情境,“独白”“对白”变换形式,深化训练,或者依然采用原有的形式,但提高要求,反思三、四阶段表达交流的得失,再次训练,发展提高。其中,第二阶段,也可以不作为独立的阶段,将方法的点拨渗透在后两个阶段的评价中。
课堂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为学生说话创设环境,提高机会,指导评述,以达到训练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利用课文,找准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的契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如朗读、复述、讨论、讲解。复述课文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角度转换、人称改变、结构变化、内容扩展等方法训练;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和再创造,更有利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从朗读起步,朗读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变为口头有声语言的一种表达艺术,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方法。
教师应在课堂内严格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朗读与回答问题,注意学生说话吐字清晰、内容集中、有条理、语气相连、富节奏感,能运用手势、掌握语音轻重的技巧,逐渐提高表达能力。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级要求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有意识的口语训练,真正做到课外勤于积累与课内勤于运用相结合。初一语文课本的编排主要以记叙文为主,每节语文课可以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讲述他们看来的、听来的、亲历的、自编的故事等等。初二阶段课本编排以说明文为主,口语训练上多采取问答式或讨论法。对讲读课文,教师可以先示范性地点拨提问,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而自读课文均由学生之间交流完成,疑难处共同探究,最后教师总结评述。为了配合说明文教学,教师可以找一些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先观察后表述,这样学生既可以得法于课内,又发展了课外。初三阶段,口语训练重在培养学生的议论能力。教师可以较多地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会等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拔高性的训练,让他们对某种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口语专训,练感觉
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见,口语交际能力和水平的提高,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积极为他们拓展更广阔的、更能够自主参与的口语交际的空间。
教师要尽力开辟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舞台,为他们提供能够进行口语交际实践的机会。教师在选择话题时,要贴近学生生活。这是使交际任务具有“实际意义”的前提。首先要求话题具有现实性,但具有现实性的话题未必适合于学生。因现实生活涵盖了学生的生活,可靠的做法是从学生的生活中去寻找交际的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是学生口语交际活动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可以触动学生的所思所想,保证人人有话可说,能激起学生倾吐的冲动和交流的欲望。
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发生的轶闻趣事”时,要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注意礼貌,注意保护隐私。
三、模拟情境,展成效
有一堂话题为“要不要郊游”的口语交际课,在引出话题以后,就安排了“唇枪舌剑”“嘉宾访谈”“家庭对话”“参与决策”四个环节。在“唇枪舌剑”环节,让学生就到底“要不要郊游”各抒己见,想到什么说什么,就学生个体来说,说的理由还不全面不充分。到了“嘉宾访谈”环节,所持的理由就要充分些,同时,还要设身处地设想特定的角色在特定的环境下应怎么说,要求比前一个环节高。“家庭对话”环节,家长要阻止孩子郊游,孩子要说服家长让自己参加郊游,不但要说得符合角色身份,而且要尽可能全面地说出“要”或者“不要”郊游的理由,才能达到说服或阻止的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最后“参与决策”,要求对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做一个 总结 ,说一段话,不但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序。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样设计,不仅考虑学生是否经历了实践,而且考虑到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获得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安排了小组练习,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获得一定的发展。从上述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善于”到“善于”的发展轨迹,找到经过历练而发展变化的“增量”。
让学生模拟情境的口语课堂结构,大体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联系生活实际,或创设虚拟的情境,让学生明确交际的任务。第二阶段,学生全员参与,商议完成任务的途径,探讨表达交流的思路,教师适当点拨。第三阶段,全员参与,内化表达交流的思路,尝试表达交流,小组内进行评价。第四阶段,推荐代表,汇报展示,教师组织评价。第五阶段,通过创设情境,“独白”“对白”变换形式,深化训练,或者依然采用原有的形式,但提高要求,反思三、四阶段表达交流的得失,再次训练,发展提高。其中,第二阶段,也可以不作为独立的阶段,将方法的点拨渗透在后两个阶段的评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