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宜川县丹州镇南关小学 陕西 宜川 716200)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下面几方面的体会:
1. 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教材中,还有许多象“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里的小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第八册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4.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谈下面几方面的体会:
1. 充分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好大量的准备,备好课,做好课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觉得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教材中,还有许多象“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里的小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第八册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3.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4. 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如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例如,四年级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让学生回家后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所有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里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让学生们谈谈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又如,学完小数的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开展“当一回小管家”的活动,要求同学们每天晚上问一下爸爸妈妈当天的开支情况,用一个表把每天开支的各个项目、金额记录下来。记完一个星期后,让大家计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钱,一周花多少钱,照这样算一个月要花多少钱,爸爸妈妈一个月有多少收入,通过计算、比较、谈谈你的想法。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让学生了解了家长的不容易,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可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