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强人”与“纯爷们”之争已经分出了高下,在美国,51.4%的管理和专业职位由女性掌控。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罗纳德·埃里克森构想出一种新方法,将携带产生男性Y染色体与产生女性x染色体的精子区分开来。与携带女性x染色体精子的笨拙相比,带有男子Y染色体的精子明显活力四射。对于从小在牧场长大,身上充满了西部牛仔气质的埃里克森来说,带有女性染色体的精子“败下阵来”的结果让他很满意。
到了70年代末,埃里克森将自己的理论推销给全美的医院和诊所,称之为“首个经过科学验证的选择儿童性别的理论”。在那个女性被锁定为“二等公民”、男性占有那些管理者和有影响力职位的时代,女权主义者自然地将埃里克森视为敌人。
“就想要个女孩”在流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埃里克森开始调查他的性别选择法在医院的使用情况。他惊讶地发现,人们似乎更愿意要一个女儿。
此前,埃里克森在宣传中特别强调,此理论对生男孩更加有效。在一些医院里,选择男女的比率已经达到了1:2。对于哪种性别更受人们偏爱,美国并没有权威的调查数据。不过,医院的事实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一种名为“微分类”的精子选择技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75%的参与者都希望要个女孩。
让埃里克森更为惊讶的是,选择下一代性别的决定权已经不在男性这边。“女人就能决定一切。”刚开始,来到医院的女人会害羞地说想要个女孩,并解释是因为自家已经有了两个男孩。“现在她们直截了当,‘我就想要个女孩’。准妈妈们觉得女儿的未来更光明,比男孩更有前途,所以为什么不选女孩?”
“为什么不选女孩?”这句看似随意的表达其实意义重大。从人类文明开始存在之日起,父权制(特别是长子权力最大)几乎一直是社会的组织原则,很少有例外。古希腊的男子会将自己的左睾丸结扎,以求得男性继承人;女人会因为不能生儿子自杀或被处死。
1949年,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在著作《第二性》中说道,女性非常厌恶自己的女人身份,并对降生的女孩也充满厌恶和愤怒。现如今,几个世纪以来对男孩的偏爱倾向开始被削弱,甚至逆转。像埃里克森那样男权色彩浓厚的老家伙也感叹时代的变迁:“男性统治的时代确实存在过,但看起来已经远去了。长子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了。”
在人类历史上,男性的统治地位第一次发生了变化,且速度惊人。例如,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韩国曾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父系社会之一,如今男权时代早已成为历史。20世纪90年代,韩国修改法律,使女性在离婚后可以获得孩子的监护权。1985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约半数的韩国女性表示“必须生个儿子”,这个数字从1991年开始逐渐下滑,到2003年骤降到15%。在一些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印度,同样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地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格和体力不再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各个国家都会充分利用其全部社会成员的天赋才能,由于地缘政治学和全球文化的影响,一些边缘化的国家最终也会接受达尔文的学说。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创了“性别、制度与发展数据库”,用来衡量162个国家中女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除了少数例外,该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的女性权力越大,该国的经济便越成功。
在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女性地位的变化意义更加深远。父母们都憧憬着孩子能走向成功,因而选择女孩的家长越来越多。今年年初,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女性倾斜——女性得到了全国的大多数职位,她们“占领”了今日的大学和专业院校——男女获得大学学历的比率是2:3,美国未来十年预计快速发展的15种职业,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达到了13种。
女性同样开始占据中层管理者和专职行业的主要地位。根据劳工统计局的数字,美国51.4%的管理者和专业职位由女性掌控,而1980年的数字式26。1%。女性还构成了54%的会计师和近半数的银行、保险业从业人员,33%的医生、45%的法律事务所员工也是女性,二者的百分比还在不断增加。
“强女”文化的觉醒
女性在一个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将会怎样?人们对此可能有模糊的概念。由于传统秩序被颠覆了,一些明显的瓦解信号开始在部分地方显现。
日本对该国不断增加的“草食男”感到恐慌——一群年轻男子拒绝父辈的酒桌畅饮、苦熬薪水的上班族生活,反而青睐园艺、组织聚会、cosplay卡通片的女性角色,对男女间的肌肤之亲毫无兴趣。而同一代的日本年轻女子则被称为“肉食女性”或者“猎手”。
美国的流行文化不断炮制出各种各样的失败男性形象。这些通常没有工作、不切实际、不受欢迎的失败者永远不够成熟(参见电影《一夜大肚》或《四十岁老处男》),或者是一个独来独往、愤世嫉俗的人(电影《格林伯格》),或者是一个成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懒汉。失败男子的经历可以是甜蜜的、痛苦的、怀旧的或者玩世不恭的,但他从来不知道怎样成为一个男人。
同时,一种全新的女强者形象开始出现,唤起了社会的焦虑和偶尔的恐怖。
“城市美洲豹”的比喻用法曾经用来形容绝望的老女人,现在则转为了一种主流和时髦,尤其是在好莱坞:苏珊·萨兰登和黛眯·摩尔都有自己的年轻男友,19岁的帅气男星亚伦·约翰逊的女友比他大24岁。《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盖尔·柯林斯近日写道,“‘美洲豹’现象现在已经不是关于老女人的事情了,而是‘绝望的年轻男子希望能傍上一个能赚钱的老富婆…。
《在云端》是一部以反对经济萧条时期裁员为主题的电影,其中关于美国男性破碎的自我意识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乔治·克鲁尼扮演的男主人公岁数太大,对年轻的女同事没有吸引力,在与一位年岁稍长的女性同床共枕后又被拒绝。如果这个性感的男人在一部电影中都要被女性拒绝两次,其他人还有什么希望?
