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洋文化名城建设凸显了海洋文化对青岛城市发展的特殊意义和价值。在借鉴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构建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城市形象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基础指标,以此构建模型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青岛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水平处在中高级阶段,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相对完善,而科教型文化服务内容、文化服务人员素质修养及文化老城区风貌等是主要制约因素,为此应拓展和充实海洋文化服务内容、提升人员素质、加强老城区保护、优化海洋文化产品结构等。
[关键词]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3-0011-05
一、引言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辞海》)。在不同的研究范畴中,其内涵也有所区别,如在考古学和人类学中,“文化”主要指物质生产,而在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则指向“象征”或“表意”,即更偏向于精神层面[1]。作为文化研究的特定对象,海洋文化具有更为具体的内涵,主要包括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三个层面。海洋物质文化又叫海洋器物文化,是人类认识、开发、保护海洋能力和活动的物质体现,是一种可以直观感知的表层次文化;海洋观念文化又被称作海洋意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的心理感知与价值认识;海洋制度文化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层次文化,包含了与海洋活动相关的一切禁忌、仪式、风俗、惯例、习惯法以及各种明文的典范规则等[2]。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实施生效,国际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竞争进入到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也为海洋文化古迹和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青岛作为我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不乏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魅力。同时,与东夷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为其积聚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因而,1994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独具一格的历史发展中,青岛形成了集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海滨都市于一体的双重城市特点。近年来,青岛提出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新战略定位,更使海洋文化遗存价值的挖掘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研究综述
20世纪5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指出,在许多城市,古建筑个体和城市整体具有配合关系,形成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环境,因此只针对单一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而应采取措施对整体城市环境予以保护。1982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将其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3],借此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学者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拓展的发展阶段,并相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界定、类型特征、价值评价、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则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同区域文化、生态美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结合,开启了跨学科的思考。
随着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不断深入,地域特色日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沿海地区来说,海洋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便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比较系统地对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探讨,许多沿海城市也相继提出了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桑秀萍(2002)、柳和勇(2009)、傅红波(2010)、王文洪(2011)等以舟山为例,分别从建设策略、名城内涵及名城特色等方面对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邓春玉(2010)、杨宏烈(2011)、杨素梅(2012)等以广州为例,对其建立“海上丝路的世界商埠”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青岛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研究,赵立波(2009)、姜正轩(2011)着力强调了蓝色文化、海洋文化对于青岛名城建设的重要意义,高莲莲(2012)则通过SWOT分析对青岛海洋文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评价。
综上,目前国内对于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城市规划与风貌保护方面,且以定性分析居多,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有待加强。本文尝试从公众感知的角度构建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力求对该薄弱环节进行更深入的量化研究与探讨。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客观性。从实际出发,避免主观片面性对评价体系的科学建立造成影响。对于体系中某些无法直接量化或难以量化的复杂指标,秉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辅以德尔菲法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
2.全面性。公众对城市的感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在构建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将影响城市形象的因素尽可能全部涵盖,从而建立一个全面、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3.可操作。海洋文化名城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相较于其他确定性评价目标,具有更多变的表现形式和更复杂的内部特征。如何将众多要素进行汇总、划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要素,从而有效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是模型构建的关键。
(二)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评价目标及评价目的,初步选取了一系列评价指标,设计形成问卷,向规划、城建、旅游、文化等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城市居民、游客等发放,征询意见,经过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一个包含4个层次、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基础指标的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指标分析
