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画有一个主题,我称之为“虚境”。这一主题延续了很多年,贯穿了我的很多不同形式的绘画实践,可以说是在“用画说事”。对于我的画,我想从以下四点简单来谈一谈。
一、关于“虚境”
“虚境”是本人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观。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环境条件的外在世界中,并与社会关系、环境条件构建起来的外在世界建立联系,从中获取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与能量。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发展变化,这种依存关系经历多种曲折,伴着矛盾与和谐,时而顺利时而艰涩,不停向前迈进,走向更加深入相融。在这种深入相融的关系中,外在世界既给予个人物理生存的基础,同时也赋予个人精神层面的能动认识,这种认识由个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得来,反过来也指导个人在这种关系中思考并作出判断。
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是什么呢?外在世界对于个人而言本质又是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切浮华、喧闹终会褪色成虚淡、平静”,我用“虚境”一词来表达。
这是个人对社会关系、环境条件等外在世界的认识、理解与感悟,外在世界给予个人存在的条件、发展的机遇与动力,也让个人透过表象看到外在世界的本质。孔子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从而知道自己的位置,进而懂得按照“事物规律”行为做事,这样才不致做事迷惘,对结果盲目忧喜。当然,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环境条件等外在世界的认识、理解与感悟并不是一种观点、一个声音,每个人所处的基点不同,所接触的外在世界也不同,它们之间发生的关系与程度也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看法才构成个人对外在世界总体看法的准确,整体恰是由整体中的所有局部而构成。
二、对“虚境”表现的主题基调、题材探索
“虚境”是一种认识观,那么用绘画语言能否表现这一主题呢?用何种方式表现才合适呢?从2000年开始,这一主题就逐步进入我的艺术创作,并做了大量的艺术实验力图较好地表达,为此通过确立明晰的主题基调、选择恰当且有感触的题材去表现。
对主题而言,选用何种色彩基调是很重要的,它将直接传递一种情绪、精神和感受。通过长期摸索,找到了一种虚淡、朦胧、褪色、质朴、冷峻的调子。这样的调子,易于表现一种理性的情绪,呈现事物积极的、客观的“虚无性”状态,传递对外在事物光彩至无华、成功至无名、高贵至朴素、喧闹至平静的认识观,是比较能与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观相契合的。
从题材上讲,适合表现这一主题并且个人又有深切感触的有:静物、风景、人物题材。曾经交叉画过这些题材,经过一段实践,发现人物、静物题材的构成、造型、色彩、层次……不能自由表现,而风景题材更自由、更顺手,因为风景题材更易于主观处理,各种材料、技法也较易于进入。
三、对“虚境”表现的材料技法探索
为了较好地表现“虚境”这一主题,尤其要注意材料技法的选择与运用,因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材料研究,以充分认识各种材料的属性,以及它的技法表现优势、与主题的适合程度等,以确定使用何种材料。
为此,首先从纸材、颜料、技法、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以寻找较适合自己的、抒写性强的表现方法。