中年女性的犯罪案件比率从上世纪80年代起节节攀升,没有人能解释其原因。那种带有野兽和狂野西部气息的牛仔形象已经风光不再了,在广告中出现也显得十分荒谬可笑。“强女”与“猛男”的屏幕形象之争似乎已经分出了高下。这种胜利不止停留在虚构的形象上,也延伸到了社会现实中,并在全球许多地方扩展开来。
许多年来科学家不时会夸大男女的不同,指出女性的一些天然优势和才能:更能为他人着想,拥有更出色的横向思维,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拥有更优秀的道德敏感性。这些曾一度显得有些牵强,但新一次的经济危机之后,上述论点又引起了反响和共鸣。
研究者们开始探寻睾酮与过高风险的关系,怀疑一群男性在生意场上较量是否会刺激对方做出莽撞或大意的抉择。最终结论与传统的“性别地图”没什么分别:市场中的男性“不理性、过于情绪化”,而女性则站在“冷静、明智”的一边。
在现代化商业社会,“冷静、明智”的逐利本性,似乎势必要成就“女性时代”的到来……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罗纳德·埃里克森构想出一种新方法,将携带产生男性Y染色体与产生女性x染色体的精子区分开来。与携带女性x染色体精子的笨拙相比,带有男子Y染色体的精子明显活力四射。对于从小在牧场长大,身上充满了西部牛仔气质的埃里克森来说,带有女性染色体的精子“败下阵来”的结果让他很满意。
到了70年代末,埃里克森将自己的理论推销给全美的医院和诊所,称之为“首个经过科学验证的选择儿童性别的理论”。在那个女性被锁定为“二等公民”、男性占有那些管理者和有影响力职位的时代,女权主义者自然地将埃里克森视为敌人。
“就想要个女孩”在流行
进入20世纪90年代,埃里克森开始调查他的性别选择法在医院的使用情况。他惊讶地发现,人们似乎更愿意要一个女儿。
此前,埃里克森在宣传中特别强调,此理论对生男孩更加有效。在一些医院里,选择男女的比率已经达到了1:2。对于哪种性别更受人们偏爱,美国并没有权威的调查数据。不过,医院的事实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一种名为“微分类”的精子选择技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75%的参与者都希望要个女孩。
让埃里克森更为惊讶的是,选择下一代性别的决定权已经不在男性这边。“女人就能决定一切。”刚开始,来到医院的女人会害羞地说想要个女孩,并解释是因为自家已经有了两个男孩。“现在她们直截了当,‘我就想要个女孩’。准妈妈们觉得女儿的未来更光明,比男孩更有前途,所以为什么不选女孩?”