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进行内涵解析。
1.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可概括性地分为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和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也叫有形海洋文化资源,根据其产生形式的不同可划分成自然形成的景观资源(如海湾、海滨、海岛景致等)以及由海洋文化孕育而生的非自然型资源(如独具特色的建筑聚落、海港码头、渔猎工具及海洋文物遗址等)。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叫无形海洋文化资源,是指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制度宗教等文化形态,具体包括诗歌戏曲、民间传说、妈祖信仰、船工号子,以及与渔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祭海仪式、海洋节庆等。在青岛,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结合相当密切,例如将宗教文化与山海景观相融合的崂山道教文化就是此类典型。
2.海洋文化产品。海洋文化产品可以分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和海洋文化宣传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景观观赏类、风情体验类和艺术欣赏类,具体如海洋文化景区景点、海洋科学考察、海洋节庆、渔家乐、渔家宴,以及海洋主题影视剧等。海洋文化宣传品主要包括对海洋文化有宣传作用的书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类宣传品,以及网络、动漫、电子书刊等创新类媒体文化宣传品。
3.海洋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是指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其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自丹尼尔·贝尔(1973)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第一次提出知识性服务业的概念后,文化服务业这个新兴产业便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文化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海洋文化服务包括开展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一切文娱科教、媒体宣传或海洋文化咨询等活动,例如,为公众提供各种传统类或创新型文化出版物的阅读平台,为公众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设施、技术、服务和管理的支持。本文主要对海洋文化服务所涉及的三个方面(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人员)进行探讨。
4.海洋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区位和城市底蕴等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6]。换言之,它是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融合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或风格而形成的城市标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品位和内涵。好的城市形象,不但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品牌的关键,甚至可以在区域竞争中成为该城市不容忽视的无形资源和竞争优势。此外,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素养、形象也会影响到大众对于该城市的态度和印象。
(四)确定权重
本文采取专家调查法确定判断矩阵(见表2)。
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其特征向量W=(0.2366,0.2746,0.2416,0.2472)T,说明对于总目标A来说,因素B1(文化资源)、B2(文化产品)、B3(文化服务)和B4(城市形象)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2366、0.2746、0.2416和0.2472。
依据公式,计算可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4.0017,0.000567,RI=0.9,CR=CI/RI=0.000630<0.1,说明一级指标所构成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以上对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城市形象的权重判断可信。
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的开发能力对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最为重要,是影响名城建设的核心要素;城市形象次之,需要有关部门着重考虑;文化服务作为城市的窗口性行业,对名城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海洋文化资源的差异性较大,每个城市都有其突出的方面,可通过人为创新产生新的吸引效力,所以其对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影响最小。
同理,对二级指标层(B层)和基础指标层(C层)进行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根据权重大小,将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评价指标概括性地分为核心因素(≥0.05)、重要因素(≥0.03)和次要因素(<0.03)。其中,文化宣传品、文化名人效应、文化景区内配套服务设施和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对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至关重要,属于核心因素;文化服务技能、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风情体验类文化旅游产品等因素对名城建设的影响显效较慢,属于重要因素;而其他各类因素虽属于次要因素,但对于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意义也不容小觑。
四、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结果,从公众感知角度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各项指标评估打分,并将所得单项分数的平均值进行积分化综合评价,最终得到公众(游客与本地居民)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现状的看法和态度。公式如下:
其中,W为评价综合得分;n为指标数,在本调查中共有25个指标因素,即n=25;K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Di为第i个指标单项得分的平均值,Dij是第j个公众对第i个指标的评分,且共有X个公众对第i个指标进行有效评分。本文对单项指标的评分采取5分制,并将结果分为5个等级(见表4)。
公众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各因素现状的评分D1—D25分别为:0.0893、0.1036、0.0813、0.0968、0.1500、0.1791、0.2142、0.1523、0.1516、0.1805、0.1598、0.1988、0.1033、0.0651、0.0900、0.0907、0.0702、0.0855、0.0822、0.0912、0.0934、0.1663、0.1183、0.2005、0.1369。
进行综合化评价,得W= 3.1509,表明青岛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水平处在中高级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创建全国优秀,乃至世界知名的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具体建设过程中,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属于相对完善的部分,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科教型文化服务内容、文化服务人员素质水平、老城区整体风貌等。
五、相关对策