因为我是国画出身,对纸的情感颇重,所以首先的实验是在纸材上。最开始尝试了好几种厚薄不等的熟宣纸,希望画出磅礴、厚重、轻松的效果,设色上不用多层赋色的办法,而用墨、色自由表现,程序上“先色后墨”、“先墨后色”或“墨色并用”,大笔铺染或趁湿接色,从情绪表现上来看较有突破,但画面墨色效果却嫌脏污。随后又用了多种不同性能的生宣纸,试图表现“虚境”和宣泄感,使用了与熟宣纸相近的墨色技法,其中也加入了部分丙烯颜料。生宣纸总体效果墨色韵味丰富,但骨力结构不足、画面不易控制。使用较多的是皮纸,皮纸性能介于生宣、熟宣之间,兼有二者之长,因此使用皮纸进行创作实践最多。当时选用了能找到的多种皮纸进行试验,从墨色控制、技法表现到情绪传达,总体效果都要比生宣、熟宣好一些,但层层积染后的浑厚、力量却仍嫌欠缺,画面色彩也易晦暗,纸也经不住反复擦揉浸染。
在颜料的实验上,选用了墨、国画色、水彩色、水粉色、透明水色、丙烯、色粉笔等等。国画色色域范围相对较单纯,适于一种凝练、浓缩的表现,较难于表现色调的丰富变化。水彩色、水粉色、透明水色色域范围宽广,色彩表现灵活敏捷,但色彩不够稳定沉着、不防水难于保存。丙烯颜料尖锐硬实,油性较大,附着力、覆盖力强,干得快,难于细腻表现。
伴随这一漫长的材料摸索与选择过程,创作观念也逐步得到解放,认识到只要适于主题表现的材料和技法都可以纳入到自己的创作实验中来,成熟的东西是从不成熟开始的,经验是从无到有的,在过程中去创造经验、总结经验,对于具有个性体会的艺术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逐步的探索与实践中,随后进行的材料实验也就更加具有了针对性、目的性。
本人的专业研究方向是综合材料技法与表现,专注于运用最佳的综合材料形式,借用综合材料承载的最大语义信息,最贴近、最大化地传达与表现主题。通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在对待材料的思路上进一步拓宽,绘画基底不再局限于纸材,棉布、亚麻布也引入使用。刚开始使用画布时,仍使用国画颜料和毛笔在上面作画,但发现难于呈现其在宣纸上的技法特点、笔墨韵味和材料感觉,色彩易灰暗污浊。后来加入丙烯颜料混合使用,效果比单纯使用国画颜料要好。但这两种材料之间仍有不兼容、不协调的地方,如毛笔的惯用方法与丙烯颜料的快干特性就不好配合,丙烯颜料难于做丰富、微妙的过渡层次,毛笔的各种运笔、技巧无法施展。于是又进一步摸索,进入到以丙烯颜料及相应材料技法为主,在画布上综合表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认识与体会画布的特性、丙烯颜料的特性以及丙烯的表现技巧,体会两者的关系及效果,尤其是它们如何实现“虚境”主题成为了首要任务。为此,分阶段进行了多种尝试。首先,在画布的选择上进行了尝试,挑选了粗纹、细纹的亚麻布、棉麻布、棉布作为基底,在上面用底料全面或局部做底,或做厚底、薄底,用以研究不同材质画布的特性。其次,在颜料使用上,有先用墨再用丙烯,或先用丙烯再用墨,或互混使用,或直接用丙烯表现,用来考察颜料的特性及呈现效果。在技法研究上,湿画、干涂,皴、擦、扫、染、滚、点,做了多番试验,以摸索和积累经验。这一阶段的实验完全着力于材料技法对主题的表现,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既有直接性、指向性的技法语言,也有多生性、偶发性、自由性的语言,它们对材料的拓展、技法的生发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从材料转换带来的技法语言的改变,均是围绕主题表现而进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画后的感悟
回看多年的表现“虚境”主题的艺术探索,体会到了画画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思考。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问题。材料的选择对于主题表达、技法表现至关重要,材料对于主题表达和技法表现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材料就适合某种主题、技法语言,而有些材料就不宜于使用。当然,材料是变化中的,某一时用这种材料合适,下一次就可能用另一种材料更贴切。这些都会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会根据主题、作者感受变化而变化。
其次是材料的技法表现与适用问题。在材料确定后,与材料相对应的技法语言又是一个新问题,如何去开发、拓展?此外,这些新的技法语言哪些是适于用来表现主题的?哪些是需要剔除的?这些新技法语言与其它既有技法语言的关系如何把握?