“为什么不选女孩?”这句看似随意的表达其实意义重大。从人类文明开始存在之日起,父权制(特别是长子权力最大)几乎一直是社会的组织原则,很少有例外。古希腊的男子会将自己的左睾丸结扎,以求得男性继承人;女人会因为不能生儿子自杀或被处死。
1949年,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在著作《第二性》中说道,女性非常厌恶自己的女人身份,并对降生的女孩也充满厌恶和愤怒。现如今,几个世纪以来对男孩的偏爱倾向开始被削弱,甚至逆转。像埃里克森那样男权色彩浓厚的老家伙也感叹时代的变迁:“男性统治的时代确实存在过,但看起来已经远去了。长子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了。”
在人类历史上,男性的统治地位第一次发生了变化,且速度惊人。例如,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韩国曾是全世界最严格的父系社会之一,如今男权时代早已成为历史。20世纪90年代,韩国修改法律,使女性在离婚后可以获得孩子的监护权。1985年,一项全国性调查显示,约半数的韩国女性表示“必须生个儿子”,这个数字从1991年开始逐渐下滑,到2003年骤降到15%。在一些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如印度,同样的变化正在发生。
在某种程度上,女性地位发生改变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伴随着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体格和体力不再是经济成功的关键,各个国家都会充分利用其全部社会成员的天赋才能,由于地缘政治学和全球文化的影响,一些边缘化的国家最终也会接受达尔文的学说。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创了“性别、制度与发展数据库”,用来衡量162个国家中女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除了少数例外,该数据表明,一个国家的女性权力越大,该国的经济便越成功。
在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女性地位的变化意义更加深远。父母们都憧憬着孩子能走向成功,因而选择女孩的家长越来越多。今年年初,美国的劳动力市场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女性倾斜——女性得到了全国的大多数职位,她们“占领”了今日的大学和专业院校——男女获得大学学历的比率是2:3,美国未来十年预计快速发展的15种职业,女性占主导地位的达到了13种。
女性同样开始占据中层管理者和专职行业的主要地位。根据劳工统计局的数字,美国51.4%的管理者和专业职位由女性掌控,而1980年的数字式26。1%。女性还构成了54%的会计师和近半数的银行、保险业从业人员,33%的医生、45%的法律事务所员工也是女性,二者的百分比还在不断增加。
“强女”文化的觉醒
女性在一个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将会怎样?人们对此可能有模糊的概念。由于传统秩序被颠覆了,一些明显的瓦解信号开始在部分地方显现。
日本对该国不断增加的“草食男”感到恐慌——一群年轻男子拒绝父辈的酒桌畅饮、苦熬薪水的上班族生活,反而青睐园艺、组织聚会、cosplay卡通片的女性角色,对男女间的肌肤之亲毫无兴趣。而同一代的日本年轻女子则被称为“肉食女性”或者“猎手”。
美国的流行文化不断炮制出各种各样的失败男性形象。这些通常没有工作、不切实际、不受欢迎的失败者永远不够成熟(参见电影《一夜大肚》或《四十岁老处男》),或者是一个独来独往、愤世嫉俗的人(电影《格林伯格》),或者是一个成天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的懒汉。失败男子的经历可以是甜蜜的、痛苦的、怀旧的或者玩世不恭的,但他从来不知道怎样成为一个男人。
同时,一种全新的女强者形象开始出现,唤起了社会的焦虑和偶尔的恐怖。
“城市美洲豹”的比喻用法曾经用来形容绝望的老女人,现在则转为了一种主流和时髦,尤其是在好莱坞:苏珊·萨兰登和黛眯·摩尔都有自己的年轻男友,19岁的帅气男星亚伦·约翰逊的女友比他大24岁。《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盖尔·柯林斯近日写道,“‘美洲豹’现象现在已经不是关于老女人的事情了,而是‘绝望的年轻男子希望能傍上一个能赚钱的老富婆…。
《在云端》是一部以反对经济萧条时期裁员为主题的电影,其中关于美国男性破碎的自我意识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乔治·克鲁尼扮演的男主人公岁数太大,对年轻的女同事没有吸引力,在与一位年岁稍长的女性同床共枕后又被拒绝。如果这个性感的男人在一部电影中都要被女性拒绝两次,其他人还有什么希望?
中年女性的犯罪案件比率从上世纪80年代起节节攀升,没有人能解释其原因。那种带有野兽和狂野西部气息的牛仔形象已经风光不再了,在广告中出现也显得十分荒谬可笑。“强女”与“猛男”的屏幕形象之争似乎已经分出了高下。这种胜利不止停留在虚构的形象上,也延伸到了社会现实中,并在全球许多地方扩展开来。
许多年来科学家不时会夸大男女的不同,指出女性的一些天然优势和才能:更能为他人着想,拥有更出色的横向思维,在残酷的商业世界中拥有更优秀的道德敏感性。这些曾一度显得有些牵强,但新一次的经济危机之后,上述论点又引起了反响和共鸣。
研究者们开始探寻睾酮与过高风险的关系,怀疑一群男性在生意场上较量是否会刺激对方做出莽撞或大意的抉择。最终结论与传统的“性别地图”没什么分别:市场中的男性“不理性、过于情绪化”,而女性则站在“冷静、明智”的一边。
在现代化商业社会,“冷静、明智”的逐利本性,似乎势必要成就“女性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