(一)扩充海洋文化服务内容 针对青岛海洋文化服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主管部门不但要对相关企业单位的服务资格进行严格把控,整顿管理文化服务场所、优化文化服务环境,更要为满足公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平台,为受众提供新鲜快捷的海洋文化资讯、信息,增强受众对海洋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增加城市公共图书馆内与海洋文化相关的科普读物,并对其进行定期的更新、维护,充实受众的海洋文化知识储备;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包括海洋文化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定期组织海洋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吸引大众参与、互动,掀起全民关注、传播海洋文化的热潮。
(二)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素质
文化服务业是一种人文化、知识化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为此,青岛各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设置、创立海洋文化类的科目、专业,为青岛海洋文化建设提供知识与人才储备;对于从事海洋文化服务的相关人员,应注重对其职业道德与服务技能的培养,并通过合理推介与奖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某些对从业者的专业性、知识性要求较高的特定文化服务机构或单位中,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需要主动吸收新鲜血液,增强新老员工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让激情与经验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人员结构的不足。
(三)加强文化老城区保护
特殊的历史发展经历使青岛的城市风貌呈现显著的多样性、异域性特征,前来游览甚至定居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名人为其增添了巨大的名人效应,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发展的宗教、民俗、民风更是为城市整体氛围、格调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地域元素。这些特征在青岛老城区的建筑及风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对老城区进行规划开发时,首要任务应放在正确处理城市开发与历史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第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合理的保护程序及责任管理制度,有重点、有区分地对海洋文化街区或具有海洋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风貌进行管理、保护与开发,保持其原始的历史感、文化感;第二,在对老城区周边环境进行建设、拓新时,要求新建建筑、景观,不论是形态、色彩还是文化内涵,都要与老城区的环境氛围相得益彰,创造性地体现出海洋文化与地域特色;第三,成立老城区开发保护委员会,广泛吸收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使青岛海洋文化名城的保护、维修、开发及研究等工作更为专业、科学,避免出现新的失误。
(四)优化海洋文化产品结构
虽然公众对青岛海洋文化产品的综合评价不算太低,目前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已初具规模,但在风情体验、艺术欣赏等深度型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领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如加强区域联动,开发考古探险游、名家足迹追溯游、民俗体验游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掀起海洋文化体验旅游的热潮;顺应国人对航母建设的巨大热情,挖掘沿海抗倭遗迹,建立海洋文化与爱国教育基地,加强对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宣传国防、海防的重要意义,开发海洋科教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海洋文化影视休闲业,以实景表演“蓝色畅想”为基础,对文化产业中较为薄弱的演艺市场进行改造升级,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青岛的海洋文化魅力;释放“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一城市标签的魅力,让游览者切身感受青岛近现代优秀建筑作品带来的视觉与心灵享受;加强海洋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崂山道教为核心,开发宗教朝觐、养生等类型旅游产品;举办涉海特色展会、论坛,深层次挖掘海洋文化产业内涵,探索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有效保护,最终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继陆.论海洋文化研究的内容、定位及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08(4):126-130.
[3]旭红,蒋长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比较研究—以保定、泉州、乐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4):100-103.
[4]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5):62-67.
[责任编辑 王艳芳]
[关键词]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3)03-0011-05
一、引言
“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辞海》)。在不同的研究范畴中,其内涵也有所区别,如在考古学和人类学中,“文化”主要指物质生产,而在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则指向“象征”或“表意”,即更偏向于精神层面[1]。作为文化研究的特定对象,海洋文化具有更为具体的内涵,主要包括海洋物质文化、海洋制度文化和海洋观念文化三个层面。海洋物质文化又叫海洋器物文化,是人类认识、开发、保护海洋能力和活动的物质体现,是一种可以直观感知的表层次文化;海洋观念文化又被称作海洋意识,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反映了人类对海洋的心理感知与价值认识;海洋制度文化则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中层次文化,包含了与海洋活动相关的一切禁忌、仪式、风俗、惯例、习惯法以及各种明文的典范规则等[2]。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实施生效,国际海洋权益和海洋经济竞争进入到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也为海洋文化古迹和遗产的保护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青岛作为我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城市,不乏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魅力。同时,与东夷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的文化渊源,为其积聚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因而,1994年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独具一格的历史发展中,青岛形成了集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海滨都市于一体的双重城市特点。近年来,青岛提出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新战略定位,更使海洋文化遗存价值的挖掘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二、研究综述