第三是如何对文化性、精神性进行揭示的问题。文化性、精神性是艺术创作赋予的内涵,关系到作品的品位格调,反映了作品的灵魂、目标和方向,是其价值的体现。而对文化性、精神性的揭示是可以从主题、题材、材料、技法等多方面去体察实现的。
以主题牵引绘画是我的方式,这里面有好有坏,自然存在问题,然而事物是正反相成的,它的不利、不足与问题,恰好是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其中又潜藏着很多可能性,蕴涵着艺术生长的新方向与动力。它可能是一种明确的方向,也有可能是启发新方向的契机。总之,这一方式带来的研究与实践,推进了个人当前的艺术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艺术问题,也为今后艺术道路的开辟创造了机遇。
一、关于“虚境”
“虚境”是本人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观。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环境条件的外在世界中,并与社会关系、环境条件构建起来的外在世界建立联系,从中获取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与能量。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发展变化,这种依存关系经历多种曲折,伴着矛盾与和谐,时而顺利时而艰涩,不停向前迈进,走向更加深入相融。在这种深入相融的关系中,外在世界既给予个人物理生存的基础,同时也赋予个人精神层面的能动认识,这种认识由个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得来,反过来也指导个人在这种关系中思考并作出判断。
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是什么呢?外在世界对于个人而言本质又是什么呢?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切浮华、喧闹终会褪色成虚淡、平静”,我用“虚境”一词来表达。
这是个人对社会关系、环境条件等外在世界的认识、理解与感悟,外在世界给予个人存在的条件、发展的机遇与动力,也让个人透过表象看到外在世界的本质。孔子讲“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发现社会生活的规律,从而知道自己的位置,进而懂得按照“事物规律”行为做事,这样才不致做事迷惘,对结果盲目忧喜。当然,人们对于社会关系、环境条件等外在世界的认识、理解与感悟并不是一种观点、一个声音,每个人所处的基点不同,所接触的外在世界也不同,它们之间发生的关系与程度也不同,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但正是这些不同的看法才构成个人对外在世界总体看法的准确,整体恰是由整体中的所有局部而构成。
二、对“虚境”表现的主题基调、题材探索
“虚境”是一种认识观,那么用绘画语言能否表现这一主题呢?用何种方式表现才合适呢?从2000年开始,这一主题就逐步进入我的艺术创作,并做了大量的艺术实验力图较好地表达,为此通过确立明晰的主题基调、选择恰当且有感触的题材去表现。
对主题而言,选用何种色彩基调是很重要的,它将直接传递一种情绪、精神和感受。通过长期摸索,找到了一种虚淡、朦胧、褪色、质朴、冷峻的调子。这样的调子,易于表现一种理性的情绪,呈现事物积极的、客观的“虚无性”状态,传递对外在事物光彩至无华、成功至无名、高贵至朴素、喧闹至平静的认识观,是比较能与个人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观相契合的。
从题材上讲,适合表现这一主题并且个人又有深切感触的有:静物、风景、人物题材。曾经交叉画过这些题材,经过一段实践,发现人物、静物题材的构成、造型、色彩、层次……不能自由表现,而风景题材更自由、更顺手,因为风景题材更易于主观处理,各种材料、技法也较易于进入。
三、对“虚境”表现的材料技法探索
为了较好地表现“虚境”这一主题,尤其要注意材料技法的选择与运用,因此进行了一系列的材料研究,以充分认识各种材料的属性,以及它的技法表现优势、与主题的适合程度等,以确定使用何种材料。
为此,首先从纸材、颜料、技法、观念等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以寻找较适合自己的、抒写性强的表现方法。
因为我是国画出身,对纸的情感颇重,所以首先的实验是在纸材上。最开始尝试了好几种厚薄不等的熟宣纸,希望画出磅礴、厚重、轻松的效果,设色上不用多层赋色的办法,而用墨、色自由表现,程序上“先色后墨”、“先墨后色”或“墨色并用”,大笔铺染或趁湿接色,从情绪表现上来看较有突破,但画面墨色效果却嫌脏污。随后又用了多种不同性能的生宣纸,试图表现“虚境”和宣泄感,使用了与熟宣纸相近的墨色技法,其中也加入了部分丙烯颜料。生宣纸总体效果墨色韵味丰富,但骨力结构不足、画面不易控制。使用较多的是皮纸,皮纸性能介于生宣、熟宣之间,兼有二者之长,因此使用皮纸进行创作实践最多。当时选用了能找到的多种皮纸进行试验,从墨色控制、技法表现到情绪传达,总体效果都要比生宣、熟宣好一些,但层层积染后的浑厚、力量却仍嫌欠缺,画面色彩也易晦暗,纸也经不住反复擦揉浸染。