20世纪5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指出,在许多城市,古建筑个体和城市整体具有配合关系,形成了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环境,因此只针对单一文物建筑进行保护是不够的,而应采取措施对整体城市环境予以保护。1982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将其定义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3],借此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学者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步拓展的发展阶段,并相继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界定、类型特征、价值评价、保护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之后则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同区域文化、生态美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相结合,开启了跨学科的思考。
随着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研究不断深入,地域特色日渐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对沿海地区来说,海洋文化的深层次挖掘便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始比较系统地对海洋文化及其相关概念理论进行探讨,许多沿海城市也相继提出了打造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桑秀萍(2002)、柳和勇(2009)、傅红波(2010)、王文洪(2011)等以舟山为例,分别从建设策略、名城内涵及名城特色等方面对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邓春玉(2010)、杨宏烈(2011)、杨素梅(2012)等以广州为例,对其建立“海上丝路的世界商埠”的有效途径进行分析研究;对于青岛建设海洋文化名城的研究,赵立波(2009)、姜正轩(2011)着力强调了蓝色文化、海洋文化对于青岛名城建设的重要意义,高莲莲(2012)则通过SWOT分析对青岛海洋文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评价。
综上,目前国内对于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城市规划与风貌保护方面,且以定性分析居多,研究的科学性与说服力有待加强。本文尝试从公众感知的角度构建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力求对该薄弱环节进行更深入的量化研究与探讨。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客观性。从实际出发,避免主观片面性对评价体系的科学建立造成影响。对于体系中某些无法直接量化或难以量化的复杂指标,秉着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辅以德尔菲法进行综合分析,力求得出相对客观的评价结果。
2.全面性。公众对城市的感知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刺激,在构建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从多角度出发,将影响城市形象的因素尽可能全部涵盖,从而建立一个全面、综合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
3.可操作。海洋文化名城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相较于其他确定性评价目标,具有更多变的表现形式和更复杂的内部特征。如何将众多要素进行汇总、划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要素,从而有效提高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是模型构建的关键。
(二)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结合评价目标及评价目的,初步选取了一系列评价指标,设计形成问卷,向规划、城建、旅游、文化等相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城市居民、游客等发放,征询意见,经过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一个包含4个层次、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25个基础指标的海洋文化名城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三)指标分析
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进行内涵解析。
1.海洋文化资源。海洋文化资源可概括性地分为海洋物质文化资源和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也叫有形海洋文化资源,根据其产生形式的不同可划分成自然形成的景观资源(如海湾、海滨、海岛景致等)以及由海洋文化孕育而生的非自然型资源(如独具特色的建筑聚落、海港码头、渔猎工具及海洋文物遗址等)。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叫无形海洋文化资源,是指与海洋文化相关的文学艺术、民风民俗、制度宗教等文化形态,具体包括诗歌戏曲、民间传说、妈祖信仰、船工号子,以及与渔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祭海仪式、海洋节庆等。在青岛,海洋物质文化资源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结合相当密切,例如将宗教文化与山海景观相融合的崂山道教文化就是此类典型。
2.海洋文化产品。海洋文化产品可以分为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和海洋文化宣传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根据其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景观观赏类、风情体验类和艺术欣赏类,具体如海洋文化景区景点、海洋科学考察、海洋节庆、渔家乐、渔家宴,以及海洋主题影视剧等。海洋文化宣传品主要包括对海洋文化有宣传作用的书刊、杂志、电影、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类宣传品,以及网络、动漫、电子书刊等创新类媒体文化宣传品。
3.海洋文化服务。文化服务是指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其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自丹尼尔·贝尔(1973)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中第一次提出知识性服务业的概念后,文化服务业这个新兴产业便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文化服务业的一个重要领域,海洋文化服务包括开展与海洋文化相关的一切文娱科教、媒体宣传或海洋文化咨询等活动,例如,为公众提供各种传统类或创新型文化出版物的阅读平台,为公众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提供场所、设施、技术、服务和管理的支持。本文主要对海洋文化服务所涉及的三个方面(服务设施、服务内容、服务人员)进行探讨。
4.海洋文化城市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性质、城市区位和城市底蕴等的综合反映,是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现着城市的价值[6]。换言之,它是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下,融合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一无二的特色或风格而形成的城市标签,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品位和内涵。好的城市形象,不但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品牌的关键,甚至可以在区域竞争中成为该城市不容忽视的无形资源和竞争优势。此外,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的素养、形象也会影响到大众对于该城市的态度和印象。
(四)确定权重
本文采取专家调查法确定判断矩阵(见表2)。
对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其特征向量W=(0.2366,0.2746,0.2416,0.2472)T,说明对于总目标A来说,因素B1(文化资源)、B2(文化产品)、B3(文化服务)和B4(城市形象)的相对权重分别为0.2366、0.2746、0.2416和0.2472。
依据公式,计算可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4.0017,0.000567,RI=0.9,CR=CI/RI=0.000630<0.1,说明一级指标所构成的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以上对文化资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及城市形象的权重判断可信。