在颜料的实验上,选用了墨、国画色、水彩色、水粉色、透明水色、丙烯、色粉笔等等。国画色色域范围相对较单纯,适于一种凝练、浓缩的表现,较难于表现色调的丰富变化。水彩色、水粉色、透明水色色域范围宽广,色彩表现灵活敏捷,但色彩不够稳定沉着、不防水难于保存。丙烯颜料尖锐硬实,油性较大,附着力、覆盖力强,干得快,难于细腻表现。
伴随这一漫长的材料摸索与选择过程,创作观念也逐步得到解放,认识到只要适于主题表现的材料和技法都可以纳入到自己的创作实验中来,成熟的东西是从不成熟开始的,经验是从无到有的,在过程中去创造经验、总结经验,对于具有个性体会的艺术创作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逐步的探索与实践中,随后进行的材料实验也就更加具有了针对性、目的性。
本人的专业研究方向是综合材料技法与表现,专注于运用最佳的综合材料形式,借用综合材料承载的最大语义信息,最贴近、最大化地传达与表现主题。通过一定时间的探索,在对待材料的思路上进一步拓宽,绘画基底不再局限于纸材,棉布、亚麻布也引入使用。刚开始使用画布时,仍使用国画颜料和毛笔在上面作画,但发现难于呈现其在宣纸上的技法特点、笔墨韵味和材料感觉,色彩易灰暗污浊。后来加入丙烯颜料混合使用,效果比单纯使用国画颜料要好。但这两种材料之间仍有不兼容、不协调的地方,如毛笔的惯用方法与丙烯颜料的快干特性就不好配合,丙烯颜料难于做丰富、微妙的过渡层次,毛笔的各种运笔、技巧无法施展。于是又进一步摸索,进入到以丙烯颜料及相应材料技法为主,在画布上综合表现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认识与体会画布的特性、丙烯颜料的特性以及丙烯的表现技巧,体会两者的关系及效果,尤其是它们如何实现“虚境”主题成为了首要任务。为此,分阶段进行了多种尝试。首先,在画布的选择上进行了尝试,挑选了粗纹、细纹的亚麻布、棉麻布、棉布作为基底,在上面用底料全面或局部做底,或做厚底、薄底,用以研究不同材质画布的特性。其次,在颜料使用上,有先用墨再用丙烯,或先用丙烯再用墨,或互混使用,或直接用丙烯表现,用来考察颜料的特性及呈现效果。在技法研究上,湿画、干涂,皴、擦、扫、染、滚、点,做了多番试验,以摸索和积累经验。这一阶段的实验完全着力于材料技法对主题的表现,目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既有直接性、指向性的技法语言,也有多生性、偶发性、自由性的语言,它们对材料的拓展、技法的生发都有极大的作用。因此,从材料转换带来的技法语言的改变,均是围绕主题表现而进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四、画后的感悟
回看多年的表现“虚境”主题的艺术探索,体会到了画画中的一些问题,或者说是一种思考。
首先是材料的选择与运用问题。材料的选择对于主题表达、技法表现至关重要,材料对于主题表达和技法表现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些材料就适合某种主题、技法语言,而有些材料就不宜于使用。当然,材料是变化中的,某一时用这种材料合适,下一次就可能用另一种材料更贴切。这些都会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会根据主题、作者感受变化而变化。
其次是材料的技法表现与适用问题。在材料确定后,与材料相对应的技法语言又是一个新问题,如何去开发、拓展?此外,这些新的技法语言哪些是适于用来表现主题的?哪些是需要剔除的?这些新技法语言与其它既有技法语言的关系如何把握?
第三是如何对文化性、精神性进行揭示的问题。文化性、精神性是艺术创作赋予的内涵,关系到作品的品位格调,反映了作品的灵魂、目标和方向,是其价值的体现。而对文化性、精神性的揭示是可以从主题、题材、材料、技法等多方面去体察实现的。
以主题牵引绘画是我的方式,这里面有好有坏,自然存在问题,然而事物是正反相成的,它的不利、不足与问题,恰好是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空间,其中又潜藏着很多可能性,蕴涵着艺术生长的新方向与动力。它可能是一种明确的方向,也有可能是启发新方向的契机。总之,这一方式带来的研究与实践,推进了个人当前的艺术创新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艺术问题,也为今后艺术道路的开辟创造了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