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的开发能力对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最为重要,是影响名城建设的核心要素;城市形象次之,需要有关部门着重考虑;文化服务作为城市的窗口性行业,对名城建设可以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海洋文化资源的差异性较大,每个城市都有其突出的方面,可通过人为创新产生新的吸引效力,所以其对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影响最小。
同理,对二级指标层(B层)和基础指标层(C层)进行权重计算,结果见表3。
根据权重大小,将海洋文化名城建设评价指标概括性地分为核心因素(≥0.05)、重要因素(≥0.03)和次要因素(<0.03)。其中,文化宣传品、文化名人效应、文化景区内配套服务设施和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对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至关重要,属于核心因素;文化服务技能、地方特色、传统文化、风情体验类文化旅游产品等因素对名城建设的影响显效较慢,属于重要因素;而其他各类因素虽属于次要因素,但对于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的意义也不容小觑。
四、综合评价模型
根据上述结果,从公众感知角度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各项指标评估打分,并将所得单项分数的平均值进行积分化综合评价,最终得到公众(游客与本地居民)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现状的看法和态度。公式如下:
其中,W为评价综合得分;n为指标数,在本调查中共有25个指标因素,即n=25;K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值;Di为第i个指标单项得分的平均值,Dij是第j个公众对第i个指标的评分,且共有X个公众对第i个指标进行有效评分。本文对单项指标的评分采取5分制,并将结果分为5个等级(见表4)。
公众对青岛海洋文化名城建设中各因素现状的评分D1—D25分别为:0.0893、0.1036、0.0813、0.0968、0.1500、0.1791、0.2142、0.1523、0.1516、0.1805、0.1598、0.1988、0.1033、0.0651、0.0900、0.0907、0.0702、0.0855、0.0822、0.0912、0.0934、0.1663、0.1183、0.2005、0.1369。
进行综合化评价,得W= 3.1509,表明青岛海洋文化名城的建设水平处在中高级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创建全国优秀,乃至世界知名的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具体建设过程中,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属于相对完善的部分,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科教型文化服务内容、文化服务人员素质水平、老城区整体风貌等。
五、相关对策
(一)扩充海洋文化服务内容 针对青岛海洋文化服务建设中的薄弱环节,主管部门不但要对相关企业单位的服务资格进行严格把控,整顿管理文化服务场所、优化文化服务环境,更要为满足公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平台,为受众提供新鲜快捷的海洋文化资讯、信息,增强受众对海洋文化的了解和关注;增加城市公共图书馆内与海洋文化相关的科普读物,并对其进行定期的更新、维护,充实受众的海洋文化知识储备;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包括海洋文化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安排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定期组织海洋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吸引大众参与、互动,掀起全民关注、传播海洋文化的热潮。
(二)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素质
文化服务业是一种人文化、知识化的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为此,青岛各高校应有针对性地设置、创立海洋文化类的科目、专业,为青岛海洋文化建设提供知识与人才储备;对于从事海洋文化服务的相关人员,应注重对其职业道德与服务技能的培养,并通过合理推介与奖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某些对从业者的专业性、知识性要求较高的特定文化服务机构或单位中,人员老龄化现象严重,需要主动吸收新鲜血液,增强新老员工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让激情与经验有机结合,有效弥补人员结构的不足。
(三)加强文化老城区保护
特殊的历史发展经历使青岛的城市风貌呈现显著的多样性、异域性特征,前来游览甚至定居的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名人为其增添了巨大的名人效应,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发展的宗教、民俗、民风更是为城市整体氛围、格调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地域元素。这些特征在青岛老城区的建筑及风貌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在对老城区进行规划开发时,首要任务应放在正确处理城市开发与历史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第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合理的保护程序及责任管理制度,有重点、有区分地对海洋文化街区或具有海洋文化价值的城市景观风貌进行管理、保护与开发,保持其原始的历史感、文化感;第二,在对老城区周边环境进行建设、拓新时,要求新建建筑、景观,不论是形态、色彩还是文化内涵,都要与老城区的环境氛围相得益彰,创造性地体现出海洋文化与地域特色;第三,成立老城区开发保护委员会,广泛吸收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使青岛海洋文化名城的保护、维修、开发及研究等工作更为专业、科学,避免出现新的失误。
(四)优化海洋文化产品结构
虽然公众对青岛海洋文化产品的综合评价不算太低,目前景观观赏类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也已初具规模,但在风情体验、艺术欣赏等深度型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领域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具体如加强区域联动,开发考古探险游、名家足迹追溯游、民俗体验游等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海洋文化主题公园,掀起海洋文化体验旅游的热潮;顺应国人对航母建设的巨大热情,挖掘沿海抗倭遗迹,建立海洋文化与爱国教育基地,加强对全民尤其是青少年的教育,宣传国防、海防的重要意义,开发海洋科教旅游产品;做大做强海洋文化影视休闲业,以实景表演“蓝色畅想”为基础,对文化产业中较为薄弱的演艺市场进行改造升级,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青岛的海洋文化魅力;释放“万国建筑博览会”这一城市标签的魅力,让游览者切身感受青岛近现代优秀建筑作品带来的视觉与心灵享受;加强海洋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有机结合,以崂山道教为核心,开发宗教朝觐、养生等类型旅游产品;举办涉海特色展会、论坛,深层次挖掘海洋文化产业内涵,探索海洋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有效保护,最终实现海洋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M].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继陆.论海洋文化研究的内容、定位及视角[J].宁夏社会科学,2008(4):126-130.
[3]旭红,蒋长春.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比较研究—以保定、泉州、乐山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4):100-103.
[4]曼琦.对城市经营若干问题的认识[J].南开学报(哲社版),2002(5):62-67.
[责任编辑 王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